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上册《芦花荡》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整天神出鬼没地穿越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手无寸铁的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去结识这位传奇英雄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学案
2.芦花荡
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刻画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竹篙()疟子()寒噤()仄歪()莲蓬()
白洋淀()苇塘()提防()泅水()
吆喝()转弯抹角()飒飒风声()窜()
2、解释词语: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仄歪:倾斜、歪斜。
(3)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挂花:负伤流血。
(5)转弯抹角:本文指小船在弯弯曲曲的苇塘中行驶。
(6)飒飒:形容风雨声。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⑵板书课题。①介绍作者及小说知识: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表现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篇小说以此为背景,为中国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谱写的一曲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弄清小说的三要素。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提示: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3.重点探究“老头子”形象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学生归纳:爱国、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
③.课文怎么样塑造“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⑴学生跳读,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④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提示: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4.语言实践
你喜欢本文中的故事或人物吗?如果喜欢,请用:“我喜欢
因为”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
5.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在你周围生活着许多这样用个性的人物,用日记把他写下来。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2.芦花荡
教学目标: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探究课文
1、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他的好处
学生找出,小组交流。
提示:可以用“我喜欢因为”句式。例如:我喜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因为“这个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三、揣摩语言
1.朗读第一段,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2.再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说说美在哪里?
四、语言实践
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肖像的写法,仿照例句用两三句话说出一个人物的外貌。
例句: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五、阅读训练
教学札记
(一)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2.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5.找出一句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2.芦花荡

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学习重点: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习难点:如何刻画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竹篙()疟子()寒噤()仄歪()莲蓬()
白洋淀()苇塘()提防()泅水()
吆喝()转弯抹角()飒飒风声()窜()
2、解释词语:
(1)寒噤:
(2)仄歪:
(3)张皇失措:
(4)挂花:
(5)转弯抹角:
(6)飒飒:
二.学习研讨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弄清小说的三要素。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提示: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2重点探究“老头子”形象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札记
②学生归纳:
老头子是一个
的老英雄形象。
③.课文怎么样塑造“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⑴学生跳读,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

④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3.语言实践
你喜欢本文中的故事或人物吗?如果喜欢,请用:“我喜欢
因为”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4.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在你周围生活着许多这样用个性的人物,用日记把他写下来。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2.芦花荡

学习札记
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探究课文
1、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他的好处
学生找出,小组交流。
提示:可以用“我喜欢因为”句式。

教师总结: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环境;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精神等。
三、揣摩语言
1.朗读第一段,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2.再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说说美在哪里?
四、语言实践
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肖像的写法,仿照例句用两三句话说出一个人物的外貌。
五、阅读训练
学习札记
(一)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2.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5.找出一句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学后感
2《芦花荡》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③课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④ⅰ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敌人的封锁严密,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和业绩。两方面的巨大反差,是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ⅱ“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代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计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课时二
五.1、老头子智杀日寇,挽回自尊。2、答案不是唯一的。例如: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老头子心底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表现了老英雄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3、老头子是一位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但又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抗日老英雄。4、提示: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昨天自己怀疑老头子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5、“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的描写揭示老头子在痛击敌人后轻松愉快的情绪,也是对老英雄行为的赞美。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河北白洋淀)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悠闲:
张皇失措: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子。(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板书芦花荡
一、作者简介:
二、字词
三、故事情节: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文学常识、字词等口头提问,笔试小考。3分钟
二、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提问导入。2分钟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
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学生齐答,1分钟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动作。
三、研究阅读阅读文本,勾画圈读,学生补充。10分钟
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
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归纳总结。15分钟
①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老头子将近60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②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③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④过于自信与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深入理解。10分钟)
——过于自信与自尊;“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五、课堂小结教师一语带过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习题。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布置的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外貌老当益壮
老头子语言爱憎分明
心理智勇双全
动作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一语带过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了解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今节课我们来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25分钟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阅读文本,发现问题,15分钟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4、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四、课堂小结
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练习册同步
B组(中等生):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教学反思:

《芦花荡》导学案


《芦花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出生,1944年去延安,
其间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文艺界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旗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白洋淀纪事》是最负盛名和最能代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3、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一种文学形式。小说三要素:①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②情节。一般此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它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传奇的故事。比如发生在我们齐鲁大地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谁还能举出另外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来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这些小小的字词你一定能顺利过关!
疟()子寒噤()仄歪()泅()着飒飒()提防()蹿()
2、借助资料书,掌握本课的相关常识。
《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选自《》,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_______”派。
3、认真默读课文,开动脑筋,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的情节可谓跌宕起伏,请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复述故事情节(提示:护送—受伤—复仇)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通读课文,划出文章中对他进行描写的句段。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分析“老头子”的性格:品读小说中刻画人物的语言,体会文中哪些方面突现出了其英雄性格,其中主要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在这里“过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探讨:你认为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是优点还是缺点?

4、小说是借人物、情节、环境来表现主题的,相信任何一笔都是作者精心酝酿的,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讲解】方法指导:运用比喻、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增强学生的品析、归纳能力。
学生展示探究的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共同解疑。
(四)知识拓展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1)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小组内展开讨论。
(2)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2、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五)课堂小结

1、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老头的这一性格?
通过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
2、本文最大的特色是环境描写,也就是小说的第三个要素——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找出本文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
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环境气氛。
(2)介绍时间地点。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

(六)训练提升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七)作业检测
一.整体把握
1.《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本文描写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文中许多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是与表现人物的_________等性格相一致的。
2.本文概括介绍老头子的文字是第____段至第____段,分别介绍了老头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具有传奇色彩。
3.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者更具有传奇色彩。
4.本文表现老头子的性格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片段阅读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5.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6.“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7.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8.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9.“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0.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13.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1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1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6.概括选文的内容
17.加〖〗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八)参考答案:
(二)①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②是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③他过于自信,自尊;④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主要表现其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去刻画人物。
2、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文中又起什么作用?
分析:①两个靠,一切保险;②过封锁线,捕鱼撒网悠然自得;③送女孩进苇塘;为受伤女孩复仇;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3、探讨:你认为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是优点还是缺点?
分析:①缺点:洗脸时招来敌人枪火,女孩受伤;女孩受伤流血竟然没听见,还说没事,自信过了头就是缺点;②优点:艺高人胆大才自信,且干出了成绩;的确造成女孩受了伤,但又无数次出色完成任务,且为女孩复了仇。
(三)1、(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用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和心情、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①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②“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③“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④“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四)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一.1.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雅致隽永);爱憎分明、智勇双全以及过于自尊自信。
2.第2段、第8段、外貌、工作范围、性格及工作业绩。
3.护送女孩、痛击鬼子、后。
4.外貌描写、语言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二。
5.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6.“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7.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8.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9.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10、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11.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12.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 
13.充满自信的性格。 
14.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5.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6.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17.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