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导学案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高二地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二地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导学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以土地资源为例,认识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理解可再生资源的主要特征。
2、了解中外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经验,知道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3、了解我国在保证耕地持续供应中进行的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方面成功的经验。
教材助读:
1、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指再退利用的过程中,在维持和改善的基础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使土地的不断恢复,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2、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是。防护林带包括、
、等,它以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为目的,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又要加大开发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4、是以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为目的的土地建设和恢复工程。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35页材料,思考: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何借鉴意义?我国在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需要作哪些努力?
2、中国政府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课本P36---38页内容,思考:
(1)调查你家乡最近几年的耕地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当地政府对保护性耕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讨论什么是“宜耕土地”。具有足够费力的土地就可以开发成为耕地吗?为什么?
(3)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什么还强调要营造植被(森林、草地)?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谈谈林地(草地)与耕地之间的关系。
当堂检测:
b
a
风力沉积
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并回答第1~3题。
蒙古高原
——→
黄土高原
——→
华北平原
——→裸岩荒漠
———→沙丘
———→黄土塬
———→黄土沟谷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导学案→河口三角洲
——
→冲积扇
(图1)
1、下列有关外力作用a、b、c、d的叙述,正确的有()
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B、C、D、
2、在c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酸雨D、沙尘暴
3、蒙古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的收获:

扩展阅读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选修6
2.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土地资源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以土地资源为例,认识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理解可再生资源的主要特征。
2.了解中外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经验,知道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3.了解我国在保证耕地持续供应中进行的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方面成功的经验。
4.学会独立或合作查阅、收集土地资源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信息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社会调查并观察、收集人类对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2.讨论、交流所在地政府对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保护土地资源、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的措施和成功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对可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关心我国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问题,关注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增强对可再生资源利用时应采取保护的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插图以及网络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同学们,我们前面通过对石油、煤炭利用与保护的学习探究,进一步理解了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利用中存在的资源问题,认识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对的措施。今天,我们将以土地资源为例,学习讨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中国植树节的节徽
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和分析一下它的含义。
1.树形:(1)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2)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2.文字:表示每年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的节徽表明了我国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大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全民动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森林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作用,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很多国家有自己的植树节,请查找3个以上国家的植树节日期。
2.我国的植树节从何时开始?
3.参加一次由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

为什么要设立植树节?设立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
植树节,是各国为了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世界上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l872年4月10日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如英国为11月6日、泰国为9月24日、澳大利亚为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中国有过3次植树节改革,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后,于民国四年(1915年)确立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第二次是民国十九年,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植树日”。我国现在以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是1979年2月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定的。
“美国的‘罗斯福工程’与中国的防护林工程”,都是人类通过植树造林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伟大实践。特别是美国的“罗斯福工程”,更是人类保护土地资源,治理土地荒漠化最成功的典范。
阅读课本第34~35页材料“美国“罗斯福工程”与中国防护林工程”
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何借鉴意义?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还需要作哪些努力?
根据现有材料,世界上类似的通过造林抵御荒漠化的工程还有许多,但只有罗斯福工程达到了预期效果。究其根源,是因为美国的治沙之道不只是种树,而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针对1934年的特大黑风暴,罗斯福1935年下令并实施《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习惯称罗斯福工程),拨款7500万美元,大致沿西经100度线种植了一条宽l00英里、从北向南纵贯美国中部的防护林带。美国在实施罗斯福工程的同时还做了一系列工作:①成立了土壤保持局,鼓励各州采取土壤保护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监管;②农田免耕、休耕和粮草轮作等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③将数百万公顷易受旱灾的农田退耕还草,改为牧场;加上黑风暴肆虐的几年中,有几十万居民从中部大平原新垦地举家迁往西海岸,上千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自然退耕还草的机会;④在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地带设立了保护区。经过二十余年的恢复和生态建设,这一地区的表土状况基本稳定下来,黑风暴没有继续肆虐。美国的“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借鉴作用,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黄河、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时,就已经体现了综合治理的思想。
阅读课本第35页材料“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了解各种耕作方法的特点及适合地区。
采用各种耕作方法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防风林主要适合平原和滨海地区,梯田适合南方山区,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适合北方缓丘岗地。
保护性犁地又叫“免耕法”,它与全面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法不同,将收获后的秸杆及地表残茬进行粉碎后覆盖地表,使用特殊的免耕播种机将种子播在有桔秆覆盖的地表上,减少耕作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作为一种农业技术,免耕法从20世纪中期以来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推广。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研究,采用拖拉机和犁耕地的传统耕作方式是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土壤严重流失的主要原因。与大多数农民多耕耘、多收获的看法恰恰相反,耕耘越多,土壤侵蚀和退化就越严重。免耕法保持了一个持久的或半持久的有机土壤覆盖层(生长的作物或残体覆盖物),使土壤免受太阳暴晒、雨水和风的侵蚀,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动物承担起“耕作”任务,保持土壤营养平衡,使农民获得稳产、高产。“免耕法”由于有利于保水保土,这项技术在减少农田扬沙和水土流失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同样,造林种草一样是治理沙尘暴的良方。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免耕法,,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l9%,提高水分利用率12%~l6%,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提高粮食产量l3%~l6%,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减少大风刮起的沙尘暴60%左右。
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如何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A.观察所在地最近几年的耕地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B.调查增加耕地的来源,是开发新耕地,还是平整沟坎、复垦废弃地。
学生交流观察、调查得到的材料,教师进行总结。
阅读课本第36~39页四则材料:“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造成的荒漠化”、“旧村归并、退宅还耕潜力大——来自正阳县的经验”、“我国将通过开发整理土地补充耕地274万公顷”,结合当地情况,思考:
(1)开发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开发土地资源应注意哪些问题?
(1)开发土地资源的途径有:①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②平整荒废的土地资源。
(2)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1)要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
我国人均耕地仅有0.1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每年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等使得耕地减少,开发补充耕地是必需的。由于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有限,各地应充分发挥潜力,对投资少、开发难度不大的零星土地,充分发挥千家万户的潜力,就近开发;对片大、潜力大、综合利用价值高、受制约限制,小家小户啃不动的“五荒”地块实行统抓统管,由县、乡组织队伍打歼灭战,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整理,使其成为优质农田;对开发难度大,投资多,见效慢,有潜力的荒地资源,实行招标拍卖。就全国情况来看,土地开发重点区域有:东部沿海滩涂区,河套银川平原区,滇中地区,甘肃疏勒河流域和沿黄灌区,新疆伊犁河谷地一南北疆山麓绿洲区,川西南地区。到2010年,国家计划通过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73.04万公顷(1096万亩),平均每年7.3万公顷(109.6万亩)。
(2)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我国荒山、荒地、荒滩等土地后备资源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盲目开发将会造成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l387万公顷,其中667万公顷已撂荒成为沙地。1994年至l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l.7万平方千米,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因此,土地开发活动必须全面贯彻国土资源管理的有关政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水源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确定开发土地的用途,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开发行为,要坚决制止。如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禁止在大于25度以上坡地和自然保护区内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
除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外,对荒废土地重新进行整理也是增加耕地面积的途径。
自学课本第37页正文内容,说明土地平整和土地复垦的不同。
土地平整,是指通过平整土地,增加农用土地,特别是增加耕地的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复垦,主要是针对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了的大量土地,通过土地复垦,恢复土地的生产功能。
土地平整主要针对两种情况:
①农村普遍存在的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较多的现象。
②“空心村”蚕食土地。一是许多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新建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老村区则保留了大量的破旧建筑,无人居住,浪费了土地资源;二是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农民摇身变为“城里人”,又继续保留在农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挪窝”不“腾笼”;三是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土地利用率低,新建房布局杂乱无章。
根据规划,全国土地平整的重点区域是:华北平原区,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浙闽丘陵平原区,华南丘陵平原区,四川盆地及秦巴山地区,云贵高原区,黄土高原区,内蒙古高原区,新疆天山山麓绿洲区。按照“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结合基本农田建设,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和水利设施建设等,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实施该工程,到2010年力争补充耕地165.87万公顷(2488万亩),平均每年l6.59万公顷(248.8万亩)。
阅读课本第38~39页材料“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了解矿区土地复垦的几种模式。
根据规划,全国土地复垦的重点区域是:冀东煤炭钢铁基地,黑吉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基地,冀南晋南豫北煤炭钢铁基地,晋陕蒙煤炭化工基地,苏鲁皖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基地,豫中煤炭基地,鄂赣闽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基地,湘粤化工煤炭基地,广西有色金属建材煤炭基地,川滇黔渝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基地。重点煤炭基地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结合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采煤塌陷、挖损和矸石、粉煤灰等压占土地进行复垦,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增加就业空间。通过实施该工程,使新增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历史欠账逐步消化。到2010年,通过消化历史欠账,复垦工矿废弃地,力争补充耕地35.05万公顷(526万亩),平均每年3.51万公顷(52.6万亩)。
1.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讨论什么是“宜耕土地”。具有足够肥力的土地就可以开发成为耕地吗?为什么?
2.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什么还强调要营造植被(森林、草地)?你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谈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吗?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土地资源为例

一、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植树造林的目的: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
2.防护林带的建设
(1)水源涵养带;
(2)水土保持林带;
(3)防风固沙林带。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2.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土地面积,提高农用土地质量
(1)农村的土地平整
(2)工矿废弃地的复垦

高二地理教案:《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③废水处理再利用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

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

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

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

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

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

活动世界水日活动

活动提示本活动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学校日常用水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

活动建议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

阅读怎样衡量土地的质量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

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

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

思考P80

提示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查阅,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案④例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

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

阅读土地退化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土地退化对各地造成的危害巨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板书设计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导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导学案

1.了解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2.了解中国水资源现状,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节水措施。

3.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4.了解土地退化的表现,掌握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水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a.修筑水库、③____________。b.合理开发与提取④________。c.废水⑤________再利用。d.海水⑥______。e.人工降雨等。

(2)节流

a.农业——改进⑦____________,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⑧________。

b.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⑨________利用率,实行污水⑩__________等。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____________,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__________。

(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提高环境对水的__________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__________、湖泊________、湿地干涸的现象。

(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____________,提高灌溉效率;推行________生产,调整产业________,提高用水效率;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__________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21________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①______的耕地养活了世界②_______的人口。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③________。

2.具体措施

(1)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2)提高土地④__________;(3)提高耕地⑤________。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⑥________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⑦________的下降或农产品⑧________的降低。

2.表现

(1)土壤⑨__________、过度放牧导致草场⑩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2)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__________和涝渍;(3)污染造成土地________下降。

3.土壤侵蚀的防治

(1)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________、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________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____________。

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措施目的

开源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下陷

废水处理再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海水淡化解决沿海城市淡水不足

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

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

降低灌水定额

工业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实行污水资源化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主要措施具体措施

开发水源修坝蓄水

修渠调水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采取全面节水措施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依法)

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农业节水)

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工业节水)

加强宣传,节约生活用水(生活节水)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中,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

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世界有许多地区因水而引发冲突,其中最典型的是________地区。

(2)上海所处的地理纬度虽然与许多最缺水国家相近,但以水资源数量而言,上海并不缺水,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地区受________环流的影响。然而现在上海________已成问题,目前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A.海水淡化B.大力开采地下水C.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

D.防治水体污染,改善长江、太湖水的水质E.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最缺水国家大多位于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本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当前中东地区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资源问题。第(2)题,上海地处季风区,降水丰富且临长江,水资源数量较多,但因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型缺水城市。

 (1)干旱 绝大部分国家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受下沉气流控制)和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来自内陆) 中东(或西亚、北非)

(2)季风 水质 CDE

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状耕地不足,中国依靠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施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

地质量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的防治

防治的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下图为“中国、印度、日本、英国四国的土地资源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相应国家。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图中耕地比重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人均耕地变化趋势为________。

(3)A国草地面积广大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该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

(4)C国大面积的森林主要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与D国森林树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土地资源构成中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土地资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有_____的特点,因此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基本国策。

 解题的关键是读图,得出图中各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主要特点,再根据题目中提示的四个国家进行对照分析,一一判断其归属。区域地理为本题提供了完整的知识背景:印度的耕地比重大约在40%,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68%左右,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中国则由于土地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尤其是平原少”,耕地比重较小。

 (1)英国 中国 日本 印度

(2)印度 日趋减少 

(3)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适于多汁牧草生长 乳畜业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

(5)其他 山地多、平地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A.海水淡化B.修筑水库C.改进灌溉技术D.人工降雨

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的是()

A.海水淡化B.开发水源

C.进行生态环境建设D.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3.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中,属于农牧业措施的是()

A.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B.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

C.修梯田、淤地坝D.修建水库、灌渠等

4.我国一些地区要“退耕还牧”或“退耕还林”的原因是()

A.种粮食价格太低,效益不如种草和种树

B.生活提高了,人们需要更多的林产品和畜产品

C.生活提高了,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旅游场所

D.这些地方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须用种草、种树的方法加以改善

5.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改造不稳定径流B.跨流域调水

C.大量抽取地下水D.排干湖泊和沼泽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水告急!各国传媒整天谈论缺水问题。的确,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中,除能源问题外,最让人担忧的就是淡水问题,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1)某中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的方案(见上图),请你说明其设计原理。

(2)海水淡化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3)你认为人类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缺水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是()

A.过度放牧 B.土壤盐渍化C.土壤侵蚀D.土地荒漠化

2.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A.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增加作物复种指数

C.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D.积极开荒,多施化肥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应该()

A.发展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B.发展畜牧业

C.大力发展林业,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D.积极开发建筑材料

4.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该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是()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B.黄淮海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海平原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读漫画,回答5~6题。

5.关于漫画中反映出的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少数热带国家缺水,其他地区不缺水 ②人口增长速度快、淡水资源有限的中东和非洲缺水问题最突出

③人口增长的速度快,而淡水的消耗量逐渐减少

④人口的持续增加,使世界淡水消耗量高速增长,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③

6.关于漫画背景资源的利用,正确说法是()

A.虽然在不断循环更新,但其数量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

B.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是可替代的资源

D.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主要来自其主体

7.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主要位于()

A.干旱地区B.半干旱地区C.半湿润地区D.湿润地区

8.水资源问题不包括()

A.水资源分布和使用不均的问题B.淡水资源日益紧张问题

C.洪水泛滥问题D.水资源质量下降问题

二、综合题

9.阅读青海省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意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1)青海馆外墙的色调由明快的绿、白两种颜色构成,绿色代表着江河源头的生命气息和净土特色,白色象征着高耸的昆仑雪峰,“青海省地理简图”上甲、乙、丙三条山脉中表示“昆仑山脉”的是________;图中A、B、C三大江河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

(3)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青海省深感作为“中华水塔”所肩负的责任,确立了“环保立省”的发展之道。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10.甲图表示我国某省区的一个县,乙、丙两图表示该县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以及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该县位于________________(省区)的东部。

(2)20世纪9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该县人口大约增加了________倍,耕地增加了________倍。荒漠化土地则增加了3.05万hm2。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示材料,该县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控制和治理土地荒漠化?

[课前预习]

一、①世界人口增长 ②经济发展 ③开渠引水 ④地下水⑤处理 ⑥淡化 ⑦灌溉技术 ⑧定额 ⑨重复 ⑩资源化 修渠调水 地下水 良性循环 涵蓄 断流 萎缩 生态农业 清洁 结构 水忧患 ○21消费

二、①8.6% ②22% ③减少 ④利用率 ⑤质量 ⑥质量 ⑦产量 ⑧品质 ⑨侵蚀 ⑩退化 盐渍化 质量 贫困 预防 农牧业措施

[基础达标]

1.C 2.A3.B4.D5.B

6.(1)玻璃对太阳辐射来说是透明的,但它对海面具有保温(温室)作用;海水受热蒸发(淡化)上升,遇玻璃冷却凝结,凝结的水滴增大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水槽内。

(2)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海水淡化可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开源:除了海水淡化外,还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发海底淡水、利用两极的冰山等措施来增加淡水来源。节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治污:治理水污染,实行污水资源化。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建设生态蓄水库。

[拓展提升]

1.C2.C3.C4.B5.C 6.A7.C8.C

9.(1)乙 黄河 长江 澜沧江

(2)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地势高;有冰川积雪融水、降水和地下水作为三大江河主要补给来源。

(3)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变差。 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需求量激增;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资源受污染等。 举措: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止污染,提高水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0.(1)内蒙古自治区 (2)1 1.2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增强

(3)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牧,加强草场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滥垦、滥牧、滥伐,加强植被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程建设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


2.2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学案(湘教版选修6)
 1.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2.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1)能源矿产:石油、①________、天然气和②________等。
(2)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a.表现:石油供应出现③____________,石油价格④________。
b.原因石油是⑤资源,储量⑥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1)方针:在⑦________中保护,在⑧________中开发。
(2)措施
措施目的
⑨________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广节油新技术、新⑩________提高资源利用率
运用________杠杆促进节油
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替代石油进口
建立________________体系预防石油供应中断
利用国内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保证我国石油正常供应
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采矿活动类型: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地下开采中的环境保护
(1)产生的环境问题: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继而引起断裂、________,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2)措施:用碎石、沙、________等回填采空区。
3.露天开采中的环境保护
(1)产生的环境问题: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__________。
(2)措施:开掘时保护好____________,或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________和再种植等。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1.环境问题:煤炭燃烧释放CO2和SO2,以及________等。
2.保护措施
(1)优化用煤结构,增加其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
(2)加快______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美国《地理》杂志2010年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000万桶(每7桶合一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
1.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查点2 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阅读煤炭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四幅图片,完成3~4题。
3.图片中的行为会导致水土流失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图片中行为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复垦来解决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查点3 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
A.交通便利B.科技发达
C.劳动力丰富D.接近原料产地
6.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理解石油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读“我国化石燃料生产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统计图”,回答(1)~(3)题。
(1)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例有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要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方法技巧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煤炭 ②核燃料 ③紧缺态势 ④上扬 ⑤非可再生⑥有限 ⑦开发 ⑧保护 ⑨适度 ⑩工艺 经济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 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资源石油市场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塌陷 矸石 土地退化 地表土层 复垦 热污染 发电 制气 洁净煤
基础达标练
1.C 2.A [第1题,“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第2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3.B 4.C [第3题,四幅图片依次是地下开采、煤矸石堆积、露天开采、煤炭燃烧的尾气排放。地下采煤会形成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积是水土流失的沙源;露天采矿会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煤炭燃烧后的尾气含有大量的CO2和SO2以及余热。第4题,复垦是处理地下开采形成的地面沉陷和露天开采形成的矿区的治理措施。]
5.D 6.B [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我国的煤炭资源并没有过剩,但产量丰富。]
方法技巧练
(1)(向大气中排放的)灰分会增加可吸入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SO2、NO2会导致酸雨产生;碳氢化合物会导致光化学烟雾产生等。
(2)使用天然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轻。
(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在能源开发上,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解析 由题目图示可知,使用化石燃料会排放大量灰分、SO2、NO2及碳氢化合物,从而使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能见度降低,并可导致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产生。由于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优越性明显,因此其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为降低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不良影响,可通过改进技术、提高燃烧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重等措施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