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JaB88.cOm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延伸阅读

《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心情娱淡泊、宁静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习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板书诗题: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怜:爱惜。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印:踏印上。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习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尽:________

唯:_________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产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小路

白云生处有人家。

形成、出现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像,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像。)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附: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孤独、孤单

每逢佳节倍思亲。

加倍、更加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