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毛细现象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

毛细现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毛细现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实验2: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讨论: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实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教师讲解同时展示图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因。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容易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细微管道连通起来的。
三、处理课后习题
四、总结

典型例题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1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微观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2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

(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

(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

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眼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因此,本题答案为(2)、(4)。

各种毛细现象

例3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

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

例4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层分子的力和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与上升液柱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附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


相关阅读

周期现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周期现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周期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
(2)感受周期现象对实际工作的意义;
(3)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
(4)能熟练地判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周期;
(5)能利用周期函数定义进行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单摆运动、时钟的圆周运动、潮汐、波浪、四季变化等,让学生感知周期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周期函数的定义;根据周期性的定义,再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周期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周期现象的存在,会判断是否为周期现象。
难点:周期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在大千世界有很多的现象,通过具体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感知周期现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周期性的定义,再应用于实践。
教学用具:实物、图片、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海南岛非常幸福,可以经常看到大海,陶冶我们的情操。众所周知,海水会发生潮汐现象,大约在每一昼夜的时间里,潮水会涨落两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周期现象。再比如,[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所以,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我们已经知道,潮汐、钟表都是一种周期现象,请同学们观察钱塘江潮的图片(投影图片),注意波浪是怎样变化的?可见,波浪每隔一段时间会重复出现,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周期现象的例子。(单摆运动、四季变化等)
(板书:一、我们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2.那么我们怎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周期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3——P4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散点图”?
②图1-1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③如何理解图1-1中的“H/m”和“t/h”?
④对于周期函数的定义,你的理解是怎样?
以上问题都由学生来回答,教师加以点拨并总结:周期函数定义的理解要掌握三个条件,即存在不为0的常数T;x必须是定义域内的任意值;f(x+T)=f(x)。
(板书:二、周期函数的概念)
3.练习:
(1)已知函数f(x)满足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均存在非零常数T,使得f(x+T)=f(x)。
求f(x+2T),f(x+3T)
略解:f(x+2T)=f[(x+T)+T]=f(x+T)=f(x)
f(x+3T)=f[(x+2T)+T]=f(x+2T)=f(x)
本题小结,由学生完成,总结出“周期函数的周期有无数个”,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为避免引起混淆,特指最小正周期。
(2)已知函数f(x)是R上的周期为5的周期函数,且f(1)=2005,求f(11)
略解:f(11)=f(6+5)=f(6)=f(1+5)=f(1)=2005
(3)已知奇函数f(x)是R上的函数,且f(1)=2,f(x+3)=f(x),求f(8)
略解:f(8)=f(2+2×3)=f(2)=f(-1+3)=f(-1)=-f(1)=-2
【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课本P4倒数第五行——P5倒数第四行,然后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交流。
2.例题讲评
例1.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吗?如果是,这个函数y=f(t)是不是周期函数?
例2.图1-3(见课本)是钟摆的示意图,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y=g(t)。根据钟摆的知识,容易说明g(t+T)=g(t),其中T为钟摆摆动一周(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函数y=g(t)是周期函数。若以钟摆偏离铅垂线MN的角θ的度数为变量,根据物理知识,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也是θ的周期函数。
例3.图1-4(见课本)是水车的示意图,水车上A点到水面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假设水车5min转一圈,那么y的值每经过5min就会重复出现,因此,该函数是周期函数。
3.小组课堂作业
(1)课本P5的思考与交流
(2)(回答)今天是星期三那么7k(k∈Z)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7k(k∈Z)天前的那一天是星期几?10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1.作业:习题1—1第1,2,3题.
2.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

自感现象涡流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感现象涡流”,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六节自感现象涡流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感现象、自感系数和涡流,知道影响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
2、了解自感现象的利用和危害的防止。
3、初步了解日光灯、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工作的自感原理。
4、利用对自感现象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体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
5、体会科技成果对生活的广泛影响,培养对涡流现象的广泛、神奇的应用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识
1、电磁感应现象原理:E1==Δφ/Δt提问
2、自感现象
演示1(图36-2)-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增加。
演示2(图36-3)-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减小。
自感作用:电路中的自感作用是阻碍电流变化。
3、电感器线圈演示讲解
自感(系数):匝数越多,自感系数越大;加如铁芯,自感系数增大。
作用:有阻碍交流的作用
实例:变压器(即互感器)、日光灯电子镇流器个例分析
危害:城市无轨电车弓型拾电器电弧火花-烧蚀开关、危及行人。
4、涡流及其应用
现象:阻尼摆演示-设问-探究-释疑
概念及成因:空间磁通量变化,空间中的导体就会感应出电流,即涡流。
应用:
变压器硅钢片设计原理:---解释:为什么变压器要有冷却装置?
电磁炉发热原理:
金属探测器:
危害:使得变压器及电机铁芯内感应涡流,发热,影响绝缘性能乃至导致火灾事故。
防止办法:铁芯分片组叠,并彼此绝缘。

二、巩固新知识
1、小结:自感-涡流-现象-规律-应用
2、阅课文:P78-81
3、练习:(课本)P81—1、2(讲)、3(提示:自感系数因素)、4(启发分析)、5(启发讲述)
4、作业:

后记:
1、电磁炉原理:
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电磁炉的炉面是耐热陶瓷板,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
电磁炉加热原理如图所示,灶台台面是一块高强度、耐冲击的陶瓷平板(结晶玻璃),台面下边装有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即励磁线圈)、高频电力转换装置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台面的上面放有平底烹饪锅。
其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又经高频电力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变为超过音频的高频交流电,将高频交流电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状的感应加热线圈上,由此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其磁力线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于金属锅。在烹饪锅体内因电磁感应就有强大的涡流产生。涡流克服锅体的内阻流动时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所产生的焦耳热就是烹调的热源。
概述
电磁灶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加热工作的,是现代家庭烹饪食物的先进电子炊具。它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用来进行煮、炸、煎、蒸、炒等各种烹调操作。特点: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噪音小、省电节能、不污染环境、安全卫生,烹饪时加热均匀、能较好地保持食物的色、香、味和营养素,是实现厨房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新型电子炊具。电磁灶的功率一般在700--1800W左右。
电磁炉按感应线圈中的电流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两大类,相比较高频电磁灶受热效率高,比较省电。
按样式分类,可以分以下三种。
台式电磁炉:分为单头和双头两种,具有摆放方便、可移动性强等优点。因为价格低较受欢迎。
埋入式电磁炉:是将整个电磁炉放入橱柜面内,然后在台面上挖个洞,使灶面与橱柜台面成一个平面。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安装方法只求美观,但不科学,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把电磁炉当做火锅,埋入式炒菜并不方便。
嵌入式电磁炉:可适应不同锅具的需要,不再对锅具有特殊要求。
2、涡流现象离学生生活很近,要不失时机的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让他们有所了解。比如,他们用来给手机充电的充电器,在电源插孔出插的时间长了,要发热,就有涡流起的作用。
3、涡流,涡流,就是旋涡一样的电流。

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掌握天然放射线的性质;

(2)掌握原子核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

(3)结合天然放射线的探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2.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以及有关科学家的事绩,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衰变规律;

(2)用电场和磁场探测天然射线的基本方法.

2.难点: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如何分析天然射线的性质.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顾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经历,以及贝可勒尔为了试验放射线的性质,用试管装入含铀矿物插在上衣口袋中被射线灼伤、早期核物理学家多死于白血病(放射病)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天然放射性.

1.天然放射现象:某种物质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的现象.

2.原子核的衰变:某种元素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粒子后,转变成新的元素原子核的现象.

3.天然放射线的性质.(见下页表)

说明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α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最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

4.衰变规律.

(1)遵从规律:

质量数守恒(说明与“质量守恒定律”之区别);

电荷数守恒;

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说明:γ衰变是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一般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进行的,即衰变模式是:α+γ,β+γ,没有α+β+γ这种模式!

(3)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掉一半所用时间.

说明:某种原子核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无关,是核素自身性质的反映.

平衡下列衰变方程:

分析:因为α衰变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而β衰变不能,所以应先从判断α衰变次数入手:

每经过1次α衰变,原子核失去2个基本电荷,那么,钍核经过6次α衰变后剩余的电荷数与铅核实际的电荷数之差,决定了β衰变次数:

答案:6,4.

(1)α粒子与氡核的动能之比;

(2)若α粒子与氡核的运动方向与匀强磁场的磁感线垂直,画出轨迹示意图,并计算轨道半径之比.

解:(1)衰变时动量守恒:

0=mαvα+MRnvRn,

(2)若它们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垂直,轨道半径

但衰变时射出的α粒子与反冲核(Rn)都带正电荷,且动量大小相等,则它们在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的轨迹是一对外切圆(图1),轨道半径和粒子电量成反比:

一束天然放射线沿垂直电场线的方向从中间进入到两块平行带电金属板M、N之间的匀强电场中,试问:

(1)射线Ⅰ、Ⅱ、Ⅲ各是哪种射线?

(2)M、N各带何种电荷?

提示:参考天然放射线的性质.

解:γ射线不带电,所以是Ⅱ(直线).

设带电粒子打到金属板上的位置为x,偏转的距离都是d/2,根据公式

qα=2e,qβ=e,代入上式,得比值

所以Ⅰ为α射线,Ⅲ为β射线,M带负电.

随机现象导学案


§3.1.1第1课时随机现象
学习目标:1.体会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含义;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意义;
3.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
学习重点、难点:事件的分类.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P87-P88
1.基本概念:
①确定性现象、随机现象、试验、事件
②必然事件:;
③不可能事件:;
④随机事件:.
2.请举出一些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实例.

3.你觉得“守株待兔”可笑的原因是说什么?

二、合作探究
例1.给出下列事件:
①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②某人射击一次,中靶;③如果a>b,那么a-b>0;
④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⑤某电话机在1小时内收到2次呼叫;⑥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
⑦在常温下,焊锡熔化;⑧某地1月1日刮西北风;
⑨一个电影院某天的上座率超过50%;⑩当x是实数时,x2≥0.
其中必然事件有,不可能事件有,随机事件有.
例2.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集合是空集是必然事件;②是奇函数,则是随机事件;
③若,则是必然事件;④对顶角不相等是不可能事件.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例3.下列随机事件中,一次试验是指什么?它们各有几次试验?
①一天中,从北京开往沈阳的7列列车,全部正点到达;
②抛10次质地均匀的硬币,硬币落地时有5次正面向上。

三、课堂练习:课本P88练习1~4
四、回顾小结:随机现象的两个特征
①结果的随机性: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做重复的试验时,如果试验的结果不止一个,则在试验前无法预料哪一种结果将发生.
②频率的稳定性:即大量重复试验时,任意结果(事件)出现的频率尽管是随机的,却稳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试验的次数越多,频率与这一常数的偏差大的可能性越小.
五、课外作业:课本P91习题3.1:1~2
课课练
六、自我测试
1.给出下列事件: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同时掷二颗骰子,都出现2点;
③如果都是实数且,那么;④木柴燃烧,产生热量;
⑤口袋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随机摸出一个球,这个球是白球;
⑥在10件同类产品中,有8件是正品,2件是次品,从中任意抽出3件至少有一件是正品。其中必然事件有,不可能事件有,随机事件有.
2.给出下列两个随机事件:①抛10次同一枚的质地均匀的硬币,有10次正面向上;
②姚明在本赛季中共罚球57次,有53次投球命中.其中事件①的一次试验是
_______________,事件②一共进行了次试验。
3.在10个学生中,男生有个,现从10个学生中任选6人去参加某项活动。
①至少有一个女生;②5个男生,1个女生;③3个男生,3个女生。当为何值时,使得①为必然事件,②为不可能事件,③为随机事件同时成立?

4.已知,给出事件.
(1)当A为必然事件时,求的取值范围;
(2)当A为不可能事件时,求的取值范围。

§3.1.2第2课时随机事件的概率
学习目标:1.理解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呈现的规律性;
2.正确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3.知道计算概率的方法.
学习重点: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难点:概率的统计定义的理解,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计算概率.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P89~91
1.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2.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①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②频率具有随机性,它反映的是某一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它反映的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
③概率是一个客观常数,它反映了随机事件的属性.
3.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的概率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随机事件A的概率为.
二、合作探究
例1.某种新药在使用的患者中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调查患者人数
10020050010002000
用药有效人数
851804358841761
有效(频)率
请填写表中有效频率一栏,并指出该药的有效概率是多少?

例2.①某厂一批产品的次品率为0.1,问任意抽取其中10件产品是否一定会发现一件次品?为什么?②10件产品中次品率为0.1,问这10件产品中必有一件次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例3.一批种子做发芽试验,其结果如下:
种子粒数257013070020003000
发芽粒数246011663918062713
发芽率
任取一粒种子其发芽的概率约为(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三、课堂练习:课本P91练习1~3
四、回顾小结:
五、课外作业:课本P91习题3.1:3、5
课课练
六、自我测试
1.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天气预报说昨天下雨概率为90℅,结果根本一点雨都没下,天气预报也太不准确了,”学了概率后,你能给出解释吗?

2.张老师在某大学连续3年主讲高等数学,下表是李老师这门课3年来的考试成绩分布:
成绩人数
90分以上43
80分~89分182
70分~79分260
60分~69分90
50分~59分62
50分以下8
学生甲下学期将修张老师的高等数学课,用已有的信息估计她得以下分数的概率(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1)90分以上;(2)60分~69分;(3)60分以上.

3.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射击次数n102050100200500
击中靶心次数
8194492178455
击中靶心的频率
①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
②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多少?

4.不做大量重复的试验,就下列事件直接分析它的概率:
①掷一枚均匀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②掷一枚骰子,出现“正面是3”的概率是多少?出现“正面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出现“正面是奇数”的概率是多少?
③某班有52名学生,其中女生24人,现任选一人,则被选中的是男生的概率是多少?被选中的是女生的概率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