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112020分橘子。
形态特征
橘子树分枝较多,枝扩展或略下垂,刺较少。
叶
单身复叶。翼叶通常狭窄, 或仅有痕迹,叶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阔卵形,大小变异较大。顶端常有凹口,中脉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状分枝,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很少全缘。
花
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曹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柑橘的花是混合花,萌发后具有枝、叶和花等器官,花有单花和花序两种:红桔、温州蜜柑等为单花,甜橙、柠檬、葡萄柚等除单花外还有花序,柚以花序为主。柑橘通常需授粉受精后才结果,但温州蜜柑、脐橙等不受精也能结果,此为单性结果,也称单性结实。
果
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甚易或稍易剥离,橘络甚多或较少,呈网状,易分离,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常空。稀充实,飘囊7-14瓣。稀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颇韧,果肉酸或甜,或另有特异气味,种子或多或少数。通常卵形,顶部狭尖,基部浑圆,子叶深绿、淡绿或间有近于乳白色,多胚,少有单胚。花期4-5月,果期10-12月![教师范文大全 jk251.coM]
编辑推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橘子》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橘子》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从 材料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3.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 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48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 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 题。
2.师生进 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3个人,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给3个人。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根据 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 除法运算列算式:48÷3=16(个)
3.教师与 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48 ÷3=16(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 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48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平均分给3个人,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48除以3,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1,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48的 十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48的十位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4里减去3,还剩1,表示还剩1筐,然后把1筐和 8个放在一起就是18个,再平均分给3个人。在个位上商6,得18﹣18=0。
引导 学生总结,都是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橘子》学案北师大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分橘子》学案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橘子》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21÷514÷3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分一分与除法
分一分与除法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的过程,加深学生的数学意识。
2、使学生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初步体验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义。
4、使学生会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5、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3、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正确含义。
2、“倍”的含义的理解。
3、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共15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
1、分桃子1课时
2、分苹果1课时
3、分糖果1课时
4、分香蕉1课时
5、飞行表演1课时
练习二1课时(机动)
6、小熊开店1课时
7、运动会1课时
8、快乐的动物1课时
9、文具店1课时
10、花园1课时
练习三1课时(机动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分桃子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
主题图,小圆片或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小猴和桃子的图片)有两只小猴子去小兔家里做客,小兔拿来8个桃子想分给小猴子吃,你们愿意帮小兔分分吗?
生:愿意。
二、问题探究
1、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桃子分分吗?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我把桃子分成了1个和7个。
生:我把桃子分成了3个和5个。
生:我把桃子分成了4个和4个,它们一样多,就不会不满意了。
3、师:对呀!要想两个猴子都满意,桃子就得分成同样多的两部分。(在图上表示出这种分法)
师:像这样,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桃子同样多,就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小猴。(板书:平均分)
4、师:你能说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吗?
生: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2个苹果,就是平均分。
生:49个本子分给49个小朋友,每人1个本子,是平均分。
……
5、师归纳:把一些物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体验感悟
师:(出示试题)小猫和小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去帮帮它们吧。
1、把6个木块分成2堆,怎么分?找出哪种分法是平均分?生: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
生:分成3和3是平均分。
2、完成第2、3题。
出示小猫分鱼图。
师:先数一数有多少条鱼,有多少根骨头,再用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
学生读题、动手分一分,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
生:有12条鱼,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生:有18根骨头,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6根骨头。
……
四、实践应用
分别出示试一试的1、2、3题。
学生连一连、圈一圈,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分一分。
第5题,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半”是把这些小蜜蜂平均分成了几份?
练习设计:第32页的分一分、33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分桃子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
2020雨后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 正确认读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3、 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教学难点:
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课文
学习生字你喜欢下雨吗?雨后你踩过水吗?
你有哥哥弟弟妹妹姐姐吗?你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吗?
读课文,自己读明白了哪些?
指名说。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
1、雨后小哥哥和小妹妹开心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2、领会骄傲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雨给你带来什么?
这里主要是认读生字的学习,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然后进行开火车抽测。重点讲解三点水旁的写法,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分析,然后进行书写,如果还不能很好掌握,这里有必要复习,教师进行示范。
样、妹、提这个几个字的左边部首,都有横竖相交,注意竖笔出头要长些。
二、学生畅所欲言
自己朗读课文,遇到问题做记号。小组交流读懂的地方。
和同学说说,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把你的感受也写一写。
写生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如果学生说不到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瞬时记忆,在读中强化对字整体感知,从而达到正确认读,不再进行逐个分析,因为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级的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生字已经能够领会,一些分析的方法已经掌握,冗长的分析只能导致他们的厌烦。
2020谜语
教学目标:
1、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 寓教于乐。
2、学习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 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近字。
3、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4、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 寓教于乐。
2、学习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 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近字。
教学难点:
1、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 课《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新朋友,这些生词都是在课文中出现的,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二、学习生字
(拿出事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
1、第一个字,我们每天上课都要遇到,大家说说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对,我们在课本封面就可以看到这个是语文的语,再来看老师的板书,这也是谜语的语。它的偏旁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说是什么偏旁呢?
下面我们拿出纸笔,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2、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门字旁的字,它中间是什么字呢?这个间是由门里面一个日组成的,是中间的间。谁能用这个字造句子?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3、这个字我们来观察一下,是由果和页组成,就变成了颗,一颗糖、一颗星星。谁能用它来造句?那么它的偏旁是什么呢?这个字是页字旁,我们见天又学了一个新偏旁。来我们先把这个新偏旁写一遍。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4、这个字是四点底的,它是白的反义词,就是黑。那么我们这里什么东西是黑的呢?
大家注意了,黑的里面不是一横,里面是一点一撇。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5、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这个字的右边是青,我们是学过的。那么它的左边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偏旁,叫做反犬旁,是由犬字变化而来的,但是它的样子和犬已经不一样了,同学们先跟老师来把偏旁写一遍。我们再把整个字来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这个就是猜谜的猜,谁能拿它来造句呢?好现在随老师来书空一遍。
6、我们知道这个字是和眼睛有关的,它是目字旁。我们平时说的瞧一瞧,看一看就是用了这个瞧字。它的左边是焦,但是焦是四点底的,我们能不能说瞧是四点底呢?同学们要注意区别,瞧是目字旁的。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7、这个字笔画比较少,谁能来说说什么东西是一片一片的呢?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三、初读课文
1、学了上面的生词我们就可以看课文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这里有两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答案是什么呢?
3、好,同学们回去想一想,为什么答案会是眼睛和耳朵而不是其他的呢?
4、作业。
把生字每一个写三遍,每一个生字组一个词,每个词也同样写三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老师问了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为什么答案是眼睛和耳朵呢?同学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二、分析课文
1、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2、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3、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4、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三、课后练习
1、(板书棵、颗)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而且也很像,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是木字旁,第二个是页字旁。这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
第一个木字旁是用来修饰树木的,我们可以说一棵树。谁来用它造句子?
第二个颗我们上节课举过例子,一颗糖、一颗星星,这个颗一般是用来修饰
圆形形小颗粒的东西。如:一颗珍珠、一颗牙齿等,谁能用它来造句子呢?
下面我们来做题目。
2、(板书坐、座)这两个字的发音也是一样的,而且也是很像,那么我们该怎么区别他们呢?
坐是个动词,座是名词。所以我们说请坐(板书)时要用坐,座位(板书)时用座。我们请两位同学来造句。
好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中的题目。
3、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量词,如:一位学生,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下面我们就来做题,这些我们平时遇到的词的搭配是需要我们用新去记忆的,我们要用得合适。
4、试背诵课文。
5、作业。
背诵课文,复习新词,预习下一课。
2020锄禾
《锄禾》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诗人李绅通过对农民劳作形象的刻画,告诉大家粮食来之不易,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现代孩子,如何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如何从心底和作者共鸣,这是老师特别需要考虑的,并且在行为上进行指导,真正懂得尊重人们的劳动。
在教学时,首先是看图听乐读古诗。根据古诗内容,ppt逐个出示画面,在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画面感,然后让孩子自读课文,也给他们配上音乐,体验读古诗的乐趣。随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他们从图和诗句中很快就明白了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有了这些初步感知,等稍后加上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接下来是析字义品古诗。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农民劳作的录像资料,让他们目睹农民的劳作,体会诗句的描绘,也明白我们吃的粮食呀、菜呀都是农民劳动的成果。再抓住诗中的日当午汗滴辛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然后让学生配上动作演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在不停挥舞锄头的动作中,体验农民的生活,明白了劳作的辛苦,之后我以采访的形式问问这些农民:你感觉怎样啊?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七嘴八舌:在太阳底下干活真累啊。我好辛苦啊,可有人还不爱惜粮食,唉。谁知道我们农民的辛苦啊?
最后悟感情明道理。应该说这首诗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学生也能很快明白诗中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那如何让学生明白诗中那蕴含的深层次哲理呢,我提了一个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要珍惜呢?从身边的一支粉笔、一块橡皮、一件衣服、一本作业本谈起,透过文字,通过对话,从一点一滴中看到劳动者的成果,最后达成了共识: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要珍惜。彰显了古诗的现代意义!
教学完《锄禾》这首诗,其实也为小朋友上了生动的一堂教育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信这句话会一直提醒着他们,珍惜每一个劳动成果!
2020荷花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荷花”,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 . 品读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 . 同学们,你还能画出更美的画吗?
2020梅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区分并唱好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反复后两个不同的结尾,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梅花》。
2.通过创编《春晓》,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3.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梅花》。
教学重点:
学习歌谱。
教学难点:
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梅花》。
教材分析:
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的墙字,用了切分节奏,在以mi为主的一拍半中,又用了一个十六分音符的 fa,强调了第一个字的语气,使音乐显得有生气。第二乐句在节奏上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保持了旋律进行的统一。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同前一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乐句把情绪推向了**,表现了梅花的坚强性格。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下行,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又反复了一遍,更加突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梅花》欣赏,(从形状、种类、香味、特性等方面加以介绍)导入新课教学。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如: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梅花》,就对梅花的坚强性格加以赞颂。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安石的诗《梅花》。
2.教师出示王安石的诗《梅花》图片,并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对梅花的坚强性格加以赞颂,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梅花幽香扑鼻、洁白如雪的另一面。
教学要求:通过观看录像和听老师朗诵王安石的诗《梅花》,同学们对梅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梅花》歌曲学习
1.初次聆听歌曲《梅花》范唱。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2.教师再一次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2)歌曲从什么地方反复?请举手表示。反复后的结尾是否一样?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听歌曲录音范唱,并在反复处举手表示。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歌曲表现的内容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反复后的结尾不一样。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寒冷的冬天,别的花都凋谢了,只有在院墙边上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绽开,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白雪,忽然闻到淡淡的清香,原来是严寒中开放的白色的梅花。
3.学习歌谱。
(1)在学习歌谱前,先复习切分节奏,学生一起拍击X X X 。
再学习 切分节奏,和老师一起拍击。
(2)学生分组演唱歌谱,教师提示难点。
① 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出现的 并加以区分不要唱混。
② 要唱准反复后的两个不同的结尾,不要混淆。
(3)学生分组演唱,针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纠正。
(4)全班一起唱歌谱。
4. 歌词学习。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歌词学习中出现的难字,指导他们读准多音字为。
(3)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4)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5.学唱歌曲。
(1)聆听《梅花》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形,随《梅花》伴奏张口,无声地学唱歌词。
(3)学生演唱歌曲,教师随《梅花》伴奏张口无声地唱歌词。
(4)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梅花》。
(5)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唱好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歌曲处理。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歌曲中第一乐句的墙字,虽然作者把它放到了强拍上,强调了这个字的语气,但我们在演唱时不要唱得过强。反复后的结尾要唱得渐慢渐弱,好像梅花的香味永远都飘散不掉。
7. 设计演唱形式。
(1)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2)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8.听伴奏演唱歌曲《梅花》伴奏。
三、集体创编《春晓》
1.聆听音乐《春晓》。
2.全体同学一起视唱曲谱。
3.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中的几个片段旋律排序连成歌曲《春晓》。
4.随小组进行展示。(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5.试着让学生即兴创编歌曲《春晓》。
教学要求:小组创编组织有序、要求清楚;教师在小组创编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
四、交流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
1.教师介绍梅花的艺术作品。如:陆游的《咏梅》、王冕的《素梅》等。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相互交流学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梅花》这首歌曲,我们从中了解到梅花高洁、端庄、典雅的形象和它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高尚品性。希望同学们能像梅花那样,立志奋发,做一个坚强的人。
2020塞下曲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20塞下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 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贞元时,在河中节度使浑□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 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2020秋游
一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是我们吗?最高兴的究竟是谁呢?
生:老师最高兴。
师:其实最高兴的应该是农民伯伯。
二
师:农田里的庄稼都熟了,一片丰收景象!此时谁最高兴呢?
生:我们最高兴。
师: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
生:看到成熟的庄稼高兴。
生:农民伯伯最高兴。
师:为什么说是农民伯伯最高兴呢?
生:因为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又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一中,我强行将学生的思路向我的教学预设靠,但学生始终游离于我所期待的答案。于是在最后我揭出我的预设答案:农民伯伯最高兴。教学设计二中,我尊重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时,我追问:能说说你最高兴的理由吗?为什么说农民伯伯最高兴呢?我的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总期望学生能回答出我们预设的答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当学生回答出个性答案时,我们应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应控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2020小雨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结合图片、实物理解邮递员、打靶、一捆稻、一束麻等词语;
2、美读诗歌、背诵课文,并在朗读中拓展说话、抒发情感;
3、补充学习儿歌,积累语言;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小朋友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背诵诗歌,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一捆稻、一束麻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启动情感
1、送小朋友一首儿歌。 出示儿歌:小雨淅沥沥, 小雨沙啦啦, 淅沥沥, 沙啦啦, 小雨小雨慢慢下, 苗苗就是喜欢它。
1)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为了读起来好听,我们习惯上把淅沥沥读成xī li li,跟读;
4)美读儿歌 淅沥沥,沙啦啦,这是下小雨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小雨在唱歌。多好听呀,小朋友也把这首儿歌读好听了!自己再试试。指名读。
指导
a、小雨小雨慢慢下再慢一点就好了。
b、雨滴声再轻一点。
c、你读得真好听,我好象听到了小雨在唱歌。
5)齐读。
2、小雨,会滋润大地,会让空气更新鲜,苗苗喝了小雨滴还会慢慢长大!可有时,小雨也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儿童诗,它的题目也叫《小雨》。
板书:小雨 一起读题
二、初读感知,体验情感
1、这首诗歌可有意思了。捧起书,自己读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听录音。让我们听听录音机里小朋友是怎样读的。
3、学着录音机里小朋友的样子自己再读读。
4、检查。
(一)出示词语:性急 收起 邮递员 然后 最后 等一等 剥完 解放军 打靶。
1)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助,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会读了举手。
2)开火车读。正音:等děng 后鼻音舌头往后缩,跟读。 然rn 这个翘舌音挺难读的,跟读,谁舌头最灵,也能把然后读准。
3)理解。
a、邮递员
你知道邮递员是干什么的吗?(出示图片)你瞧,这位叔叔就是邮递员,每天上午7点、下午3点左右,邮递员也会来到我们学校送来信和报纸。
b、打靶 (出示解放军打靶图片)谁在打靶?说话中纠正生字的读音。 (如:解放军打靶百发百中。)
(二)出示句子:等爸爸收起最后一捆稻, 等妈妈剥完最后一束麻, 过渡:小朋友读词语读得很准,很棒,看来光读词语是难不倒大家的。林老师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发现有两行诗句读起来挺拗口的,自己练练,看谁的本领最大,也能读准。
1)指名读。
2)这两行诗句里,这两个词语最难读,把他们读准了,整行诗句自然就读通了。跟读:一捆稻 一束麻。
3)理解词语。
a、(出示实物)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根稻,现在是一棵稻,(出示图片)那爸爸手里拿的是一捆稻。指导读准一捆稻。
b、你们知道麻是什么吗?老师本来也想把麻找来给小朋友看看,可是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因为麻在我们这个地区比较少见。不过,麻晒干后可以做成麻绳、麻袋。你们回去可以向爸爸妈妈打听麻绳、麻袋是怎么样的?指导读准一束麻。
分糖果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糖果”,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分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反思、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准备
小棒(每人20根),圆片(每人5个),分小棒记录表格(每组1张),豆子(同桌1袋),游戏记录表(每人1份)
教师准备
分糖果记录表若干,,圆片20个,彩笔,磁扣,小棒
把学生平均分组,每组4人,如有剩余,独立成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乐乐家来了几位小朋友做客,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
板书课题:分糖果
请随老师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应该能够发现一共有5个小朋友和一些糖果。
师:想帮助乐乐分糖果,还应该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产生糖果总数的需要,再告诉学生一共有20块糖果。
(如果学生直接说出是20块糖,问一下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是现场数出来的,要表扬数的快、数的准。也可能是提前预习得知的,要表扬预习的好习惯。)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想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如果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可随时解决或放入问题银行,随机处理。如果和平均分有关,也可以顺势引出主要问题。
如果提出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同时板书问题,并接着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活动前想一想
师: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想到实际分一分、算一算等。教师引导学生要动手实际分一分。
师:可是没有糖果,怎么分呢?
根据学生前两节课的经验,会想到用学具代替糖果分一分。
师:用学具代替糖果,同学们真有办法!为了交流方便,我们统一一下,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20块糖果。请快速准备好学具,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2.活动中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一分,教师走入其中,了解学生活动参与情况,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掌握学生的不同分法,为后面的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预测:由于有前两节课的基础,多数学生会一次分完。可能会有个别学生是通过几次分步完成的。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与不同方法的孩子做简单交流。让先完成的孩子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也可以让他们帮帮未完成的孩子。
3.活动后说一说。
(1)示范记录。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解决了问题,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想知道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吗?
谁愿意第一个来展示你的方法?
请一名多次分完的孩子到前面做展示准备,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倾听:请同学们仔细看,注意听,认真想,看看这个方法和你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看看你能不能看得懂,听明白。
这时,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出示分糖果记录表格,先让学生认识一下。第一排表示的是5个小朋友,第一列表示的是分的次数,中间应该填上每次分的小棒根数。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块糖。
现在请这名同学边介绍边在展台上进行操作,(教师引导汇报的学生有序表达,如:第一次,给每个小朋友几根小棒,共分了几根,还剩下几根,第二次,……最后,把各次分到的小棒根数加起来,就知道每人分了几根小棒。)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记录,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
师:记录表完成了,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这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他的方法合理吗?
学生简单回复。
(2)学生进行记录。
师:那其他同学想不想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呢?你可以回忆一下刚才分的过程,或者再摆一摆,然后把你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书上36页右下的表格中。
学生打开书,边摆边做记录。教师巡视,个别帮助,关注不同方法的学生是否是在记录自己分的过程,为下面的多种方法交流做好准备。适时,请不同方法的学生到板前填表(做展示用的大表格)。
预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分法一: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11111
第二次11111
第三次11111
第四次11111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分法二: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22222
第二次22222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分法三: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22222
第二次11111
第三次11111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分法四: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44444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大家把学具快速收起来,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不同的方法。请观察不同方法,这里一定有和你一样的方法,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师评价:你的表达真不错!一定是边分边思考了。
师:看另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不一样?你能看懂吗?来介绍一下。
请生介绍,师评:你能仔细观察,会动脑思考,更敢于表达,这个方法也属于你了!
对于第四种分法,也就是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是一次恰好分完,还是想到了什么好方法(如乘法口诀)?如果是后者,应加以赞赏,评价:你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看来平均分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
师: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之处在于分的次数不同,而相同之处在于总数相同,人数相同,所以结果相同。还有,每次分给5个小朋友的是同样多的。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
师:现在的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三、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师:“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再大一些的数目,你还能平均分吗?想试试看吗?
教师拿出一包小棒,提出问题:要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板书问题“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这个活动要在小组内进行,一会儿大家边分,各小组要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姓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根,还剩根。
介绍表格:这个表格的记录方法与刚才的表格基本上是一样的。第一行写什么(姓名),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只写姓,或干脆用字母A、B、C、数字1、2、3等来代替。再看下面,这一行怎么这么高?(当分的次数多时,可以把这个格子继续分,接着往下写)
现在请各小组进行分工(操作员负责分,记录员负责记录,检查员负责检查,汇报员做好汇报准备)。
(2)组内商定方法。
师:分好工,再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请组长拿出50根小棒和记录表,动手分一分,认真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个别指导和协助,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提醒学生不要把学具弄到地上,操作员等各负其职。请先完成的小组再次核对每次分的数量及最后结果,并做好汇报准备。对于不是四人一组的小组,要特别关照。
4.汇报交流。
请各小组将表格上交,教师按分的次数的多少倒序板贴在黑板上。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
分法一:
姓名
第一次1111
第二次5555
第三次5555
第四次1111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分法二:
姓名
第一次5555
第二次5555
第三次2222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分法三:
姓名
第一次10101010
第二次1111
第三次1111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分法四:
姓名
第一次10101010
第二次2222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
师:请各组汇报员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对表格的观察思考,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说清每次每人分了几根,已经分掉多少根,剩下多少根,第二次,……,共分了几次,每人一共分到多少根。并追问:还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再次体会平均分也会有剩余,并且余数小于份数。
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及时评价,如:这个小组很会合作,不但会分,而且用口诀算得清,算得快!这个小组记录真认真,汇报的很有序!……
对于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组,要追问他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想的?再请其他小组的学生说一说,第一次分掉了几根,还剩几根?追问:怎么算得这样快?引导学生体会到,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4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4个10就是40,还剩10根。这样能够很快算出分掉的和剩余的根数,计算快捷,简便,而且分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后面继续分。
5、比较反思。
再问一下第一次不是分10根的小组,你觉得第一次分10根的方法怎么样?如果让你们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对于学生的比较和反思,及时评价:你们能虚心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方法,多么难得的学习态度呀!
师:尽管我们仍然是分法不同,但结果还是一致的。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四位小朋友,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由于班级人数的不确定,可能不会正好平均分成四人小组,那么最后处理特殊的一个小组。如果是小于4人的,可以与4人小组一样,先用较大的计数单位——10来试试,再继续分。如果是大于4人的,尤其是6人小组,正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让学生体验“试商”。第一次分10根,不够分,说明每人分多了。再调小些,每人分9根,还是多。直到每人分8根,分掉48根,剩余2根。
师小结:看来,对于大数目的平均分,要根据总数和份数各是多少,第一次可以用10来试试,尽可能地多分一些,使剩下的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分的次数会变少,也就能够快捷准确地完成平均分的任务了。
四、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1、明确游戏规则。
先让学生自读游戏规则,然后请一生与教师合作进行,并做记录,为学生提供游戏示范。
抓豆子游戏记录表:
抓了几粒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得分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2、学生组内活动。
每同桌一袋豆子,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记一记,比一比。
每人一张记录表,同桌轮流进行,并做好记录。教师参与活动中,指导、帮助进行。如告诉学生“抓一把”,要随意去抓。根据活动进行情况,可适当改变游戏规则,但强调在活动中,游戏规则必须统一。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我抓的是……粒,可以平均分成……份,得……分等。表扬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孩子。如果发现有“违规”操作的,问一问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说出是想抓确定的粒数,应该在批评的同时,表扬这个孩子肯动脑筋,发现了快速致胜的窍门。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如果前面的活动用时过多,课上时间已经不够,可以把这个游戏活动放在课下与家长进行,做好记录,下节课上再交流。)
五、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你都做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
分苹果
一、说教材
《分苹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上)第40-41页的内容。从教学知识角度来叙述今天的内容是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法本课的知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了9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的进一步升入学习。原教材与新教材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的《分苹果》这课,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投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从游戏开始在从游戏结束。
二、说教学目的难重点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得数是10的加减法和10减几的减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计算10减几和的数是10的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数10的组成生活处处都有数学,通过游戏使学生愉快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小组游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信息。
教学重点: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是本课的重点。任何方式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说教学难点:1、10减几的减法计算是本科的难点。说他是是难点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学前教育加法的力度大,减法的力度小、学生计算减法的基础薄弱。2学生年龄小做减法的思维过程难度比加法大。
三、说教法
(一)把问题情境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了贴近学生的材料分苹果吃苹果贴树叶。....把要学的知识与生活背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景问题去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身心品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二)、加大活动力度提高教学力度
六七岁的儿童好动,好奇心强、兴趣以调动。但他们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薄弱。让学生长时间计算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符号上,必然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影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全课学生有两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在动,其余时间手、脑、眼、口都在活动。例如分苹果考一考使学生身心多种器官协调并用。把学生真正推向学习的主人翁位置。极大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做到发展。
(三)、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1、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请轻学习结果。这也是新教材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合做交流,是否有学习兴趣,真诚,不受谎话。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课堂采取同桌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淡化,同时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方式。
3、评价起点不同,学生入学不仅各方面的能力、态度、习惯和数学知识基础不同,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情况给学生恰当的评价。
四、说学法
1、动手操作
通过学生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分10个苹果,使学生感知10的分解。再通过指名上分,使学生思维规律化、有序化。最后,通过对比观察完成10的分解合成。这些都是在操作中进行,操作中完成。
2、在游戏中学习
通过吃苹果、贴绿叶、等游戏,有意引导学生在小小游戏中操作,为学习时间而动起来,例如打靶等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种竞争意识是孩子们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空难挑战的学习习惯。同时小组游戏中,又加强组织和纪律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游戏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渐渐变成乐之者,一步步走向乐学大门。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拍手引出课堂内容,板书课题。
2、分苹果
学生拿出10个学具苹果把它分成两堆,学生任意放,看看有几种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一组练习的目的,感知10的分解,活动贴近生活,学生操作一分钟左右,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做事有顺序、有规律。教师板书
10123456789109876543210
让学生观察后提问,哪一组与哪一组可以合起来,变多为少,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101234598765
教师和学生总结出得数是10的加法
2、吃苹果
我设计吃苹果即学习10的加减法,10个苹果吃了几个,还剩几个。怎样算式表示。教师板书减法算式
3、记忆10的加减法,
学完新知识给学生记忆的时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系统的记忆一下很有必要,为后面的整理复习做铺垫,有使知识系统化。
4、巩固新知识。
两个游戏巩固了10以内的加减法,重点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
5、说板书
板书简明同时又是一图四式的教学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