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小结33

高中三角函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2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小结33。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数学三角函数小结33”,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三角函数小结和复习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本章知识结构体系(如下图),了解本章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是由对应的三角函数线的方向确定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角可以用集合或区间表示,是一种对应关系;弧度制的任意角是实数,这些实数可以用三角函数线进行图形表示,因此,复习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了解符号确定方法,了解集合与对应,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另外,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得出,要通过简谐运动引入,分析、确定三角函数图象的关键点画图象,观察得出其性质,通过类比、归纳得出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所以,复习本章时要在式子和图形的变化中,学会分析、观察、探索、类比、归纳、平移、伸缩等基本方法。
例题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y=-3sin2x②y=-2cos3x-1③y=-3sin2x+1④y=sinx+cosx
⑤y=1-cos(-3x-5π)
分析: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判断f(-x)=±f(x)是否成立;若成立,函数具有奇偶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若不成立,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解:(过程略)①奇函数②偶函数③④非奇非偶函数⑤偶函数
例2求函数y=-3cos(2x-π)的最大值,并求此时角x的值。
分析:求三角函数的最值时要注意系数的变化。
解:函数的最大值为:y=|-3|=3,此时由2x-π=2kπ+π得x=kπ+π,(k∈Z)
例3求函数的定义域。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则有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χ︱χ∈R且}
【情态与价值】
一、选择题
1.已知cos240约等于0.92,则sin660约等于()
A.0.92B.0.85C.0.88D.0.95
2.已知tanx=2,则的值是()。
A.B.C.-D.
3.不等式tanx≤-1的解集是()。
A.(k∈Z)B.(k∈Z)
C.(k∈Z)D.(k∈Z)
4.有以下四种变换方式:
①向左平移,再将横坐标变为原来的;②将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再向左平移;
③将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再向左平移;④向左平移,再将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其中,能将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变为y=sin(2x+)的图象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填空题
5.tan(-)=.
6.函数y=sinx(≤x≤)的值域是。
7.若函数y=a+bsinx的值域为[-,],则此函数的解析式是。
8.对于函数y=Asin(ωx+)(A、ω、均为不等于零的常数)有下列说法:
①最大值为A;②最小正周期为;③在[0,2π]λο上至少存在一个x,使y=0;
④由≤ωx+≤(k∈Z)解得x的范围即为单调递增区间,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三、解答题
9.(1)已知sinθ-cosθ=0<θ<,求sinθ+cosθ的值;

(2)求函数y=2cosx+2sin2x-3的值域及取得最值是时的x的值。

10.单摆从某点开始来回摆动,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S(厘米)和时间t(秒)的函数关系为y=6sin(2πt+)。
(1)作出它的图象;
(2)单摆开始摆动(t=0)时,离开平衡位置多少厘米?
(3)单摆摆动到最右边时,离开平衡位置多少厘米?
单摆来回摆动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延伸阅读

高二数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9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数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9”,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能力目标: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德育目标: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值域:
练习1: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且,求的值。
解:由题设知,,所以,得,
从而,解得或.
当时,,

当时,,

当时,,

2.三角函数的符号:
练习2:已知且,
(1)求角的集合;(2)求角终边所在的象限;(3)试判断的符号。
3.诱导公式:
练习3: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
(1),(2),(3).
二、讲解新课:
当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满足时,有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几何表示——三角函数线。
1.单位圆:圆心在圆点,半径等于单位长的圆叫做单位圆。
2.有向线段:
坐标轴是规定了方向的直线,那么与之平行的线段亦可规定方向。
规定:与坐标轴方向一致时为正,与坐标方向相反时为负。
3.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设任意角的顶点在原点,始边与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与点,
过作轴的垂线,垂足为;过点作单位圆的切线,它与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
长线交与点.

由四个图看出:
当角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时,有向线段,于是有
,,

我们就分别称有向线段为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说明:
①三条有向线段的位置:正弦线为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到轴的垂直线段;余弦
线在轴上;正切线在过单位圆与轴正方向的交点的切线上,三条有向线段中两条在单位
圆内,一条在单位圆外。
②三条有向线段的方向:正弦线由垂足指向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余弦线由原点指向垂
足;正切线由切点指向与的终边的交点。
③三条有向线段的正负:三条有向线段凡与轴或轴同向的为正值,与轴或轴反向的
为负值。
④三条有向线段的书写:有向线段的起点字母在前,终点字母在后面。
4.例题分析:
例1.作出下列各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1);(2);(3);(4).
解:图略。
例2.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tan与tan3cot与cot
解:如图可知:
tantan
cotcot
例3.利用单位圆寻找适合下列条件的0到360的角
1sin≥2tan
解:12

30≤≤1503090或210270

例4.利用单位圆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角的范围。
(1);(2);
(3)且;
(4);(5)且.
答案:(1);(2);
(3);(4);
(5).

三、巩固与练习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2.会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线;
3.利用单位圆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求角的范围。
五、课后作业:
补充:1.利用余弦线比较的大小;
2.若,则比较、、的大小;
3.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写出角的取值范围:
(1);(2);(3).
六、板书设计

高二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1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1”,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4-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本节课教学内容“诱导公式(二)、(三)、(四)”是人教版数学4,第一章1、3节内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一)等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又是推导诱导公式(五)的理论依据。
2、求三角函数值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诱导公式是求三角函数值的基本方法。诱导公式的重要作用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0°~9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学的数形结合和归纳转化思想方法,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思维形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诱导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相关角边的几何对称关系及诱导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1)识记诱导公式。
(2)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内涵及结构特征,会初步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的值,并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和证明。
2、能力目标:(1)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思想方法。
(2)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
(3)通过基础训练题组和能力训练题组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通过归纳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渗透从特殊到一般、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导入课题
I重现已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1、提问:试叙述三角函数定义
2、提问:试写出诱导公式(一)
3、提问:试说出诱导公式的结构特征
4、板书诱导公式(一)及结构特征:
诱导公式(一)
sin(k2π+)=sincos(k2π+)=cos
tg(k2π+)=tg
(k∈Z)
结构特征:①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
②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0°~36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
5、问题:试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
(1)sin1110°(2)sin1290°
学生:(1)sin1110°=sin(3×2π°+30°)=sin30°=
(2)sin1290°=sin(3×π°+210°)=sin210°
(至此,大多数学生无法再运算,从已有知识导出新问题)
6、引导学生观察演示(一),并思考下列问题一:

演示(一)
(1)210°能否用(180°+)的形式表达?
(0°<<90°=(210°=180°+30°)
(2)210°角的终边与30°的终边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
(3)设210°、30°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p',则点p与p'的位置关系如何?(关于原点对称)
(4)设点p(x,y),则点p’怎样表示?[p'(-x,-y)]
(5)sin210°与sin30°的值关系如何?
7、师生共同分析:
在求sin210°的过程中,我们把210°表示成(180°+30°)后,利用210°与30°角的终边及其与单位圆交点p与p′关于原点对称,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把180°~270°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0°~90°角的三角函数值。
8、导入课题:对于任意角,sin与sin(180+)的关系如何呢?试说出你的猜想。
(二)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联想类比、归纳、推导公式
(I)1、引导学生观察演示(二),并思考下列问题二:

设为任意角演示(二)
(1)角与(180°+)的终边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
(2)设与(180°+)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p,p′,则点p与
p′具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设点p(x,y),那么点p′坐标怎样表示?[p′(-x,-y)]
(4)sin与sin(180°+)、cos与cos(180°+)关系如何?
(5)tg与tg(180°+)
(6)经过探索,你能把上述结论归纳成公式吗?其公式特征如何?
2、教师针对学生思考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师生共同归纳推导公式。
(1)板书诱导公式(二)
sin(180°+)=-sincos(180°+)=-cos
tg(180°+)=tg

(2)结构特征:①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看作锐角时)
②把求(180°+)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的三角函数值。
3、基础训练题组一: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可查表)
①cos225°②tg-π③sinπ
4、用相同的方法归纳出公式:
sin(π-)=sin
cos(π-)=-cos
tg(π-)=-tg
5、引导学生观察演示(三),并思考下列问题三:

演示(三)
(1)30°与(-30°)角的终边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2)设30°与(-30°)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p′,则点p与
p′的关系如何?
(3)设点p(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x,-y)]
(4)sin(-30°)与sin30°的值关系如何?
6、师生共同分析:在求sin(-30°)值的过程中,我们利用(-30°)与30°角的终边及其与单位圆交点p与p′关于原点对称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求sin(-30°)的值。
(Ⅱ)导入新问题:对于任意角sin与sin(-)的关系如何呢?试说出你的猜想?
1、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四),并思考下列问题四:

设为任意角演示(四)
(1)与(-)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2)设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p′,则点p与p′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3)设点p(x,y),那么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x,-y)]
(4)sin与sin(-)、cos与cos(-)关系如何?
(5)tg与tg(-)
(6)经过探索,你能把上述结论归纳成公式吗?其公式结构特征如何?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推导公式,教师巡视及时反馈、矫正、讲评
3、板书诱导公式(三)
sin(-)=-sincos(-)=cos
tg(-)=-tg

结构特征:①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看作锐角)
②把求(-)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的三角函数值
4、基础训练题组二: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可查表)
①sin(-)②tg(-210°)③cos(-240°12′)
(三)构建知识系统、掌握方法、强化能力
I、课堂小结:(以填空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
1、诱导公式(一)、(二)、(三)

sin(k2π+)=sincos(k2π+)=cos
tg(k2π+)=tg
(k∈Z)

sin(π+)=-sincos(π+)=-cos
tg(π+)=tg

sin(-)=-sincos(-)=cos
tg(-)=-tg

用相同的方法,归纳出公式
Sin(π-α)=Sin
Cos(π-α)=-cosα
Ten(π-α)=-tanα
2、公式的结构特征: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看作锐角时)
(Ⅱ)能力训练题组:(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1、已知sin(π+)=(为第四象限角),求cos(π+)+tg(-)的值。
2、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tg(-536π)(2)sin(=-113π)
(3)cos(-5100151)(4)sin(-173)

(III)方法及步骤:

(IV)作业与课外思考题
通过上述两题的探索,你能推导出新的公式吗?
四、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本节课彩了“问题、类比、发现、归纳”探究式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1)利用已有知识导出新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以旧拓新的目的。
(2)由(1800+300)与300、(-300)与300终π-π6与π6)边对称关系的特殊例子,利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对“α为任意角”的认识更具完备性,通过联想、引导学生进行导,问题类比、方法迁移,发现任意角α与(1800+α)、-α终边的对称关系,进行寅,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更具客观性、严密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采用问题设疑,观察演示,步步深入,层层引发,引导联想、类比,进而发现、归纳的探究式思维训练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在类比、归纳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公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通过能力训练题组和课外思考题,把诱导公式(一)、(二)、(三)、四的应用进一步拓广,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角函数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三角函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倍角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目的:继续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同时,让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
过程:
一、复习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一、已知,,tan=,tan=,求2+
(《教学与测试》P115例三)
解:∴
又∵tan20,tan0∴,
∴∴2+=
例二、已知sincos=,,求和tan的值
解:∵sincos=∴
化简得:∴
∵∴∴即
二、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sin()=2sincossincos=[sin(+)+sin()]
sin(+)sin()=2cossincossin=[sin(+)sin()]
cos(+)+cos()=2coscoscoscos=[cos(+)+cos()]
cos(+)cos()=2sinsinsinsin=[cos(+)cos()]
这套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在告知公式前提下)
例三、求证:sin3sin3+cos3cos3=cos32
证:左边=(sin3sin)sin2+(cos3cos)cos2
=(cos4cos2)sin2+(cos4+cos2)cos2
=cos4sin2+cos2sin2+cos4cos2+cos2cos2
=cos4cos2+cos2=cos2(cos4+1)
=cos22cos22=cos32=右边
∴原式得证
三、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若令+=,=φ,则,代入得:

这套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公式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例四、已知coscos=,sinsin=,求sin(+)的值
解:∵coscos=,∴①
sinsin=,∴②
∵∴∴

四、小结: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五、作业:《课课练》P36—37例题推荐1—3
P38—39例题推荐1—3
P40例题推荐1—3

三角函数线


第六教时
教材:三角函数线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指出:“定义”从代数的角度揭示了三角函数是一个“比值”
二、提出课题:从几何的观点来揭示三角函数的定义:
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
三、新授:
1.介绍(定义)“单位圆”—圆心在原点O,半径等于单位长度的圆
2.作图:(课本P14图4-12)
此处略……………………………
设任意角的顶点在原点,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也与单位圆交于P,坐标轴正半轴分别与单位圆交于A、B两点
过P(x,y)作PMx轴于M,过点A(1,0)作单位圆切线,与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T,过点B(0,1)作单位圆的切线,与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S
3.简单介绍“向量”(带有“方向”的量—用正负号表示)
“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
方向可取与坐标轴方向相同,长度用绝对值表示。
例:有向线段OM,OP长度分别为
当OM=x时若OM看作与x轴同向OM具有正值x
若OM看作与x轴反向OM具有负值x
4.
有向线段MP,OM,AT,BS分别称作
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余切线
四、例一.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tan与tan3cot与cot
解:如图可知:
tantan
cotcot
例二利用单位圆寻找适合下列条件的0到360的角
1sin≥2tan
解:12
30≤≤1503090或210270
例三求证:若时,则sin1sin2
证明:分别作1,2的正弦线x的终边不在x轴上
sin1=M1P1sin2=M2P2

∴M1P1M2P2即sin1sin2

五、小结:单位圆,有向线段,三角函数线
六、作业:课本P15练习P20习题4.32
补充:解不等式:()
1sinx≥2tanx3sin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