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

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殊句式:①初不自贵重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与可“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

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

(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体悟。

(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

4.小结本段内容。

五课堂小结

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六随堂小测

七布置作业

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

附板书

敬佩师生高超

淡泊

亲厚知己厚道(挚友朋友)清廉

痛哭

相关知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题解:文与可,宋代著名画家,苏轼的表兄。筼筜(yúnd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筼筜谷,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以盛产筼筜竹出名。偃竹,仰斜的竹子。这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叙有议、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分3个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见课文注音。
认真阅读注释,然后补充知识,赏析课文
一、词语解释:
1.萌:动词,草木发芽。引为开始、发生。智者见于未萌。名词,草木的嫩芽。一寸之萌耳。时尚语言为可爱的意思。
2.蜩(tiáo),古书上指蝉。蜩腹蛇蚹。《庄子》:佝偻者承蜩。
3.蚹(fù),蛇腹下的横鳞。
4.寻。多义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长为一寻。下文:世间亦有千寻竹。寻找。寻向所志。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不久。未果,寻病终。
5.鹘(hú),一种猛禽。兔起鹘落。《过小孤山大孤山》:俊鹘抟水禽。
6.中,指内心。《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7.平居:双音词,平时、平日、平素。国家养士于平居之时,士当効力于有事之日。
8.与:多义词。给予,给。动词。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结交,交好,亲附。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孟子》:天下莫不与也。赞许,允许,认可。动词。而读书者与之。《论语》:吾与点也。参与(yù)。动词。蹇叔之子与师。和,跟,同。介词或连词。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庄子》: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同“欤”,语气助词。是鲁孔丘与?
9.缣(jin)素:绢之白色者曰素,黄色者曰缣。均可供书画用。
10.口实:话柄(留下攻击他的根据)。成语:贻人口实。
11.彭城:徐州的古称。
12.辩:此为形容词,能言善辩。辩才(善于辞令的人才)。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成语:辩才无碍。
13.蓬:蓬草,蓬蒿,低贱的植物。常用作自谦。《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荜生辉。征蓬(飞蓬)又是古代诗歌的常见意象,古人常以蓬草、转蓬、飞蓬、飘蓬、征蓬、孤蓬等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4.斤斧:斧头,同义复用。也作斧斤。《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箨(tuò):笋壳。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箨龙:竹笋的美称。苏辙《喜雨》:时向林间数新竹,籜龙腾上欲迎秋。
16.发函得诗:发,打开。打开信看到这首诗。《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
17.喷饭:狂笑。吃饭时因某事突然发笑,把嘴里的饭喷出来。今有成语“令人喷饭”(形容事情可笑)。
18.没:通“殁”。死。与可没于陈州。《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19.曝(pù):晒(用强烈阳光照晒)。成语:一曝十寒。《满井游记》: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老翁曝背。
20.废:废弃,搁置,停止。成语: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成语】出自本文的成语有4个:
1.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英语:Haveawell-thought-outplan(有周密的计划)。
2.兔起鹘落:意思是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3.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4.令人喷饭: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后两个成语还可以连用。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还有人把本文中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也当作苏轼发明的成语。)苏轼发明的成语很多,我们学过的就有:河东狮吼,明日黄花,水落石出,淡妆浓抹,江山如画,人生如梦,水波不兴,庐山真面。
一、赏析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介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2)题目提示了文与可什么身份?答: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
提示:注释里提到文与可开创了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文中提到他哪些贡献?
提示:根据“与可之教予如此”来理解。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在这句话的前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一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的灵感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
(3)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哪种画法?这种画法问题在哪里?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只追求形似的画法。
(4)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是对作者的教诲,在这一层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既表明了二人绘画见解的一致,又体现了苏轼的谦虚、好学。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作者在艺术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由自己的不足来衬托表兄的高超的画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5)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借弟弟之口,肯定了文兄在画竹中寄托了人生理想,他不是单纯地绘画,有更高的追求。二是说弟弟不会画画,只是领会了文兄通过绘画所表达的道理。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用这种方法表达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佩,受益匪浅。
(6)教师小结:这一段通过叙述文兄的画论,不仅写出了文兄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仰、赞扬之情和知己之感。本段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夹有描写、叙述,灵活多变。
二、赏析第二段:
文中第二段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记述苏轼与表兄以论竹为话题来斗趣这事,主要是写表兄画技和画论的。三是追述文兄夫妇在洋州时因苏轼的“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事。这三件事分别从文兄的为人,为画,为官来赞扬的。板书:
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疏狂
为画:画技精湛,讲究神似(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表兄弟以诗斗趣)
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小结:文与可是北宋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技艺精湛,被称为“墨竹画大师”。为人高尚风雅,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三、赏析第三段
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
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表兄的“亲厚无间”,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往日表兄的“骂”“笑”与作者的“废卷”、“失声”形成鲜明对比。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筼筜谷在洋洲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持缣素而请者
斤斧何曾赦箨龙与可以书遗余
解释(注音略):一种竹子,这里为地名。蝉。一种猛禽。黄色的丝织品。笋壳。送给,赠送,寄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而读书者与之与:赞同B.苏子辩矣辩:辩驳
C.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如此,这般D.废卷而哭失声废:放下
3.解释多义词在不同句中的含义
熟: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
语:近语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语
为: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而余为徐州
实:余因而实之;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B.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C.与可以书遗余曰/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A(均表转折)。B(前乃:竟然;后乃:才);C(前以:把;后以:用来,以便,连词);D(前然:这样;后然:表转折,然而)
5.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答案:稍纵即逝。胸有成竹。兔起鹘落。令人喷饭。亲密无间。
6.根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意,写出相关的成语
示例:予在湖州曝书画→一曝十寒
苏子辩矣→辩才无碍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情动于中、秀外慧中、怒火中烧、
投诸地而骂曰→诉诸武力、反求诸己、藏诸名山、公诸同好
废卷而哭失声→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7.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B)
A.废卷而哭失声。
B.烧笋晚食,发函得诗。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8.解释下列句中“过”的不同含意
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之语。()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求,无乃尔是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
不迁怒,不贰过()
答案:过错。经过。超过。指责。拜访。犯错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的用意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解析:C(“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寄托怀念之情。)
10.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豪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画往来之中,可见其多才艺,重友情,又见其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或:与可与妻在山谷中烧笋当晚饭,生活俭朴,不贪图享受。)
7.翻译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答案: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苏先生真会说呀,但(我要有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从前跟我开玩笑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与可跟我这样地亲密无间啊。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文本,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过程与方法:以“文”带“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感受本文体现的悲剧之美。(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创作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预习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进行交流学习。

1.反复阅读文本,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清文字障碍。

写出你初读本文的疑惑或学习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班级实际情况,可进行课内或课外指导预习。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

一、激情导入

此二者为谁?(ppt展示刘邦与项羽争锋的图片)

楚汉双雄,项羽,刘邦是也。一个是将门之虎,一个是寒门之子,一个是所向披靡的大将军,一个是望风而逃的小亭长,他们都有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野心和魄力,而结局,一个乌江自刎,悲情收场,另一个开启了大汉辉煌。这一样的视野,不一样的结局,正因一样的雄心,不一样的性格。鸿门一宴,楚汉之争的帷幕缓缓开启,项王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而今,一切即将落幕,项王又将如何演绎他的人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完美的落幕英雄——《项羽之死》。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预习内容:疏通文意,用四字短语概括三个场面描写。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一)垓下之围——读

活动一:美读《垓下歌》,再现项王悲剧形象。

1.请两位同学配合再现项王的经典形象。一位同学营造氛围,朗读叙述语言,一位同学走向讲台,出演项王。

2.师生共同结合课文中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描写进行评价。

分析:第一句,回忆自己力能扛鼎、战绩辉煌的时期,所以这一句要读出雄壮的气势,要读得豪迈;第二句,是项羽被围的情况,骓马的不离不弃,所以承接上句,也要读得有气势,还有点自负的感情在,虽然项羽现在时运不济,但他的宝马还没有离开他;接下来,骓马不走了,该拿它怎么办?这一句我们读出了他的无奈,因为在这时候,项羽希不希望骓马离开他呢?但是不离开,骓马就有可能和他遭受同样的结局——战死,所以他有点进退两难,有点无奈,有点沮丧;除了宝马未走,还有一位美人未走,“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呢?”说这句话的时候,又会带有一种忧愁和愧疚的感情。项羽在最后时刻想到的是自己的女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儿女情长,从对宝马和女人的态度上我们应读出项羽对虞姬的无奈、眷恋,还有他的铁骨柔肠和儿女情长。

(二)东城快战——析

活动二: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在二、三段中项王自己所说话的具体内容中补写出项王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并且说明你填写的理由。

项王自度不得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谓其骑曰:“何如?”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江自刎——辩

活动三:项王在乌江时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方法指导:联系项王的性格,揣摩项王心理变化,抓住能体现渡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分析:

1.心理变化:由“欲渡”到“拒渡”。

2.变化关键:乌江亭长的一番话。

3.变化原因:地方上,江东太小,不能满足他的霸业;心理上,想做帝王,但却只是个战神,名马,爱人都保护不了,这是男人的屈辱;将士们已不在,表衷心,不能苟且偷生。

4.变化小结:从项王由“欲渡”到“拒渡”的变化可以看出:一方面,“天之亡我”,项王没有活下去理由,耻于在区区江东实现自己的霸业,他知耻;另一方面由率领八千人马剩他一人,愧对于心,不能忍辱偷生,他重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项王的性格特点是“知耻重义”。

小结:这时候的项王充满情思,对他而言,他做出了最高贵的选择,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了个人的争斗、屠戮,放弃了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权利与地位,但是他却赢得了他最壮美的时刻,赢得了后世人的铭记于心!

三、总结

我们对这一课的讲解,通过垓下之围——读——情,东城快战——析——勇,乌江自刎——辩——义,就展现了项羽性格的三个关键字“情、勇、义”。

通过学习《项羽之死》我们有很多争论,也有很多同情,总之项羽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正是因为有很多可爱的一面,又有很多不完美的一面,所以才让我们铭记千年,才让我们至今人人忘不了他在乌江的侠骨柔情,这就是我们的项羽,这就是我们最完美的落幕英雄。

三、拓展延伸

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描摹项王神态、动作,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的手法,来感受司马迁写人记事的精妙。

高二语文下册《西厢记长亭送别》复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西厢记长亭送别》复习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语文下册《西厢记长亭送别》复习学案

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勐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小姐把盏者!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红娘把盏者!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勐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勐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现在又用原来对我的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张生说)小姐的想法错了,我张珙怎么敢去爱怜新人?我续上一首绝句诗,来表达我的真心:“人生难免有远别,我跟谁更亲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谁可怜我张生呢?”(莺莺唱)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简介: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背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西厢记》是一部着名的元杂剧。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王实甫《西厢记》是在继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的杰出作品,它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叙事体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西厢记》通过崔张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热情歌颂了崔莺莺和张生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和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字词:

1.《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

2.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3.“晓来”二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4.“柳丝长”句:玉骢(cōng):马名,一种青白色的骏马。此指张生赴试所乘之马。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惯,故写别情多借助于柳,此言柳丝虽长却系不住玉骢.犹言情虽长却留不住张生。

5.倩(qìng):请人代已做事之谓。

6.迍:行动缓慢,留连不进的样子。

7.“却告”二句:却,犹恰;破题,唐宋诗赋多于开头几句点破题意,元曲中用于比喻开端、起始或第一次。

8.钏:古代称臂环为钏,今谓之手镯。

9.恨:遗憾,不满意。与今天“仇恨”“怨恨”的恨相别。

10.花儿、靥儿:即花钿。

11.争揣:争取、夺得。

12.视官如拾芥:把取得官职看得像从地上拾取一根草棍那样容易。

13.斜签着坐:侧身半坐,封建时代晚辈在长辈面前不能实坐。

14.死临侵地:呆呆地,没精打采的样子。

15.阁泪汪汪不敢垂:强忍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阁泪,含泪。

16.推整素罗衣:意谓装作整理衣裳。推,借口,这里有“假装”的意思。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一.教学设想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

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千两百多年前,韩愈饱含失侄之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下了千古同悲的《祭十二郎文》。通观全篇,无一字一句不在写情,文中流淌的情感就是韩愈心中永恒的亲情之河。一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走进韩愈的内心,应披文入情,于情感之河采撷情感浪花,以朗朗书声邂逅唯美的千古悲情。

2.初读入情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

(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

3.研读悟情

文章第一自然段“衔哀致诚”中的“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整体感知韩愈失侄之痛应非难事,关键是要深入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

学生课堂交流默读时圈画的相关段落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合作探究、研读悟情,能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例举。

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抚汝指吾”四字渲染出了韩门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之语言描写更是把嫂子对韩门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忧虑传递得淋漓尽致。韩愈写作此文时,十二郎已“少者强者而夭殁”,韩愈自己也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读者对韩氏家族衰败之境心怀悲悯?

第三段: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韩愈心中强烈的儒家入世情结,也是使韩家转衰为盛的现实力量。韩愈十九岁赴京,其间的宦海沉浮非人世所堪,十二郎的意外辞世更是使韩愈为自己因追求功名而与侄子聚散离多心生自责与悔恨。十二年宦海沉浮,叔侄二人只有过三次短暂的重逢,当叔侄暂别成为永诀,万乘公相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韩愈的痛悔之情很能引人共鸣。

第四段: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病者而全存”,命运无情的捉弄,把韩愈逼到了不敢直面现实的疑惧境地。在饱受宦海沉浮之苦、身体衰弱之忧后,韩愈面对韩老成之死,怎能不心生人生无常之悲?“孰谓”二字道尽韩愈内心的无限震惊和凄凉。

第六段: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失侄之悲、阴阳相隔之苦,竟使韩愈不讳言死。假如死后有知,能迎来叔侄相聚,假如死后无知,能解脱萦绕于心的悲伤。死似乎是最好的解脱。此语既是不合常态的情感宣泄,也是韩愈对自己年未四十而“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之身体虚弱的现实深深的担忧和痛苦。

第七段: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对死的毫不避讳竟怀疑到后代不能成人自立,这是理智丧失、悲情泛滥时的心灵呓语,是韩愈担忧孩提难保时的绝望之语。段落连用两个“呜呼哀哉”,韩愈把悲情渲染到了极致。

教师小结《祭十二郎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具体见下板书)

叙事家族衰败聚少离多人生无常身体虚弱孩提难保

抒情忧惧自责恐惧痛苦绝望

学生研读悟情时,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结合。二是强化文言知识与研读悟情的对接,三是强化文言规律和方法的归纳。

以上文所选句子为例,可在课堂中动态总结出以下文言方法。

(1)古今贯通法

理解文言实词要重视文言与现代汉语间的内在联系。以“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中“辍”“就”二字的理解为例,在现代汉语中有“笔耕不辍”“就任”等词,即可知“辍”可解释为“停止”,这里解释为“离开”,“就”是“就职、就任”的意思,在“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一句中,现代汉语中有词语“希冀”,即可知“冀”是“希望”之意。

(2)对举释义法

对称性结构有助于快速理解实词含义。在句子“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中,要理解“殁”和“全”的意思,即可由对应的“夭”字得出“殁”是“死”的意思,由对应的“存”字得出“全”是“保全”的意思。

(3)触类旁通法

理解文言词语时,要重视相关词语在其他语境含义的联想,以期联想释义,触类旁通。如在句子“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中,要理解“死而有知”中“而”字的含义,即可联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的“而”字,联想出“而”在这里有假设的作用。

四.赏读品情

特定文学作品都富有个性语文价值和育人功能,甚至一个作品的不同章节也具有不同的语言教学价值。《祭十二郎文》二、三、四、六、七自然段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决定了其“研读悟情”的语文教学价值,而文章第5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强烈抒情,感情喷薄而出,动人肺腑,如何段落适合赏读,学生应因声求气,在赏读中走进韩愈内心,品出感情之至真至纯。

故可要求学生任选第5段或第11段作为赏读文本,自由朗读一分钟,并思考该如何读才能最准确地读出文本的感情。

第5自然段赏读

(1)读出韩愈感情的变化与矛盾:疑其非真——叹其非梦——悲其信然。

赏读时要读出感情变化。

(2)通过比较读出虚词强化的情感,感受语助词对强化情感的作用。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呜呼!其信然乎?其梦乎?其传之非其真乎?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信然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也!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也!

通过朗诵和比较可知,“邪”强化了“怀疑”的情感,“乎”强化了“疑问”的情感,“也”强化了“分析”的情感,“矣”强化了“判断”的情感。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第11自然段赏读

本段多用两两相对的骈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张扬宣泄,有如天雨之倾盘,自伤自责,推心痛悔,无以复加,天涯海角、阴阳相隔,天涯之恨,泣血以诉,真可谓“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五.读余思情

茅坤云,(祭十二郎文)通篇词意刺骨,无限凄凉,乃祭文中千古绝调;《古文观止》亦云,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哭,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为何《祭十二郎文》千年来能不断激发后人的感动和共鸣?因为韩愈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韩愈遭遇的人生困境是人类都将面临的人生困境。《祭十二郎文》能带给后人怎样的人生启迪?

韩愈在写下《祭十二郎文》后,他的精神世界走向了丰富和深刻。读者在《祭十二郎文》的情感河畔散步之时,定能得到心灵的启迪和升华。那么,就让朗朗书声与千古悲情多来几次唯美的邂逅吧!读一遍,再读一遍,情感将因此而丰富,人生将因此而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