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大家很熟悉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屈原面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自己的政治失败,选择的是宁死不屈,以自投汨罗江来表达对当权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对社会现实的的抗争以及对楚王的忠贞。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位同样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他生长于社会动荡不安的两晋时期,同样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学生都能明确回答)对这两位伟大诗人面对同样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更欣赏哪种选择呢?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加以展开讨论。有一句话说的好:诗言志。诗文要表达而且能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过他的《离骚》和其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渊明也同样通过他的诗文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29岁入仕、41岁归隐、63岁辞逝”的陶渊明的最真的自白《归去来兮辞》,来分析陶渊明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课堂探究阶段:
探究艺术特色: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之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恨”表现了急切盼归的心情;“奔”字则生动地写出自己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象小孩那样天真;“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这么多的动词连用,正是当时诗人激动的快乐的心情的真实写照。]58BQ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巧用动词抒怀
抒情手法写景状物抒情
艺术特色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预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设计大胆把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掌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
(2)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主动权。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3)以道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静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从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学设计通过“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这一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和道德,通过探究,让他们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八、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底气,以鲜明的执教风格为灵动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圣洁、隐逸,融儒、道思想为一体的隐士悠游图。精心的设计,独到的触觉,飘逸的教风和“立人”的思想,使这篇教学设计卓尔不凡。
1、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设计”透彻理解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在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塞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共同确定探究课题。这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放”而不“任”,应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原则。
2、追本溯源,全方位解读文本。作者把诗人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经纬度上,全方位解读诗人及其作品。于诗人,既塑造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阿形象,又公正评议其超然物外的归隐之心;于作品,既有对其艺术特色的鉴赏与探究,又有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的探求与思索。
3、以文立人。作者的浓郁的抒情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飘逸的田园世界里。在这样一个“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童话世界里,作者任由学生像蜜蜂一样雀跃尽情地吮吸艺术的奇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作者的精心设计: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领略了田园风光之美,又让学生在陶冶中体会了诗人似拙实朴,似朴实洁,似洁实逸的隐士风情。作者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座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丰碑。 
但本设计也似有一点遗憾:在探究和评价诗人归隐选择的问题上,教师也应给出一个答案,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以突出教师的“导”。

相关知识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是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一篇述志的作品,细致地描绘了他对人生认识的转变过程以及回归田园的喜悦心情,集中地表达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不满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抒发了“乐天安命”的思想情怀。

本文包括“辞”和“序”两部分。序文集中地叙述了作者就职彭泽和辞官归田的原因。作者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出任彭泽县令,由于身处官场,与其“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格格不入,而“深愧平生之志”。拟等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适逢妹丧,“情在骏奔”,于是在官仅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主体部分“辞”,抒写了作者辞官隐居的志愿和归田园后的心情感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第1段,写辞官归隐的决心。第二层为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第三层为第4段,抒发了作者“乐天安命”的人生感悟。总之,本文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宣言书。

在写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来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韵悠长,淡远潇洒,寄托了他的追求和节操。李格非指出:“《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正道出了本文天然淳朴的特点。无怪乎欧阳修推赏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

教学重点1.“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质疑和答疑的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赋”的语言特征,对于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3.正确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录音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能归纳“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句式;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遵循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答疑,掌握一些浅近的文言知识;

2.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对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人格操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对他同黑暗的社会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给予肯定。理解并评价作者的“隐居”思想,这种思想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对课文作充分地预习,梳理课文中的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对一些浅近的文言词语作出注解,疏通全文。要求学生对文中的疑难部分作出相关的圈点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我们大家在初中都学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桃花源记》。现在让我们把文章试着齐背一遍……(师生齐背)一个人间胜境,一个理想王国。她始终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始终诱惑着作者那颗“归隐”之心。作者如何高唱“田园”之歌,如何迈出“辞官归隐”的步伐的呢?《归去来兮辞 并序》便向我们展示了答案。(板书课题)

导入2:宋李格非赞语:“《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欧阳修推赏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对《归去来兮辞 并序》为什么有着如此高的评价呢?《归去来兮辞 并序》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它,一起来感悟它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

推进新课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大诗人。出身官宦家庭,父亲早亡,至陶渊明已家道中落。他年少时,志趣高洁,博学善文,一直在家闲居。29岁才出仕,任江州祭酒,后做过镇参军、建威参军之类小官,过着时隐时宦的生活。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令,后世称陶彭泽,在官80余日即辞官归隐。再也没有出仕,一直过着躬耕自资、赋诗饮酒的生活。时人将他与刘遗民、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萧统《陶渊明》)。在归田之初,生活充裕,后家中失火,生活日益贫困,常须朋友接济,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由于他十年辞征不就,时人敬称他“陶徵士”,死后朋友私谥“靖节”。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歌今存近130首,辞赋3篇。大多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因此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著名诗人。

他年少时,诵读儒家经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五),培养了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其五)的济世豪情。由于现实社会的黑暗动荡,官场的污浊,“质性自然”的他,与“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产生了一种“违已交病”的内心痛苦,于是“和风不洽,翻翮求心”(《归鸟》),最终走上了归隐田园的道路,追求他返朴归真的理想人生。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学生先交流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作者的知识,然后教师投影展示,给予归纳。)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多媒体课件显示:

稔(rěn):意为庄稼成熟。

飏(yánɡ):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眄(miǎn):斜视,随便看看。

衡(hénɡ):通“横”。

觞(shānɡ):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憩(qì):休息。

景(yǐnɡ):日光。

窈窕(yáotiáo):深远曲折。

耔(zǐ):培苗。

2.读出感情

多媒体课件显示:

“辞”的文体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重在抒情,一般要押韵,形式上尽管后来发生了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式保持了下来,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课文诵读应注意的是:

(1)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稍作?停顿。

(2)以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

(3)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可作六字句读。如“寓形宇内(复)几时”。

(4)“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通过反复地诵读,揣摩不同语句所表达的不同感情。或忧郁,或轻快,或感叹,或欣?喜……?这样有利于字词句义的解决,更有利于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难句解读

(分段阅读,指导学生整体突破字词句义)

序文部分: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明确:生生:维持生活。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资,凭借,依赖,作动词。所,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所资:凭借的东西。未,表否定,没有,无。见,xiàn(现)出现,显现。其,作第一人称用,自己。术,(经营生计的)办法、本领。

2.诸侯以惠爱为德

明确:诸侯,指刺史等一方之长,各地的军阀。以……为,文言固定结构,把……作为。惠爱,爱惜人才。

3.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明确:尝,曾,曾经。从,作动词,从事。人事,治人之事,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的“人事”。今义:口腹,即为口腹之需,喻指衣食。役,驱使。自役,即役自,代词提前,构成宾语前置,驱使自己。

4.情在骏奔

明确:骏,本义指骏马,这里是像骏马,名词作状语,形容迅速。奔,奔丧,前往吊丧。

辞文部分:

第一段: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明确:既,副词,既然。以,动词,让。为,介词,表被动。形,形体,身体。役,役使,驱使。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什么。惆怅,指感伤,悲愁,失意的样子。而,表并列?关系?。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明确:实,副词,确实。迷途,误入歧途,指出仕做官。其,句中语气词,表揣测,大概。另一说是,助词,不译。觉,觉察,认识。今是,今天的对,指归隐。昨非,昨天的错,指出仕做官。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明确:征夫,行人。前路,向前赶路。以,介词,拿。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第二段: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明确:乃,于是,然后。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子,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

2.眄庭柯以怡颜

明确:眄,斜视。这里指“随便看看”。怡,愉快,作使动用法,使……愉快。

3.审容膝之易安

明确:审,详知,明白。容膝,指居室狭小,仅能容下双膝。易,和悦。易安,安适。

4.景翳翳以将入

明确:景,同影,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入,收,指日落。以,表承接,可以不译。将入,指太阳快要落山。

第三段:

1.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复,副词,还,又。驾言,《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的简省,是“驾车出游”的意思。言,助词。焉求,何求,追求什么。求,求官。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明确:悦,意动用法,以……为喜悦。乐,意动用法,以……快乐。亲戚,可以看作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之,结构助词,的。情话,知心话。以,可以看作表承接,用来。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明确:欣欣,草木茂盛。涓涓,细水慢流之状。以,相当于“而”,表修饰。而,表修饰。

第四段: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明确:胡为,为什么,胡,疑问代词,为什么,为,疑问语气词,可不译。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之,动词,往。何之,应该是“之何”,宾语前置。

2.帝乡不可期

明确: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仙境”。期,动词,期望,期求。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聊,姑且。化,造化,指自然,如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乘化,顺应自然。夫,语气助词,可不译。奚疑,何疑。

方法指导

1.以读促进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2.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质疑、答疑,教师适当点拨。

3.有感情地、熟练地诵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知识梳理

通过合作探究方式,以小组的形式,小结主要文言现象。先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再由教师通过幻灯机投影。

一词多义

1.行

xínɡ

①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ɡ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乃设九宾迁礼于,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ɡ

①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ɡ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如土委地《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怀良辰以孤往《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汝姊在吾怀《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而字用作连词可表示六种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和修饰关系。

①觉今是而昨非 表转折

②风飘飘而吹衣 表修饰

③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折

④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⑤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⑥抚孤松而盘桓 表并列

⑦世与我而相违 表转折

⑧亦崎岖而经丘 表修饰

⑨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⑩或植杖而耘耔 表并列

词类活用

携幼入室 幼 形容词作名词 幼儿、儿童

眄庭柯以怡颜 怡 使动 使……愉快

园日涉以成趣 日 名词作状语 每天

策扶老以流憩 策 名词作动词 拄着

时矫首而遐观 时 名词作状语 有时

悦亲戚之情话 悦 意动 以……为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 乐 意动 以……为乐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 名词作动词 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 棹 名词作动词 划

善万物之得时 善 形容词意动 以……为

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内亲外戚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 (古)知心话 (今)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农事 (今)指有事情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宇内”前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表被动)

课堂小结

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辞的文体知识。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解读浅易文言知识的能力。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

(投影)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齐读。

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

师:本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

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归园田居》

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

(全班大笑)

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生1:厌倦官场

生2:想隐居

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

师:向往田园是吗?

生齐:是!

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

(投影)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

1.初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放声齐读)

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2.反馈预习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投影)

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

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

现在,请同学

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

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

1.讨论第一类看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

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

(生笑)

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

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

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

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水之乐)....

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

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

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

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

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

第2/6页

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

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

(全班爆笑)

师:你们不要

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

生齐:欣喜若狂

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

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

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

(生大笑)

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生齐:天伦之乐!

(板书:天伦之乐)....

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

生7:“恨”

师:什么意思?

生7:遗憾。

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生齐:归心似箭。

(板书:归心似箭)....

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板书)

辞官归家初抵家门闲居在家耕种闲话纵情山水

归心似箭欣喜若狂天伦之乐、安居之乐山水之乐

——归隐之乐

2.讨论第二类看法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无人举手,一片沉默)

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

第3/6页

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

(学生鼓掌)

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

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暂且

师: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

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

(鼓掌)

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

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

师:此话怎讲?

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

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

生3:不知道

(笑)

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

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

师:大家看呢?

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

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

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

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

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

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

师:什么行为?

第4/6页

生5:是做官吗?

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

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

(投影)

‚……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宋书•陶潜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

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

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

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

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

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

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生4:清高呗

(生笑)

师:说得好!还有吗?

(沉默,不能回答)

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独。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

(投影)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

(这时,下课铃响了)

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

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

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

3.总结

第5/6页

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投影)

归隐之乐乐天安命乐中隐忧

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

(投影显示)

‚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二、《归去来兮辞并序》执教感言

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同时,将繁琐

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阅读与鉴赏”中也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摒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描绘了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及惬意的田园生活,表达了陶渊明饱经忧患,看透了官场的污浊、黑暗、卑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情趣和理想。教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领悟作者热爱自然、返朴归真的高尚情趣,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审美境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感悟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理,(2)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3)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启发谈话,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让学生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感悟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

思考题:

(1)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什么?(来自骈文的运用)

(2)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3)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4)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与《荷塘月色》对比)

4、四读——体验感情美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可让学生分析探讨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5、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点拨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字词句篇到情感意境,循序渐进地理解、感悟、探究作品内涵,提高诵读鉴别的能力。)

三、品评鉴赏,体悟情感

1、通读序文,小组讨论: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

(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2、研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隔绝,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3、合作探究

(1)对陶渊明的人生感想如何理解呢?对我们现代青年来说是否可取?

(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生活在激流勇进的时代中的现代青年,更应该奋发有为,而不应该消极避世。)

(2)本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风格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4、背诵课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延伸阅读,探究问题。

(1)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2)探究问题

研究性问题: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2、布置学生进一步收集陶渊明的资料,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在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评议,引导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欣赏能力提高的过程。)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多次安排学生自主阅读,从字词到句读,从韵律到情感,都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循序渐进地逐步感受,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语文学习与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正确品评古代文学作品。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评析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奋发有为和洁身自好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的提高。本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争鸣,其目的不在于形成统一认识,而是通过辩论交流,让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逐步养成勇于探索、乐于交流的语文学习品质。

《归去来兮辞》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知识点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二、古今异义
1、幼稚迎室(古义:小孩;今译:指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问征夫以前路(古义:行人;今译:出征的人)
3、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今译:怨恨,悔恨)
4、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山路深远曲折;今译:美丽的身材)
三、一词多义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开)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
行之有效(实行,执行)
引: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不易妄自菲薄(引用)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吸引)
乘: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
执策应长明灯读(成编的竹筒)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世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以:舟遥遥以轻飏(相当于“而”)
农人告余以春及(把)
请息交以绝游(表转折)
景翳翳以将入(表修饰)
聊乘化以归尽(表目的)
四、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
2、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
3、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
4、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在园中;每天)
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
6、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浆划船)
7、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五、特殊句式
1、遂见用为小邑(被动句)
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3、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句)
4、足以为酒(省略句)
5、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
6、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10、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
11、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1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