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二物理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导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

初二物理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导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二物理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导学案
班级第组姓名:
课型:新授课课时:共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交流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知道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解答简单问题。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学习过程:
(一)、认知准备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事先选定—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如果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研究对象是的,如果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研究对象是的。
3、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
4、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的,但不能选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的;为了方便研究,常选或
作参照物。
5、经过的路线是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站着的同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小石子在下落的过程中做运动。
6、路程(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
7、实验室常用停表计时,你会使用停表吗?

(二)运动快慢的比较
1、如右图(a)所示,自行车和摩托车从同一起点、同一时刻出发,经相同的时间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
(a)图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摩托车运动过的路程比自行车,即摩托车运动得。
(b)图表示自行车和摩托车从同一起点、同一时刻出发,都到达终点后它们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
(b)图表明:运动相同的路程,摩托车所用的时间比自行车,即摩托车运动得。
2、在运动会一百米赛跑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谁跑在前面,即“在_________内看物体的长短来比较快慢的”;裁判员采用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即“物体通过_________的路程,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综上所述:要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①时间相同时我们比较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的,路程短的运动的;②路程相同时我们比较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运动的,用时长的运动的。可见要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既要考虑时间又要考虑路程。
3、小组讨论:甲同学百米跑用了10s,乙同学座汽车行驶0.9km用了2min,谁运动的快?
你是怎样比较出该同学运动的快的?
总结:在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得情况下,我们比较运动物体___________通过的路程,谁在内通过的路程长,谁就运动的,谁在内通过的路程短,谁就运动的。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三)速度(V)极其简单应用
1、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
2、速度定义:我们把叫做速度。
3、速度的公式:v=(v表示,s表示,t表示)
4、速度的单位:国际主单位:m/s,读作。
常用单位:km/h,读作。
换算关系:1m/s=3.6km/h1km/h=1/3.6m/s
当堂练习:完成下列单位之间的换算:
①5m/s=______km/h②10km/h=_______m/s
5、某汽车的速度:V汽车=5m/s的物理意义是
6、速度的计算:计算速度(v=),计算路程(s=)计算时间(t=)
强调:运用上面的公式时,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要么都是国际主单位,要么都是常用单位。
例题:小丽家距学校400m,她从家走到学校要用5min,走到汽车站要用12min,她家据电影院1km。问:○1小丽步行的速度;○2小丽家距汽车站多远;○3小丽走到电影院需要几分钟。
提醒:一定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四)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如果物体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那么我们就把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观察右图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右图是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频闪照片(照相的时间间隔相等),由照片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在任意相同路程上所用的时间;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而变化。
3、(s-t图像)
如右图所示:斜线(图像)表示一个物体以m/s的速度沿直线运动时,它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图中A点表示物体在2秒内运动过的路程是4米。利用图像可直接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过的路程,或运动一段路程所需的时间。从图像上任取一点,将其对应的s,t值代入速度公式即可求出该物体运动的速度。
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4、生活中把一些复杂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单化。
(五)巩固、练习、展示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_______m/s,其物理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物体运动24m需要的时间是s。
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4,甲运动的时间是乙运动时间的二倍,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4、一机动船在静水中的行驶速度是10m/s,河水的流速是2m/s,则该机动船从相距2.4km的下游甲地行驶到上游乙地需要min。当它从上游乙地返回下游甲地时需要的时间是s。
5、长L的队伍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将一份文件送达队首的首长处立即返回队尾,此时队伍恰好前进4L,若通讯员走路速度不变,则通讯员走过的路程是,通讯员走路的速度是队伍前进的速度的倍。
6、右图中(a)、(b)两图分别表示了利用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a)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b)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7、一列火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通过1.6km的隧道需要的时间是。
8、右图是某时刻汽车速度计指针位置,此时汽车行驶的速度是m/s,保持这一速度行驶2h,行驶的路程是。
9、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s越长,运动的速度v越大
B.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t越少,速度v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s、t的大小无关
10、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
11、下列速度,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①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②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③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12、《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经到了终点。整个过程中
A、兔子始终跑得比乌龟慢B、兔子始终跑得比乌龟慢
C、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D、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13、甲、乙两同学上学步行的速度之比是3:4,甲同学从家走到学校所用时间是乙同学从家走到学校所用时间的2倍,求:甲、乙两同学家到学校的距离之比。
14、甲、乙两同学沿平直公路同向走路上学,甲在前,乙在后且相距30m,若甲走路的速度是1.2m/s,乙走路的速度是1.5m/s,问:乙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甲。

15、甲、乙两车从相距75km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行驶速度是60km/h,乙车行驶速度是90km/h,问: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精选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要点: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要点: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要点: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识点
a.设计方案:提供两辆不同规格的玩具小汽车A、B,长木板、钟表、刻度尺等工具。
1.定性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
讨论的参考题目有:
如何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
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
2.定量比较小车A、B运动的快慢
讨论的参考题目有:
①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
②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
③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
b.实验操作:
c.交流讨论:
谁先到达谁跑的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
谁跑在前头谁跑的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
讨论出方案并设计记录表格
d.方案:
1.比较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哪辆行驶的距离长,或让小车行驶相同的距离,看哪辆用的时间短。
2.记录下两辆小车行驶的时间t1、t2,测量出它们行驶的相同距离s,分别计算出s/t1、s/t2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还可以记录下两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内行驶的不同距离s1和s2,分别计算出s1/t、s2/t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
3.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
4.分组实验
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A、B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的定性结论。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⑷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运动物体大致的速度值,学会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上一节机械运动知识的延伸,后面两节描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从两幅情景图中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准备。然后教材利用图9-14提出问题: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讨论、深思。此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义方法。于是教材接下来一气呵成,顺次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和计算。本节教材的最后是机械运动的分类,运用速度的知识,研究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教学难点: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都不习惯,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学会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可开门见山,用大屏幕播放一段短跑或游泳比赛的视频资料。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赛场面要热烈,扣人心弦,场景中最好有学生熟悉的我国著名运动员,也可以用学校运动会短跑比赛的录像资料。当比赛进行到中途时,暂停播放,问学生:就现阶段来说,谁跑(游)得最快?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回答后,继续播放,直至运动员全部到达终点,再次提问:到达终点后,裁判员是如何比较他们快慢的?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总结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
如果找不到有关视频资料,也可以采用下述教学方法。教师问学生:咱们班谁跑得比较快?请推荐两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推荐,点出两位同学的名字(有真实感),继续提问:现在我们要比较×××和×××谁跑得更快,怎样办?请大家想办法、出主意,看能想出哪些比较方法。让学生自由讨论,思考回答。最后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明本节课的课题:事实上,不只体育运动需要比较快慢,汽车、火车、飞机等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本章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⑴速度的定义
让学生观察教材图9-14和图注文字、数据,提出问题:汽车和飞机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已学过速度的计算,他们容易想到算出二者的速度,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汽车和飞机运动的快慢。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能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实际上采用了上述哪种比较方法?
这一点学生以前没有思考过,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感悟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路程除以时间是物体1s通过的路程,所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比较快慢,实际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学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也就真正理解了速度的定义方法。至此,速度的定义可以说已呼之欲出了。
这时教师趁势介绍速度的定义。
为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教师可将它具体化为1s、1h等,并结合前面学生算出的汽车和飞机的速度值来说明。
最后结合速度的定义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可见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比值定义法。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物理量也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密度。)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用这种方法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⑵速度的公式
启发引导学生写出速度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同时板书三个字母及对应的物理量名称),你能根据速度的定义,写出计算速度的公式吗?
学生写出速度的公式后,教师指出:用公式来表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简明又准确,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是研究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要注意,学习物理公式时不能仅记住其表达形式,还要注意理解它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对应的,s是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是该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不能根据公式乱代数据计算速度。
⑶速度的单位
首先让学生弄清速度单位的来历和意义:根据速度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等于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即m/s或m/s-1;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问学生:你还能写出速度的哪些单位?(如cm/s,km/min等)当然对这些单位不做教学要求,只是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方法。知道了速度单位的来历,反过来,当我们看到速度的某个单位时,还应该知道它的物理意义,如3m/s表示1s内通过的路程为3m。
对于速度单位的读法和写法要作规范化要求,提醒学生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的习惯。如学生把5m/s读成“每秒5米”,应加以纠正。
关于速度单位m/s和km/h之间的换算,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关键要教会学生换算的方法,即分子、分母分别换算,然后计算,让学生自己练习变换,经两、三次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不要死记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
⑷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数学课中多次做过速度的计算题,物理课学习速度的计算,重在让学生养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习惯。初中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用公式求解物理题,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同时注意公式的物理意义。
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过程一般分为“已知”“求”“解”“答”四个部分。
写“已知”和“求”,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理清物理过程,抓住题目的关键条件,以后解题熟练了,学生逐渐养成了审题和分析的习惯,“已知”和“求”可以不写。在“已知”中,必须用规定的物理符号表示题中的已知量,单位可在这一步中统一。对于“求”,同样用规定的物理符号表示题中的所求量。
“解”是解题过程的重点,应包括:
①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或变形公式,如果题目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如教材例题中涉及到“飞机的运动”和“自行车的运动”,公式中的各物理量还要标上“角码”以示区分;
②代入数据和单位;
③进行数学运算,得出结果。
最后是“答”,根据计算结果,说明问题的答案。
对于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问可由教师示范解答,第二问可让学生练习解答,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解题注意事项,然后再补充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解题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关于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最好能播放流星划过夜空,或飞机拖着烟雾做特技飞行的一些场景,使学生意识到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然后让学生观察教材图9-15和图9-16,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
“活动2”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感性地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教材图9-17提供的信息,计算汽车在各自时间中的速度值,然后分析比较计算的结果,看(a)、(b)两图汽车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然后列举生活中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和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如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都可以近似地当作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或减速行驶,粉笔从手中落下,都是变速直线运动。
关于“信息游览”中的“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让学生知道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大约数值即可,不要求记住确切的数据。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学阅读表中的信息。为加强学生的印象,学生阅读后可以做一个竞答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速度值,让学生猜可能是哪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速度有哪些新的认识?
2.如果用“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定义速度(v′),那么速度的公式、单位将会是怎样的?物理学中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式来定义速度?
3.根据机械运动的分类,掷出的铅球在空中所做的运动属于运动;直线运动可分为运动和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启动的火车做运动。
4.陆地上奔跑最快的动物——猎豹,快跑时速度可达40m/s;海洋里游动最快的鱼——旗鱼,速度可达108km/h;天空中飞行最快的鸟——褐海燕,速度可达5km/min。假设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谁是冠军?谁是亚军?谁是第三名?
5.气象预报称:台风中心正以25km/h的速度向距150km的某地接近。请你算一下,台风中心多长时间到达该地?
6.图1是汽车上的速度表,汽车按表上所指示的速度匀速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7.假日里,小红的爸爸开车带全家去风景区游玩,已知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总路程为84km。小红从公路公路标志牌上看到,他们出发20min,汽车行驶了30km,那么照此速度计算,他们再用多长时间可以到达目的地?
参考答案
1.主要是“科学方法”方面的,如: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速度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定义的;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2.如果速度(v′)的定义为“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那么速度的公式将为v′=,速度的单位将是s/m。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定义速度,速度值越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人们很不习惯。3.曲线匀速直线变速直线变速直线4.褐海燕是冠军,猎豹是亚军,旗鱼为第三名。5.6h6.17.5km7.36min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有两种: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物理学中利用“相同时间(单位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定义速度。2.⑴真空中的光速是自然界中速度的最大值,为3×108m/s。1.5×1011m⑵约0.29m/s3.略4.匀速直线运动0.8h(即48min)5.2.56.180m
课外活动
两个活动的实验方案都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以下方案仅供参考:
1.把昆虫放在坐标纸上,用铅笔在昆虫爬过的小格上画线,描出昆虫运动的轨迹。找一段细棉线,使之与昆虫运动的轨迹完全重合,在棉线上标出轨迹的起点和终点,把棉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这两点间的距离,即是昆虫运动的路程。根据昆虫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可算出昆虫的运动速度。
2.几位同学合作进行测量,在100m路程中,每隔10m或20m站一位记时员,可测算出各段路程的速度值。为减小误差,最好多测几次,各段取几次速度的平均值。

初二物理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白银四中物理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班级第组姓名:
课型:新授课课时:共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3、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学习过程:
(一)、认知准备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符号是。
换算关系:1km=m=cm=dm=mm。
2、体积的国际主单位是符号是。体积的其他国际单位有。
换算关系:。
3、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4、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是和。
5、量筒中水面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如果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与相平。
6、物体_____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_________,它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
7、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常用的质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1t=____kg=____g=____mg=____ug
8、实验室用来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是_____。
9、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将游码,托盘天平的盘放物体,盘放砝码。
10、质量的符号是,体积的符号是。
10、球的体积公式是。
(二)、测量液体密度和固体密度的实验
1、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游标卡尺、三个铁球、一杯水。
2、实验目的:测量液体密度和固体密度。
3、实验步骤:分别测出水1、水2、水3的质量和体积填入下表,分别测出球1、球2、球3的质量和体积填入下表。并算出对应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质量m/g体积V/cm3比值(质量/体积)
数值单位

水1
2
3

铁1
2
3
分析理解:如果我们时间足够,我们继续测水4、水5、水6……的质量和体积,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想一想水4、水5、水6……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应该是;如果我们时间足够,条件允许,我们继续测铁4、铁5、铁6……的质量和体积,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想一想铁4、铁5、铁6……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应该是。如果我们测、算铜1、铜2、铜3……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每一个比值都是8.9g/cm3,如果我们测、算铝1、铝2、铝3……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每一个比值都是2.7g/cm3。如果我们将自然界中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一一去测量多次,发现所有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自然界中的物质非常多,但只有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1g/cm3,它反映了水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只有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2.7g/cm3,它反映了铝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可见每一种物质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
(三)、密度(ρ)
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符号:ρ读作(rou)注意不要ρ把写成P,ρ是一笔,P是两笔。
3、密度的公式:ρ=(其中代表质量,代表体积)
强调:以后在使用该公式计算时,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即要么都是国际单位,要么都是常用单位。该公式变形后可得到求质量的公式m=,也可得到求体积的公式v=
4、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kg/m3,读作
常用单位:g/cm3,读作
两个单位的关系:1kg/m3=10-3g/cm31g/cm3=103kg/m3
打开课本看科学工作者测出了很多物质的密度(见课本52页的密度表)。
5、水的密度是,其物理意义是。
每位同学大声说出各种物质的密度的物理意义。(合上课本)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
例题:体育锻炼用的实心“铅球”,质量为4kg,体积0.57dm3,这个铅球是用铅做的吗?
(解题要求:①要有解和答,且解和答悬挂一个字符。②单位不统一的物理量要提前统一单位。③另起一行时等号与上一行的第一个等号要对齐。④每一步各物理量的单位不能丢。)

2、求质量
例题: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花岗岩制成的,其碑心长14.7m,高2.4m,厚1m,碑心的质量是多大?(ρ花岗岩=2.8×103kg/m3)

3、求体积
例题:质量为1.8kg的实心冰块的体积是多少?(ρ冰=0.9×103kg/m3)

(五)、巩固、练习、展示
1、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V表示,计算密度的公式是;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
2、密度是的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水的密度ρ=千克/米3,物理意义是。一杯水倒去1/3,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合g/m3
3、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测出质量m,用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2)求质量:m=。(3)求体积:V=。
4、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和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__________(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5、一杯水倒掉一半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质量不变,密度不变B.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变小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6、现只有无刻度的烧杯和天平,要测出600ml的煤油(ρ煤油=0.8×103kg/m3),则可采用的方法是:
A.用天平称出480g的煤油B.用天平称出500g的煤油
C.用天平称出520g的煤油D.用天平称出750g的煤油
7、某石化工厂要用油罐车运送原油.每节车厢的容积是50m3,运完808t原油(原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列车调度员需要准备的车箱数量为()
A.20节B.20.2节C.21节D.24节、
8、对于ρ=m/V,小明对它的理解如下,其中正确的认识是()
A.同种物质,密度相同,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B.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当体积相同时,物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C.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D.以上认识都正确
9、三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将质量相同的铝块、铁块、铜块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待液面静止时(水没有溢出),三个容器内液面恰好相平,原来盛水最少的是()
A.放铝块的烧杯B.放铁块的烧杯C.放铜块的烧杯D.原来盛水一样多
10、抢救病人的氧气瓶,原来密度为ρ,用去瓶中一半氧气时,则瓶内剩余氧气密度变为()
A.ρB.0.5ρC.0.25ρD.2ρ
11、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
A.铁的质量比棉花大B.铁的体积比棉花大
C.铁的密度比棉花大D棉花的体积比铁大
12、已知m=270g,v=100cm3的物体,其密度为多少㎏/m,多少g/cm

13、将一个质量为8.9g的铜球(密度8.9×103kg/m3)投入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中(烧杯足够深),则从烧杯溢出水的体积为多少,溢出水的质量为多大?
14、质量是10kg的水,体积是多少m3?当全部结成冰后,冰的质量是多kg?冰的体积是多少m3?(冰的密度是0.9×103kg/m3)
15、一个玻璃瓶的质量是0.2kg,玻璃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0.7kg,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的总质量是0.6kg,那么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