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归纳

高中电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4-02

九年级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归纳。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九年级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九年级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总结
1、电阻的概念;每个导体都具有阻碍电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电阻。符号为R。
2、电阻的单位:单位欧姆Ω,常见的的还有kΩ、MΩ。106Ω=103kΩ=1MΩ。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关系为:

4、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
①接线柱②滑片③电阻丝④金属杆⑤瓷筒

5、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为了使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阻丝介入电路中,无论采用什么接法,都是“一上一下”。
6、读电阻箱的示数:
各旋钮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他们之和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
常见考法
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电阻单位间的换算,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电阻箱的读书方法。
误区提醒
1、电阻的大小决定因素是导体的材料;
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分压或分流;
3、电阻箱可以间断的变化电阻值,滑动变阻器是连续变化。
【典型例题】
例析:
甲、乙两条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线,甲的长度是乙的3倍,甲、乙横截面积之比是2∶1。若乙电阻是30Ω,那么甲电阻是多少?

初中物理电阻的定义知识点(二)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kV、mV、μV
换算关系:1Kv=1000V1V=1000mV1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可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四)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
电压表

符号

连接
串联
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量程
0.6A3A
3V15V
每大格
0.2A1A
1V5V
每小格
0.02A0.1A
0.1V0.5V
内阻
很小,几乎为零
相当于短路
很大
相当于开路

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
(五)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1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使用方法:选、串、接、调。
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法:“一上一下”;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范围为0~50Ω。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应用:电位器
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
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②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
⑵电阻箱:
分类:
旋盘式电阻箱:结构:两个接线柱、旋盘
变阻原理:转动旋盘,可以得到0~9999.9Ω之间的任意阻值。
读数: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电阻。
插孔式电阻箱:结构:铜块、铜塞,电阻丝。
读数:拔出铜塞所对应的电阻丝的阻值相加,就是连入电路的电阻值。
优缺点:能表示出连入电路的阻值,但不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

延伸阅读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阻》知识点分析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阻》知识点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阻》知识点分析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课后练习

1.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时,估计待测电路中的电压应选用0~3V的量程,但他误用0~15V的量程来测量。这样做的结果是()

A.指针摆动角度大,会损坏电压表

B.指针摆动角度小,会损坏电压表

C.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比较准确

D.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不够准确

答案:D

2.有甲、乙、丙、丁四根导线,其中甲、乙、丙三根是铜线,丁是镍铬合金线。甲、乙导线粗细相同,甲比乙短、乙、丙两导线长短一样,乙比丙粗,丙、丁长短粗细相同,则四根导线按其电阻大小排列是()

A.R甲R乙R丙R丁

B.R丁R丙R乙R甲

C.R丙R乙R甲R丁

D.R乙R丁R甲R丙

答案:C

分析:

甲和乙都是铜导线,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乙比甲长,由于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所以乙的电阻大于甲的电阻.

丙和乙都是铜导线,材料相同,长度相同,但乙比丙粗,即乙的横截面积大,由于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所以乙的电阻小于丙的电阻.

丙和丁的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但材料不同,由于镍铬合金的电阻率大于铜的电阻率,所以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情况下,丙的电阻小于丁的电阻.

由此可得:R丁R丙R乙R甲.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式的定义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式的定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式的定义

一、代数式
1.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幂的运算:
5.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公式法:A.平方差公式;B.完全平方公式:

一、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把
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二、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同类项合并的依据:乘
法分配律。
三、整式运算的法则:1.整式的加减: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整式的乘除:单项式相乘(除),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除),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被除式)里含有的字
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商)的一个因式.相同字母相乘(除)要用到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多项式乘(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积(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整式的乘方
单项式乘方,把系数乘方,作为结果的系数,再把乘方的次数与字母的指数分别相乘所得的幂作为结果的因式.
单项式的乘方要用到幂的乘方性质与积的乘方性质:

4.乘法公式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分式的定义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分式的定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分式的定义

分式

1、分式定义:形如的式子叫分式,其中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1)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有意义。(2)分式的值为0:A=0,B≠0时,分式的值等于0。

(3)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4)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

(6)最简公分母:各分式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7)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

(1);(2)(3)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

(1)加、减: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乘: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3)除: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的倒数式。

(4)乘方: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式子是分式的是()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3.下列各分式中,最简分式是()

4.化简

的结果是()

5.若把分式

中的x和y都扩大2倍,那么分式的值()

A.扩大2倍B.不变C.缩小2倍D.缩小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