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一课时)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一课时)。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一课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
(1)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
2.能力:
(1)尝试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爱护生物,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4.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学生统计和处理数据。
5.教学思考:
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多种媒体都有一些了解,我的设想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接受探究教学的思想,并且把新课标倡导的“人与生物圈关系”的主线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形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生物圈中地位平等的一员的观念。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生物学的第一节课,课的形式、风格将影响到以后的教学。课的开始使用课件导入生物圈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和阅读课文,学生能整理出生物圈层的相关知识,并为学习生物多样性埋下伏笔。接下来的教学利用初一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将学生脑海中原有的零散的生物学知识系统整理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并统称为生物多样性。在教学中,注意贯穿“人与生物圈”的理念,培养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育贯穿始终。
通过学生的统计、讨论、发言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涉及较多的生动、真实的自然和生物图像,所以我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通过大屏幕展示课件,效果很好。
学生是城市生源,通过各种渠道对生物和生物现象已有一些了解,与本节课的知识有较多重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比较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校位于新课程实验区,初一的学科均选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所以在生物课中进行探究教学具有良好的学习背景。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软件,准备一个地球仪。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那里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有无数的生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
学生观看课件并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发言)
生:有草原、河流、森林、蔚蓝的天空,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美丽的动物和植物……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生:(讨论后发言)不是,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大气层的最顶部、火山熔岩里、在地球的最里面……
师:(教师拿出地球仪,一边指点一边讲解)讲得非常好。可见,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现在,我们就给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空间起个名字,你们认为应该起什么名字好呢?
学生讨论后,有的同学说出了“生物圈”这个名字。
一、生物圈的知识
师:大家觉得“生物圈”这个名字怎么样?
生:(讨论)我们觉得“生物圈”这个名字很恰当。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空间,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那么,你们知道生物圈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吗?
(阅读课文并讨论)
生: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天空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海平面下约10千米的深处,生物圈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师:回答非常正确。那么,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当中,不同的生物生存的位置不一样。毛主席有一首词中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很明显,不同的动物生活在生物圈不同的层次中,我们的生物圈到底可以划分为几个圈层呢?(提示:大家可以根据生物生活环境的不同来划分)
(学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们认为有的生物生活在天空中,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所以生物圈应该划分为三个圈层。
师:具体地说一下这三个圈层的范围。
生: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师:非常好,地球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就包括这三个圈层。
二、物种多样性
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从幼嫩的小草到参天的大树,从水中的游鱼到天上的飞鸟,从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到海洋中庞大的蓝鲸,从栽培的瓜、果、蔬菜到驯养的鸡、鸭、猫等动物,以及我们人类自身,都是生物。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你们知道在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吗?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试着将你熟悉的这个生物圈层的生物名称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去掉重复的,统计你们小组总共列出多少种生物。详细的要求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
教师来到同学中间,帮助解决学生统计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分组叙述(略)
师:原来大家知道这么多的生物,看来大家平时都非常善于观察,非常热爱大自然。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对本组代表的生物圈层内生活的生物做一个表述。
生:大气圈位于生物圈的最顶部,生活的生物有鸟类、会飞的昆虫,还有漂浮在空气中的细菌等。
师:原来大气圈中有这么多的生物啊!
生:水圈约占地球表面的70%,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生活着鱼类、微小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
师:水圈也是“藏龙卧虎”,生活着那么多的生物,那是不是水圈的所有地方都有这么多的生物呢?
生:(讨论)不是。
师:在水圈的哪个部分生活的生物多呢?
生:(讨论)应该是在水圈的表面。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水圈中的生物大都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我们把海洋称为“生命的摇篮”,就是因为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中。下面我们说说岩石圈的情况。
生:岩石圈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圈层中,有我们熟悉的各种陆生动物和植物,还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我们人类也生活在这个圈层。
师:刚才,三组同学分别对生活在生物圈不同圈层中的生物进行了概括,讲得非常好,可见我们同学的知识都很丰富。既然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请大家从教材中提供的科学资料里找一下,生物圈中有多少种生物呢?地球上曾经生活过多少种生物呢?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边看边画),讨论。
生:有记载的或命名的共有200多万种。
师:这么多!
生:但是我看报纸介绍,每年有上万种生物灭绝。
师:是什么原因,你能给大家分析一下吗?
生:大多数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的,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生物。
师:算上已经灭绝的生物,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多少种生物呢?
生:地球上曾经出现过10亿种左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人说“人类是地球上其他生物的主宰”,我想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不对,我们人类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都是生物圈的一员,地位是平等的。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请谈一下你的观点。
生: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人类甚至可以灭绝任何一种生物,难道我们还不是主宰吗?
师:大家对这个观点怎样看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讨论后发言)
生:只能说明人类以前只顾自己发展,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许多生物的灭绝。我还看过关于恐鸟和旅鸽的故事,它们都是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的。
生:我认为表面上人类好像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灭绝一种生物,但许多个体微小的生物如细菌、病毒,我们就没办法战胜它们,比如“非典”病毒。
生:还有,由于许多鸟死亡了,很多地方都暴发了虫害,农民就给庄稼喷洒大量的农药,而好多农药对人都有害。
师:也就是说,最后受害的是我们自己。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让我们很受启发,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危害到其他生物的生存,我们和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同学们在生活中更应该爱护其他生物,别忘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地球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
师:生物圈中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有的我们非常熟悉,有的我们也早有耳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再来欣赏一下和我们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的美丽的生物。
(播放课件,展示多种生物的美丽图片)
(学生仔细观看,不时发出惊讶的声音,遇到自己熟悉的生物还禁不住小声说几句。)
三、遗传多样性
师:地球上生活着这么多的生物,大家也看到了,同样是菊花,花的颜色、形状都各不相同;而我们大家熟悉的动物――狗,也是种类繁多,这些都说明了地球上的物种具有多样性,下面我想请大家分析一下物种多样性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生:我们在电视上了解到,生物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物质,不同物种的生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有差别,而生物体内的基因又有很多,基因不同生物就不同。所以,我们组认为,物种多样性的原因就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多种多样决定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生物表现出来的外在差异,可以用基因的差别来解释。两种生物体内的众多基因中只要有少量的差异,那这两种生物的外在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说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遗传的多样性。例如,菊花原来只产于我国,现在世界各地都在种植,种类有2万多种。正是因为遗传物质的多种多样,才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至于遗传物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我们将在以后的课中继续探讨。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师:通过我们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科学家们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统称为生态系统,所以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一下你对生态系统有哪些了解,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先看一下书。
(阅读后发言)
生: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最大的是生物圈,比生物圈小的是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生:还可以继续划分为次级生态系统,小到一片森林、一个花园、一块农田,都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师:经过同学们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的根本,很难想像地球上只有人类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身边的每一棵小草、每一个小动物,为生物多样性尽我们的一份力。
五、小科学家行动
每组的小科学家要对我国濒危或灭绝的生物进行调查,详细要求在教材第12页。
六、教学反思
经过四个班的教学,对第一节的教学有几点心得:
1.在新课标培训阶段,认识到分组的重要性,在上课之前就对学生分组,并培训了小组长,教学过程中证明作用非常大。没有出现“摁不下去”的情况,分组对于组织探究教学非常重要。
2.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比较好,4个班的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
3.还存在照顾不到的学生,分组时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有的组同学始终没有发言,课后还要了解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就有重新分组的必要。
七、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料,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常识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谈话式教学,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看到该教师在如何实施小组教学,以及在小组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这一问题上,经过了深层的思考,并能结合学生情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充分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延伸阅读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初步具有观察、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的态度、创新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的特征的知识,初步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插图描述生命现象,引领学生体会生物的基本特征。本节课在设计意图上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取学校附近池塘里的水样,通过观察一滴水中的生物,让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生命现象,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不直接告诉学生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而是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中尽量多地收集一些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来丰富拓展知识。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想像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关于教材中所提到的生物的四点特征,只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以增强感性认识,能够利用这些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而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则不需要展开来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物知识,认识和熟悉一些生物。有些学生还饲养过小动物、养过花草、参观过动植物园等。一些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但对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很难表达清楚。

〖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石、水、土等将大自然打扮得生机盎然,绚丽多彩。那么我们如何来辨别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寻找生物的共同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看从西虹桥下取来的一烧杯水,我吸取一滴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投影下,请同学们观察、讨论,并说一说从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你是如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
“我看见了6种生物,但我不认识它们,我认为能运动的都是生物”,一名学生回答。
“我认为老师在移动载玻片时,对震动有反应的都是生物”,另一名学生回答。
“大家说的似乎有一些道理,根据你们的观点,我们来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机器狗和蘑菇)哪一个是生物?”
“当然蘑菇是生物,”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马上说:“按照同学们的观点,能运动的是生物,那么机器狗应该是生物而蘑菇应该是非生物。”
这时同学们没了主意,急于想知道什么是生物?
我说:“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那么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征?(不说外貌特征)请小组讨论。”
同学讨论后回答:“人可以从小长大”“人有寿命,可以生老病死”“可以呼吸”“可以睡觉”“可以生儿育女”“需要营养”“可以吃饭、喝水”“可以排出废物”“可以运动”等。
我接着问:“人怎样呼吸,怎样获得营养?其他生物能呼吸吗?它们怎么生活?”
一名学生说:“我认为其他动物和人一样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不呼吸。”
另一名学生马上纠正说:“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那上面说‘植物也跟动物一样呼吸,不要在卧室里养太多的花,夜晚花和人争夺氧气,使人憋闷。’”
有同学接着说:“动物是靠吃其他的生物生活的,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食物’养活自己。”
我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在获取营养的同时,还要产生许多废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你们知道动物和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吗?”
在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中讨论归纳出动物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方式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呼吸等方式带走废物。
我接着说:“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要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把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将身体的一部分物质分解,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新旧物质的更新,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才能表现其他的特征。”
“生物还有哪些特征呢”,我问(利用多媒体演示:草履虫应激性实验;水螅受刺激缩成一团的实验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这说明生物有什么特征?”
一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看到一侧培养液旁边放盐粒后,草履虫都游到了另一侧培养液中。”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看到用针轻轻碰水螅,它就会缩成一团。”
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盐对草履虫有刺激,对它生活不利,所以它逃走了。”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针对水螅有刺激,所以它会缩成一团。”
我接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有同学说:“我用小木棍碰过蚯蚓,它的身体马上收缩。”
另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含羞草的叶受到触动会自然下垂。”
还有个同学说:“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
我说:“通过以上的实例,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马上回答:“它们对外界刺激都有反应。”
我高兴地说:“同学们归纳得太好了,我们把生物遇到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应激性。生物有应激性,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植物的应激性明显,植物的应激性通常表现在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VCD短片。片段内容: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粒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繁殖的过程)。2.一些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真菌、植物的营养繁殖,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看到哪些现象?”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一粒小小的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并能由小长大”“一个细菌能形成两个细菌”“我看到蛇和龟靠下蛋来繁殖后代”等。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后代的特征。
师生互动总结出生物的一些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
我说:“下面我们打开书看看科学家的观点。”看到自己的观点跟科学家的基本一致,学生们非常兴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它是我们辨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各图,指出哪些属于生物、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与交流我们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学到了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我知道了怎样调查”“我感觉到正是有了生命世界才变得精彩”“我知道什么是生物与非生物”“我们以后要好好保护生物”等。

〖教学反思〗

每堂课后,我都有很多的感想。这堂课后,我又一次感觉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会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知识的方法。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整理、获取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生物的应激性特征时,学生看完教师提供的素材后,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例体会生物的应激性特征。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新陈代谢问题时,让学生以自己为例讨论其具有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出发,会使他们讨论时产生兴趣、有的放矢。课堂中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讨论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者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以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增进友谊和了解,培养团结友爱、与人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教学点评〗

千差万别的生物与非生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去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如何把握生物的特征呢?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而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应激性时,先通过播放草履虫应激性实验、水螅受刺激缩成一团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应激性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举出生物应激性的一些实例,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应激性的概念。这样从现象出发、从特殊的个例出发、从生活经验出发,充分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引用了大量身边的鲜活实例,从微观到宏观,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和比照,总结抽象出生命的一般特征。
②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从教学过程中感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汲取并丰富着各自的经验,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资源的开拓者,由独立的学习单元变成相互联结的学习者共同体,而教师则转变为一个引领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产生对自然的兴趣与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学生在课上、课下体验着合作交流的快乐,课堂上所呈现的丰富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地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精彩,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初步具有观察、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的态度、创新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的特征的知识,初步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插图描述生命现象,引领学生体会生物的基本特征。本节课在设计意图上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取学校附近池塘里的水样,通过观察一滴水中的生物,让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生命现象,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不直接告诉学生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而是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中尽量多地收集一些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来丰富拓展知识。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想像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关于教材中所提到的生物的四点特征,只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以增强感性认识,能够利用这些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而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则不需要展开来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物知识,认识和熟悉一些生物。有些学生还饲养过小动物、养过花草、参观过动植物园等。一些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但对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很难表达清楚。
〖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石、水、土等将大自然打扮得生机盎然,绚丽多彩。那么我们如何来辨别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寻找生物的共同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看从西虹桥下取来的一烧杯水,我吸取一滴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投影下,请同学们观察、讨论,并说一说从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你是如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
“我看见了6种生物,但我不认识它们,我认为能运动的都是生物”,一名学生回答。
“我认为老师在移动载玻片时,对震动有反应的都是生物”,另一名学生回答。
“大家说的似乎有一些道理,根据你们的观点,我们来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机器狗和蘑菇)哪一个是生物?”
“当然蘑菇是生物,”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马上说:“按照同学们的观点,能运动的是生物,那么机器狗应该是生物而蘑菇应该是非生物。”
这时同学们没了主意,急于想知道什么是生物?
我说:“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那么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征?(不说外貌特征)请小组讨论。”
同学讨论后回答:“人可以从小长大”“人有寿命,可以生老病死”“可以呼吸”“可以睡觉”“可以生儿育女”“需要营养”“可以吃饭、喝水”“可以排出废物”“可以运动”等。
我接着问:“人怎样呼吸,怎样获得营养?其他生物能呼吸吗?它们怎么生活?”
一名学生说:“我认为其他动物和人一样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不呼吸。”
另一名学生马上纠正说:“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那上面说‘植物也跟动物一样呼吸,不要在卧室里养太多的花,夜晚花和人争夺氧气,使人憋闷。’”
有同学接着说:“动物是靠吃其他的生物生活的,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食物’养活自己。”
我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在获取营养的同时,还要产生许多废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你们知道动物和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吗?”
在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中讨论归纳出动物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方式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呼吸等方式带走废物。
我接着说:“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要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把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将身体的一部分物质分解,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新旧物质的更新,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才能表现其他的特征。”
“生物还有哪些特征呢”,我问(利用多媒体演示:草履虫应激性实验;水螅受刺激缩成一团的实验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这说明生物有什么特征?”
一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看到一侧培养液旁边放盐粒后,草履虫都游到了另一侧培养液中。”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看到用针轻轻碰水螅,它就会缩成一团。”
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盐对草履虫有刺激,对它生活不利,所以它逃走了。”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针对水螅有刺激,所以它会缩成一团。”
我接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有同学说:“我用小木棍碰过蚯蚓,它的身体马上收缩。”
另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含羞草的叶受到触动会自然下垂。”
还有个同学说:“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
我说:“通过以上的实例,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马上回答:“它们对外界刺激都有反应。”
我高兴地说:“同学们归纳得太好了,我们把生物遇到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应激性。生物有应激性,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植物的应激性明显,植物的应激性通常表现在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VCD短片。片段内容: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粒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繁殖的过程)。2.一些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真菌、植物的营养繁殖,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看到哪些现象?”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一粒小小的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并能由小长大”“一个细菌能形成两个细菌”“我看到蛇和龟靠下蛋来繁殖后代”等。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后代的特征。
师生互动总结出生物的一些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
我说:“下面我们打开书看看科学家的观点。”看到自己的观点跟科学家的基本一致,学生们非常兴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它是我们辨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各图,指出哪些属于生物、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与交流我们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学到了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我知道了怎样调查”“我感觉到正是有了生命世界才变得精彩”“我知道什么是生物与非生物”“我们以后要好好保护生物”等。
〖教学反思〗

每堂课后,我都有很多的感想。这堂课后,我又一次感觉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会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知识的方法。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整理、获取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生物的应激性特征时,学生看完教师提供的素材后,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例体会生物的应激性特征。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新陈代谢问题时,让学生以自己为例讨论其具有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出发,会使他们讨论时产生兴趣、有的放矢。课堂中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讨论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者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以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增进友谊和了解,培养团结友爱、与人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教学点评〗

千差万别的生物与非生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去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如何把握生物的特征呢?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而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应激性时,先通过播放草履虫应激性实验、水螅受刺激缩成一团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应激性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举出生物应激性的一些实例,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应激性的概念。这样从现象出发、从特殊的个例出发、从生活经验出发,充分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引用了大量身边的鲜活实例,从微观到宏观,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和比照,总结抽象出生命的一般特征。
②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从教学过程中感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汲取并丰富着各自的经验,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资源的开拓者,由独立的学习单元变成相互联结的学习者共同体,而教师则转变为一个引领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产生对自然的兴趣与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学生在课上、课下体验着合作交流的快乐,课堂上所呈现的丰富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地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精彩,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形色色的物质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专题2走进物质世界
单元1形形色色的物质教案
【学习目标】
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纯净物、混合物,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并巩固B.达成目标2并巩固C.达成目标3并巩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A.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交流→达成目标1[引言]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那你知道什么是物质?你知道多少种物质呢?
到十九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第二专题将带领我们走进神奇的物质世界,并且从看得见的物质世界步入肉眼看不见的物质世界,即用化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物质。
引导学生看图2-1和相应文字,
[讲解]图中这些用品、用具,平时我们都说是“物质”,其实都属于物体或物品。有的物体由一种物质组成,如铝锅、铝片、易拉罐是不同的物体,但都是由铝这种物质组成的;大多数物体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钢笔,由金属、塑料、橡胶等物质组成。化学上就是要研究像铝、塑料等物质的组成或结构、性质和用途。组织讨论填充表格“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看图2-4和相应文字,认识形形色色的物质。思考

看图2-1和相应文字[

组织讨论填充的表格“联系实际”。
学生图2-4和相应文字,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引发兴趣[

理解“物质”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B.教师提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2→巩固练习[提出问题]图2-4中你认为是纯净物的是哪些?不是纯净物的是哪些?

指导学生看图2-2和相应文字,教师演示实验“配制食盐水溶液”,
认识物质的分类。

[课堂练习]“实践应用”。

指导阅读“拓宽视野”。思考、判断、回答:
看P23图2-2和相应文字,认识物质根据组成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再次判断图2-4中物质

课堂练习:“实践应用”检查学生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理解。
指导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情况。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纯净物的理解。

C.教师提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巩固练习[讲解]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物质种类、性质和用途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物质,性质是不同的;物质组成的不同,性质的差异,使物质的用途也不同。[
引导学生看图和相应文字
完成“交流讨论”;看图2-5和相应文字,指导闻气味的方法
学生看图2-6和相应文字,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看图2-5和相应文字,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实践应用”2初步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掌握闻气味的方法。
巩固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D.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出示课堂尝试练习。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小结课堂得失。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
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总结自己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单元1形形色色的物质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二、物质的简单分类
纯净物
物质
混合物
三、初步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