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
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殊句式:①初不自贵重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与可“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
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
(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体悟。
(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
4.小结本段内容。
五课堂小结
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六随堂小测
七布置作业
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
附板书
敬佩师生高超
淡泊
亲厚知己厚道(挚友朋友)清廉
痛哭
相关知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题解:文与可,宋代著名画家,苏轼的表兄。筼筜(yúnd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筼筜谷,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以盛产筼筜竹出名。偃竹,仰斜的竹子。这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叙有议、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分3个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见课文注音。
认真阅读注释,然后补充知识,赏析课文
一、词语解释:
1.萌:动词,草木发芽。引为开始、发生。智者见于未萌。名词,草木的嫩芽。一寸之萌耳。时尚语言为可爱的意思。
2.蜩(tiáo),古书上指蝉。蜩腹蛇蚹。《庄子》:佝偻者承蜩。
3.蚹(fù),蛇腹下的横鳞。
4.寻。多义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长为一寻。下文:世间亦有千寻竹。寻找。寻向所志。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不久。未果,寻病终。
5.鹘(hú),一种猛禽。兔起鹘落。《过小孤山大孤山》:俊鹘抟水禽。
6.中,指内心。《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7.平居:双音词,平时、平日、平素。国家养士于平居之时,士当効力于有事之日。
8.与:多义词。给予,给。动词。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结交,交好,亲附。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孟子》:天下莫不与也。赞许,允许,认可。动词。而读书者与之。《论语》:吾与点也。参与(yù)。动词。蹇叔之子与师。和,跟,同。介词或连词。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庄子》: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同“欤”,语气助词。是鲁孔丘与?
9.缣(jin)素:绢之白色者曰素,黄色者曰缣。均可供书画用。
10.口实:话柄(留下攻击他的根据)。成语:贻人口实。
11.彭城:徐州的古称。
12.辩:此为形容词,能言善辩。辩才(善于辞令的人才)。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成语:辩才无碍。
13.蓬:蓬草,蓬蒿,低贱的植物。常用作自谦。《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荜生辉。征蓬(飞蓬)又是古代诗歌的常见意象,古人常以蓬草、转蓬、飞蓬、飘蓬、征蓬、孤蓬等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4.斤斧:斧头,同义复用。也作斧斤。《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箨(tuò):笋壳。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箨龙:竹笋的美称。苏辙《喜雨》:时向林间数新竹,籜龙腾上欲迎秋。
16.发函得诗:发,打开。打开信看到这首诗。《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
17.喷饭:狂笑。吃饭时因某事突然发笑,把嘴里的饭喷出来。今有成语“令人喷饭”(形容事情可笑)。
18.没:通“殁”。死。与可没于陈州。《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19.曝(pù):晒(用强烈阳光照晒)。成语:一曝十寒。《满井游记》: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老翁曝背。
20.废:废弃,搁置,停止。成语: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成语】出自本文的成语有4个:
1.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英语:Haveawell-thought-outplan(有周密的计划)。
2.兔起鹘落:意思是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3.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4.令人喷饭: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后两个成语还可以连用。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还有人把本文中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也当作苏轼发明的成语。)苏轼发明的成语很多,我们学过的就有:河东狮吼,明日黄花,水落石出,淡妆浓抹,江山如画,人生如梦,水波不兴,庐山真面。
一、赏析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介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2)题目提示了文与可什么身份?答: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
提示:注释里提到文与可开创了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文中提到他哪些贡献?
提示:根据“与可之教予如此”来理解。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在这句话的前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一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的灵感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
(3)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哪种画法?这种画法问题在哪里?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只追求形似的画法。
(4)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是对作者的教诲,在这一层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既表明了二人绘画见解的一致,又体现了苏轼的谦虚、好学。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作者在艺术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由自己的不足来衬托表兄的高超的画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5)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借弟弟之口,肯定了文兄在画竹中寄托了人生理想,他不是单纯地绘画,有更高的追求。二是说弟弟不会画画,只是领会了文兄通过绘画所表达的道理。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用这种方法表达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佩,受益匪浅。
(6)教师小结:这一段通过叙述文兄的画论,不仅写出了文兄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仰、赞扬之情和知己之感。本段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夹有描写、叙述,灵活多变。
二、赏析第二段:
文中第二段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记述苏轼与表兄以论竹为话题来斗趣这事,主要是写表兄画技和画论的。三是追述文兄夫妇在洋州时因苏轼的“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事。这三件事分别从文兄的为人,为画,为官来赞扬的。板书:
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疏狂
为画:画技精湛,讲究神似(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表兄弟以诗斗趣)
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小结:文与可是北宋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技艺精湛,被称为“墨竹画大师”。为人高尚风雅,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三、赏析第三段
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
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表兄的“亲厚无间”,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往日表兄的“骂”“笑”与作者的“废卷”、“失声”形成鲜明对比。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筼筜谷在洋洲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持缣素而请者
斤斧何曾赦箨龙与可以书遗余
解释(注音略):一种竹子,这里为地名。蝉。一种猛禽。黄色的丝织品。笋壳。送给,赠送,寄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而读书者与之与:赞同B.苏子辩矣辩:辩驳
C.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如此,这般D.废卷而哭失声废:放下
3.解释多义词在不同句中的含义
熟: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
语:近语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语
为: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而余为徐州
实:余因而实之;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B.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C.与可以书遗余曰/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A(均表转折)。B(前乃:竟然;后乃:才);C(前以:把;后以:用来,以便,连词);D(前然:这样;后然:表转折,然而)
5.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答案:稍纵即逝。胸有成竹。兔起鹘落。令人喷饭。亲密无间。
6.根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意,写出相关的成语
示例:予在湖州曝书画→一曝十寒
苏子辩矣→辩才无碍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情动于中、秀外慧中、怒火中烧、
投诸地而骂曰→诉诸武力、反求诸己、藏诸名山、公诸同好
废卷而哭失声→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7.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B)
A.废卷而哭失声。
B.烧笋晚食,发函得诗。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8.解释下列句中“过”的不同含意
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之语。()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求,无乃尔是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
不迁怒,不贰过()
答案:过错。经过。超过。指责。拜访。犯错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的用意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解析:C(“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寄托怀念之情。)
10.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豪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画往来之中,可见其多才艺,重友情,又见其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或:与可与妻在山谷中烧笋当晚饭,生活俭朴,不贪图享受。)
7.翻译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答案: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苏先生真会说呀,但(我要有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从前跟我开玩笑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与可跟我这样地亲密无间啊。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文本,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过程与方法:以“文”带“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感受本文体现的悲剧之美。(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创作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预习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进行交流学习。
1.反复阅读文本,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清文字障碍。
写出你初读本文的疑惑或学习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班级实际情况,可进行课内或课外指导预习。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
一、激情导入
此二者为谁?(ppt展示刘邦与项羽争锋的图片)
楚汉双雄,项羽,刘邦是也。一个是将门之虎,一个是寒门之子,一个是所向披靡的大将军,一个是望风而逃的小亭长,他们都有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野心和魄力,而结局,一个乌江自刎,悲情收场,另一个开启了大汉辉煌。这一样的视野,不一样的结局,正因一样的雄心,不一样的性格。鸿门一宴,楚汉之争的帷幕缓缓开启,项王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而今,一切即将落幕,项王又将如何演绎他的人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完美的落幕英雄——《项羽之死》。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预习内容:疏通文意,用四字短语概括三个场面描写。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一)垓下之围——读
活动一:美读《垓下歌》,再现项王悲剧形象。
1.请两位同学配合再现项王的经典形象。一位同学营造氛围,朗读叙述语言,一位同学走向讲台,出演项王。
2.师生共同结合课文中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描写进行评价。
分析:第一句,回忆自己力能扛鼎、战绩辉煌的时期,所以这一句要读出雄壮的气势,要读得豪迈;第二句,是项羽被围的情况,骓马的不离不弃,所以承接上句,也要读得有气势,还有点自负的感情在,虽然项羽现在时运不济,但他的宝马还没有离开他;接下来,骓马不走了,该拿它怎么办?这一句我们读出了他的无奈,因为在这时候,项羽希不希望骓马离开他呢?但是不离开,骓马就有可能和他遭受同样的结局——战死,所以他有点进退两难,有点无奈,有点沮丧;除了宝马未走,还有一位美人未走,“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呢?”说这句话的时候,又会带有一种忧愁和愧疚的感情。项羽在最后时刻想到的是自己的女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儿女情长,从对宝马和女人的态度上我们应读出项羽对虞姬的无奈、眷恋,还有他的铁骨柔肠和儿女情长。
(二)东城快战——析
活动二: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在二、三段中项王自己所说话的具体内容中补写出项王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并且说明你填写的理由。
项王自度不得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谓其骑曰:“何如?”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江自刎——辩
活动三:项王在乌江时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方法指导:联系项王的性格,揣摩项王心理变化,抓住能体现渡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分析:
1.心理变化:由“欲渡”到“拒渡”。
2.变化关键:乌江亭长的一番话。
3.变化原因:地方上,江东太小,不能满足他的霸业;心理上,想做帝王,但却只是个战神,名马,爱人都保护不了,这是男人的屈辱;将士们已不在,表衷心,不能苟且偷生。
4.变化小结:从项王由“欲渡”到“拒渡”的变化可以看出:一方面,“天之亡我”,项王没有活下去理由,耻于在区区江东实现自己的霸业,他知耻;另一方面由率领八千人马剩他一人,愧对于心,不能忍辱偷生,他重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项王的性格特点是“知耻重义”。
小结:这时候的项王充满情思,对他而言,他做出了最高贵的选择,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了个人的争斗、屠戮,放弃了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权利与地位,但是他却赢得了他最壮美的时刻,赢得了后世人的铭记于心!
三、总结
我们对这一课的讲解,通过垓下之围——读——情,东城快战——析——勇,乌江自刎——辩——义,就展现了项羽性格的三个关键字“情、勇、义”。
通过学习《项羽之死》我们有很多争论,也有很多同情,总之项羽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正是因为有很多可爱的一面,又有很多不完美的一面,所以才让我们铭记千年,才让我们至今人人忘不了他在乌江的侠骨柔情,这就是我们的项羽,这就是我们最完美的落幕英雄。
三、拓展延伸
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描摹项王神态、动作,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的手法,来感受司马迁写人记事的精妙。
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文风,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像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含意;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自主梳理
(要求:熟读课文,借助注解,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等现象。)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鲲
抟
坳堂
夭阏
蜩
決起
抢榆枋
春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恶乎
数数然
恶
凶恶
数
数量
恶心
数落
2.识通假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智力)
此小大之辩也(,分辨,分别)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喜)
旬有五日()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3.解多义
《逍遥游》导学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逍遥游》导学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之者谁()
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逍遥游》导学案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穷匕首见()
图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逍遥游》导学案置杯焉则胶()
置
郑人有且置履者()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逍遥游》导学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穷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辨活用
水击三千里()
而后乃今将图南()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果然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虽然
虽然,犹有未树也
羊角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正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野马
野马也,尘埃也
无穷
以游无穷者
6.明句式
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翱翔蓬蒿之间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④之二虫又何知
⑤奚以知其然也
⑥彼且奚适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三、课堂讨论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提问:蜩与学鸠“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4、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5、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当堂达标: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家,_____家。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共________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_____________。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逍遥游》[参考答案]
自主梳理
1.kūnàotiáoqiānghuìgūyànwūèětuánèxuèchōngchūnlíngshuòshùshǔ
2.“反”同“返”“知”同“智”“辩”同“辨”“犹”同“繇”“有”同“又”“辩”同“变”
3.志:志向,名词/记述、记载,动词/作标记,动词/立志,动词。名:名字,名词/命名、起名,动词/声名,名词/说出、指出,动词/名义,名词。图:图谋,动词/地图,名词/谋划、策划,动词/图画,名词/设法对付,动词。置:安上,放上,动词/购置、添置,动词/放弃、放下,动词/摆、设,动词。穷:尽、止,副词/生活困难,形容词/走到尽头,动词/不得志,与“达”相对,动词
4.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名词作动词,南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果然:食饱之状/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羊角:一种旋风/羊的角正色:真正的颜色/神情严肃野马:尘埃/野生的马无穷:宇宙/没有穷尽
6.①省略句省略“鲲”②省略句省略“于”③宾语前置,“莫之天阏”即“莫天阏之”,宾语“之”前置④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宾语“何”前置⑤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宾语“奚’’前置⑥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宾语“奚”前置⑦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⑧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课堂讨论】1.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明确:说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4、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如此。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5、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合作探究】1、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⑴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⑵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当堂达标】
一、1、哲学家文学家道2、33代表作3、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想象
二、1、这(只)2、记载3、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4、饱的样子5、比
三、CE
补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又问我,那么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一.教学设想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
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千两百多年前,韩愈饱含失侄之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下了千古同悲的《祭十二郎文》。通观全篇,无一字一句不在写情,文中流淌的情感就是韩愈心中永恒的亲情之河。一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走进韩愈的内心,应披文入情,于情感之河采撷情感浪花,以朗朗书声邂逅唯美的千古悲情。
2.初读入情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
(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
3.研读悟情
文章第一自然段“衔哀致诚”中的“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整体感知韩愈失侄之痛应非难事,关键是要深入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
学生课堂交流默读时圈画的相关段落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合作探究、研读悟情,能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例举。
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抚汝指吾”四字渲染出了韩门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之语言描写更是把嫂子对韩门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忧虑传递得淋漓尽致。韩愈写作此文时,十二郎已“少者强者而夭殁”,韩愈自己也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读者对韩氏家族衰败之境心怀悲悯?
第三段: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韩愈心中强烈的儒家入世情结,也是使韩家转衰为盛的现实力量。韩愈十九岁赴京,其间的宦海沉浮非人世所堪,十二郎的意外辞世更是使韩愈为自己因追求功名而与侄子聚散离多心生自责与悔恨。十二年宦海沉浮,叔侄二人只有过三次短暂的重逢,当叔侄暂别成为永诀,万乘公相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韩愈的痛悔之情很能引人共鸣。
第四段: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病者而全存”,命运无情的捉弄,把韩愈逼到了不敢直面现实的疑惧境地。在饱受宦海沉浮之苦、身体衰弱之忧后,韩愈面对韩老成之死,怎能不心生人生无常之悲?“孰谓”二字道尽韩愈内心的无限震惊和凄凉。
第六段: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失侄之悲、阴阳相隔之苦,竟使韩愈不讳言死。假如死后有知,能迎来叔侄相聚,假如死后无知,能解脱萦绕于心的悲伤。死似乎是最好的解脱。此语既是不合常态的情感宣泄,也是韩愈对自己年未四十而“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之身体虚弱的现实深深的担忧和痛苦。
第七段: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对死的毫不避讳竟怀疑到后代不能成人自立,这是理智丧失、悲情泛滥时的心灵呓语,是韩愈担忧孩提难保时的绝望之语。段落连用两个“呜呼哀哉”,韩愈把悲情渲染到了极致。
教师小结《祭十二郎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具体见下板书)
叙事家族衰败聚少离多人生无常身体虚弱孩提难保
抒情忧惧自责恐惧痛苦绝望
学生研读悟情时,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结合。二是强化文言知识与研读悟情的对接,三是强化文言规律和方法的归纳。
以上文所选句子为例,可在课堂中动态总结出以下文言方法。
(1)古今贯通法
理解文言实词要重视文言与现代汉语间的内在联系。以“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中“辍”“就”二字的理解为例,在现代汉语中有“笔耕不辍”“就任”等词,即可知“辍”可解释为“停止”,这里解释为“离开”,“就”是“就职、就任”的意思,在“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一句中,现代汉语中有词语“希冀”,即可知“冀”是“希望”之意。
(2)对举释义法
对称性结构有助于快速理解实词含义。在句子“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中,要理解“殁”和“全”的意思,即可由对应的“夭”字得出“殁”是“死”的意思,由对应的“存”字得出“全”是“保全”的意思。
(3)触类旁通法
理解文言词语时,要重视相关词语在其他语境含义的联想,以期联想释义,触类旁通。如在句子“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中,要理解“死而有知”中“而”字的含义,即可联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的“而”字,联想出“而”在这里有假设的作用。
四.赏读品情
特定文学作品都富有个性语文价值和育人功能,甚至一个作品的不同章节也具有不同的语言教学价值。《祭十二郎文》二、三、四、六、七自然段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决定了其“研读悟情”的语文教学价值,而文章第5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强烈抒情,感情喷薄而出,动人肺腑,如何段落适合赏读,学生应因声求气,在赏读中走进韩愈内心,品出感情之至真至纯。
故可要求学生任选第5段或第11段作为赏读文本,自由朗读一分钟,并思考该如何读才能最准确地读出文本的感情。
第5自然段赏读
(1)读出韩愈感情的变化与矛盾:疑其非真——叹其非梦——悲其信然。
赏读时要读出感情变化。
(2)通过比较读出虚词强化的情感,感受语助词对强化情感的作用。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呜呼!其信然乎?其梦乎?其传之非其真乎?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信然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也!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也!
通过朗诵和比较可知,“邪”强化了“怀疑”的情感,“乎”强化了“疑问”的情感,“也”强化了“分析”的情感,“矣”强化了“判断”的情感。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第11自然段赏读
本段多用两两相对的骈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张扬宣泄,有如天雨之倾盘,自伤自责,推心痛悔,无以复加,天涯海角、阴阳相隔,天涯之恨,泣血以诉,真可谓“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五.读余思情
茅坤云,(祭十二郎文)通篇词意刺骨,无限凄凉,乃祭文中千古绝调;《古文观止》亦云,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哭,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为何《祭十二郎文》千年来能不断激发后人的感动和共鸣?因为韩愈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韩愈遭遇的人生困境是人类都将面临的人生困境。《祭十二郎文》能带给后人怎样的人生启迪?
韩愈在写下《祭十二郎文》后,他的精神世界走向了丰富和深刻。读者在《祭十二郎文》的情感河畔散步之时,定能得到心灵的启迪和升华。那么,就让朗朗书声与千古悲情多来几次唯美的邂逅吧!读一遍,再读一遍,情感将因此而丰富,人生将因此而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