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从容说课
生态环保,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主题,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严重影响东北亚地区各国生态环境的沙尘暴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正联手防治沙尘暴,在中国、蒙古等沙尘源区进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国协作。
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战略,决定对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使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从大环境来看,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落实振兴东北战略,推进“东北再造”,迫切需要建设“绿色东北”。这是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问题研究的逻辑框架是:教材首先从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出发,让学生对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图有更深的掌握;其次,通过给学生大量的材料,让他们分析“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最后,从落实新的发展观、振兴东北的战略角度,分析建设“绿色东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建设“绿色东北”的总体思路;从可操作性层面,提出建设“绿色东北”的重大举措,并理解停止开发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
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通过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分析。
2.“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江平原自然特点的分析及其历史的演变过程: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江平原开发前的录像片或展示三江平原的景观图片、地图等。请大家在地图上找一找三江平原的位置,找出三江平原中的“三江”是哪三江?这里的人口密度状况,并分析开发前后状况比较。
推进新课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面积10.8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板书: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阅读三江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材料,形成一个完整认识三江平原的思路。
区内由北东走向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两部分。完达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个大面积沉降区,盆地内堆积千米以上的沉积地层。我们驱车行进至三江平原时,看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中,耸立着一些小山丘,犹如云海中的孤岛。这里的河流多无明显的河槽,发源于山区的几条河流进入平原后漫散在平原中,形成无尾河。这些现象说明全新世以来许多地方沉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为60~80米,坡降较大,地表组成物质较粗,黏土、亚黏土层很薄,或是亚沙土、沙、沙砾层直接出露地面,沼泽及沼泽化土地面积小;东半部,海拔高度一般为45~60米,坡降多为1/5000~1/10000,各种洼地星罗棋布,地表覆盖有3~17米厚的亚黏土和黏土层,渗透性差,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分布。
完达山以南的平原,称为穆棱—兴凯平原,也为一个沉陷区,海拔高度一般为55~95米,自西向东倾斜,坡降较小,表层一般覆盖有1~4米的亚黏土、亚沙土,沼泽率也较高。
由于平原区地势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网密度小。除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外,有些河流发源于完达山或小兴安岭而穿行于平原沼泽之中,而有些河流则发源于沼泽洼地又流经于沼泽之中。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泽性河流的特点,即河流纵比降小,河道弯曲,枯水河槽狭窄,河漫滩宽广,排水不畅。每年汛期,主要河流还受黑龙江、乌苏里江洪水顶托,回水距离一般为20~30千米,最长达70千米。洪水顶托抬高了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两岸低平地排水更为困难,促进了沼泽的形成和发展。
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400~2500小时,年总辐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于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陆面可能蒸发量为550~650毫米。
(学生探究讨论)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

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主要是由三江平原地势低、多雨,排水不畅造成的。三江平原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河漫滩、阶地和各类洼地上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还有季节性的沼泽化土地。根据调查和统计,本区沼泽面积达110多万公顷,此外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草甸130多万公顷。
板书: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三江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我国开发较晚和未充分开发的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目前国务院已将该区列为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要求建成稳产高产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以大豆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基地。
板书: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并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脚印,冒起了第一缕炊烟,他们是拓荒者,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创造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通过材料的阅读,了解“北大荒”在不同年代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头号难题。当时,许多中国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国外敌对势力断言,中国共产党将无法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前线需要粮食,建设需要粮食,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发出向“北大荒”进军的号令。
从此,沉睡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完达山山麓的千里沃野召唤着一批又一批英雄的拓荒群体。
1947年开始,一批批人民解放军官兵带着征战风尘开进荒原,雪亮的铧犁翻开千古的沉寂,黑土上升起了军垦的红旗。在解放济南战役中活捉王耀武的英雄群体农建二师8万名官兵挥师北上,出密山、越宝清、奔铁力、拓绥滨,创办了三大农场;王震将军带着当年开发南泥湾的战将,率十多万转复官兵成建制地布点开荒。踏着英雄的足迹,数十万大专院校毕业生、地方干部、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等,同样投身“北大荒”开发,将青春热血倾洒在这里。
历经50个春秋,100万人在5.5万平方千米的荒原上开垦出了3000多万亩良田,打下了1000亿千克粮食,支撑了年轻的共和国大厦。有人算过一笔账,这些粮食以每人每天一斤计算,足够5.5亿人吃上一年。
“北大荒”是国家手中的一袋米,更是市场的平衡器,它始终发挥着确保粮食供应与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1960年国家处于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人把口粮一减再减,向国家硬是上缴了1.8亿千克粮食,完成了3000万千克大豆出口任务。1988年全国粮食生产出现波动,国家决定垦区上缴粮食增加到10.9亿千克,用来平抑粮价。他们把所有的余粮一抠再抠,一斤不少地完成了任务,如果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有的农场管理局一次就损失2000万元。
进入90年代,全国的粮食生产调出省份在减少,调入省份在增多,谁来应急生产粮食?北大荒人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分忧,提出建设占全国新增定购任务1/10的50亿千克商品粮基地。到1998年,全垦区已实现年产85亿千克粮食,可提供65亿千克商品粮。

(根据材料,让同学们分析)三江平原垦荒需要重点改造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根据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来看,过度地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同时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列入世界公约名录,所以保护湿地是关键。

(根据材料,让同学们叙述)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地多人少,人均耕地0.66~2公顷,提供余粮多,土地平坦,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条件好,机械化水平高,宜农荒地多,开发潜力大。若水利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可望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

板书:
(一)转变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地位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按照世界《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湿地储存了大量的水土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生态旅游的价值也很大。湿地在促进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积极循环与转化,在维持水均衡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强大的功能。湿地有其湿润半湿润的气候条件,并构造了一个独特的水循环系统。湿地号称“自然之肾”,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有关专家已经建议尽快制定《湿地法》,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改革完善管理机构,实施以自然湿地单元(系统)为单位的统一规划管理;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国际合作。

湿地的环境功能
湿地蕴涵丰富的水资源,具有极高的生产力,调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湿地平均可生产2千克左右的有机物质,仅次于热带雨林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还有独特的环境功能。它能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息场所。

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2001年果断停止开荒。全垦区坚决禁止占用林地、草原、湿地开垦耕地,不准破坏一亩原始沼泽,以保护好现有的1000余万亩荒原和1475万亩湿地。
板书:
三、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一)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这些重要功能和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
湿地的生态效益表现在: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二是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五是防浪固岸。
通过材料分析,思考为什么我国把“北大仓”演化为过去的“北大荒”?

黑龙江垦区是在昔日闻名于世的“北大荒”上开发起来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总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主要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50年前,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嫩江流域广大区域保存原始面貌,天然森林草原茂密,低湿地覆盖平原大地,一片荒凉,人迹罕见,故称“北大荒”。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决定开发它。50年来,经过十几万部队复转官兵和数十万知识青年的开发建设,开辟了同江、密山、黑河等垦区,成为拥有耕地3000万亩,年产粮食85亿千克以上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然而,大面积的开荒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湿地消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天然的森林、草原、低湿地覆盖面积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出现危机。过去“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不见了,不少鸟兽无法在此栖息,被迫迁徙他乡;昔日“黑土地肥得流油,插根筷子都发芽”,如今却越种越瘦,灾害越来越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科学使得垦区决策人变得聪明了。除了果断停止开荒、保护好现有的荒原和湿地外,还规划在近三年内完成退耕270万亩,因地制宜种树种草还林还牧;拨出专款扩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日本合资建设湿地生态监测与培训项目。
生略。

(依照材料,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湿地的合理利用是一种与维持生态自然性并不相悖并造福于人类的可持续利用方式。当前,在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湿地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据土地资源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未利用土地中的宜农荒地有70%在三江平原,而且集中分布在湿地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对三江平原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垦,今后,按照湿地保护的要求,再大面积开发,已不现实。二是湿地保护与防洪、排水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三江平原洪涝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为解除当地防洪除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修建的堤防工程,切断了大部分沼泽湿地与河流的联系。例如在浓江上游修建了浓鸭排干渠,把上游水大部分排入黑龙江,导致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退化。三是湿地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矛盾。三江平原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宜农土地资源,在湿地的保护中不仅仅是划定湿地保护区的单一保护。应该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作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四是湿地保护与管理体制的矛盾。多部门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体制,破坏了湿地的水、土、动植物等重要资源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分散的管理体制,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利于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持续利用。

板书:
(二)保护三江平原
课堂小结
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应在湿地生态结构上下工夫,以环境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保证湿地生态平衡条件的满足。通过退耕还湿(还林还草)、刹住毁湿(草、林)开荒之风、划入或组建保护区(地)、新建一批蓄水坝和平沟等措施,保持、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探索适合该区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是防止农业生产对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的有效途径。从资源水利和环境生态水利的战略高度,配置水利工程设施,在满足农田用水的同时,确保湿地生态用水安全,确保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一)转变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地位
三、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一)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二)保护三江平原
活动与探究
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教师提示)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湿地资源十分丰富。
围湖造田使得湖区人口剧增,而频繁爆发的水灾却又让湖区大量人口倾家荡产。无奈中,村民们只得涌向周边山岭,开山伐木,种地为生,这就触发了水土流失。当洪水裹挟泥沙漫过江汉平原时,大量泥沙沉积在湖区,形成了一片片新鲜沙洲,这就又为围垦创造了条件,吸引着下游过剩的人口不断前来垦荒,形成了围湖造田→与林争地→水土流失→河湖淤积→新的围湖造田的恶性循环。洞庭湖区大面积的围湖造田,使得湖面大大缩小,许多湖群消失,蓄洪能力急剧减弱,汛期湖水水位猛涨,顶托长江,严重影响了洪水的分流,对洞庭湖区和荆江大堤都极为不利,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998年长江大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湖泊山林的关系,认识到长江的湖泊湿地有其自身的规律,依靠工程措施强行改变这种规律只能引发更多的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巨大的生态效益,不是任何一个水库可以替代的;而三峡水库22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也不可能弥补50年来长江中下游12000平方千米湖泊湿地的损失。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出路,和平共处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遵从和适应江湖固有的规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其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江河治理思路:“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禁伐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治本之策,而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则都讲的是如何有组织地将人类侵夺的部分空间还给湿地湖泊,达到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关知识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
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爱和对人类的同情。你爱你的父母,也怜悯所有的农民。虽然实现你的理想一件很艰巨的事,但我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一下罗素的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罗素?
生:罗素(1827~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师:很好。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
生:成就方面。
师:他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结果。除了知识成就方面,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呢?(学生默然)
我这里也整理了一份罗素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我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师读罗素的资料)
师:请问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生:三个方面,先介绍了罗素的爱情,再介绍了罗素的知识和成就、最后介绍了罗素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师:很正确。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的体现。我介绍罗素的时候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同学们看看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文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一下罗素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将之概括出来。
生: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师: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生: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师:那么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师:作者在这里用诗意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追求,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呢?
生:应该指的是人类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师:很正确。作者除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外,还同情人类的一切苦难。文章在第一段就讲到: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我们说,有追求应该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说苦海和绝望呢?
生:尽管罗素对人类苦难抱一颗同情之心,但同时他面对这些苦难时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同情心给他带来不安和痛苦,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老师刚才在介绍罗素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一点。
师:很好。文中第四段说到: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地奉献给人类。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和美好。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
下面我给出三个人物:司马迁、屈原、真的猛士,同学们先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包括所给出的人物,并且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讨论、写作,写完以后学生自读、交流)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悟,也体现出各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老师也写了一篇文字,仅供大家参考。(师读)
三、课堂小结
师: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学生闭目思考)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四、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目标的实现在于平时的努力。一生既是漫长又是短暂的,它像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我们祝福也坚信同学们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
五、下课
附:
一、罗素资料:
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罗素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罗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人们爱屋及乌,于195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理由是“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解除孤寂
看见天堂缩影
人类自身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饥饿的儿童
无助的老人
孤寂贫穷痛苦的世界
(分)
这就是
我的一生
(总)
被折磨的受害者
情澎湃、热情浪漫
不息求索、追求知识
捍卫和平、同情关爱
带来狂喜
三、写作范例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面对国难,毅然赴身湘流,他虽然死了,却告诉什么另一种活的方式。
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为了民族存亡,视死如归,他们无论生与死,都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不能平平庸庸、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从何而来?
人为何而生?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总理六有,六无。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五、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曲:王文清词:潘伟源编曲:苏德华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内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一生何求谁计较赞美与诅咒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六、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七、悟点道理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正字正音,熟练朗读,明确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练习
1.罗素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飓风()濒临()震颤()
俯瞰()神秘()呼号()折磨()
3.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5.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6.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课堂探究学案
1、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2、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请你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需列举三例。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阅读回答问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________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__________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___________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________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1.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验脱离观察经过 
B.体会脱离体察经过
C.体验摆脱体察透过
D.体验摆脱观察透过
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原因”
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C.“孤寂”指的是对生命消亡的感受。
D.“天堂的缩影”、“人生境界”、“最终发现”是同一个意思。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第l段中作者用“所谓中国的文明者”要表达的意思是
2.依据第2段有关文字,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认为可憎恶的两种人。
(1)
(2)
3.联系《我为何而生》说说“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的“别有意思”指的可能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鲁迅与罗素两位思想家在这些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感情。
(不少于150字)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选自罗素《我为何而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答案
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未来时代的先知数学家逻辑学家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èjùbīinchànkànmìhaázhé
3.作者一生有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
4.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5.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6.痛苦的呼号,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课堂探究学案”答案
1.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贤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中。
显示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他终其一生,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
受到的启发:作为学生,我们内心应该充满正义和温情,为了实现真正的人类和平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2.示例:“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作者把激情比作飓风,飓风是威力无穷的,它将作者肆意地吹来吹去,这应该是指这三种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以致让他无比痛苦,所以作者才说“在深深的苦海上”、“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天堂与尘世是相对的。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把罗素引向了美好的天堂境界,让他忘掉了人世的种种不幸,然而下文提到,现世中存在着许多不幸,这就唤起了作者的同情心,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苦难。
3.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高耀洁古稀之年决定向“艾滋病”宣战。并且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后练习提高”答案
一、1.D2.A
二、1.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文化
2.一是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人,二是不允许中国进步的外国人。
3.可能是罗素内心对人类的苦难的同情心使得他觉得这些轿夫虽然辛苦但是却嘴角含笑,不是那么痛苦,罗素当然也嘴角含笑了。
4.鲁迅和罗素这两位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苦难表示出深刻的同情,罗素面对世上诸如饥饿、病痛、不平等而引起的痛楚感到深深地痛苦,于是愤然而起,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终生奋斗;鲁迅先生以自己犀利生动的文笔,唤醒人类的灵魂,鞭笞不平等的封建制度和思想,期望这些下层人民觉醒,起来反抗压迫自己的制度。两者虽方式不同,但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培养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
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教学难点
1.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2005年2月19日,成都迎来了9年一遇的降雪。雪花飞舞、愉悦人心的时候,市民也发现,在离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三圣乡,雪花飘落在绿色的树叶和盛开的花瓣上,白茫茫的银装顿时让色彩斑斓的地方变成了北国风光。遗憾油然而生,成都城区虽然飘落着同样的雪花,但城市像一个“火炉”,雪不着地就没影了。为什么雪花不给城里人玩耍的机会呢?(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http://.cn??四川在线2005-02-2607:02:20)
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师:正确。四川省专业气象台预报员吴德仁说,降雪当天,郊区最低气温降到了0℃,但城区温度却保持在2℃左右。所以,市民在城外可以欣赏到银装素裹的动人雪景,而雪花飘落到城区时,城里2℃的温度使雪花瞬间化成了水。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就是: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板书)问题研究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投影)课题研究思路:
师:请大家按照投影上的课题研究思路来展开研究。
(投影——资料1)图2.29“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资料分析: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
2.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师:上个星期日我们请家住市中心的几个同学和家住郊区的几个同学分别在早上8:00、下午14:00、晚上20:00同时测量居住地附近的气温。请大家上台展示。
生:(分别上台展示测量结果)
(投影表格)教师同时录入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并演示出来。
地点
气温(℃)
时间市中心距市中心5km
(市中心外围)距市中心10km
(近郊)距市中心15km
(近郊)
8:00
14:00
20:00
师:(按市中心到远郊的顺序及时间的顺序,把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列表比较)请大家看投影图示,读图分析。同时,再对照我们同学测得的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气温数据,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合作讨论)1.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是: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郊区,城郊居民区的气温高于农田。
生:(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过渡)
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每当炎炎烈日之下,我们忍受着城市里的高温酷暑,切身的体会使我们不由得要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请看投影,分析资料。
(投影——资料2)图2.30、图2.31,资料分析:
1.对比以上两幅图片,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2.除了照片上提示的原因外,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生:(合作讨论)1.地表覆被的不同是城市热岛产生的一个原因。
生:(合作讨论,参考课前收集资料)2.盛夏季节,城市里热浪滚滚,到了郊区,人们明显感到凉爽了许多。在城市里,人们大量地燃烧石油、煤气、煤炭等燃料,燃料中的化学能大部分转换成机械能、电能,其余的则转化为热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大城市有几十万辆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尾气,这些汽车尾气的温度都在100℃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城市的气温。
城市中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水泥或柏油地面的街道纵横交错,因而造成城市下垫面的性质与郊区不同。城市的建筑物和深色路面,在白天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并且很快地升温。因此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热岛”。
此外,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烟尘和各种气体污染物,因而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云和雾。这些云雾在夜间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得地面降温减缓。这些特殊的条件使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即城市比郊区、田野气温高。
城市有许多高楼大厦。重重叠叠的高楼大厦组成了庞大的人造屏障,当较冷的空气从郊区流向城市里,这些人造屏障就会阻挡空气的流动,这样大部分冷空气就被阻挡在城市外面。这也是造成城市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热岛”的强度通常和城市大小有关。几万到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相差2~3℃;数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市区和郊区相差3~5℃;而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可相差5℃以上。
“热岛效应”反过来又使城市耗电及用水量大增,夏天要想降低1℃比冬天升高1℃用电量要大得多。这样,又要耗掉大量能源,造成更多废热,进一步加强“热岛效应”及其他气候效应。
师: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还有,晴天的夜间城市上空常有逆温层存在,它阻碍了热量向高空扩散。
(投影——资料3)图2.32,资料分析:
1.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这种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3.还会产生哪些影响?
4.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1.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气温,冷热不均造成市区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向郊区扩散,近地面形成较低气压;郊区气温较低的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较高气压,大气向气压较低的市中心扩散。这样就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大气的热力环流。
师:请大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出城市和近郊大气流动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绘图)
师:(对学生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这种环流对城市大气污染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城市好像一个“热岛”,热气不断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的冷空气向市区侵入,将郊区工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市区,加上城区污染源又多,城郊和城区的污染物都向市中心集中,而原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也随之重新聚集在城市上空,持久不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影响的高度一般只能达到地面以上100~300米的低空,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市中心往往成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最高区,形成远比郊区严重的大气污染。
生:(分组合作讨论)3.热岛效应在某些地区也有好处。比如在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生:(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工业、生活排放的各种污染物集中于市区,容易形成酸雾、油雾、烟雾、光化学雾等,所以城市雾气多。
生:(分组合作讨论)3.城市的热岛效应威胁着市民的生活和健康,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生:(分组合作讨论)3.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夏季因中暑而叫急救车上医院的人数增加。
生:(分组合作讨论)3.美国宇航局的一项新卫星观测结果证实,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这一结果再次提醒人们要重视城市化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谢泼德及其同事对美国宇航局“热带降雨测量”卫星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顺风地带的月平均降雨次数要比顶风区域多28%,在某些城市甚至高出51%。他们还发现,城市顺风地带的最高降雨强度,平均比顶风区域高出48%~116%。
由于城市热岛有利于空气对流,在城市,出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也比郊区多。
生:(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城市化对气候的这些影响,城市气候资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说,在寒冷地区,城市的热量资源有所改善。在炎热地区,则更加剧了高温危害。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4.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讨论了城市热岛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下面,请你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对应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去考虑,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生:(分组合作探究)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低纬度地区应避免建造玻璃帷幕式建筑,以减少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以免耗费冷气空调资源。
生:(分组合作探究)现在热岛的防治和城市的整个规划是非常有关系的。要逐步改善城市的布局,统筹安排工厂区和居民区,高层建筑不宜太密集,使风易于穿过市区。
生:(分组合作探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使人口特别密集。
生:(分组合作探究)防治热岛效应应注意到房屋形状的设计、通风的问题。在整个居民生活用的设施在散热方面统一规划,也会降低热岛效应的问题。
生:(分组合作探究)热岛的效应之所以这么突出,原因就之一是污染。污染就好像一个暖盖一样,这样一个暖盖使得下面的空气无法散发出去,就相当于一个温室的问题,更可以加重暖盖的效应。减少污染,使大气更透明一些,热岛效应可能会有一些缓解。
生:(分组合作探究)重新确立交通体系,抑制车辆的废热排放量、改进铺路材料,增强路面的透水性等。环境省的测算表明,如果建筑物的废热排放量减少一半、铺设保水性材料道路的普及率达到50%、有50%的建筑物实现楼顶绿化,城市市区的气温将下降0.7℃,气温超过30℃的天数也将减少21.3%。
生:(分组合作探究)严禁填湖行为,扩大水域面积,有助于降低炎夏热度。
生:(分组合作探究)对传统工业结构进行改造;
生:(分组合作探究)建设高层楼房时有义务确保相应的绿化面积。
生:(分组合作探究)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减少“热岛效应”的方法。现在,许多城市都认识到“造绿”是改善城市“气候岛效应”的好办法。削弱热岛效应,专家认为要从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做起:增加绿地面积,在路边、花园和屋顶植树种草,通过植物吸收热量。
生:(分组合作探究)广东省政协委员梁国昭认为,尽管广州近年对绿化越来越重视,但有不少环节仍忽略了“热岛效应”因素。比如,为了城市美观,一度营造出许多城市绿地,其实这些草坪的生态功能并不强,它们的蓄水能力较弱,缺少蒸腾作用,并不会给城市降温。我们觉得他的意见很有道理。
生:(分组合作探究)立体绿化有别于简单的草坪绿化,经过合理布局,立体绿化有开发占地小、绿化面积大、见效快的功效。“楼顶绿化”即是其一,既能给楼宇降温,又净化空气、美化景观。
生:(分组合作探究)城市热岛强度和平面结构与绿化程度及其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当绿化覆盖率达30%时,气温可下降8%;覆盖率达40%时,气温可下降10%;覆盖率达50%时,气温可下降13%。因此,当夏季白天气温为38℃时,50%的绿化覆盖率可使气温降低4.9℃,基本上消除了城市热岛的威胁。另外,城市中绿化覆盖率高的地段,都不是高温中心的所在地。北京市根据1981年的资料分析,该市夏季热岛分布呈许多中心型,在市区范围内常形成8~10个高温中心,而这些高温中心都与市区公园交错,或分布在绿化覆盖率较低的地方。
生:(分组合作探究)绿地增强城市的竖向通风。一般情况下,植物叶面的温度不超过35℃,而水泥路面、建筑物表面的温度则可达到40℃左右。城市中建筑物多的地区是暖点,加上工厂、锅炉等人工热源,形成了一个个高温中心,而公园和多树木的绿地则是“冷区”,这样,绿地附近的较凉空气就会不断地向高温中心输送,产生了微小的竖向通风,这种通风沿着城市的大街小巷穿行,也会给人们带来凉爽。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讨论了城市热岛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并对应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希望大家能继续以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我们平时的各科学习搞得更有成效。
布置作业:以“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把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得到的体会和结论写在论文里。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