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题:分一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重点与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体会“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这种平均分的方法。课前准备:挂图、圆片、小棒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玩一个游戏。这里有6个○,现在请你把这6个○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认识平均分)。活动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活动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1.组织学生小组比赛。2.汇报交流。展示:操作的结果。采访:分法最多的组,你们是怎么合作的?是怎么分的?3.认识“平均分”。谈话:每张纸条上都是6个○,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现在,我们再继续把这些纸条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提问:你是怎样分的?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讲述: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4.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完成“试一试”。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茄子博士也想考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吗?出示题目:把8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样分?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谈话: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挂有8个桃子的树。问题: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1.第31页“试一试”。学生读要求,问:有没有困难?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看图,想一想要我们怎样圈?3.“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要求。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什么收获?要求:给学生三分钟,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用圆片分一分再用水彩笔把分的结果写在纸条上,每张纸条上写一个结果。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题中的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动手试一试:用圆片摆一摆。集体交流,展示并说一说: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分得几个?小组交流讨论,用圆片摆一摆。指明学生到前面分一分。学生动手练习,并填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圈一圈,并填空。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用了什么办法分的。通过把6个“○”的不同分法分类,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学生用8个“○”平均分,分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通过各人不同分法的交流,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按要求“每2个一份地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这种平均分的方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平均分的活动,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一份”这种平均分的过程。课题:分一分

第2课时JAb88.cOM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具,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重点与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体会“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这种平均分的方法。课前准备:挂图、圆片、小棒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例题(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创设情境: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一块儿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桃子?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提问:这样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通过分桃子这个情境中“分得公平”这个要求,学生自然地想到“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从而进入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活动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想一想,分一分。2.说一说,演一演。3.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比较:分的方法不一样,想一想,分的过程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分的过程是每份同样多,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几个几个地分。)小结:不管是一个一个分,还是几个几个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4个。用圆片代替桃子,想办法分一分,注意:要平均分。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虽然分法可能不同,但分的过程是每份同样多,有助于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活动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1.狗妈妈分骨头。(“试一试”改编)(1)讲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兴兴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见黑狗、白狗、花狗3只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原来3只狗妈妈各获得12根骨头。黑狗妈妈有2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花狗妈妈有4个孩子。你们愿意帮3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给他们的孩子吗?(2)出示填空题。①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根。②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根。③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4只小狗,每只()根。2.第33页“想想做做”第1题。(3)分一分、填一填。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骨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再填一填。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反馈。读懂要求,思考准备怎样解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把习题编成童话,提高了学生操作的兴趣,增加了情趣,同时,通过3次分的过程,增强学生“分”的体验,掌握“分”的方法。通过三次“圈一圈”和开放的分练写本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成几份”的体验。活动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活动五: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1.谈话:老师这里有16本练习本,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平均分成几份,看看你们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可以先用小棒代替分一分,再把分的结果画在纸上。遇到困难可以请教你信赖的同学和老师。(交流和讨论:注意询问为什么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呢?)2.在我们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课题:分一分

第3课时

教学目标: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重点与难点:通过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课前准备:挂图、圆片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两个学生上黑板操作)通过两种不同要求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活动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1.创设情境。出示:12枝铅笔。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老师为了奖励上课认真的同学,特意准备了一些铅笔。数一数有几枝?3.自主探索。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1)提问:说说你是怎样分的?(2)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有意识地分成两类。(3)谈话: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分对了,但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4)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分的过程却可能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5)谈话:看一看你的分法,是不是符合要求?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2.明确要求。(1)提问: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2)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5.小组交流。(1)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2)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获得同样的结果,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注重操作的体验和对操作结果的观察。注重操作的体验和对操作结果的观察、提升。活动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4题。(1)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2.“想想做做”第5题。(1)谈话:图中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3.“想想做做”第6题。(1)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注意两种分法)(2)独立完成填空。(3)小组交流并订正。(2)独立完成填空。(2)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在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不同素材的图,由扶到放,加深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认识。初步体会“合”与“分”之间既相对又相关联。活动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什么收获?课题:练习四(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用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重点与难点: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若干个圆片,小棒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练习四第1题分一分,填一填。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对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列出的不同除法算式的比较,体会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练习四第2、3题看图并填空。出示:完成第39页第2、3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根据对一副图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练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练习四第4、5、6题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练习四第5题。仔细观察图,再填算式练习四第6题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课题:练习四(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看图会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重点与难点: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若干个圆片,小棒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A读题,理解题意。

B独立列式

C讨论分析

本活动根据不同的要求写出不同的算式。弄清每个算式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活动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

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

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热情。课题:认识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重点与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若干个圆片,小棒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3)教学除法算式

①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②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③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1)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3人每人()枝]

①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

②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15÷3=5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人。)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6÷3=2

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分的平均分的活动,并抽象出除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除号,指导读法、写法。练习从“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小编推荐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

二、教材分析: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丰盛的宴会”——“愉快的联欢”——“猴子捞月”——“水中救援”——“重建家园”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2、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

3、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的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指示。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六、教学课时数:9课时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四)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引入

1.补充口诀。

二七( ) 六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一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2. 口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4÷4=( ) 36÷6=( ) 20÷5=( )

18÷3=( ) 16÷2=( ) 12÷6=( )

师:24÷4=6 你是怎样算的? 生:想(四)六二十四,商是四

师:也就是说:“做除法想乘法,算式缺几商就是几”

3.谈话导入:同学们已经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谁学得快。(板题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新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六月份,有一个节日,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小朋友们为了准备自己的节日,二年级(1)班的小朋友们可都忙坏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P37情境图)

(2)探究体验:

师:请你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小朋友正忙着为庆祝六一布置教室呢,现在让我们大家先到彩旗组去看看吧,你们从图上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

(3)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

生: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小旗?平均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4)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组的问题: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每行挂多少面?

读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独立解答)(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56÷8=7 商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7)算式中缺了7,所以商就是七。

小结:当你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后,观察除法算式中缺几,那么商就是几。

如果挂成7行呢?该怎么计算?(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板演)

交流:56÷7=8 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8)(教师板书)

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它们的被除数相同,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

(5)尝试练习: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三组小朋友完成的情况,下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学生板演)

交流汇报:你解决了几号问题?

生:(49÷7=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口诀(七)七四十九

生:(27÷9=3)怎么算的?口诀(三)九二十七

(6)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法时,可用什么方法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算式里面缺几商就是几。 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的求商了。你有信心能又快又对的求商了吗?

三、实践应用

师:下面老师来检验一下,完成书上38页的做一做

1.基础练习,第38页做一做第1题。(学习独立完成)

反馈:

a、指名汇报答案,全班订正。

b、观察每组式题,你有什么发现?(每组中有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

师:…真聪明,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用一句乘法口诀不仅能写出乘法算式,还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

2.巩固练习

其实,不单单小朋友们喜欢过六一,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六一,现在就有几只动物宝宝正积极准备呢,不过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 我们先来看看小海豚在干嘛?

(1)小海豚投篮 (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求出商的。

(2)小猴摘桃子(P40页第4题) 师:大家齐心协力让小海豚把球投的更准,小猴可急坏了:原来小猴子想摘些桃过节,可是桃树太高了,需要爬梯子,梯子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好,大家把书翻到40页第4题,先不要做,举起右手,我们分成两个组来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先摘到桃子,听口令 开始(鼓励)

订正时,学生开火车说答案,对一个爬一梯。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56÷7=8 27÷9=3 27÷3=9

想:(七)八五十 想:七(八)五十六 想:(三)九二十七 想:三(九)二十七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几个几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几个几”和惩罚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经历算式分类、由“几个几”的实物抽象成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体验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乘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对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个几”和乘法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周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到动物学校去瞧一瞧,想去吗?诶,我们来到动物学校的大门口,大门关着,是不是?原来呀,要想进入动物学校,还得先过大门这一关,这些加法算式,你会算吗?请你选一道你喜欢的算式来算一算,谁先来?

谈话:都算对了,怎么门还没开呀?

出示小猴说:在这些算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指出:这些算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另一类是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些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算式分类这个细节,让学生通过把算式分类,使学生对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作一个铺垫,还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几个几”

谈话:终于,门,开了。这个动物学校可真美丽!在这个动物学校里你看到了几种小动物?(生:小兔子和小鸡)

谈话:我们先来观察小兔子,把小鸡先藏起来!

提问:小兔子是怎么排列的?(生:每堆2只,有3堆)(2只2只的排列)

引导:小兔子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有几个这样的2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2只,2个2只,3个2只。

提问:一共有这样的几个2只?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生:一共有这样的3个2只)

提问:你能帮周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吗?怎么列算式?(生:2+2+2=6只)

追问:同学们,这是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说明:3个2相加得6,兔子有6只。

提问:我们再来看小鸡,小鸡是怎样排列的?(每堆3只,有4堆)

提问:那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呢?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3只?你来数给我们看看?全班再来一起数一数(1个3,2个3,3个3,4个3)

提问:小鸡一共有这样的几个3只?

提问:那你会列算式吗?(生:3+3+3+3=12只)

追问:这里又是几个3相加得多少呢?(板书:4个3相加得12)

说明:4个3相加得12,小鸡有12只。

总结:观察我们刚写的两道算式,每道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第一道算式可以简单地说成“3个2相加”,第二道算式可以说成“4个3相加”,以后碰到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兔子和小鸡的排列,理解3个2的实际意义

——兔子每堆2只,有3堆。接着让学生观察3个2相加的算式。这样的设计,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就请小朋友用小棒来摆一摆几个几。请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手摆一摆。

活动一:

谈话:请你拿出两根小棒,举起来让我看一看,这就是1个2。将它摆在桌子上,算作一堆,现在请你照样子,摆5堆。请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几?(5个2)

提问:谁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二:

谈话:下面请你自己动手摆3个4。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

提问:你会列算式吗?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三:

要求: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来摆几个几。摆之前,先想清楚每堆摆几根,摆这样的几堆。摆好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摆的是几个几。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开始吧!

谈话: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你来介绍一下你摆的是几个几?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吗?简单地说,就是几个几相加得数是多少呀?

谈话:我们在摆的时候呀,小猴它也在摆,看!它摆的是什么?(花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它摆了几个几呀?你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生:横着看,它摆了3个5。竖着看它摆了5个3。)你会用算式表示吗?(5+5+5=15、3+3+3+3+3=15)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3个5相加的15。5个3相加得15)

提问:咦,为什么他们的得数都是15呀?(花片的总数不变)

(设计说明:摆小棒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说明摆几堆,每堆摆几根。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几个几的实际意义。接下来,要求学生摆3个4,将具体的要求加以抽象,让学生思考后摆。最后,让学生自己想“几个几”并摆一摆。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动手摆,对“几个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有循序渐进的实质性理解。)

3.教学“例2”

谈话:小猴看咱们班小朋友都这么聪明,想继续邀请咱们去动物学校的电脑室去看看,想去吗?

出示:电脑教室1

谈话:这就是电脑教室1了,仔细观察,这里的电脑室怎么排列的呀?一张桌子上有几台电脑?有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2台电脑,有4张桌子)

提问: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你会列算式吗?(2+2+2+2=8)

出示:电脑教室2

提问:这里又是几个几相加呀?(8个2相加)

追问:你会列算式吗?

出示:电脑教室3

谈话:哇!这里的电脑更多了!有100个2呢!你们来报算式,周老师来写好吗?呀!黑板都写不下了,让老师来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同学们也一起帮老师想一想好吗?哦,有同学想到了乘法,你真的和周老师想到一块去了!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乘法。

指出: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个2,就可以直接写成4乘2等于8,或者2乘4等于8.

咱们一起来把这两道乘法算式来读一读,齐读,预备齐。

指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等号前面的两个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改写成乘法算式:你能把这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它的乘数是谁?它的积是谁?

对比:看这是我们用加法写的,这是用乘法写的。你觉得乘法怎么样?(写得很快,简便)

指出: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咱们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像这样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设计说明:逐步出示3张图,随着电脑数量的不断变多,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乘法的愿望,激发想学生学习乘法的热情。)

4.设计游戏,巩固应用

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太精彩了。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击鼓,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每次敲几下,敲了几个几。同时思考,要知道一共敲了多少下,用加法怎么列算式,用乘法怎么写算式。准备好了吗?

三、回顾整理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呀?(几个几、用乘法来表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用到乘法,从今天起小朋友们啊就多了一双乘法的眼睛。你能找到你身边的乘法吗?周老师先来举个例子怎么样?一只手有5根手指,两只手那就是几个5呀?(2个5)你会用乘法来表示吗?如果是两个小朋友呢?现在有几个5啦?(4个5)你会用乘法来表示吗?希望小朋友能用乘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
2.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密切联系。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
4.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在乘除混编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直观操作,再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还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发展抽象思维;同时,在应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倍”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14课时。题目

分桃子

备课人

教学

目标

1、在“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中,初步领悟除法的意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对数目比较小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教学

重难点

在“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中,初步领悟除法的意义。

教学

准备

课件

学具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
生:我喜欢小猫。
……
生:我喜欢小猴。
师:你为什么喜欢小猴呀?
1、小猴可爱。
2、小猴聪明。
师:真巧,老师也喜欢小猴。小猴不但聪明,而且很能干。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课件出示:两只小猴)和妈妈一起到山上摘桃子,兄弟俩可能干啦,一会儿就摘了一大篮子又大又红的桃子,猴妈妈可高兴了,挑了8个最好的桃子(课件在2只小猴子中间呈现8个桃子)准备奖给两只小猴,可是分给哥哥几个,弟弟几个呢?猴妈妈发愁了,谁愿意帮帮猴妈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这么多同学愿意帮助猴妈妈,真不错,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桌面上的8张桃子卡片,帮猴妈妈分分看,可以怎么分?(板书:分桃子)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师:能把你们的方法告诉全班同学吗?
师:刚才同学们分得都很好,都有自己的道理。你们认为这样分得公平,猴妈妈可高兴了,就把8个桃子分给兄弟俩,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我们看看小猴会怎样。(课件显示:每只小猴子抱着4个桃子,高兴得跳起来。)老师真高兴,你们这样乐于助人,真是好样的。

活动二:小猫分鱼。
师:有一天,4只小猫去河边钓鱼,一共钓了12条鱼,(多媒体显示小
猫图)它们围在鱼的周围,想把12条鱼分给大家,就在分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难题吗?
师:请看(多媒体出示文字: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请小朋友读一读,说说小猫遇到了什么难题。
学生自由读、说。
师:每只小猫吃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吃几条?你们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师:全班同学都扮演成小猫,每4只小猫围成一组,再选出一种你们小组最喜欢的学具代替鱼,分一分。
师:每组的4只小猫,你们分得同样多吗?都是几条?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哪个组愿意上来分一分?
(4人小组走上讲台,1人负责说,1人负责分,2人观察。)
师:这一组表演得真棒,猴妈妈给每人奖一个大仙桃。下面我们将这一组的分法,通过屏幕放给大家看,好吗?(多媒体演示一条一条分鱼的过程。)
师:有和他们组分得不一样的吗?哪个组上来表演一下?(再请一组上台表演分的过程。)
师:你们怎么知道每只小猫一次就能分3条?
师:说得真棒,你们组的分法很好,因为用上了乘法口诀,所以只要分一次就完成平均分。猴妈妈也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大仙桃。我们在大屏幕上,再看一下他们组的分法好吗?(多媒体演示3条3条分鱼的过程与相应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帮小猫解决了大难题,小猫们都分到了3条鱼,它们可崇拜你们了。
师:把12条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得同样多,都是3条;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都是4个。像这样把东西分得同样多的方法,我们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活动三:分骨头。
师: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什么呀?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分骨头”,请看游戏的规则。(多媒体显示骨头图)请同桌的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说一说游戏的规则是什么。(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请一生读题: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根?)
师: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师:请4人一小组,组长拿出你们组最喜欢的一种学具代替骨头,其余3个同学扮演小狗,分一分。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师:今天,同学们收获特别多,学会了平均分东西,那我们就来试一试。
(课件显示:摆放杂乱的12根筷子。)
师:这里有几双筷子呢?要想很快知道有几双筷子,你用什么方法?请打开书第33页,看试一试第1题,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独立做。
师:谁能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全班同学?
师:真不错,我们看一看他们的方法。(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再看
第2题。(课件显示:摆放杂乱的14枝铅笔及2个铅笔盒。)看着这些摆放乱七八糟的铅笔,你有什么想法?
师:平均每盒放几枝呢?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独立做。
师:谁来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二七十四”,所以每盒装7枝。
师:真不错,像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乘法口决来解决。再看第3题,(课件显示:五环旗)你们认识这个标志吗?
师:这个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师:不错。它表示五个大洲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看到五环标志,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申奥成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课件显示:20个圆环图)用这些圆环可以拼成多少个五环图呢?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板书设计

修改补充

题目

分苹果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2、通过独立操作(小数目的平均分)与合作交流,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准备

课件

学具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激活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师:看,谁来了?
(智慧老爷爷)
师:智慧老爷爷不但来看同学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把12个苹果卡片很整齐地贴在黑板上)智慧老爷爷要求: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咱们班最爱吃苹果的四个同学。怎么分?
(生动手分一分。)
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
(师边讲边把机灵狗贴在智慧老爷爷的旁边,机灵狗的问题是:“每个
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师:(小结)机灵狗提出的新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平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盘”。

(二)提供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1.小熊分苹果。(第34页试一试第1题)
师:小熊最佩服智慧老爷爷了,因此它向智慧老爷爷学习,把家中吃不完的10个苹果拿来了,要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投影出示:(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投影卡片上,再展示,并请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倡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2.小松鼠分松果。(第35页第2题)
师:小熊回到动物王国后,夸同学们聪明,已经学会分东西了!可小松鼠听了,不服气,它给我们送来难题,你们能猜到是什么难题吗?(出示小松鼠采松果的挂图,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然后投影出示:(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2)有六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让学生独立解答,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方框内。汇报交流时,用乘法口诀计算松果共有18个的,给予表扬;进而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3.小兔运萝卜。(第35页第3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孩子们可佩服你们啦!它们开始向你们学习,看,(出示教材第35页第3题“小兔运萝卜”的挂图)这六只小兔子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伯伯收萝卜呢!它们费了好大的劲,拔到12根萝卜。唉,它们怎么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那是什么难题呀?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再利用这个具体情境,想一想还可以提出哪些平均分的数学问题。)
(三)活动延伸,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均分”的问题?在咱们学校生活中有吗?(师边问边出示课本

师:做操的方阵有3排,每排8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请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
生:共有24个学生(3×8=24,三八二十四)。
师:还可以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1、排成3列,每列8个学生。
2、排成4排,每排6个学生。4×6=24,六四二十四。
3、排成4列,每列6个学生。
4、排成2列,每列12个学生。(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把4列并成2列,每列就变成了12人。
师:真聪明,只要动脑筋,每个同学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赋予学生总结评价的权利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
(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师:他说得好吗?
(让学生参与评价。)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小木块,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猜测:相当于几个的长?同时渗透测量的方法是一次接一次量,测量单位也可以选择橡皮、吸管、木块等等。

师:老师这儿有一根红色小棒,有一根黄色小棒,请你猜一猜红色小棒相当于几个黄色小棒的长?

学生的回答,有的可能就是瞎猜的,有的可能有一定的根据,如:用手比划着量一量。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准确答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量一量。找一名同学到前面试一试。

学生在量的时候可能不太规范。

师:我们在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量的更准确?

生:一次接一次的量。

再找一名学生来示范量,得出结论:红色小棒相当于4个黄色小棒的长。

师:如果我们不用黄色小棒量了,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去量红棒的长度?

生:可以用吸管、铅笔、尺子、小木块、圆形纸片等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书有多宽,可以让学生借助橡皮、曲别针、铅笔等来测量。

师: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

如:生1:可以用尺子量。

生2:可以用曲别针量,看看书的宽度有几个曲别针。

生3:可以用橡皮量,看看书的宽度有几个橡皮的宽度。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请先听要求:(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深入指导。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回答:

生1: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度。

生2:数学书的宽有3块橡皮的长。

师: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桌之间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生: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2.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师:如果选用的是相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量的结果一样吗?

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结果一致。师:这次我们不量数学书了,同学们可以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及时指导。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师:通过刚才汇报测量结果,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生2: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师:如果我们都用手里的正方形去量结果怎样呢?学生动手试一试,量得的结果一致。

师:如果我们都选用同一种物品做计量单位去量其它东西,那结果就不会产生误会了。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师:同学们先看图来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在独立完成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引导。

师:有的同学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谁有好办法?

生: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先指名读题。

师:桌子上、凳子上又没给我们画出铅笔,我们怎么量呢?

生1:我们可以用铅笔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生2:我们可以用铅笔量一次做一次记号,从记号的地方再量一次再做一次记号,直到量完。

师: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同学可以选你觉得更简便的方法来测量。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结果。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师:同学们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扩展练习

如果想测量手臂,你准备用什么去测量比较方便一些?

1.讨论用具选用合理性。

2.估计

3.操作验证。

师:如果我想测量一下我手臂的长度,你准备选择什么去测量比较方便一些?是小木块、橡皮,还是其它的?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商量商量。

组1:选择铅笔,因为铅笔比较长,量起来比较方便,而小木块、曲别针都太短了,量起来太麻烦。

组2:不能使用太短的物品,因为它们太短,而胳膊比较长,用太短的物品量比较长的物品就需要量好多次,太麻烦,也不太准确。也可能有选择曲别针或橡皮来测量的小组,教师可以不加以否定,待测量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评价。

师:同桌两个人互相量一量一条胳膊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师: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二)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二)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用7、8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即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难点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我精心设置的一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同学最喜欢的节日是儿童节

出示P37情境图

师:六一节快到了,我们班的同学在提前准备一起看看,同学们在做什么?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学习例1

仔细观察图,说一说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我们做了一些小旗,挂在教室里。

我们做了49颗星星,分给7个小组。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条信息。

出示小旗图片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一共有多少面小旗吗?

生:7×8=56

师:用到了那一句口诀

生:七八五十六

师:回答的很好,如果要把56面小旗挂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56÷8=7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想7×8=56,所以56÷8=7

师:回答的真好,如果老师把问题变式一下,要把56面小旗,每7面挂一行,可以挂几行?

生:56÷7=8

师:刚才我们在计算56÷8和56÷7两个算式时,都用了哪一句口诀?

生:七八五十六

师小结: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出2道除法算式的商(乘数相同除外)

2、解决“我们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这一问题生:......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在计算这题时,我们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火车游戏

7÷7= 32÷8= 48÷8= 56÷7=

64÷8= 21÷7= 49÷7= 40÷8=

2.篮球比赛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二)课本P48~66页。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5×87×99×4
7×36×89×58×8
7×83×69×96×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
七()六十三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2、教学例3.
(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四、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四、课堂总结
第七课时练习课(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十三6~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56÷732÷86×5
2、6的3倍是多少?3个9是多少?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解答思路。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课堂总结: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五、随堂练习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编辑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十三)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十三)”,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十三)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第1课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 32÷8= 48÷8= 56÷7= 64÷8= 21÷7= 49÷7= 40÷8= 2、算一算。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6×( )=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14年2月有28天,合( )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八)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八)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及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开火车口算下面的乘除法题。

7×8= 6×9= 5×8=

8×8= 12÷3= 15÷5=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 )八二十四 五七( ) ( )九六十三

师:每年的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一天是你们的节日,同学们为了开心的过节都在准备呢,看,他们在干什么呢?

课件播放动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呀?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心形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例1。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说出。

生:有8行小旗子,每行7面。

生:7×8=56,一共五十六面。

师:回答的真好,用到了哪句口诀了呢?

生:七八五十六。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内讨论,提出的问题?讨论后指名汇报。

生:平均每行挂几面?

师:怎样列式?

板书:56÷8=□

师:你们会计算这道题吗?

师: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那么,求56÷8的商是几,应该用哪一句乘法口诀呢?

汇报交流,计算56÷8时,想:(七)八五十六。

师: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求商后,再观察算式中缺的是几,那么商就是几。比如这个算式中缺了7,所以商就是(七)。

课件播放动画:

师:“如果要是有56面小旗,挂成7列,平均每列挂几面呢?”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6÷7=8想: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3. 出示例2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有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______________?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提出问题。能摆几行?

师:谁来列出算式?

生:27÷9。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因为三九二十七,算式中缺3,所以商是3。

师:根据这幅图你还能列出那个算式呢?

生:27÷3

让学生独立完成。先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列出算式是:27÷3=9 因为三九二十七,算式中缺9,所以商是9。

三、巩固练习

1. 互动习题,通过有趣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算一算,填一填。

7×4= 8×2= 8×6=

28÷4= 16÷2= 48÷6=

28÷7= 16÷8= 48÷8=

答案:28,16,48,7,8,8,4,2,6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 算一算,填一填。

7×9= 8×9= 9×6=

63÷7= 72÷8= 54÷6=

63÷9= 72÷9= 54÷9=

答案:63,72,54,9,9,9,7,8,6

设计意图:通过算一算,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除数是几,再看被除数是多少,就想哪句乘法口诀,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六)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六)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第1课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 32÷8= 48÷8= 56÷7= 64÷8= 21÷7= 49÷7= 40÷8=

2、算一算。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6×( )=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14年2月有28天,合( )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五)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五)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2.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说结果。

36÷6= 25÷5= 24÷6 =

30÷6= 5÷5= 12÷3 =

16÷4=(大家一起说,并给予鼓励)

2、背诵7、8、9的乘法口诀引入课题。(抽生背7、8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9的乘法口诀,并给予鼓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六月有一个属于你们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恩,那在六一儿童节那一天,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抽生说)

师:你们知道吗,二一班的小朋友已经在为六一儿童节做准备了,我们快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吧!(出示课件)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通过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答案)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PPT展示“平均每行挂几面?”“每个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老师读题,想一想,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教师板书)

2、口算56÷7

(1)师:现在,老师也想提出一个问题,我想把这56面小旗,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怎么列式并解答呢?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汇报:56÷7=8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教师板书)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这个时候用一句口诀可以解决两道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教师PPT展示答案)

四、活用数学,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课件展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让学生口算。

(2)抽生说答案,问:为什么做得这么准这么快?(每组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2、游戏:小猪吹泡泡

(1)点名完成相应题目。

3、小兔过河。(第39页第3题)

(1)出示课件,先说一说如何解决这道题,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帮助小兔子过河。

(2)集体订正,学生说出答案后,箭头指向相应的石头。

4、小鸟回家。

(1)出示课件,先说说如何帮助小鸟找到自己的家,然后发给学生小鸟身上的算式卡片,让学生贴到黑板上相对应的房子下面。

(2)让班上其他同学检查一下小鸟是否已经回到自己的家。

(3)还有哪些算式的结果分别是7、8、9。引导学生说出想口诀说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并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抽生说,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作业。

(1)口头作业:把乘法口诀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也考考你。

(2)书面作业:完成课本第40页3、4、5题。

七、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56÷8=8

七八五十六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一)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一)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师:我们已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新知识

1.观察教科书P37主题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这个班的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庆祝欢乐的节日。我们小朋友也有欢乐的节日呢!(“六一”儿童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为我们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做好准备。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会逐句读出图中学生说的话,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带着数据去了解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汇报,提出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以上的三条信息可能会分别提出如下三个问题:(1)一共做了多少面小旗子?怎样挂这些小旗子?(2)平均每组分几颗星星?(3)心形气球可以摆几行?二年级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尚弱,教师可视其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归纳整理,提取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若学生没有提出问题(3),可忽略。

2.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例1,回顾乘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已经挂好了小旗子,大家一起来看看,你能看出什么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每行有7面小旗子,总共有8行。

师:一共有多少面小旗子?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生交流,列乘法算式,说算理并复习乘法的意义,说出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板书: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但对旧知识的忘记速度也快。将直观图形的信息落实到问题中,让学生去找“几个几”,复习乘法的意义,便于后期建立乘法和除法的联系。

(2)交换上题中的信息进行探究。

师:一共有56面小旗子,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有7面。

预设2: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式56÷8。

师:为什么用56÷8?

引导学生复习除法的意义。

师:说一说怎样求商。

学生汇报,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图,提出另外的问题,激发学生唤醒旧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主活动。从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思考,直至说出列式的依据以及计算的算理,也是检验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56÷7=?用哪一句口诀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师:你能用这个算式解读这个图吗?

【学情预设】一共有56面小旗子,每行放7面,能放8行。还有学生会分不清行和列,可加动作比画区分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要求表达清晰。

(3)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师:比较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都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解决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独立探究。

3.自主解决分星星情境问题。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49÷7=7(颗)。

师小结:用“七七四十九”这句乘法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指名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丰富学习内容,为归纳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内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8“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所用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程度,既深化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又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单纯计算的枯燥性,使学生爱学、乐学。

2.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2)学生独立思考应该怎样列式,再指定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计算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应先求出积或商后再来填空。

【设计意图】加大计算的练习量,是对本课时内容的巩固,同时也是把对本单元目标口算能力提升的锻炼落实到每节课中。多样化的练习方式,避免口算的枯燥性,同时对口算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计算方面,你有什么经验跟班上同学分享的吗?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一般求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