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心声》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1

八年级上册《心声》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心声》导学案

1、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文章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心声所包含的主题思想。
4、学习主人公积极争取不放弃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方法:点拨引导,讨论交流,阅读体会等
四、教学设计: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心里曾经有过什么强烈的愿望吗?不妨说来大家听听。你是否为这些愿望付出行动吗?结果如何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就与你们是同龄人,他也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大家读读看,他是什么?他实现了吗?(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1)读一读,字词积累里有不少生字,你读的准吗?
(2)写一写,把它们在练字本上写写,你都记住了吗?请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棱角分明lng:骨骼轮廓清晰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恍惚huǎng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窸窸窣窣xī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桢zhēn:古书上指女贞树
捻niǎn子:用纸搓成的条状物。
噗pū:拟声词。
蜷qun肢体弯曲。
簪子zān: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毛毛刺刺c:毛躁
琅琅lng:金石相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发窘jiǒng:感到为难,不知所措。
嘟囔nāng: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
抽噎yē:一吸一顿地哭泣。
抽泣q:是小声地哭泣,轻轻的哭或一吸一顿地哭泣,也可以形容哭泣后止不住的急促呼吸!
快速阅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1)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
执意不让他读。
(2)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3)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4)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开端————发展————发展——————高潮和结局
4、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渴望朗读课文?他深情的回忆小时侯与爷爷和小伙伴在一起的内容是插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老师安排声音清脆的赵小桢读课文,为什么在公开课上她却不敢举手?而老师一开始不让李京京读,后来却让他全读完,这是怎么回事?结合课文对程老师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说说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5、深入阅读,理解人物形象。
(1)李京京和你们是同龄人,你喜欢他吗?说明喜欢的理由。从李京京为了实现心里的愿望而经历的曲折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类似经历谈一谈。
(2)程老师为了学校荣誉上好公开课可谓是煞费苦心,你对她的哪些作为有看法?她是个怎样的老师?你身边有这样的老师吗,请给她说上几句心里话吧!
 6、难点探究,合作学习.
 课文题目为《心声》当然是李京京的心声了,请你阅读文中对李京京的大量的心理描写的语段,说说他的心声的多重内涵。
思考:作者是借助哪些描写来刻画李京京形象的,你觉得哪些地方最精彩?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
不安地扭动着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
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总结归纳:第一层:即渴望亲情友情;第二层:渴望朗读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第三层:呼吁教育工作者理解尊重没一位学生的情感和愿望。
教后反思:

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故乡》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主旨。
2、学习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
目标1、2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一)查资料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将本文中你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写在下面横线上
阴晦(hu)装弶(jing)脚踝(hui)嗤笑(chī)
恣睢(zsuī)萧索()隔膜()惘然(wǎng)
2、解词:
隔膜:恣睢:
惘然:聚族而居: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组织材料。
(四)研讨课文

3、找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及对我的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
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肖像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旧毡帽,薄棉衣,手又粗又笨且开裂。
动作语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分别时躲到厨房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羽毛态度恭敬,称“我”老爷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要一副香炉和烛台。
性格特征聪明伶俐、勇敢能干、纯真无邪、朝气蓬勃,脑海里有许多稀奇事的充满活力的少年英雄。毫无生气活力,憔悴不堪,麻木,呆滞,但有着农民特有的憨厚、纯朴、诚实的性格特征。
4、闰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表明了什么?
明确:表明闰土已经信奉神灵,希望由“神”来帮助自己改变命运。
5、“二十年时间”,是什么使得闰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民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不仅剥夺了他的青春,吞噬了他的活力,麻木了他的神经,而且简直使他变成了一个木偶式的人。
二十年前外貌“豆腐西施”、年轻貌美

二十年后来源学§科§网§§§来源外貌细脚伶仃、“圆规”、凸颧骨、薄嘴唇、
动作塞、拿、跑
语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尖刻
性格泼悍、放肆、明拿暗偷、尖酸刻薄、爱贪小财、自私自利、势利庸俗
6、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20年前,杨二嫂年轻漂亮,是一个以自己的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的“豆腐西施”;20年后,她变得泼辣尖刻,自私庸俗,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笑、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毒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是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教师小结:二十年,少年时的小伙伴已经由一个天真无邪、聪明伶俐的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麻木、呆滞、憔悴不堪的农民,“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也变成了一个“圆规”,而且尖酸刻薄、爱贪小财,更可悲的是“我”与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闰土的形象。
闰土的形象: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2、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
(1)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答:都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闰土:质朴老实,痛苦麻木;
杨二嫂:尖刻泼辣,自私庸俗。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处境和遭遇,但他们同样受到旧社会的毒害,从他们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故乡人的变化,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对人物的对比描写,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3、“我”“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深层探究,分析课文。
1、课文描写宏儿与水生的作用是什么?我希望宏儿与水生过怎样的生活?
明确:宏儿与水生是“我”和闰土亲密关系的延伸。“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文中“我”与宏儿的对话,是寄希望于下一代,表达了打破彼此间的隔膜,再探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与追求。
2、阅读(86——88段)思考:
(1)作者否定了哪三种生活?“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如“我”辛苦展转:到处奔波,不安定的生活。如闰土辛苦麻木,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如杨二嫂辛苦恣睢: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势力。
(2)“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新的生活”指消除了人与人之间隔膜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生活。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我”害怕什么?
明确:表现“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迷惘的思想。
(4)“手制的偶像”比喻什么?为什么把“希望”比作“手制的偶像”?
明确:“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手制的偶像”是脆弱的、虚拟的,形容“希望”的脆弱。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我”使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5)如何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明确:把“希望”比作路,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表现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告诉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希望是靠人去实践的,只有美好的希望而不去实践,希望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有去探索实践,才有实现的可能。
教师小结:《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三、中心思想: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四、拓展延伸:
积累三句关于“奋斗”的名言警句。
【教后记】

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导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导学案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了解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1、作用和地位:《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第14课内容,本课教材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介绍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及中国爱国军民积极抗日的知识,对于本单元《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两课介绍全民族抗战及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2、教材内容:本课的主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随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的时刻,中国爱国军民奋起抗日。这一主题主要反映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两个子目。

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过程与方法:多渠道收集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地图、音像等,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爱憎分明;中国***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3、重点与难点在三维目标中的处理: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4)通过讨论中国***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设置,引入新课;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再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以及结果;

(3)通过讨论西安事变经过以及中国***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知识,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中国***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

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

真正代表。

(2)通过对中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

学生进行热爱***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2.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教师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布置学生阅读70——7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地名、历史事件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练一练,并请学生进行表述。(在学生阅读时,低分贝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多媒体显示)

2.找学生阅读71页“文献资料”后思考: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这种

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不抵抗政策;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3.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如杨靖宇等。你知道有哪些值得崇敬的抗日英雄呢?

(多媒体显示,做为课后作业)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二)西安事变

问题设计: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呢?(大屏幕显示,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小组交流探讨后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A.根本原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剿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问题设计: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是杀,还是放?

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大屏幕显示)

过渡到中共的态度如何?结合课本73页的“活动与探究”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然后指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让学生划在书上)

本课小结:利用板书进行小结并用几分钟让学生识记。(多媒体显示)教师总结如下: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使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转折。那么两党能否真正实现再次合作?抗战的决心又有多大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战的局势又会如何发展呢?请同学们预习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对本课内容简单总结;同时设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学习埋下伏笔。)

附、板书设计:

蒋介石实行劝蒋抗日

““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

九一八民族矛盾(逼蒋抗日)

事变上升中共提出正确张学良、杨虎城

的抗日主张联共抗日

巩固练习:

(一)达标反馈

Z1、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派到西安调停的人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朱德D、周恩来

2、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是在()

A、上海B、北平C、沈阳D、长春

3、西安事变又称()

A、七七事变B、双十事变C、双十一事变D、双十二事变

4、2011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

A、60周年B、70周年C、80周年D、90周年

5、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A、接受***的领导B、打击国内投降派C、取蒋而代之D、逼蒋抗日

6、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A、缓和国内社会矛盾B、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C、摆脱经济危机D、英美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

7、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B、台儿庄战役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九一八事变爆发

8、1931年,导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侵华事变是()

A、西安事变B、华北事变C、卢沟桥事变D、九一八事变

9.中国***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B、中国***的武装力量相对弱小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全国人民要求和平解决

(二)巩固练习阅读下面材料: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此”指什么时候?(2)材料体现了一种什么政策?(3)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导学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我检查一下你们的手,我看到有些同学的手很干净、勤剪指甲,但是我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手有点脏、指甲有些长。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去拿东西吃,会怎样呢?(生病)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啊!手如果不经常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细菌这节内容。
细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2.合作探究:
互动1
细菌的发现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58~59页细菌的发现的内容和课件上的图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1)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2)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
从细菌的发现我们知道细菌很小,那么究竟有多小呢?
互动2
细菌的形态如何?
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2000~4000个细菌并排能穿过绣花针上的小孔;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说出细菌的几种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等;细菌可以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等。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是独立生活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细菌)
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形态,那么它们的结构这样呢?
互动3
细菌的结构怎样?它和动植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问:细菌有不同的形态,那么这些不同的形态的细菌其内部结构是不是也不同呢?
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先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再观察细菌的结构(强调无叶绿体)。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从而理解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异同。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有无叶绿体)细胞核
细菌有有无叶绿体未成形
植物细胞有有有叶绿体成形
动物细胞无有无叶绿体成形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细菌无处不在。那么细菌为什么会无处不在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互动4
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1.先复习动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植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为什么不同?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它的营养方式是自养;而动物细胞内无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再对照细菌的细胞结构,根据细胞内有无叶绿体,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说明你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很强。请你们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落叶枯草的腐败是由枯草杆菌引起的;人们常患的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生活在人体肺部引起的,同样是摄取营养,若将两者的生活环境变换,两者能生存吗?讨论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有哪两种。
 
提示学生思考:既然细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处于什么地位?(分解者)
为什么夏天鲜肉腐烂的速度比冬天快呢?这与细菌的生殖方式有关。
互动5
细菌的生殖方式。
提问:细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有机物,有的还需要氧气。为什么细菌分布却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出不在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观察课件,并讨论其原因。
问题:1.细菌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生殖的?(分裂)
2.适宜的时候,多长时间分裂一次?(半小时)
3.当环境不良时,细菌会形成什么结构?(芽孢)
4.细菌为什么会无出不在呢?(①个体微小,极易携带;②分裂生殖,繁殖快,数量多;③形成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④芽孢小而轻,随风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无出不在而且繁殖能力很强。究竟细菌的繁殖能力有多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我们手上的细菌数量。
互动6
问题:环境适宜时,细菌每30分钟就生殖一代,假设你手上现在有100个细菌,4小时后细菌的数目是多少?你认为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呢?
时间(小时)00.511.522.533.54
数量(个)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

要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衣服,这样才能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思考与练习
(一)知识小结:
1.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列文·虎克。
2.巴斯德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3.细菌的形状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4.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菌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5.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二)应用能力
1.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消毒手套和口罩,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呢?(外科大夫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是为了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病人。反之,也为了防止病人身体的病菌感染医生。)
2.罐头食品长时间不会腐败的原因是:(C)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
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D.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
(三)探究能力
香皂真的能除菌吗?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大小
用清水洗手
用香皂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