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蕃”“濯”“鲜”“亵”等实词意义。
2、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感情。
3、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
一、【文学常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二、析——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把握
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从哪三方面写莲?辅导60页11题(1)
3、辅导60页11题(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言外之意,,讽刺的世态。
4、问题研究
①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②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③全文的主旨句:
三、悟——体验感悟
1、陶渊明为何爱菊?
2、世人为何爱牡丹?
3、为何爱莲?
小结: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种写法叫什么?
四、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
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五、积——重点知识积累。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按原文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6、文章的主旨句是
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四.对比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再现原文: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树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代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树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近它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品德高尚的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有关莲的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JAb88.COM
扩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朝代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莲
菊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试题举例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词语:
1、
可:值得
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
清涟:。
涟:。
妖:。
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
枝:名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植:。
亵(xiè)玩焉:玩弄。
亵:。
隐逸(yi):。
者:。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相关链接
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莲花、荷花
学名:Nelumbonucifera
英文名:Lotusflower(HinduLotus)
别名: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80页)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
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并回答: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的“英勇”和“英雄式的战斗”?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4)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部分。
厦门拟到墨西哥办中医学院
厦门市中医院有望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在该市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记者昨日获悉,目前墨西哥方面已正式邀请厦门市政府与医院代表到墨西哥进行市场调研与合作考察。
据悉,由厦门中医院与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事宜,是由美国永嘉公司董事长黄永平先生提议并出资的,目的是宏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扩大厦门市与瓜达拉哈拉市两个友好城市的医学交流。
11、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流程】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疟子()寒噤()蹿()
仄歪()飒飒()吆喝()
2、查阅有关孙犁的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3、感受人和事。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把自己对人对事情的感受写出来。
人物:
事件:
情感:
4、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6、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7、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进行品味,然后再仿照它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8、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9、请收集一组有关抗日战争的歌曲、图片或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
10、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3*蜡烛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难点】
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导学案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导学案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导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调动学生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倾注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平民生活的艰辛,体会普通人性格中的光彩,学会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
【重点难点】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学习用简朴的语言记平淡的琐事和人物的技巧。
【相关链接】
1.作者
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2.背景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一般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之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同是天涯沦落人”,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使我们在这种大时代下看到了老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假如每个人以纯真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那么去关爱吧!即使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塌(tā)败:塌陷破败伛(yǔ):弯腰曲背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滞(zhì)笨:呆滞笨拙愧怍(zuò):惭愧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攥(zuàn):握惶(huáng)恐:恐惧不安骷(kū)髅(lǒu):没有皮肉毛发的尸首或头骨
2.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时间来组织材料。课文写老王,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苦”,二曰“善”。
三、合作探究。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1)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2)“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3)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4)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5)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1)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知恩图报);
(3)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善良淳朴,知恩图报)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
3.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对老王的同情、关心、尊重
4.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四、检测反馈。
课后第二题。
1.第1句“前任”一词简练,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第1句说“镶嵌的门框里”用夸张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艰难、身体僵直的形态。
3.第1句“强笑”一词,准确含蓄,透露出作者看到老王病重还拿东西来谢“我们”时心里的悲酸和感动。
五、拓展延伸。
幸运者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每个人只有怀着一颗爱心,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点爱,我们的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让世界更加温馨美好。
1.关注“老王”
老王生前,杨绛经常帮助他,但她仍觉得关爱得不够,而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老王”,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呢?
2.仿句。
(1)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一座屹立在海中的航标,使黑夜航行的船找到前进的方向
爱心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长途跋涉的旅者得到心灵的片刻的休憩
爱心是一朵绽放在隆冬的梅花,使饱经风霜的人感到生命的顽强;
爱心是一阵炎炎夏日的清风,使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的凉爽。
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爱心是一轮炫耀在初春的太阳,使精神颓废的人看到人生的美好。
(2)假如我是一束光,就要给别人带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就要给别人带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就要给别人带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