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东北地区》学案分析

东北大森林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5

《东北地区》学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东北地区》学案分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东北地区》学案分析

《东北地区》教学设计

我国义务教育对“认识区域”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这样的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某区域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阐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说明本单元通过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

在北方地区的学习中主要考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地图判断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根据校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复习回顾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3、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文字材料,筛选有用的信息条件,总结区域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掌握关于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2.学生能够根据地理图标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能根据东北地区资源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学生能够辨证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并能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www.JAB88.cO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

2.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1.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辩论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教师提前板图东北地区轮廓图。

多媒体循环播放东北图片,并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教师导入

孩子们,一曲“松花江上”,让我们难忘“九·一八”,难忘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宁舍本土,也不舍满洲”的觊觎之情、贪婪之心;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壮丽的生产情景,让我们感受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复习我国的东北地区。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感受东北的美丽富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难忘国耻“9.18”,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进入学习状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导出目标。提出问题

孩子们我们要认识一个区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眼呢?

对,我们分析一个区域,需要三个步骤,在认识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能够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观念(展示多媒体)。

因此,咱们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东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东北地区的综合分析。学生回答

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树立整体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知识上,还是在区域分析上。利用板图,师生互动。首先,咱们来共同完成第一个环节,

教师板书一、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约位于北纬……,东经……,主要包括的省区有……

因此,咱们既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也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信息定位,如轮廓、省会位置等,当然还有……(展示多媒体,分界线)学生回答

“北纬40°至54°之间”

“东经120°至130°之间”

“黑、吉、辽及内蒙古的东部”

师生互动,掌握空间定位的技巧。

同桌交流,基础回归。现在由同学们来完成第二个环节,从整体上来汇总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即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板书二、地理环境特征

这一部分由同学们和你自己最亲密的学习伙伴也就是你的同桌来完成,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整体认识。1、通过相互交流,活跃学生思维。

2、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把握条件;

注意规范,切中要点。

孩子们,这些地理环境特征是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在咱们就通过区位分析来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通过问题探究来思考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方向。

教师板书三、区域分析

1、区位分析

农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工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注意在分析时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有所侧重,在工业区位分析时,要从工业的特点出发。

现在请同学们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找出学生的一份学案,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略作点评。

过渡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但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今年高考新课标Ⅱ的第37题的(2)、(3)小题。

教师提问。

现在1、3组为正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2、4组为反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是有利的。请每个小组为自己的立场辩论,看本次对抗赛哪一方获胜?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学生通过回答,回顾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2、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部分。

3、双方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能够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问题。问题探究,对症下药。

点击高考,体会成效。过渡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现在咱们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为例,来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应的对策。

教师板书2、问题与对策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德国鲁尔区发展的经验,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治的措施。

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提问学生作答。展示答案,学生做以修正。学生根据材料思考然后讨论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相应的措施。

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概括。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启迪人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复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结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乡音的对策。请同学们看高考点击2,你就会发现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通过改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第(2)小题,有点挑战性,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一试?

由此可见,有问题我们才会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敢于面对问题,我们就会有所提升,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敢于面对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展示多媒体)

请同学们核对答案,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2。

综合提升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以检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2017高考地理知识点:东北地区产业分布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7高考地理知识点:东北地区产业分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7高考地理知识点:东北地区产业分布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家在2003年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总产量占全国的2/5.东北地区的糖类作物是甜菜。黑龙江省是我国甜菜的主产区之一,甜菜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3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平原。

3、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长足发展

4、大庆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沈阳、齐齐哈尔形成了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长春、大连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

5、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梁、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

2017高考地理知识点: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2017高考地理知识点: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1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发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土地资源特征。[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分析,掌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持续农业的观念。

一、区域概况

1、范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3、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配合协调,热量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南北热量状况不同,作物分布也有差别。如表所示。

地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物

南部

暖温带

(3400℃)

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

中温带

(600℃~3400℃)

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

寒温带

(1600℃)

1000℃

春小麦、大豆

4、地形:东北区的地形分布状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如表所示。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三大林区之首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5、经济特征: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扩大

(1)数量较多(如表所示)

项目

数量(1995年)

在全国及全区的地位

总面积

2000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的1/5,占全区土地的16℅

人均面积

0.17公顷

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每劳力担负面积

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特征如表所示。

类型

分布区

特征

重要性

黑土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沃,生产能力较高

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部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广大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如表所示:

优势

具体表现

全国最大的林区

森林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2℅,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为全国人均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森林总蓄积量占全国的1/3,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1885年)

宜林地区广

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

森林树种丰富

森林树种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主要林木有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混交林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

2、需注意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土地资源的开发还要注意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能力很高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又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与物质资源。湿地资源遭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剧、土壤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应该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和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

四、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

(一)黑土的利用

1、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2、黑土的合理开发利用

东北黑土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因此,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培肥土壤两方面,实验证明秸杆还田是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办法。

(二)沼泽的保护

1、分布状况: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沼泽广布。

2、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雨水较多,集中在夏季;(3)气候寒凉,蒸发量小;(4)冻土发育,土壤中水分不易排干,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3、东北区沼泽的作用:东北区沼泽的环境效益与沼泽遭受破坏产生的负面影响

4、东北区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开垦前,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观。目前,三江平原已拥有4600多万亩耕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水土流失加重,有些耕地还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珍稀动物减少。因此,现在的北大荒决定不再开垦荒地,还要因地制宜,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三、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生产特点

(1)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强,商品率高,商品粮多。

(2)机械化水平较高

2、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

作物

分布区

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杂粮作物

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高粱

松辽平原为主产区

经济作物

大豆

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三江平原

亚麻

黑龙江省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北区的农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新建了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农场耕地面积和技术装备均居全国各地农场的首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而且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国营农场密集、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粮食商品率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4、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综合开发

东北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总结:搞好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不能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

五、林业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1、东北林区在我国林业中的地位

(1)全国最大的林区:林地500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4上;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是全国人均林地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木材蓄积量22.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

(2)全国最大的木材基地:木材产量约占全国的40%。

2、东北林区生产概况

东北林区的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发达,其中森林采伐业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3、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林区

自然条件及森林类型

优势树种

大兴安岭林区

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寒树种生长,属寒温带针叶林

兴安落叶松等

小兴安岭林区

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于针阔混交林生长属温带针阔混交林

红松、水曲柳

长白山林区

红松、紫椴

除上述天然林区外,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人工防护林,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这里是风沙干旱区,林木稀少,风沙危害较重,营造的防护林带已经成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

4、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的问题

(1)采育失调,资源破坏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3)采伐以皆采为主,森林资源浪费严重

5、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首要任务: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

(2)工作重心:要从目前的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材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

(3)生产方针:保护、恢复、发展并重

东北区虽然森林资源优势显著,但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导致可采林木资源锐减并濒临枯竭,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6、措施:

(1)坚持合理采伐

(2)积极营造人工林

(3)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4)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7、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1)东北林区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的原因

①一些林场可采资源基本枯竭或濒临枯竭;

②一些林区木材不能就地加工,经济效益很低,产品结构单一;

③原木大量外运,造成运输紧张。

(2)综合开发具体措施

①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发展多层次林产品深加工

②发展动植物采集、养殖、栽培技术

③发展果园业和柞蚕生产

(3)安图县模式: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

总结: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是针对林业生产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如“坚持合理采伐”是针对“采育失调”提出来的;“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则是为了解决森林开发中的“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答辩及解析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答辩及解析

1.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地理学习,既能学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又能获得观察观测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读图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与相邻学科有着紧密联系,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也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②学会地理思维
在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地理思维严格遵循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符合的逻辑规则。学会地理思维,有助于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有助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地理课程不仅提供地理科学知识,而且能学到地理科学的精神、态度、习惯与方法,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今后从事与地理有关的科学研究,还是对将来进行的其他研究,均是终身受益的。
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地理学习把树立环境伦理观念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它可以使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全球意识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思维,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接受。显然,地理学科为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地理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地理学科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地理使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体验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享受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德国有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课堂教学中,新奇巧妙的提问就像灯塔,它能把学生带进知识的迷宫,经过一番探索,顿觉光明;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又像魔术棒,它能使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提问又像催化剂,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课堂气氛活泼轻松。如讲完“密度流”时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妙用洋流助战的故事,提问:德军如何妙用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而来去自由?再如讲完“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时,巧用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提问:郑和选择什么季节出发,返航时又在什么季节?通过这些新奇有趣的设问,学生一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二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这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上课时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为了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在教学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适当引入地理知识竞赛、学生演讲、组织讨论、野外实习等形式。讲完高中第三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章,组织学生讨论一下面对当前生存的环境,若你是有关这方面的负责人,你将怎样做?等等。总之,组织几次这种教学活动,会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实在丰富多彩,不自觉得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而教师纯熟的业务水平,丰富的地理知识,准确、严谨、流畅的学科语言表达,则是博得学生喜爱的关键。
3.阐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②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
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③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也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另一方面,生活实例也可能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从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④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4.东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面积的三分之一。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