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2学情分析jaB88.cOM

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3重点难点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四、“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创造”之时也是在倾吐读诗感受。

登高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登高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四、“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创造”之时也是在倾吐读诗感受。

相关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导入

师:由登高而想起:(留待学生补充)

节日寄情:九月九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登高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二、初读诗歌,读通文句

1、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2、关注诗歌内容理解。

师:你从诗歌读到了什么?自由讲述自己理解。不限制首颈颔尾联,不要怕错,说出自己真实理解,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关注如何更有效读懂诗歌并做好相关试题。

学生自主讲述自己的理解,可对别人的理解加以补充,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3、尝试用现代的文字讲述诗歌内容。

提示:把诗歌幻化成画面,并把画面连串起来,适当合情合理添加内容。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4、齐读诗歌,巩固诗歌内容认知。

三、深入悟读,读懂文句

1、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大家是否赞同?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需要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否则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认知,感觉诗歌内容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就难以领会其中的意蕴内涵。

我认为理解诗歌是必要的,不能停留表面读通。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赏析诗歌的一个前提。

我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

①教师范读:(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学生体验性自由朗读。

③进一步推动理解文本。

教师:诗人登高,怀想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初读文本收获回答。

提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师: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文如其人)言为(言为心声)

④加深读悟作者的心境。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关注本文写作背景。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提示理解: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常作客,不断在外面,远离家乡,心中眷念着家乡;百年多病,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②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杜甫的忧国忧民。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③小结:杜甫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⑤学生齐读文本,加深理解认知。

2、赏析诗歌意境。

①关注诗歌意境(氛围)创设

教师: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自觉的把语调低沉、忧伤(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为何这样做呢?同样是写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们当时怎么读的?

(回顾朗诵部分句子,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可以指名学生朗诵。)

教师: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诗歌的一些字句的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暗示)

如果说对诗歌情感心境的理解是理性的,那么这种暗示就是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②赏析诗歌意境创设的诗句

师:哪几联是感性的描写?

生:首联、颔联。

师:再读诗歌,关注诗歌感性的描写文字内容。

学生反复自由读,然后讲述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如选用的景物及描写的特点: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教师:这些感性文字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A: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先是身体的,再是心灵的)。

B: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C: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D:飞鸟,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提示理解:(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不是,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提示理解:我们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比较理解: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提示: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③颔联景物描写赏析

落木、长江。

学生讲,教师引导。

提示:由落木萧萧,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暂。

如果说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悟读: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提示: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沉郁。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无可奈何与一种宏大气势。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④师生共读。

⑤小结感性描写内容。

教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学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四、总结登高诗歌一般特征。

①学生自由讲述总结。

②教师加以引导。

提示:登高见景,关注景物感性的描写,铺设环境氛围,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情感抒发往往触景生情或情融于景,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秋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秋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生读

听录音

再指名生读、齐读

2、把握诗歌内容

•用解读记叙文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记叙文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经过(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事件的结果

学生概括师明确:

登高时间: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着急风的重阳节

登高地点: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阳登高避祸,希望健康长寿

登高的经过: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盘旋的飞鸟,纷纷飘落的黄叶,滔滔不绝的江水;听到了猿的哀鸣;想到了万里做客,晚年多病,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

登高的结果:感觉无限的悲凉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颔联

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二)抒情: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生品读此联,试着找出所蕴含的八层意思,师点拨)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结:这首被评为古今七律之第一的诗歌,所描写的景是哀景,情亦是哀情,景与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五、在赏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指名独背、齐背。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比较阅读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登高》教案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2.教师范读3.集体朗读4.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

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

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

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四、探究景物描写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五: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六、集体背诵本诗七: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八、板书设计

首联:风、天、猿啸渚、沙、鸟登悲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高杜甫

壮颈联:八种悲尾联:忧国忧民情景交融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

(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2、衔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

1、衔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

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无辜遭贬/远离朝廷

身死异国漂泊在外【板书】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活动5【练习】方法指导

1、最后,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

活动6【测试】牛刀小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2、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它主要传达怎样的主旨?(连接点—今昔对比)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活动7【作业】总结及作业

请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咏怀古迹(其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咏怀古迹(其三)

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

(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2、衔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

1、衔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

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无辜遭贬/远离朝廷

身死异国漂泊在外【板书】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活动5【练习】方法指导

1、最后,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

活动6【测试】牛刀小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2、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它主要传达怎样的主旨?(连接点—今昔对比)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活动7【作业】总结及作业

请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网站地图最新更新

Copyright©2006-2022 88教案网 jab88.com 湘ICP备2022004057号-5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网站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