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

幼儿园母亲节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案示例1

——“农业的发展”

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形成观点,最后表达的过程。

(同上)

分小组学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计算机或投影仪(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决定采用某种工具,主要是用来展示学生找到的资料)

[导入]今天我们在学习了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后,从更高的视角来综合的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们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农业发展的成就”、“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四个问题作为四个专题,根据讨论提纲,在小组里已进行了讨论、交流。

每组派两个代表就自己的专题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自由提问。讲解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各组学生按顺序进行讲解

[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引导及点评、

[小结]总结学生对前四个方面的讲解,引出“农业发展的前景”这个问题。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讲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对这次探究活动表示肯定;对同学的出色表现进行鼓励,对讲解好的同学给予点名表扬。

讨论提纲:

第一组:农业的发展成就:

1.用图片或举例说明过去我国农业的落后情况。

2.用图表说明我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和中国粮食增长情况。

3.举例说明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巨大成就?

4.我国农业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处在这个阶段?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要求具体、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回家问父母、爷爷、奶奶或熟悉农村情况的街坊邻居。

问题2、问题3、问题4:参照教材相关内容。(鼓励自己找资料,用图片、照片或事例把要讲的内容具体化)

第二组: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例子说明农业结构的概念

2.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详细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所占的比例。

3.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来分析目前的这种产值结构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为什么需要调整结构。

4.举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5.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内部如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弄清每天自己三餐吃什么?得出你自己的饮食结构。同理,弄清每天自己三餐里的食物都来自于哪些农业生产部门,得出农业的结构的概念。

问题2:看图我国农业产值构成,从中可以得出各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由学生直接读图说出。

问题3:随着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乳肉蛋奶水果蔬菜增加了,粮食减少了,现在的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就不合理了。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牧业、林业、水产业,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问题4:可让学生先朗读然后提问:为什么要把水稻改为其他经济作物?让大家一起讨论。

问题5:可在网上或其他途径得到一些图片如:优质水稻田、优质棉田、优质果品产区、优质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家禽养殖,屠宰生产线加快优质猪、牛、家禽的生产等。

第三组:科技兴农:

1.讨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这说明了什么?

2.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依靠科技兴农。

3.介绍“杨凌模式”,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的“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讨论,可和下面的问题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搜集图片(搜集图片:种子工程在温室中工厂化生产优质种子。太空柿子椒,用先进手段培育新品种,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膜覆盖。广泛推广先进技术。林木球果实采摘机器人,伐根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等。)

问题3:因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集中了各方面多学科雄厚的科技力量,对动植物、旱作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是对农业这一大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是发展优质农业的方向,因此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1.讨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2.为什么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马上出售,而是以此为原料进行各种层次的加工,然后,推向市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花生和花生糖的价格、棉花和服装的价格差别。

3.从土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到市场提供的各种商品,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经过哪些环节?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小麦到面包、糕点。这些环节是否都需要农民来参与。

4.读“阅读材料”:江苏省捉拧县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状况。现在每年生产160万头猪、4500万只禽,还有1、6万多公顷蔬菜,有6000多公顷稻田养蟹,有5万平方米的池塘养黄鳝。这么多东西能卖的掉吗?肯定能!为了搞好商品流通,县内建成了猪苗、水产、粮食、花卉等是十大市场,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设了不少销售点,更重要的是全县有1.5万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购进购出,使农产品没有积压,大家都说:农民经纪人起了大作用。

农民经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片段,然后讨论。也可和问题4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3: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4:农民经纪人是架在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购进购出,从农民那儿卖进农产品,再买给需要的消费者,他们赚取中间的差价。

第三节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精选阅读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包括三目,其中第一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阅读的内容,学生了解即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原因就是在解放区进行了土改;第二目“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以及第三目“战略决战的胜利”,这两目需要同学们重点把握。在这两目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部分内容不是特别陌生,同时对战争也比较有兴趣。无论是初中知识,还是通过一些相关影视剧的观看都对本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切都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深层次的只是不太了解。通过一些当时的史料,以及反映当时状况的图片和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加深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重点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2.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教学方式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采用PowerPoirt课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影片,并写出观看后的感受。
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课本内容。
(二)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板书第三节课题)
(三)展开教学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并填表。
生:(回忆并回答)填表如下:
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原因和依据
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等反封建军阀需要,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
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级”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和填表,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
师:非常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
生: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
生: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的条件
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
军队名称1946年7月1947年7月
人民解放军130万430万
国民党军队195万373万
师:通过这个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
投影片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
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
生: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师: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这个地区战略地位重要、革命传统优良等等。
在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引导学生看书)
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
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的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将一些基本知识填写在地图册上。
生:填写地图册
师:我们结合刚才填写的内容来共同看一下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出示示意图。
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填写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

军队名称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等
国民党军队
人民解放军
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
生: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不首选东北或者说首选其他地方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展开讨论。
师: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下面这句话是当时毛泽东和中央下的命令,为什么攻打锦州?(出示投影片):
“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首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以及突破口是什么地方呢?
生:(思考并回答)将敌人分割成小部分各个歼灭敌人等观点。
突破口是锦州。
师:平津战役与淮海战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下面讨论一下平津战役的情况。
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掌握铁路的两头的要点,最后进攻中间几个城市。
师:(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三大战役的概况:
战役名称作战部队战役时间歼灭改编解放地区俘灭敌官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
林、罗48.9—1147万多人东北全境范汉杰
廖耀湘攻锦打援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
刘邓陈粟谭48.11—49.155万多人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杜律明
黄百韬、黄维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
林、罗、聂48.11—49.152万多人华北全境陈长捷分割包围先两头后中间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生:(分析、总结意义)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援等方面思考)
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归纳)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的腐败等等原因。
师:(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四)课堂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战略决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被完全推翻,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如何渡过天堑长江的将会在下节课的内容中讲解,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寿终正寝。

(五)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1947~1948年
2、内容:《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总路线
3、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时间:1947年6月
2、标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原因:
4、内线作战:东北、华北、西北
5、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的时机
(1)解放军方面:
(2)国民党军方面: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经过、结果: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结果:
(3)平津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②经过、结果:
3、意义

巩固练习:
1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能够普遍实行的因素有()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顺应了广大农民的要求②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全国性的大反攻③各民主党派支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④中共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总路线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的“最基本条件”是()
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建立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
C取得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的支持拥护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大意义是()
A决定了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4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是()
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B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C敌军集中兵力防守D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5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制定土地改革政策根本出发点是根据()
A不同时期的斗争策略B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不同地区农民的状况D反对国民党斗争的需要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注意条理性,让学生区分不同的阶段、不同战役的特点和情况。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备课资料:
(1)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
(2)反映这一时期的影视剧
《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风雪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战役》等相关影视剧的片段
(3)战略反攻阶段和决战阶段的相关地图和战争示意图
《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等地图

;第三节 硝酸


探究问题框架:

1、硝酸的物理性质:(直接给出)

2、从硫酸得到启示,硝酸有什么化学性质?(引导发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引入】我们学习了氮元素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接下来我们学习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硝酸。我们首先学习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第四节硝酸

一、物理性质

【展示】63%浓硝酸。

【展示】发烟硝酸。

【讲述】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

【指导阅读】查硝酸的密度,熔、沸点。查常用浓硝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发烟硝酸”

【导入】比较一下硝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找出其不同点:

【观察】色、态、气味、掂轻重、打开瓶塞,观察。得出结论: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比水重,能溶于水。

【观察】空气里挥发而产生“发烟”现象。

挥发性(沸点)

物理的量浓度

常用浓硝酸

易(低)

18mol/L

常用硫硫酸

难(高)

12mol/L

【导入】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性,硝酸是否也如此呢?下面我们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硝酸的化学性质。

【提示】注意与浓硫酸进行比较。哪一个剧烈。

【指导学生实验】

【总结】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硝酸的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没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我们今天主要从氧化性来学习硝酸的特性。

【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1)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回答】酸性、氧化性(与铜、与碳)、吸水性、脱水性,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中钝化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

现象: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比铜与浓硫酸反应剧烈,铜与浓硫酸需要加热,铜与浓硝酸反应不需要加热。

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推导】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设疑】我们知道稀硫酸不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稀硝酸能不能与不活动的金属铜反应呢?并与稀硫酸与铜反应进行比较。

【指导学生实验】

【总结并板书】

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

【引导总结】浓硝酸与稀硝酸与铜的作用有何不同;硝酸与硫酸氧化性哪一个较强,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学生实验探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

现象:产生无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在不断的溶解。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

结论:此无色气体是NO。因为: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

【推导】

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

【总结】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气体。浓硝酸反应速率快,不需加热,稀硝酸反应速率慢,有时需要加热。

浓硫酸与铜反应需要加热,浓硝酸不需加热。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稀硝酸可以反应。

可见,硝酸的氧化性比硫酸强。

【引导探究】冷浓硝酸与铝、铁活泼金属反应的情况怎样呢?

【引导探究】大家回忆,实验室能否用稀硝酸制取氢气?为什么呢?

【板书总结】(2)与活泼金属反应

在不生成稀硝酸中不生成H2、在浓硝酸中铝、铁钝化。

【讲述】除金、铂以外,其余金属全可被其氧化而溶解。

【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

【实验探究】与浓硫酸一样,铝和铁都浓硝酸中钝化,即浓硝酸把它们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膜,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回答】不能,因为硝酸的氧化性很强,NO3-起氧化作用。而不是H+起氧化作用。

【倾听理解】

【引入】请大家用已学知识,推测浓硝酸能否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引导】推测碳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

【总结】规律:一般生成最高价酸或氧化物、NO2和H2O。

【讨论】结论:可以。原因是:硫酸可以氧化单质碳等,所以浓硝酸也应该能氧化碳单质等。

【推导】C+4HNO3(浓)4NO2↑+CO2↑+2H2O

【讲述】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衣物、纸强等都有腐蚀作用,所以使用硝酸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万一不慎将浓硝酸弄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NaHCO3)水或肥皂洗涤。

【听讲、理解】

【展示】利用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的样品,进行提问为什么发黄。

【启发】可能有NO2产生,由于NO2溶于硝酸而变黄。
【启发】如果是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必应有什么物质生成?

【引导】推测产物,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不稳定性: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分析,讨论】发黄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硝酸分解。

【探究】在HNO3中,由于氢元素和氮元素都处于最高价,又因NO2的生成,是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所以只能是HN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可能有氧气生成。

【推导】

C+4HNO3=CO2↑+2NO2↑+2H2O↑

【回答】避光、阴凉处。

【小结】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共同的特点是由于+5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价态氮的化合物的缘故。

【课堂练习】

1.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2.如何洗净一支内壁镀银的试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从节约原料,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一定量的Cu(NO3)2晶体,下列实验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1)Cu+浓HNO3─

(2)Cu+稀HNO3─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

3、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重点与难点: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问题:

1、回忆录里描述的是哪个地区?

2、该地区的景观20年来有哪些变化?(植被、物种、土壤肥力下降等)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土地利用不合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此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基本条件,及现有的基础,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付诸于实施。

[分析本节的结构]

介绍标题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了解其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

思路: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存在问题——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问题1、生产条件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等)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森林资源丰富;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

A、耕地面积广阔

B、土壤肥沃(插根筷子就发芽,抓把黑土攥出油)

C、宜农荒地多

D、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A、降水:400~800mm,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热量:自南向北递减:(北:春小麦、大豆;中: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甜菜、亚麻等;南:棉花、冬小麦)无霜期80~180天(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中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山南坡);东南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地)。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类型:由于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此为森林草甸草原

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和三江平原——发展畜牧业

(5)其它:

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水产资源丰富(辽东湾与海洋岛两大渔场)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体系完整,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比较发达(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2)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

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2、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

3、从商品市场来看,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生产发展迅速。

四、农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自己阅读:总结问题及其表现]

表现: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但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加之过度开垦宜林地,草场、沙丘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乱砍滥伐,开荒过度等,导致林、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如:黑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70%下降至35%。

图2-3-10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北大荒——大部分地区是湿地,其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表现为:种植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

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己阅读: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或根据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自己提措施,随后对照教材,看看与哪些措施相似或相同)]

造成东北地区农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不是其资源不丰富,也不是其它条件不优越,关键是没有充分和合理的利用这些条件。

所以首要措施就是充分和合理的利用这些条件。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充分合理的利用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东北地区有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象美国专业化地带那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产业一体化。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生产条件

布局特点

存在问题

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案例研究: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与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

两种模式:

北方:四位一体:

南方:猪、沼、果模式。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说课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 书: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 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师多媒体播放“环境问题案例”图示。
师请学生分析哪一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注意:全球性是当前环境问题分布的突出特点。这种特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某些环境问题的影响可以大大超越其产生地甚至达到全球,而且还意味着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
生(合作探究)读图析图完成填注。
师(多媒体依次展现答案,纠错后提问)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的绝境,怎样才能摆脱绝境,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
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师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其行动纲领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生浏览P99“阅读”,了解《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记忆。
 板 书:
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师(承转)依据《21世纪议程》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各自的行动纲领,制定了相应的21世纪议程,我国颁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我国为什么更有紧迫性和必然性呢?多媒体依次播放如下联系式知识结构,请同学们完成。
生1庞大的人口压力
生2资源短缺
生3深刻的环境危机
师激励性评价后,请学生浏览“阅读”,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生阅读《中国21世纪议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其理论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板 书: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课件展示:
P101活动,请学生回答问题。
生1第二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第一种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因为第一种生产方式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掠夺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威胁。
生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师多媒体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说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

(承转)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
 板 书:
发展的内涵、公平的内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生(略)
师为何把社会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生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最终摆脱贫穷、愚昧和落后。
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也即公平性原则,具体体现在资源分配上的时间公平性和空间公平性。请同学们阅读“公平的观念”自然段,解释时间公平性和空间公平性的涵义。
生1
时间上的公平即“代际公平”。主要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生2
空间上的公平即“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行的,应互相尊重,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的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师可持续发展为何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呢?
生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
师可持续发展还认为,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背景下,全人类都应享有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行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承转)通过以上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
生1
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生2
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请同学们说明它们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件展示:?

生只有一个地球——持续性观念;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权利的观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持续性观念;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的观念。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参考答案:
(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两个表格(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内 容地 位目 标
生态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原 则内容和要求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
持续性原则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共同性原则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板书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2.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二、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探究采取的主要措施。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去生态农业村实地访问、考察。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把生态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写成调查报告。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04年春季全国文综,7~9)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1)~(3)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D.节省城市用地
(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答案:(1)C(2)D(3)D
2.(2003年上海综合,13~14)这是巴黎凡尔赛宫典型的法国式花园的照片。
照片近景部分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火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行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答案:A
3.全球《21世纪议程》发表于()
A.1990年B.1991年
C.1992年D.1996年
答案:C
4.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
A.发展是第一位的B.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
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第一位的D.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第一位的
答案:A
5.可持续发展思想()
A.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B.首先考虑地域性特点
C.实施主要依靠大国政府政策D.目标是让当代人能健康长寿
答案:A
6.提倡购买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主要是考虑()
A.政府行为人必为之B.经济合算物美价廉
C.绿色食品没有污染D.安全可靠没有污染
答案:D
二、综合题
7.阅读下列文字,对比前后两种相反的发展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黄土高原区有个叫黄家二岔的小流域。这里的人民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和贫穷落后的无情冲击:褐黄色的天、地和阳光,满目疮痍的光山秃岭,可是人们还是要刨草根当柴火烧。一年的水土流失量达到7000多吨/平方千米。为了粮食,他们拼命耕作,田越来越多,粮却越产越少,山越开越荒,人越来越穷。吃着国家的返销粮,身着陆海空三军送来的救济衣,每人每年只能挣30多元钱。
当年,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来到这里进行调查后说:“要生存,要脱贫,只有让黄土地坡上绿装。”他们引导当地农民调整土地利用方法,逐步把一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牧地,大面积营造薪炭林,种植人工牧草,实行草田轮作,修筑土坝和梯田……
10年后,奇迹出现在这块黄土地小流域边:榆树、刺槐、红柳使原来的荒山秃岭一片青翠,茸茸的牧草给遍野的黄土铺上一层绿色,林草覆盖率从过去的1.8%提高到63%,水土流失减少了95%,畜产值增加了5倍多,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多,人均年收入730元。许多农民学会了向周围乡亲讲保护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科学道理。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艰苦劳动和科学实验,为治理黄土高原总结出有益经验,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填写黄家二岔前后两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
不可持续发展:
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
生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毁林开荒、破坏山坡植被、水土流失
越耕越穷、人均收入极低
依靠国家救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田轮作
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
生活质量大有改善,重视科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8.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