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直面苦难(学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直面苦难(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直面苦难(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直面苦难(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语文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
二、预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浑浑噩噩()苍穹()慰藉()瘟疫()炫()耀荒谬()芸芸()众生拯()救旋涡()慷慨赴()死
2、填写下列字
()众生众说纷()()约()着()开得胜()乐无穷
()视竹()
3、解释词义
申冤:
慰藉:
旗开得胜:
浑浑噩噩:
绘声绘色: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她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更加炯炯有神。
(2)人物雨花石出自天然,石中画面呈现了人物的形体,其线条简繁有度,色彩丰富,色调和谐,人物形象。
(3)人民法院经审议,认定该裁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当予以撤消。
A.掩盖惟妙惟肖违反B.掩饰绘声绘色违反
C.掩饰惟妙惟肖违背D.掩盖绘声绘色违背
5、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封建糟粕不名一文,应当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B.在班级开的主题演讲会上,小丽侃侃而谈,绘声绘色,同学们都听呆了。
C.腐朽的清政府开门揖盗、引狼入室,与帝国主义签定了许多出卖国家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D.国民党军队纪律败坏,许多士兵在上司的带领下,竟然明火执仗,公开在大街上抢劫。
二走近作者
利用工具书和课外资料了解周国平。
三课文内容
1、自己或同位之间试着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归纳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
四、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苦难对人生的意义;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分析文章思路;把握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苦难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正确对待苦难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课文节选了八段文字,分为几个部分?
探究二:人生苦短,风云难测,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直面苦难》中作者对苦难阐发了几个观点?
探究三:《直面苦难》的主旨是?
三重点探究
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有何不同?请大家从三个方面着手思考。
对待的感受原因结局

总结:作者用()的手法,突出了面对生活中平凡的苦难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无奈、失败。
四反思总结
思考问题
①我们面对苦难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②面对着自然悲剧,孤立无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③当我们经历了苦难后,我们就是英雄了吗?
五当堂检测
重点句子的考查
1、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如何理解)
2、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在全文中的作用)
3、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含义作用)
4、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破折号的作用)
5、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心灵暗流”运用了什么修辞?)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问题探讨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苦难吗?你是如何看待的?或者你看到别人是怎样看待苦难的?
二[情景设置]
有个同学早晨起来迟了,匆匆忙忙刷完牙,连脸也来不及洗就赶往学校。快走到车站时,公交车刚好开走,于是只好打的。的士开了一段路却发生了车祸,他的头撞在椅背上,很痛。看来上学肯定要迟到了,他想给班主任打电话,一摸口袋发现手机忘带了。于是只好另打一辆的,不巧的是,那段路这天早上正在修,司机只好绕了个大弯子才把他送到学校。这一绕,他的打的费不够了,好说歹说,司机才少收了他的钱,可话说得很难听,让人受不了。他匆匆进校门,刚好校长逮住几个迟到的学生在训话,一见他来得更迟,马上把别人撂在一边,也不管青红皂白,把他狠狠训了一顿。班主任知道后,也不问清情况,又训了他一顿,还让他写一篇两千字的检讨……

【问题设计】
如果你是那位同学,你会怎么对待这件事?并说说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对待方式。
【写作训练】
如果我们班有个女同学遇到了这样的事,而这件事又被周国平知道了,周国平会怎样安慰这位女同学?请仔细阅读课文,然后模仿《直面苦难》中周国平所写的内容、周国平说话的语气,写一段安慰这位女同学的话。
课前预习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浑浑噩噩(è)苍穹(qióng)慰藉(jiè)瘟疫(wēnyì)炫(xuàn)耀荒谬(miù)芸芸(yún)众生拯(zhěng)救旋涡(wō)慷慨赴(fù)死
2、填写下列字
(芸芸)众生众说纷(纭)(赴)约(附)着(旗)开得胜(其)乐无穷
(蔑)视竹(篾)
3、略
4、C
5、A
二走近作者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著名诗人、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著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销量均突破十万。另有《守望的距离》等散文集,以及《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多部译著。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三课文内容
1、自己或同位之间试着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一段从社会悲剧谈起,指出人们经受社会悲剧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的独特之处。
二段介绍了人类遭受自然悲剧与遭受社会悲剧的不同,突出了人类在自然悲剧面前的毫无慰藉与孤独无助。
三段指出了人类在毫无慰藉的自然悲剧面前的坚强与勇气,强调了人类为维护最高尊严的勇敢。
四段苦难是令人绝望的,不应美化和炫耀。
五段苦难是可怕的,他并不像舞台上那样绘声绘色,而是在无声无息中毁灭了英雄,磨钝了心灵
六段人类的尊严是由软弱并承担苦难而显出的。
七段软弱并承担苦难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八段苦难并不一定能使人崇高,但会形成心灵暗流。
2、归纳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
本文作者谈了自己对苦难的认识,对传统的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的传统观点进行了质疑,指出了人类在苦难面前的孤立无助,赞美了软弱的人在苦难面前的伟大尊严。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课文节选了八段文字,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自然悲剧面前,我们注定失败,但我们咬牙坚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第二部分(第4—7段)应该认清苦难的消极性,不用浮夸的言辞美化苦难,遮蔽苦难的真实面貌。
第三部分(第8段)作者否定了世俗对苦难英雄的错误期待,指出苦难英雄也只是我们芸芸众生的一员,对苦难的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常常不为人知,也无法言说。
探究二:人生苦短,风云难测,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直面苦难》中作者对苦难阐发了几个观点?
①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②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③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探究三:《直面苦难》的主旨是?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作用。

三重点探究
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有何不同?请大家从三个方面着手思考。
对待的感受原因结局
社会悲剧精神优于恶势力正义感支撑历史的公正含笑受难英雄
自然悲剧无法自慰感到卑微没有灵魂的敌手没有上帝孤立无助众生

总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面对生活中平凡的苦难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无奈、失败。
四反思总结
思考问题
①我们面对苦难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不美化苦难,不畏惧苦难)
②面对着自然悲剧,孤立无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因此倒下,我们要维护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
③当我们经历了苦难后,我们就是英雄了吗?(作者对此进行了否定。他说: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其实,苦难英雄也只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五当堂检测
重点句子的考查
1、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指出了我们心目中历史、上帝或良心的特点:绝对清醒公正。
2、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
两个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转折作用,暗示自然悲剧与社会悲剧的不同。
3、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
突出强调了人类的未必倒下,与前文形成对照和转折。
4、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解释说明
5、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比喻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一问题探讨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苦难吗?你是如何看待的?或者你看到别人是怎样看待苦难的?
比如学习上生活上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近几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灾难:03年的非典,07年的雪灾,08年的地震,禽流感,甲流,今年的泥石流,洪水等等面对这些灾难国家是怎样克服的,灾区人民又是怎样自救的。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本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见仁见智)
二写作训练(参考答案)
周国平如是说:
同学,哭出来吧!女孩爱哭不是罪。软弱是人的天性,爱哭是女孩的天性,你哭的样子其实很可爱。在你哭的时候,眼泪已冲刷掉了你的不快,眼泪已带走了你的苦难。我相信,哭过以后的你,会变得坚强勇敢。
人处于俗世,总会承受或大或小的苦难,总会遭受这样那样的厄运。我们在遇到苦难时会愤怒,会不平,会痛苦,会悲哀……我们,只是凡人,无法改变发生的一切,注定要默默地承受。佛,太遥远,看不清这一个又一个苦难,所谓的忍,所谓的磨难,所谓的英雄,所谓的得道,那是看尽凡尘、脱离俗世后的洒脱。而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惟有接受并忍耐或发泄,这时,任何的的软弱都是会被包容的,泪水能洗尽一个人所有的悲哀。请不要害怕哭泣,愿你在泪水后成长!

相关推荐

《直面苦难》教案


《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
2、仔细阅读文本,感悟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一课时
一、导入
ppt杏林子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
(穿插:我们看这张图片,这么美丽的女子是谁呢?喔,她是12岁时就得类风湿关节炎的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瘫痪了……弓着腰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能自己梳头,不能自己化妆,到后来连大笑两声也变得奢侈,因为要带来一阵阵的咳嗽和气喘,三毛看到了杏林子的痛苦,忍不住偷偷向上帝祷告,让上帝快点结束她的痛苦。可就是这样的她,……)
ppt《背着爸爸上学》的剧照
(穿插:我们再来看这两张图片,这是《背着爸爸上学》的剧照,……)
总结: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都经历过或经历着人生中的苦难,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着。
过渡:那今天我们要感悟的周国平先生的《直面苦难》又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呢?
二、介绍作者
过渡:在读文章前,我们先了解作者。
三、介绍本文特色
过渡:为了更好的品读本文,我们有必要了解这篇文章的特色。
四、请两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把苦难分成了几种,他着重评述的是哪一种苦难?
明确: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ppt插入n张图片)
自然悲剧(平常苦难)
从作者的语句中,自然悲剧包括哪些呢?
明确:包括自然灾害、生老病死、重大挫折等。
五、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有何不同?请大家从三个方面着手思考。
(ppt显示图表鼓励大家自由讨论)
对待的感受原因结局
社会悲剧精神优于恶势力正义感支撑历史的公正含笑受难英雄
自然悲剧无法自慰感到卑微没有灵魂的敌手没有上帝孤立无助众生
总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面对生活中平凡的苦难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无奈、失败。
六、面对着自然悲剧,孤立无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明确:我们不能因此倒下,我们要维护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第三节
全体同学一起朗读第三小节。
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能够发挥就好。
七、我们应该对苦难有一个怎样的正确认识?(或者,我们面对苦难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明确:不美化苦难——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苦难磨钝了多少敏
(彻底否定,语气激愤)
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作者认为面对苦难,应保持真实、自然、平常的心态,不应浮夸、做作。)
不畏惧苦难——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一组虚词,突出苦难中的尊严,有力的表达了对苦难的辨证认识)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的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总结:作者用这些语言告诉我们,无需夸大苦难的作用,无需美化苦难的英雄,苦难有着难以回避的消极作用。生活中的苦难是平常的,经受住苦难的人也是平常的。(ppt)
ppt插入图片(海啸、唐山大地震、史铁生)
一起朗读四——七小节
八、当我们经历了苦难后,我们就是英雄了吗?
明确:作者对此进行了否定。他说: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其实,苦难英雄也只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句的意思,我们再来欣赏周国平先生的另外两段话:(ppt)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做例外。
我们不是英雄。做英雄是轻松的,因为他有净化和升华;做英雄又是沉重的,因为他要演戏。我们只是忍受着人间寻常苦难的普通人。
总结:是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英雄。但,更多的却是平凡人,他们也在默默的忍受着生活赋予他们的苦难。周国平阐述的是“平民化的逆境观”,那些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强者。而那些在苦难面前夸大、做作、骄横的“英雄”,并不是真正的强者。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在自然界中,人是脆弱渺小的,但他有尊严又是伟大的。请看这张图:……(ppt)
九、拓展延伸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苦难吗?你是如何看待的?或者你看到别人是怎样看待苦难的?
(回答完后,回到课题,请同学解释课题:
我们应该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难)
2、阅读培根的《论厄运》,找出两文在思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b、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c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d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

十、总结语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要躲避,因以个体的尊严去承担,因为它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板书
直面苦难

尊严无法回避

论厄运 直面苦难 (苏教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论厄运 直面苦难 (苏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主题阅读学案——直面人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主题阅读学案——直面人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主题阅读学案——直面人生
预习学案
1.学完“直面苦难”这个专题,你积累了哪些格言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考作文化用本专题的素材精选。(早读大声诵读)
(1)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课堂学案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无法模拟,更无法预测。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平平凡凡,有的人石破天惊,有的人滋生暗长,有的人名垂千秋,有的人转瞬而逝,但无论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面对现实微笑,越过障碍注视;我们要用心灵之剪,裁出人生之路上的红花;我们都要用心灵之灯,照出人生之路上足迹。狂澜既倒时,砥柱中流的是壮怀激烈;苦难岁月里,默默支撑的是真实面对。
1.直面人生的诗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⑥芒鞋:草鞋。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⑧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⑨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2.直面人生的散文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合欢树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3.积累和启示
(1)通过阅读积累了哪些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到了哪些生命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了哪些写作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满分作文欣赏)
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川考生
生如风。一个亘古的比喻。①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②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③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④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⑤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⑥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
梵高看见了风。⑦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⑧……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⑨
点评:
①开篇显旨:“生如风”,把人生比喻成风,风之无形可以感悟想象,化抽象为具象,“亘古”则说明真理的永恒。
②“我”确认是自己的感受,“真谛”与“亘古”映照;以荆棘暗喻苦难人生,“穿越”写其力量之足。
③“涅槃”包含内蕴,言其生命之旺盛。④哲人梭罗之语揭示生命的多彩及其苦难。
⑤苏轼看见了风,只是信手由来,典型。文人的苦寒命运即此。
⑥时代造就了苏轼,“寄情山水”仅仅是其表象而已。
⑦梵高和“向日葵”的事实更进层表述命运如风在于穿越!
⑧“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和上文痛苦人生形成比照。力透纸背!
⑨文末点题,收束全文,
以“唯有学习风可以让快乐洒满旅途”昭示人生!苏轼等用例信手拈来,哲理包孕其中。
含英咀华:
通篇不讲命运,只是以风来暗喻人生的多难;也许是从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论断中受到启示,试图从理性的高度来观照人生:痛苦挫折造就英才,时代社会孕伟杰!文章拟就了一个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作者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感人事例,表明白己钟情于风的理念。相信“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也就是唯有风,才有藐视挫折,化解痛苦的精神和意志,才能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不仅如此,作者还引了著名作家梭罗关于风的言说,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文章构思新颖,标题靓丽,语言优美,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风雨任平生
福建一考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含英咀华: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但他却拥有豁达的人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他的才情被世人所公认,他的人生为世人所传颂,文章材料丰富,但无堆砌之感,多而不乱,繁而不杂,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令人赞叹。文章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风雨任平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你会迎来美丽而充实快乐的一生。

高一语文教案:《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书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版块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在初中基础上进行记叙文的升格训练。所以,必修一的表达交流版块主要围绕记叙这一表达方式进行训练,必修二主要围绕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训练。本课书就承载了学会描写这一教学目标。同时,文以载道,以“直面挫折”为主题,在写作指导和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课前,布置学生以“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为话题,完成一个描写片段,发现不少学生描写的概念不清。很多同学描写的也欠生动,且目的不明。针对学生的问题,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描写与其它表达方式的不同,掌握描写生动形象的基本方法,明确描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赏读经典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描写的表达方式,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为表现一定的主题服务。

2、修改升格训练

【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典例剖析、比较研究、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辨析比较,了解表达方式

1、投影显示:

下列句子都以“太阳”为表述对象,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不同?

太阳升起来了。

火红的太阳喷薄而出,洒下万道金光。

太阳光热无穷,只是付出,不求获得。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郭沫若《太阳礼赞》)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师问生答,明确:

(1)第一个是叙述,第二个是描写,第三个是议论,第四个是抒情。第五个是说明。

(2)五种表达方式的基本特点:议论是对陈述对象进行评价,表达观点见解;抒情是对陈述对象表达爱憎褒贬的情感;说明是对表述对象进行知识性的介绍;叙述是对表述对象进行客观的陈述,交代发生了什么,是平面的,不动声色的;描写就是给叙述进行添枝加叶,使叙述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是立体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3、师结:以上是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每种表达方式各有其特点,服务于表达的不同需要。高一上学期还是以写记叙文为主,要想把记叙文写好,离不开精彩的描写。很多同学都说自己不擅长描写,从大家的作文中也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描写作一专项训练。

二、典例研究,总结描写方法

(一)学生失败习作分析

1、师问:挫折是一个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当遇到挫折时,怎么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勇敢的面对,要么就脆弱的倒下。倒下的结果你永远是失败者,是弱者。勇敢的面对了,就终会有云开雾散、雨过天晴、柳暗花明的时候,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更强大了!前两天我布置大家以“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为话题,完成一个描写片段,这是同学的片段,大家看看写得怎么样?

投影分别显示以下三段学生习作:

片段1:

她是校园皇后,她是社交名媛,亦是绽放了几刹那的烟火,繁华过后尽是冷清。

可命运终究残忍。她以命相争,却只与爱人厮守五载,待那人离去,她的人生似乎已过了大半,余下几十载的无波无澜。她给得起倾国之色,担得了落魄无依。她无惧世俗的目光,闭门谢客,整理了诸多珍贵文献使之得以流传于世间。

即使生活让她承受凄风冷雨,她仍是不改初心,她尝过多少红尘的酒,早已千杯不醉。她只傲然屹立于世间,笑看万千波澜。

她是民国的陆小曼。

片段2:

有人说:“打败你的不是苦难,而是你的心灵。”诚然,生活中磕磕绊绊太多,而有人就会止步不前,被小石子吓倒;有的人则选择冲破障碍,一次次涅槃走向成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决定了你过怎样的人生。

巴尔扎克并不是天生的文豪,他历经过种种失败甚至放弃了这条路。但最后他不忘初心重新执笔,写下了《人间喜剧》等震撼心灵的作品。他说:“只有清楚自身弱点,并不让其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泰戈尔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想要获得解放的迫切渴望,“只有经过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界的绝唱。”印度人民也如他所说,获得了自由平等的人生。

片段3:

每一种成长、每一种蜕变都是痛苦过后的辉煌。雄鹰是天空的王者,锐利的双眼,惊人的飞行速度,种种技能均让人羡慕不已。可是又有谁知道,它的每次成长都是血与泪的凝聚。它需要拔光指甲,拔得血淋淋的只为以后更加锋利,它要自己把喙在坚硬的岩石上弄断,等待更尖利的重新长出。

王者是荣耀的代表,但背后同时是无限苦痛造就成无上的辉煌。

2、学生分别对以上习作进行评价

3、明确:以上三段文字都不是描写,第一段是人物评论,后两段都是议论说理。

(二)感受经典魅力,总结描写方法。

1、师问:这次写作发现有的同学在表达方式上把握不是很准确。那么描写应该是什么样的?描写需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大家想想你学过的文章你读过的文字,描写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示例,从经典作品中进一步感知描写的方法

(1)写人的例子:投影显示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她去放羊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①师:这是首经典老歌,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的一首作品。自诞生来,成为世界范围内传唱最广的华人歌曲之一,也是王洛宾所有创作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除了曲调旋律优美外,这首歌最吸引人的就是歌词的美,把姑娘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她无比的爱恋,也引发听众对她的喜爱。歌词第一句是叙述,接下来,作者是怎么表现这个姑娘的好的?

②生答

③明确:通过正面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比喻修辞还有侧面烘托表现这个姑娘的美丽动人,还有抒情主人公对她的爱恋。(教师可联系《陌上桑》、《荷马史诗》中海伦的描写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侧面描写的魅力)

(2)写物的例子:投影显示《火烧云》片段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火烧云》

①师生一起总结描写的方法:除了侧面描写,还有正面描写,用了一些色彩词、绘形拟声摹态的词语。

4、师小结:这就是描写的魅力,它通过一定的方法,比如运用绘形拟声摹态的词语(像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炫耀、摸出四文钱的尴尬)、借助修辞手段(比喻、通感、拟人、对比、衬托等),可以从正面去表现,也可以从侧面去烘托。总之,多方法多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调动)地去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叙述的文字更富有感染力,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而且描写是带着温度的,不管是写人也好,写物也好,还是写景物环境也好,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情。一句话,好的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三、对比分析,发现描写问题

1、师问:要想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我们需要一定的手段方法,除了用这些方法以外,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对比分析,发现问题

(1)投影显示“我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

荷塘上面,都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花香。

——我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①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发现问题

②明确:除了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还有叠词描写景物很细致外,最重要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月色的存在。而我的写得太简单,特征不鲜明,“月色”也看不出来,把精彩的描写变成叙述了,美感、画面感大打折扣。

(2)投影显示学生的人物描写片段与《名人传》中贝多芬的描写片段比较

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大眼,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运动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足球。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

①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发现问题

②明确:同学这段文字把人从头写到脚,但是这个同学的个性精神我们还是感觉不到。而对贝多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强悍、叛逆的性格和刚毅、顽强的生命力。描写人物外貌时无需像画脸谱式的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主旨,抓住人或物的主要特征,把描写对象的个性神韵写出来。

③对学生的这一片段进行口头修改训练

修改示例:

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有些偏瘦;剪着棱角分明的小平头;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坚毅;脸色红中略微有些发黑,一看就是阳光的作用;上穿一件成人款式的白色运动衫,已经旧得发黄;下穿一条有些肥大的灰色西裤,裤边被踩得卷成了卷儿;脚穿一双破旧的老款运动鞋。他左手拎着书包,那书包一看用的时间就不短了,拉链坏了,带子被缝补过;右手拎一网兜,里面有一只都快秃了皮的足球,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

(3)投影显示鲁迅《故乡》中杨二嫂的描写片段、《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严妆片段,进一步体会。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刻画的杨二嫂形象没有面面俱到,仅抓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特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尖酸刻薄的生动形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也自然流露。褒贬爱憎,都在字里行间。

《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被遣归前严妆的描写,是从头写到脚,但是有目的的,充分表现兰芝的美,美得细致入微,体现婆婆的蛮横独断,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也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无辜被遣内心悲痛但也要精心打扮自己,展现自己的价值和美好,维护自己的尊严。人物的自尊、坚强、反抗精神由此可见。

(4)投影显示教材中关于陈景润和保尔的描写片段分析体会(略)

(5)投影显示《小狗包弟》中的环境描写片段分析体会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巴金《小狗包弟》

①师问:这段描写写出了院子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借 “衰草”“垃圾”“倒塌的葡萄架”“化粪池”渲染了院子的荒凉、破败和寂静。融情于景,借衰败之景抒哀伤之情。

②师问:作者为什么特意写“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明确:“竹篱笆”是透明的,“无缝的砖墙”是隔绝的,这种生活场景的变化其实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变化——文化大革命使人们的心灵彼此隔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写景物、写环境也是如此,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是有目的的,为表现主题需要而设置的。就像《荷塘月色》,景物也是在表现作者的心情,所以那淡淡的色彩格调也是与作者的心情相呼应的。

3、师小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咱们感觉到不管是写人、写物还是写环境,描写要想生动立体,除了要用一定的手法外,还要注意,用这些手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还要为表现中心主题服务。这样,你就能做到让读者看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四、修改互评,社内研讨

师:下面就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你文章中的问题。把你的写作片段拿出来再修改,大家以文学社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会儿交流,各社至少推荐一篇你们认为改过后的精品。

生:以文学社(学生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讨互评,对推荐作品进行集中修改。

师:巡视指导。

五、社间交流,展示共享

各文学社分别派代表上台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六、课堂小结,作业延伸

1、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一种精神,掌握了一种写法,提升了精神境界,提高了写作水平。

2、作业:(1)继续修改自己的描写片段,然后上交。(2)以文学社为单位,搜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描写片段,阅读课上交流共享。(为避免内容撞车,各社分工,分别搜集写人、写物、写环境场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