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八年级语文下册《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入语设计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2.密西西比河简介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3.作者简介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整体感知
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儿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很形象的给我们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作业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密西西比河的简介。
2.熟悉课文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运用修辞所展示的语言魅力。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重点】按顺序介绍景物的写作思路。
【难点】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夏多勃里昂的资料和密西西比河的资料,搜集有关河的诗词。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
积累
语音字形
词义
夏多勃里昂的资料和密西西比河的资料
与写河的
诗句
阅读课文
时发现的
问题
【学习要点】
学习有关夏多勃里昂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把握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按顺序介绍景物和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一、诗词引读
背诵与河有关的诗词。
二、走进新课
昨天我们被奔腾呼啸、汹涌澎湃的黄河所震撼,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着华夏儿女,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这节课我们就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原野风光!
一、诗词引读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诗词。其他同学边听边积累。
二、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导入,并出示密西西比河图片。
三、预习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旖旎()逶迤()踌躇()满志棕榈()
媲美()酩酊()熠熠()踟蹰()
聒()噪俯瞰()魅力()啁啾()
2.解释下列词语:
旖旎
逶迤
踌躇满志
媲美
3.填空:
《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国作家,浪漫主义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和散文集《》等,选自《》。
4.根据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作者的认识简介一下密西西比河。
四、整体感知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描写的重点在哪里?3.请分别概括密西西比河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两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准备说给同学听。
3、你能总结出要想把景物描写好需要什么技巧吗?
4、这篇游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质疑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七、总结归纳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八、拓展深化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九、背诵积累
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积累背诵。
十、巩固练习
1.下边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玫瑰(guī)逶迤(wēiyi)B、吞啮(chǐ)旖旎(yǐnǐ)
C、斑鸠(jiū)长髯(rán)D、鸟喙(hui)啁啾(ji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万簌无声粗犷B、聒燥熠熠发光
C、蹒跚浑然一体D、躇踌满志踯躅
3.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躇踌满志(得意的样子)B、媲美(比美)
C、旖旎(柔和美好)D、酩酊(形容大醉)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熊,它们在小榆树的枝丫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丛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躅;黄嘴的绿鹦鹉、映照成红色的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A.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B.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丛莽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所有的声调融合为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多么奇伟的声音。D.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5.填空:
(1)作者按照从到的顺序描绘密西西比河风光,重点放在,在描写东岸景色时,由到,由到,详略得当,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2)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抓住景物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能力提高
6、怎样理解“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芜的两岸”?
7.为什么说“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匆忙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8、文章的结尾说: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9、洛矶山的景色有什么特征?
10、作者抓住美国西部天、云、地的什么特点?
11、选文引用的“荡胸生层云”诗句出自哪位诗人的哪一首诗?引用此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12、谈谈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1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密西西比河风光1、yǐnǐguōwēiyíchóuchúlǚpìmǐngdǐmgyìzhízhúkànmèizhōu2、柔和美好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这里是比美的意思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3、夏多昂里昂法《阿达拉》《墓畔回忆录》4、课件: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河。
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散文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是作者游览密西西比河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整体感知1、写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写密西西比河东岸的植物写密西西比河东岸动物写密西西比河东岸喧闹的声音和斑斓的色彩2、作者先介绍西岸风光,再介绍东岸的风光,在对比中突出两岸风光特点。重点是东岸的风光先:广阔无垠万籁无声东岸:生机勃勃热闹非凡色彩斑斓
合作探究1、例如:我最喜欢自然段,这一段让我看到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一望无垠,天高地阔,清新而寂静,万籁无声,野牛在自由的天幕下悠闲自在。我用一望无垠、万籁无声归纳西岸风光的特点“他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二荒芜的两岸”一句让我很有感触,这一句写了一头年迈的老牛,年老而不颓废,深沉持重,给人神圣安适之感,似对未来做着积极地思考,作者似在借这头老牛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3、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加入主观感受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4、这篇游记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奇伟和壮观,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基础演练
1—5BABB西岸东岸东岸植物动物声音色彩对比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乐观向上
能力提高
6、作者描绘的是一头年迈的野牛,年老而不颓唐,似乎还在为未来做着某种积极的思考和准备。作者借这头年迈的野牛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7、强调动物在地球上的合法地位。动物的存在给地球和人类带来正面与良性的些影响。表达作者对密西西比河东岸无数野生动物的喜爱和尊重。8、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所写并不满意,觉得没有完全写尽密西西比河的“旖旎”;也说明密西西比河的美丽景色是难以用笔墨描绘的。那真是的密西西比河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亲自到哪里实地考察,游览观光了。
课外拓展
9、奇岩怪石相叠互依,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10、天蓝地红云白11、杜甫《望岳》为了说明落矶山上难睹云雾缭绕的景象。12、仰一次头看不过来那白雪皑皑、连绵不断地气势,人感到呼吸不畅,心里发冷,眼睛发酸。从人的感受方面生动地写出落矶山上白雪覆盖的景象。13、比喻排比引用拟人对偶
篇三:
课型:讲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识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了解作者和密西西比河的简介。
2、熟悉课文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运用修辞所展现的语言魅力。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准备:1、关于密西西比河
北美洲最长河流。主流源于明尼苏达州的依塔斯喀湖。自北向南流贯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765公里,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约三千万立方米,河口形成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的鸟足形三角洲。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全面实施“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工程计划”,洪水已被控制,并促进了航运、水电、灌溉的发展。干支流航道总长2、5万多公里,其中水深2、75米以上的航道近1万公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联成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
2、介绍作者,谈谈作者及其写作风格。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旖()旎()逶()迤()踌()躇()满志长髯()
藤蔓()俯瞰()棕榈()酩()酊()媲()美
踯()躅()蹒()跚()熠熠()发光万籁()无声
聒()噪鸟喙()槭()树鹅掌楸()吞噬()笃笃()
咂咂()潺潺()低哞()斑鸠()粗犷()
啁()啾()山巅()混()杂骚()动穹()顶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旖旎:聒噪:
荒芜:踌躇满志:
媲美:酩酊:
蹒跚:踯躅:
粗犷:攀缘: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读后,你认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②作者怎样有条不紊的描绘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描写的重点在哪里?
③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风光的特点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组内朗读,并在自己喜欢的部分旁边作批注。(抓景物特征、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写作手法等进行赏析)
2、仿照你最喜欢句子写句话。(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方法一致、仿写内容不偏离主题、字数相仿)
四、交流展示
1、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是那样富有生机、悠然自得,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这么多用文字构成的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为大家描述一番。
2、文章都是表情大意的,这篇游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要想把景物描写好,需要运用什么技巧?
拓展迁移:按顺序描写一种景物。
检测与反馈:
1、多音多义字
混hún()绿lǜ()蔓màn()
hùn()lù()mán()
Wàn()
2、形近字辨析
锹篦锥
楸媲椎
3、赏析句子:鸟喙啄击像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3、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河流,它们为人类文明最初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较为熟悉的大江大河有是我国的长江、黄河,国外我们不太熟悉的有流经埃及的尼罗河、欧洲境内的多瑙河、流经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今天,我们和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一起来认识密西西比河。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旖()旎()淤()泥飘拂()锥()形俯瞰()棕榈()酩()酊蹒()跚()熠熠()发光骚()动聒()噪鸟喙()笃笃()吞噬()砸砸()潺潺()啁()啾低哞()斑鸠()粗犷()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旖旎:一望无际:
茁壮:高耸入云:
媲美:酩酊:
蹒跚:万籁无声:
四、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及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五、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
2、教师范读课文。
六、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按什么的顺序写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从文中找出能表明这些顺序的词语或句子。
2、作者着重写了岸边的那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物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八、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密西西比河风光
东岸:万籁无声
西岸:骚动聒噪
检测与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草原()的河流()的小鸟()的新月()的风光()树木()的熊()的鹿()的蛇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具体说说是用---------比喻----------------。
②、这段文字都写到了哪些动物?列举出来,说说这些动物的举止特点。
③、文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反思: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中虽然没有规定背诵的任务,但为了让同学们积累优美词句,还是要求了背诵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任务。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景色的特点、读完文章的感受,很多同学都哑口无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或根本没有想法。课堂上朗读课文也没有同学主动站起来,鼓励了很久才有两位同学起来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篇五: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有重点,按一定顺序,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一、自主学习
1.文题阐释:《密西西比河风光》选自《世界名人漫游札记》,有改动。是作者游览密西西比河后写下的一篇游记。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河。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2.了解作者.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散文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他的文学活动,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旖旎()长髯()山巅()槭树()媲美()玫瑰()踯躅()聒噪()鸟喙()吞啮()潺潺()啁啾()低哞()斑鸠()酩酊()熠熠()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2.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根据自己切身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奇伟和壮观。无论是无垠的草原,还是热闹的丛莽,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怎样理解“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芜的两岸”?
作者描绘的是一头年迈的野牛,年老而不颓唐,似乎还在为未来做着某种积极的思考和准备。作者借这头年迈的野牛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4.语言风格:语言活泼优美,生动有趣。
在一篇小短文中如果将两岸的风光描绘得全面无遗,是很不容易的,而作者却用活泼优美,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一难题化解了,使两岸风光的不同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都体现出来了。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描述丛莽中各种动物的活动,酩酊醉态的熊的蹒跚、鹿群的沐浴、黑松鼠的嬉戏、鸽子的踯躅等,都给人以生动活泼的美感,而又充满生趣。
5.写作技法:在对比中体现景物的特点。
作者描绘的是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他没有像一般的游记那样描绘了一处的风光后,再去描述另一处景致,他采用的是描绘了两岸的风光之后,再将东岸的风光与西岸的风光对比来写。这样,就使读者对两岸不同的风光有了明晰的印象与感受,突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
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wwW.JAb88.com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2分)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18.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扩展阅读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材分析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在课文的2、3、4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中心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作用,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旖旎一词运用范围不广,要让学生会读,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用。
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想象草原的景象,感受它的魅力。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长髯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让学生通读此段,感受西岸风光的静谧。
第3、4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随着风光特点的变化,作者的笔触也开始活跃起来。第3段主要是写植物的葳蕤丰茂。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写的是植物的数量众多;茁壮生长,高耸入云,写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作者罗列出植物的品种: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槭树、鹅掌楸、木兰树,让学生找找这里写了哪些植物,了解作者罗列出它们名字的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东岸植物的茂密景象。这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拟人的手法赋予了东岸植物鲜明的性格,让木兰树的特点更加突出。第4段写的是动物,有的词语学生见得少,作者的构词手法也与从前的文章有一些区别,因此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句子。如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等词句,要让学生完全读通,掌握句子的语法停顿。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仍然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进一步理解全文。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总体感受课文,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背诵去积累词句。
课后第2题:这是课文的自学提示,课文的风光描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这几个词语表现力丰富,对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很大好处。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指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指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密西西比河风光
本文是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在课文的2、3、4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感受,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再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东岸:万籁无声
西岸:骚动聒噪
风光旖旎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之一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六年级下册《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着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在课文的2、3、4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中心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作用,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旖旎一词运用范围不广,要让学生会读,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用。
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想象草原的景象,感受它的魅力。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长髯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让学生通读此段,感受西岸风光的静谧。
第3、4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随着风光特点的变化,作者的笔触也开始活跃起来。第3段主要是写植物的葳蕤丰茂。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写的是植物的数量众多;茁壮生长,高耸入云,写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作者罗列出植物的品种: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槭树、鹅掌楸、木兰树,让学生找找这里写了哪些植物,了解作者罗列出它们名字的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东岸植物的茂密景象。这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拟人的手法赋予了东岸植物鲜明的性格,让木兰树的特点更加突出。第4段写的是动物,有的词语学生见得少,作者的构词手法也与从前的文章有一些区别,因此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句子。如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等词句,要让学生完全读通,掌握句子的语法停顿。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仍然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进一步理解全文。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总体感受课文,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背诵去积累词句。
课后第2题:这是课文的自学提示,课文的风光描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这几个词语表现力丰富,对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很大好处。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夏多布里昂简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夏多布里昂简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19世纪初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在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封建贵族与新崛起的资产阶级的反复较量中,他曾站在王政主义者的立场上,为波旁王朝摇旗呐喊,为宗教教义四方游说,是马克思一向讨厌的作家;但马克思在谈到他把十八世纪显著的怀疑主义和伏尔泰主义同十九世纪显著的伤感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时候,却肯定地说:自然,在法国,这种结合作为文体是划时代的。
夏多布里昂出生在布列塔尼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自幼由乳母照管,听过不少因果报应的故事,在多尔中学念书时,又接受了耶稣会教士的熏陶。每况愈下的家境,使他时而忧郁感伤,时而又自命不凡。孤独时,他迷恋于巨大的灌木丛,看着一片片枯叶被风追逐,在枯苇飒飒作响的干塘边发出无边的哀叹;狂热时,他向苍穹疾呼:我,永远是我!他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精选的和绝无仅有的。中学毕业后,他先涉足军界,在布雷斯特参加海军;可是事隔不久,他却志转信移,宣誓从事教职。随后,他又不堪教会学校的清苦生活,无意披上僧侣的长袍,仍旧回到祖业的领地,不时徘徊于荒原之上,出没于中世纪的古堡之中。作为幼子,他得不到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心里充满了苦闷;正当青春年少,雄心勃勃时,在革命风雨中飘摇的阶级地位,又使他胆战心惊,怨恨相兼。他绝望、苦闷,甚至想轻生,与任何人都合不来,只有他的姐姐吕西尔与之性格相投。1786年,他仰仗长兄与路易十六的首相的个人关系,谋得了一个陆军中尉的职务,并被介绍给国王本人,成为路易十六的狩猎侍从,开始跻身于巴黎的沙龙和文人圈子,出入宫廷和社交界。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夏多布里昂终日惶恐不安。不久,父亲去世,他便到美洲游历,并写下了《美国游记》。路易十六倒台以后,他匆匆赶回法国,想用手中的宝剑为国王效忠。随后,他与布列塔尼一个有钱女子结了婚,可是他又时时为这种无声无息的生活所苦恼。婚后不久,他便扔下发妻,重返巴黎,在赌场、妓馆把一切钱财挥霍殆尽。为逃避资产阶级革命者对贵族的控诉和镇压,他不时装出革命的样子,参加市区会议和人民会议,采取长裤党人的姿态。1792年7月,他与长兄一起出逃,参加了贵族叛乱队伍,受伤以后,先后侨居比利时、美国和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活。1797年,他在伦敦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论古今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关系及其在历史、政治、道德上的意义》(简称《革命论》)。在《革命论》中,他旁征博引,说明革命事出有因,另一方面又鼓吹消极厌世,主张躲进个人自由的避风港。书中充满了惆怅、怀疑和不安的情绪。
1800年,他回到法国,1801年发表抒情散文《基督教真谛》中的插入小说《阿拉达》,1802年《基督教真谛》全书问世。这本书发表在拿破仑与教皇签订政教协议之际,投合了拿破仑复兴天主教的意图,抓住了广大群众在大革命动乱之后希望恢复宗教活动的社会心理,人们一下子为之大哗。夏多布里昂和拿破仑在宗教问题上的出发点是根本不同的,前者为了王政主义而提倡恢复宗教,后者仅想利用天主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久,他们便闹翻了,夏多布里昂辞去了外交职务,于1806年启程去近东旅行。回国后,他先后发表了《殉教者》(1809)和《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纪行》(1811),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拿破仑拒不承认,于是旧怨新仇日益加深。两年以后,他发表了《论拿破仑和波旁王朝》一书,发泄了对拿破仑的不满,成为他投靠波旁王室的敲门砖。
果然,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夏多布里昂便青云直上,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还当上世人瞩目的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对西班牙的侵略战争也是由他一手策划的。
1830年的七月革命,彻底摧毁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夏多布里昂的政治生涯也从此完结。以后他便深居书斋,专事写作,先后发表了《历史研究》、《论英国文学》和《墓中回忆录》等。1848年7月4日死于病榻之上。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精选习题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荒草萋萋延绵缝隙兴高采洌
B.川流不息肿胀徘徊莫不关心
C.人声鼎沸严历签赏娇生惯养
D.恭恭敬敬幽寂倜傥来势汹汹
二、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忍俊不禁耐人寻味销声匿迹稍纵既逝寻根究底同舟共际
杏无消息海枯石烂嘎然而止锐不可当根深底固岿然不动
错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你自己高兴
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成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土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可敬可佩,()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那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
答:
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征和的方法。举例说明。
3.下面这句话摘自第⑥段。请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争取不凡()可敬可佩,()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
4.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参考答案
一、D
二、错别字:既、际、杏、底
改正:即、济、杳、蒂
三、
1.写这一段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刻的体会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让读者体会到为自己要活得高兴。
2.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的观点。
3.固然但
4.略
八年级《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七.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草》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草》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法】
朗读品析法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2.作者链接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3.正音:
蔫(niān)巴酸涩(sè)抽噎(yē)背(bèi)阴
绽(zhàn)开火燎(liáo)愠(yùn)怒霎时(shà)
焦灼(zhu)飒飒(sà)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二、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三、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四、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反馈检测】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焦灼(zhu嶾plain)踉跄(li刓plainngqi刓plainng)愠怒(y擻plainn)
B.酸涩(s圽plain)端详(du乗plainn)干裂(li圽plain)
C.撕掠(l圽plain)抽噎(yi圽plain)蔫巴(ni乗plainn)
D.缓慢(hu僜plainn)战役(y孿plain警戒(ji圽plain)
2.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A.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
B.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驾边上移开了些。
C.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D.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释义。
⑴()中毒:①不偏不倚②受到,遭受③适于,合于④位置在两端之间
⑵()切勿食用:①表示禁止或劝阻②从事,致力③必须
⑶()温和:①平和,和缓②和睦,和谐③不分胜负④结束争执
4.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卫生员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得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①啜泣②呜咽③抽噎④哭泣
5.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6.对本文中提到的“吃草”,你是如何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1.C2.B3.依次选:⑵⑴⑴4.③5.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人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6.成理成文即可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翻译:《水调歌头》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翻译:《水调歌头》”,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
原文OriginalText
译文TranslatedText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注释】
[1]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丙辰:煕宁九年(1076)。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5]宫阙:宫殿。
[6]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7]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8]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阁。指想像中的仙宫,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9]不胜:经受不住。
[10]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11]何似:哪里比得上。
[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色的楼阁。绮户:刻有纹饰门窗。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4]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睛圆。
[15]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长城》教案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长城》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实践活动专题:长城
学习目标
1.能学会定向搜寻、查找、整理并陈述资料信息。
2.通过活动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感情。
3.了解长城的有关知识,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
1.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2.了解长城的有关知识,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预习导学
1.爱国主义精神包含了哪些内容?
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2.简要说说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不同之处。
示例: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自身民族感情的过度膨胀,从而变得忽视或敌视其他民族。狭隘的民族主义有两种倾向,要么更封闭,要么更具侵略性。中国自清代中叶以来,政治越发封闭,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主流,变得越来越落后,而落后是要被人欺侮的,政治经济上的弱势和高傲的民族精神,反而导致国家更加封闭和落后。
3.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题目
表达何种爱国主义情感
枣核
倾诉海外赤子的桑梓之恋
最后一课
被剥夺了说本国语权利的法兰西民众的亡国恨
春望
直面山河破碎的思念亲人、热爱国家的忧伤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查阅资料,完成下面的填空。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和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合作探究
问题一:看故事,明爱国主义精神。
1906年,秋瑾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奔走于沪浙,联络军学会党等,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积极准备起义。秋瑾正式组织了约四五万人的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由于光复军起义事泄,清军派兵到大通学堂抓捕秋瑾,秋瑾得到消息后说:“决不离开绍兴,愿与男女两校共存亡”“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提早五年。”于是,她仍率军坚守大通学堂。1907年7月13日秋瑾不幸被捕,她正气凛然,刚强不屈,在清官吏事先准备好的供状上,愤怒手书“秋风秋雨愁煞人”。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清晨,秋瑾怀着壮志未酬的忧愤心情来到刑场,监斩官汪瑞年问道:“女犯秋瑾,开斩之前,有何话要说?”秋瑾怒目而视,一声猛吼:“你们可以砍我的头,不能夺我的志!”她昂然挺立,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从秋瑾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什么?
示例:西施不仅美在沉鱼落雁之貌,更美在报国之忠。秋瑾能名垂青史,不在其外表,而是她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为了使祖国摆脱落后挨打的面貌,她积极奔走,投身革命,直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这就是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她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是反抗封建黑暗的先驱。
问题二:参加活动,扬爱国主义精神。
假如现在学校要进行一次宣扬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形式来宣扬?
示例: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1)重视升国旗仪式。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
(2)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参观游览的活动之中。组织学生去游览名山大川,使学生对祖国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
问题三:说长城,传爱国主义精神。
1.请你说出几个关于长城的成语、俗语或谚语。
成语:雄关万里;固若金汤;万里长城。
俗语、谚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2.请你讲一个关于长城的故事。
示例:(1)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2)定城砖的传说: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3.你认为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示例: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热爱长城这一文化遗存,也是爱国的表现。
问题四:有人认为,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同意或不同意皆可。如同意,“进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骑射,在明朝是指骑射和各种火器。假如这样做了,历史将改写。
《草》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草》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词注音:焦灼(zhuó)湿漉漉(lùlù)飒飒(sàsà)
蔫巴(niān)踉踉跄跄(liàngqiàng)绽(zhàn)开愠怒(yùn)
2、解释词语
惶惑:疑惑不安。酸涩:又酸又苦涩。
围追堵截:围剿、追击,迎面拦截。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三、整体感知悟精神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四、抓住线索理情节
战士误食野草班长摸黑报告——撇开毒草忙救人引出担架设悬念——主席下令辨毒草不顾安危尝毒草——平易近人议吃草启迪战士悟真理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读描写,揣摩人物
1、两个主要人物——周副主席、战士杨光
2.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的动作与神态的词语和句子(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作为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接下来周副主席所下的命令进一步表现了其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分角色演读,在跳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
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3、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
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4.思考: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3、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七、作业设计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恩难忘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2.能力目标:能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一、导入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教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为什么使你难忘?
2.揭题:
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3.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再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2.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朗读。
4.小组研读: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并交流一下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五、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
1.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活动。
2.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送给你的教师表达自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