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16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研究与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相关推荐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课标要求
1.了解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了解常见有机物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简单有机物的结构。
2.了解有机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包手性异构体)。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4.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5.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要点精讲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2.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又:链状烃和脂环烃统称为脂肪烃。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
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
2.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①碳链异构:由于分子中烷基所取代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②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1-丁烯和2-丁烯;
③官能团异构: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官能团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如乙酸和甲酸甲酯;
④给信息的其他同分异构体:顺反异构,对映异构。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①烷烃
烷烃只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应注意要全面而不重复,具体规则如下: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摘二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
②具有官能团的有机物
一般书写的顺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③芳香族化合物
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3种。
(2)常见的几种烃基的异构体数目
①―C3H7:2种
②―C4H9:4种
(3)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①基元法
如丁基有四种,则丁醇、戊醛、戊酸等都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②替代法
如二氯苯(C6H4Cl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将H替代Cl);又如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
③等效氢法
等效氢法是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重要方法,其规律有:
a.同一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b.同一碳原子上的甲基氢原子等效;
位于对称位置上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
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1)用重结晶、蒸馏、萃取等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离、提纯;
(2)对纯净的有机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实验式;
(3)可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
(4)可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和各类氢原子的数目,确定结构式。
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2.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1)烷烃命名
①烷烃命名的基本步骤
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②原则
A.最长、最多定主链
a.选择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b.当有几个不同的碳链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个作为主链。
B.编号位要遵循“近”、“简”、“小”
a.以离支链较近的主链的一端为起点编号,即首先要考虑“近”。
b.有两个不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则从较简单的支链一端开始编号。即同“近”,考虑“简”。
若有两个相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而中间还有其他支链,从主链的两个方向编号,可得两种不同的编号系列,两系列中各位次和最小者即为正确的编号,即同“近”、同“简”,考虑“小”。
c.写名称
按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相应的某烷,在其前写出支链的位号和名称。原则是:先简后繁,相同合并,位号指明。阿拉伯数字用“,”相隔,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用“”连接。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①选主链:将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作为“某烯”或“某炔”。
②编号位: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③写名称:将支链作为取代基,写在“某烯”或“某炔”的前面,并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
(3)苯的同系物命名
①苯作为母体,其他基团作为取代基
例如: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甲苯,被乙基取代后生成乙苯,如果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后生成二甲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可分别用邻、间、对表示。
②将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编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给另一个甲基编号。

四、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步骤

2.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①定性分析
用化学方法鉴定有机物分子的元素组成
②定量分析
将一定量有机物燃烧后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并测定各产物的量从而推算出有机物分子中所含元素原子的最简单整数比。
③李比希氧化产物吸收法
用CuO将仅含C、H、O元素的有机物氧化后,产物H2O用无水CaCl2吸收,CO2用KOH浓溶液吸收,计算出分子中碳、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含量,其余的为氧原子的含量。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①原理
样品分子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到达检测器的时间因质量不同而先后有别质谱图
②质荷比: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最大的数据即为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分子结构的鉴定
(1)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
①化学方法:利用特征反应鉴定出官能团,再制备它的衍生物进一步确认。
②物理方法: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
(2)红外光谱(IR)
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不同官能团或化学键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3)核磁共振氢谱
①处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原子在谱图上出现的位置不同;
②吸收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
4.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确定
(1)元素分析
①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
最常用的是燃烧分析法。将样品置于氧气流中燃烧,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吸水剂和碱液吸收,称重后即可分别计算出样品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氧元素质量分数的确定

(2)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规律
①最简式规律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无论多少种,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元素质量比例相同。
要注意的是:
a.含有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与含有2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酯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b.含有n个碳原子的炔烃与含有3n个碳原子的苯及其同系物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②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有机物
a.含有n个碳原子的醇与含(n-1)个碳原子的同类型羧酸和酯。
b.含有n个碳原子的烷烃与含(n-1)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
③“商余法”推断烃的分子式(设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a.得整数商和余数,商为可能的最大碳原子数,余数为最小的氢原子数。
b.的余数为0或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氢原子数时,将碳原子数依次减少一个,每减少一个碳原子即增加12个氢原子,直到饱和为止。
5.有机物分离提纯常用的方法
(1)蒸馏和重结晶

(2)萃取分液
①液――液萃取: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②固――液萃取: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
(3)色谱法
①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分离、提纯有机物。
②常用吸附剂:碳酸钙、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要点精讲
1.1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1.1化学实验安全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1.1.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1)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2)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3)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4)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5)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3、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
(9)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
(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
(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
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2.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符号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2)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1.2.2气体摩尔体积
(1)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公式:n=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单位:mol/l
公式:CB=nB/V,nB=CB×V,V=nB/CB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1.2.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摇匀
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Na2CO3在BaCl2之后;()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二、离子的检验:

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

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NH4+: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若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含有NH4+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概念、符号

定义

注意事项

物质的量:n

衡量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所含粒子数。

NA有单位:mol-1或/mol,读作每摩尔,

NA≈6.02×1023mol-1。

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变化而变

气体摩尔体积:Vm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具有的体积

影响气体摩尔体积因素有温度和压强。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某溶质B的物质的量。

公式中的V必须是溶液的体积;将1L水溶解溶质或者气体,溶液体积肯定不是1L。

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多少而变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质量分数W=m(溶质)/m(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n(溶质)/V(溶液)。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配制的步骤: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称取(或量取)溶解(静置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400mL的溶液应用500mL容量瓶。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5.3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5.3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当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

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注意事项:误差分析(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抓住C=n/V分析

可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过程分析

对C的影响

n

V

称量时间过长

减小

不变

偏低

用滤纸称NaOH固体

减小

不变

偏低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水

不变

不变

无影响

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洒落

减小

不变

偏低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减小

不变

偏低

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并定容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

减小

不变

偏低

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

不变

增大

偏低

定容俯视刻度线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仰视刻度线

不变

增大

偏低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
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__半球,北半球的昼长__(大于、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____,北极圈内出现极;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大于、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北极圈内出现极;南半球则相反。
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秋分
由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昼夜____。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
夏至
最大值:_____及其以北地区
最小值:_____
北半球昼最___夜最__,且纬度越高,昼越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冬至
最大值:_____及其以南地区
最小值:_____
北半球昼最___夜最__,且纬度越高,昼越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3)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第一、二节练习题:
1、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水星B.地球C.金星D.木星
2、在太阳系中,有关地球的特殊性的正确叙述:
A.既有自转又有公转B.体积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C.唯一有高级生命的行星D.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大
3.天体是指
A.所有恒星B.所有行星C.彗星和星云D.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物质
4.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氦和氮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0年 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5.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
4.小行星带位于
A.水星与金星之间B.火星与金星之间C.火星和木星之间D.木星和土星之间
6.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④诱发降水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势能B.生物能C.太阳辐射D.风能
8、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右图),太阳风来自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第三节练习题:
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
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A.昼夜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24小时B.一个恒星日C.23小时56分4秒D.一个恒星年
4.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小于北京
5.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6.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B.度数永远不变
C.随公转有规律地增大或减小D.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形成的
7.5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并向哪个方向移动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8.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A.高纬地区B.温带地区C.低纬地区D.回归线附近地区
9.下列城市中,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北京
10.某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D.南纬30
11.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D.相对位置偏东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一些
12.关于天文四季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B.立秋(8月7日—8日)以后为秋季
C.l、2、3三个月为冬季D.西方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划分四季
13.读下面太阳直射点移动图判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南半球昼长夜短
C.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14.读下图,国庆节位于
A.a段B.b段C.c段D.d段
15.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北京B.长春C.南昌D.广州
16.当120E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伦敦(0时区)是
A.12时B.8时C.0时D.4时
17.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B.除南、北极点外的地表各地线速度相同
C.赤道地区角速度最大D.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24小时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9、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读下面右图,是中心点为极点的地球光照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20-21题:
20.此时,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90度B.66度34分C.43度8分D.46度52分
21.当地球出现右图所示的现象时,地球应公转至左图中的()
A.A点B.B点C.C点D.D点
22.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①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②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③是指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
:人们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
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大气圈是由、和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是和。大气圈可分为三层:
层、层、。
练习题: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地震波:E波、F波不连续界面:A、B
1、图中C表示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2、岩石圈位于
A.G顶部B.C顶部C.G和C顶部D.D外部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内蒙古高原C.四川盆地D.大西洋
4.有关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B.平流层的大气运动剧烈不利于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从近地面往上递增D.臭氧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
5.关于大气各成分的作用,正确的组合是
A.光合作用基本原料——O2B.强烈吸收紫外线——CO2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O3 D.维持生命活动不需要氮元素
6.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下水位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组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