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

3、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重点与难点: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问题:

1、回忆录里描述的是哪个地区?

2、该地区的景观20年来有哪些变化?(植被、物种、土壤肥力下降等)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土地利用不合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此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基本条件,及现有的基础,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付诸于实施。

[分析本节的结构]

介绍标题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了解其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

思路: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存在问题——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问题1、生产条件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等)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森林资源丰富;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

A、耕地面积广阔

B、土壤肥沃(插根筷子就发芽,抓把黑土攥出油)

C、宜农荒地多

D、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A、降水:400~800mm,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热量:自南向北递减:(北:春小麦、大豆;中: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甜菜、亚麻等;南:棉花、冬小麦)无霜期80~180天(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中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山南坡);东南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地)。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类型:由于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此为森林草甸草原

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发展畜牧业

(5)其它:

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水产资源丰富(辽东湾与海洋岛两大渔场)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体系完整,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比较发达(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2)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

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2、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

3、从商品市场来看,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生产发展迅速。

四、农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自己阅读:总结问题及其表现]

表现: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但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加之过度开垦宜林地,草场、沙丘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乱砍滥伐,开荒过度等,导致林、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如:黑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70%下降至35%。

图2-3-10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北大荒——大部分地区是湿地,其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表现为:种植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

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己阅读: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或根据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自己提措施,随后对照教材,看看与哪些措施相似或相同)]

造成东北地区农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不是其资源不丰富,也不是其它条件不优越,关键是没有充分和合理的利用这些条件。

所以首要措施就是充分和合理的利用这些条件。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充分合理的利用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东北地区有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象美国专业化地带那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产业一体化。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生产条件

布局特点

存在问题

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案例研究: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与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

两种模式:

北方:四位一体:

南方:猪、沼、果模式。

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中国政府针对国情制定的行动纲领。
2.了解中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3.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战略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计算活动中水泥厂污染造成的损失,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2.让学生讨论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中国政府针对国情制定的行动纲领。
3.中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措施。
难点
1.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
2.掌握计算活动中水泥厂污染造成损失的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文字资料和漫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结合实例归纳分析,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接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但是它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上的这幅漫画,面对环境问题,我们每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态度和责任?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
[新授]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中,共同组成了复合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深刻的变革。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板书)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举例]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地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使水塘枯竭而捕鱼,怎么能捕不到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山林去打猎,怎么能打不到野兽,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承转]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2.目前我国的国情
(1)庞大的人口压力
耕地占7%,而人口占21%。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每年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人口压力
经济迅猛发展
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
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补充]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又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其中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立费用与资金体制、加强教育、发展科技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任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源和生产消费等部分。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
[承转]我国面临着如此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为此中国政府针对国情提出了明确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板书)
1.人口战略
[说明]2001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其中5000万为贫困人口,5000万为残疾人,15岁及以上半文盲人口1亿多。在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突出。预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
[提问]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回答]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
[提问]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回答]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知识窗]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5月发表的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具体的三个指数:①收入——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
②寿命——反映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用平均预期寿命来评价计算;
③教育——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资源战略
[自学提示]我国资源的现状如何?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短缺已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阅读课文和知识窗]为什么节约能源势在必行?
[回答]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能源利用率长期偏低,而且提高缓慢。
[提问]应采取什么措施?
[回答]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潜力,促进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
[自学提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回答]面临的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解决措施: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承转]近年来我国在环境问题的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环境问题还比较严重。
[补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老问题,但在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环境污染过去主要集中在城市,现在乡镇企业发展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知识窗]绿色GDP
[讲解]多年来,提到增长,人们就会想到GDP的增长。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增长不一定就有发展”。增长和发展都必须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这种代价就叫“生态成本”。针对这一问题,生态经济学家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即从现行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计算公式: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
(自然部分虚数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生态质量退化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
人文部分虚数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失控造成的损失、疾病造成的损失、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等。)
提出绿色GDP的概念,最关键的是促使决策部门和公众观念的变化。公众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4.稳定战略
[承转]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那么,该怎样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小结]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面临的困难和关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是石刻持续发展的具体道路也不会完全相同。人口问题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青年学生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对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有所了解,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课堂练习]活动
1计算由于水泥厂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是多少?找同学来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回答]玉米减产造成的损失:6750×10%×0.9×66.67×2=81004.05(元)
小麦减产造成的损失:5250×5%×1.2×66.67×2=42002.1(元)
2.根据材料判断柳林村与梨树村的做法孰对孰错,为什么?
[分析]柳林村的做法只考虑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土地资源,对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威胁,是不可取的;
梨树村的做法既开发了矿产资源,有保护了耕地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可取的。

2012届高考地理教材复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教材复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

第37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探究点一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特征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地貌呈北、东、西封闭、向南敞开的半环状分布

气候地区温度带≥10℃的积温作物

南部暖温带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中温带1000~3600℃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寒温带1000℃春小麦、大豆

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则主要分布在偏南的长白山地)

其他广布冻土和沼泽

探究点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

类型分布特征地位

黑土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⑴耕地面积广大:①数量: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左右,人均耕地量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②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⑵宜农荒地多: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⑶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3.土地开发——东北沼泽的保护和开发

例1(2009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月考)读某区域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地与D地的温差数值是℃。描述图中-18℃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C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该地区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最近全国查出大量的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但该地区的乳制品质量比较安全,分析该地区乳制品发展的优势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以区域等温线图,考查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此为背景考查商品粮基地及乳制品发展的优势。

解析:(1)根据图例D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因此海拔较周围地区高,温度较周围地区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推D地的温度应为—22℃<T≤—20℃,因此B地与D地的温差是6≤△T<8。—18℃向南(低纬)凸出,说明温度较同纬度温度低,由此可推是受山地地形影响。(2)C地区为松嫩平原,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在于地形、土壤、人均耕地面积及机械化等方面。(3)乳畜业的发展与饲料供应、市场有关。

答案:(1)6℃(或大于6℃小于8℃按内部的点分析)

向南(低纬)凸出,受山地地形影响

(2)平原广阔;地广人少,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

(3)地广人少,草场面积大;靠近商品粮基地,饲料充足。

探究点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条件及其建设成就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规律

例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两大商品粮基地农业地域类型差异及影响农业发展条件。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答案:

B地区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江淮地区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水旱灾害频繁热量不足

探究点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例3阅读图10,图中阴影区域表示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乙粮食作物是。为什么这里以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为主?

(2)图中甲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A、C两省。但是,2008年国家从东北向南方大量调运甲粮食时,主要是从B省区调运,为什么?

(3)三江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时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东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变化,并由此考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解析: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稻、小麦、玉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乙粮食作物分布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分析选择作物时应从生产期短的作物考虑,此外还要考虑水分条件等。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因此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析第(2)题。三江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因此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湿地破坏和黑土流失问题,因此今后农业发展应注重解决这两个方面。

答案:(1)小麦乙粮食种植区属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和积温(生长期)可满足小麦生长需求;乙粮食种植区纬度较高,生长期相对较短,其它粮食作物生长不太有利。

(2)近年来良种的培育,使该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扩大;A省与B、C两省相比较A省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有大量商品粮待运。

(3)植被与湿地(沼泽)的保护、防止黑土流失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3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铁矿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①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②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③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④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资源是

A.光照充足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D.物种丰富

5.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保护湿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国重工业基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6~9题:

6.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所致

C.微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7.我国最大的沼泽地在

A.aB.bC.cD.d

8.c处农业生产类型为

A.种植业为主B.畜牧业为主

C.农产品加工业为主D.淡水养殖业为主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请联系知识,回答9~11题。

9.有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一农一牧

D.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10.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东丰西欠,北多南少的结果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11.关于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伐小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上升

C.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D.采伐手段趋向先进,轮伐代替皆伐

12.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14.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1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B.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

C.有条件建设成我国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D.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基本相同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

(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

(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

17.下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

不同之处是:。

(2)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区位条件比较:

两者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

(4)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

(5)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7°N—45°N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50%—60%

玉米单产7500kg/公顷6750kg/公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

从自然条件看:。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从东、东南向西、西北递减的趋势,反映了距海远近和季风风向对降水的影响。

2.C与降水有关的是可再生资源,铁矿、石油与地质作用相关。

3.A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黑土肥力下降和湿地破坏。

4.B图示地区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十分肥沃。

5.D本地区山环水绕、土壤肥沃,所以在发展林业、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潜力,把该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6.A未垦的黑土地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表土流失较为严重,黑土层日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A选项符合题意。

7.A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地。

8.Bc处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为主。

9.C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农业布局自东向西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春小麦区。

10.B由于所处纬度不同,所获热量存在差异,导致东北林区北部多针叶林,南部多混交林。

11.C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加上森林火灾、毁林开荒和滥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使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从而使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和旱涝灾害频繁。

12.A长期以来,东北林区重采轻育,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因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13.B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及海岸带的滩涂等,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等功能,因此湿地被破坏后,气温和变化增大,因此乙和丁符合题意。

14.D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扩大耕地面积,把三江平原作为我国农业的新开发地区,开垦了大量荒地,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5.D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分为: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16.解析:(1)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变化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因此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受大兴安岭地形的阻挡,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2)沼泽是常年有积水的洼地,其形成与气候、地形地势、地表情况有关。(3)本题考查区域调查的内容,体现新课标要求。

答案:(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只要合理即可得分,答对其中三条即可得满分)

17.解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本题以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对比区域差异,并分析各自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美国东北部小麦和玉米生产外有大面积的乳畜业,而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均为黑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工业发达,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

(5)美国东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热量更充足,降水略多科技发达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说课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 书: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 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师多媒体播放“环境问题案例”图示。
师请学生分析哪一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注意:全球性是当前环境问题分布的突出特点。这种特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某些环境问题的影响可以大大超越其产生地甚至达到全球,而且还意味着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
生(合作探究)读图析图完成填注。
师(多媒体依次展现答案,纠错后提问)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的绝境,怎样才能摆脱绝境,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
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师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其行动纲领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生浏览P99“阅读”,了解《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记忆。
 板 书:
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师(承转)依据《21世纪议程》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各自的行动纲领,制定了相应的21世纪议程,我国颁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我国为什么更有紧迫性和必然性呢?多媒体依次播放如下联系式知识结构,请同学们完成。
生1庞大的人口压力
生2资源短缺
生3深刻的环境危机
师激励性评价后,请学生浏览“阅读”,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生阅读《中国21世纪议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其理论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板 书: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课件展示:
P101活动,请学生回答问题。
生1第二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第一种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因为第一种生产方式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掠夺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威胁。
生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师多媒体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说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

(承转)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
 板 书:
发展的内涵、公平的内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生(略)
师为何把社会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生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最终摆脱贫穷、愚昧和落后。
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也即公平性原则,具体体现在资源分配上的时间公平性和空间公平性。请同学们阅读“公平的观念”自然段,解释时间公平性和空间公平性的涵义。
生1
时间上的公平即“代际公平”。主要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生2
空间上的公平即“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行的,应互相尊重,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的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师可持续发展为何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呢?
生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
师可持续发展还认为,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背景下,全人类都应享有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行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承转)通过以上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
生1
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生2
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请同学们说明它们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件展示:?

生只有一个地球——持续性观念;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权利的观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持续性观念;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的观念。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参考答案:
(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两个表格(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内 容地 位目 标
生态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原 则内容和要求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
持续性原则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共同性原则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板书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2.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二、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探究采取的主要措施。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去生态农业村实地访问、考察。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把生态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写成调查报告。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04年春季全国文综,7~9)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1)~(3)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D.节省城市用地
(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答案:(1)C(2)D(3)D
2.(2003年上海综合,13~14)这是巴黎凡尔赛宫典型的法国式花园的照片。
照片近景部分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火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行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答案:A
3.全球《21世纪议程》发表于()
A.1990年B.1991年
C.1992年D.1996年
答案:C
4.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
A.发展是第一位的B.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
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第一位的D.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第一位的
答案:A
5.可持续发展思想()
A.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B.首先考虑地域性特点
C.实施主要依靠大国政府政策D.目标是让当代人能健康长寿
答案:A
6.提倡购买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主要是考虑()
A.政府行为人必为之B.经济合算物美价廉
C.绿色食品没有污染D.安全可靠没有污染
答案:D
二、综合题
7.阅读下列文字,对比前后两种相反的发展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黄土高原区有个叫黄家二岔的小流域。这里的人民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和贫穷落后的无情冲击:褐黄色的天、地和阳光,满目疮痍的光山秃岭,可是人们还是要刨草根当柴火烧。一年的水土流失量达到7000多吨/平方千米。为了粮食,他们拼命耕作,田越来越多,粮却越产越少,山越开越荒,人越来越穷。吃着国家的返销粮,身着陆海空三军送来的救济衣,每人每年只能挣30多元钱。
当年,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来到这里进行调查后说:“要生存,要脱贫,只有让黄土地坡上绿装。”他们引导当地农民调整土地利用方法,逐步把一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牧地,大面积营造薪炭林,种植人工牧草,实行草田轮作,修筑土坝和梯田……
10年后,奇迹出现在这块黄土地小流域边:榆树、刺槐、红柳使原来的荒山秃岭一片青翠,茸茸的牧草给遍野的黄土铺上一层绿色,林草覆盖率从过去的1.8%提高到63%,水土流失减少了95%,畜产值增加了5倍多,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多,人均年收入730元。许多农民学会了向周围乡亲讲保护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科学道理。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艰苦劳动和科学实验,为治理黄土高原总结出有益经验,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填写黄家二岔前后两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
不可持续发展:
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
生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毁林开荒、破坏山坡植被、水土流失
越耕越穷、人均收入极低
依靠国家救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田轮作
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
生活质量大有改善,重视科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8.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答案:略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从容说课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