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
二、知识链接:
1、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课前预习: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
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2、月落庭空影许长
3、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
5、发函得诗6、而读书者与之
7、以书遗余曰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四)虚词
为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1、乃见其所欲画者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6、岂独得其意
然1、自视了然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1、竹之始生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6、而读书者与之
(五)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四、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译文: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译文:
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分)
译文: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捕蜩(zhōu)稍(shāo)纵则逝偃(yǎn)竹
B.砍斫(zhuó)庖(áo)丁解牛赦(shè)免
C.沦丧(sàng)兔起鹘(gǔ)落蹑(niè)足
D.缣(jiān)素亲密无间(jiàn)曝(bào)晒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
B.画竹高手文与可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
C.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扒手得心应手的将乘客的钱包偷了去,惊的嘴张了老大,却未敢出声。
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3.与例句中“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寻之无所得
C.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马)蹄间三寻
4.与例句中“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沛公然其计,从之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
A.(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
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投诸渤海之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③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6.下列句中“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与可以书遗余
B.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C.齐桓公饭酒醉,遗其冠
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C.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D.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第二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选文通过记述文与可与作者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C.苏轼详写了自己和文与可的诗画交往,尤其对于当时二人开玩笑的诗句记述的完整有趣,表明了对朋友文与可的怀念。
D.选文第二段在叙写写作情景的同时,含蓄的表达了和文与可有着深厚的情谊。
9.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
C.选文第一段记述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为了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这是以喜写悲﹑以乐衬哀的写法。
D.选文第二段借用曹操和桥玄的典故,侧面衬托了自己和文与可情谊的深厚。
10.翻译文段: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庄子天道轮扁斫轮》)

参考答案
1.B(大概,大致)
2.B(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
“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
3.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4.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5.①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②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③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基础训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B2.C3.D4.A5.D

6.C7.C8.D(是直抒胸臆)

9.A(没有议论,原文第一段主要用的是议论)

 10.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

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殊句式:①初不自贵重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与可“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

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

(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体悟。

(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

4.小结本段内容。

五课堂小结

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六随堂小测

七布置作业

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

附板书

敬佩师生高超

淡泊

亲厚知己厚道(挚友朋友)清廉

痛哭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引人入胜的论辩语言,增强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学习难点】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方法指导】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文言基础知识较多,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孟子论辩的艺术魅力,并学有所用。
【知识链接】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诵读孟子名言:
1、仁则荣,不仁则辱。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学习过程】
一、梳理文意:准确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掌握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加点的为重点字词,划横线的为特殊句式)。
1、阅读“齐宣王问曰……可”这部分对话。
(1)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阅读“何由知吾可也?……君子远庖厨也。”
(1)王见之,曰:牛何之?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阅读“王说……王请度之。”
(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乎?
(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阅读“抑王兴甲兵……其若是,孰能御之。”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5、阅读“吾惛……结尾”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此惟救死惟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阅读与品味:
本文中孟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探究与对话:
(1)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的?(从孟子的论辩艺术角度来分析)(2)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你能否发现孟子思想的影子?
四、作业布置: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友情提示:1、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比:等到;反:通“返”;馁:饥饿。
2、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政治主张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六、学习反思
【知识卡片】兼词及其用法
古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曷”、“盍”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囚绿记》导学案3


囚绿记(一)

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与'绿'有关的诗句。

2、谈谈你对'绿'的认识。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陆蠡_______涸辙_______淅沥________猗______郁瞥见_____

揠苗助长________急不暇择______蕈菌_________

2、文章题为'囚绿','囚'字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这一点给本文分一下结构层次。

三、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一)赏析第一部分

1、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当时的居住条件如何?他为什么选择这一房间居住?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是什么?为什么?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

么?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文字,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并标出作者囚绿的原因。

2、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态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

3、文章一、二部分有何内在的联系?

囚绿记(二)

教师寄语:巴金在《怀念圣泉》中写到: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

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2、学习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品味文章含蓄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以绿作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旧不肯放走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二、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齐读12-13段,思考:为什么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2、此时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3、文章歌咏'物'的目的何在?这是何种手法?

4、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还了解哪些人对光明与自由充满了何往,试讲讲他们为之奋斗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试从内容和写法上总结)

五、当堂训练

1、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绿色是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3)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2、写作平台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风箱雨雪,自然景观,又极易让人引发感慨,请以此为内容,写一个片断,或状物或绘景,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排列与组合导学案


第09课时
1.2排列与组合(一)
学习目标
明确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4)集合A有个元素,集合B有个元素,从两个集合中各取1个元素,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1.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反馈练习
1.(课本P40A4)某学生邀请10位同学中的6位参加一项活动,其中两位同学要么都请,要么都不请,共有多少种邀请方法?

2.5男5女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排法:(1)男女相间;(2)女生按指定顺序排列

3.马路上有12盏灯,为了节约用电,可以熄灭其中3盏灯,但两端的灯不能熄灭,也不能熄灭相邻的两盏灯,那么熄灯方法共有______种.

当堂检测
1.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A.42B.30C.20D.12

2.(课本P40A7)书架上有4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物理书,3本不同的化学书,全部排在同一层,如果不使同类的书分开,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课后作业
1.(课本P41B2)用数字0,1,2,3,4,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数,问:(1)能够组成多少个六位奇数?(2)能够组成多少个大于201345的正整数?

2.(课本P41B4)某种产品的加工需要经过5道工序,问:(1)如果其中某一工序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2)如果其中两道工序既不能放在最前,也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