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功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八年级物理第1节《功》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1节《功》导学案
教学
目标
(理念)
1、知识与技能:了解功的定义和功的而要素;知道功的单位;会用功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物体是否做功及怎样做功;掌握功的简单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学情
分析
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功的概念,在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实例中了解功的概念。
情境
导入
用手把书从提升到一定高度。手的提力使书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我们看到了手提力的成效,就说手对书的提力做了功。
自主
合作
一、自学“力学中的功”,思考:
1、图11.1-2中这些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
2、图11.1-3中,力为什么没有做功?
甲;
乙。
小组讨论: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哪几个因素?
二、自学“功的计算”
1、功等于与的乘积。
2、用字母表示物理量,则功的表达式为W=
3、功的单位:J(1J=1Nm)
4、例题中马的拉力F与摩擦力F摩大小相等,为什么?
互动
展示
1、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二个是。
2功等于与的乘积。用字母表示物理量,则功的表达式为W=
3、课本P641、2、3、4
引导
评价
1、学到了什么?
2、有何疑问?
3、其他评价
应用
拓展
《练习册》
教学
反思
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学案新人教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学案新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学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难点功的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
新
授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即
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1J=1N·m
〔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2]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3×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A.1000焦B.l焦C.0焦D.无法确定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l牛·米。作业课本64页练习1、2、3、4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质量》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质量》导学案
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质量的概念符号和单位。2、会进行单位运算。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讨论法、启发、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质量的定义是。质量的单位有、、、。
2、质量的单位换算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t;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张纪念邮票的质量约为50mg.
5、小组讨论: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二、课堂导学:质量
1、质量的引入:教师举例,讲台,课桌,凳子。
学生讨论:共同点:材料——木材。不同点:含木材量不同。
学生举例: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符号为m,或m。
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学生回答:单位有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106g=109mg;
教师讲解:0.42kg=0.42×103g=4.2×102g
0.42kg=0.42×10-3t=4.2×10-4t
强调:单位换算的书写格式。
3、质量是物体的性格。
实例:讨论下列变化情况中物体质量是否变化。
将桌子从一楼搬到三楼;
把粉笔压成粉笔灰;
把冰熔化成水;
把水从20加热到60。
归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三、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完成下列问题:
1.买卖食物都要称量食物的质量,通常我们用哪些器材称量质量?
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台秤测质量.
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
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导学案
1.底座2.横梁3.托盘4.标尺
5.平衡螺母6.指针7.分度盘8.游码
3.熟记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称量);
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
一放: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
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大后小向天平右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四读:右盘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物体质量;
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点拨:
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静态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
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
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
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读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刻度线为准.
三、课堂练习: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登月舱从地球运动到月球的质量变小了
B、1kg铁比1kg棉花质量大
C、一杯水凝固成冰体积变大,质量也变大了
D、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变。
例2:2×10-7mg最接近下列哪一个物体质量()
A、一头水牛B、一名中学生C、一只鸡D、一枚大头针
例3:小明在探究质量是否与温度有关的实验中,将质量为2.8kg的冷水放在火炉上烧开后,再称量,发现只乘下2.76kg,于是在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你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吗?
(2)你能帮助小明分析一下减少0.04kg水哪里去了?
例4: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横梁平衡的是()
A.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B.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C.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D.以上措施都可以
例5:用已经调好了的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八年级物理《杠杆》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杠杆》导学案
教学
目标
(理念)
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探究在必须有合作精神。
学情
分析
杠杆在生活在和生产在有着广泛是应用,学生并不陌生,但对杠杆的几个名词不能正确认识。
情境
导入
动画导入
自主
合作
(一)认识杆杠
活动一
思考:1.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2.如何把定在木板中的钉子取出?
你所使用的工具,它们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归纳出杠杆的定义。
杠杆:
活动二
1.列举出生活中的杠杆。
2.认真预习弄清杠杆的几个名词。
杠杆的几个名词(五要素):
?支点0:;
?动力F1:是;
?阻力F2:是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是到的距离;
…阻力臂L2:是到的距离。
(二)学会杠杆五要素的作图
1、上图是用撬棒撬石头、用羊角锤起钉子的过程,你能在图中作出他们的五要素吗?(看看课本12.1-1的图,然后动手试试。)
2、通过作图你能归纳出做力臂的方法吗?
互动
展示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三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或。
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77,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1、F2、L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杠杆原理)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四)杠杆原理的应用
活动四
阅读P78例题(计算大象的质量)
引导
评价
1、活动过程中,有何感想、有何收获?
2、有疑问?我们一起解决!
应用
拓展
完成P802、4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