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23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Na2CO3在BaCl2之后;()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二、离子的检验:

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

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NH4+: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若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含有NH4+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概念、符号

定义

注意事项

物质的量:n

衡量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所含粒子数。

NA有单位:mol-1或/mol,读作每摩尔,

NA≈6.02×1023mol-1。

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变化而变

气体摩尔体积:Vm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具有的体积

影响气体摩尔体积因素有温度和压强。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某溶质B的物质的量。

公式中的V必须是溶液的体积;将1L水溶解溶质或者气体,溶液体积肯定不是1L。

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多少而变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质量分数W=m(溶质)/m(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n(溶质)/V(溶液)。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配制的步骤: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称取(或量取)溶解(静置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400mL的溶液应用500mL容量瓶。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5.3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5.3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当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

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注意事项:误差分析(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抓住C=n/V分析

可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过程分析

对C的影响

n

V

称量时间过长

减小

不变

偏低

用滤纸称NaOH固体

减小

不变

偏低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水

不变

不变

无影响

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洒落

减小

不变

偏低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减小

不变

偏低

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并定容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

减小

不变

偏低

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

不变

增大

偏低

定容俯视刻度线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仰视刻度线

不变

增大

偏低wwW.JAb88.COM

相关阅读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

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

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或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101KPa,Vm=22.4L/mol

(2)25℃101KPa,Vm=24.8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Z1.原子数AX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LMNOP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1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A~A共7个主族
族副族:B~B、B~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族:三个纵行,位于B和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3)主要化合价+1+2+3+4
-4+5
-3+6
-2+7
-1(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冷水
剧烈热水与
酸快与酸反
应慢(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HCl(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Na2OMgOAl2O3SiO2P2O5SO3Cl2O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0)化学式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弱酸中强
酸强酸很强
的酸(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A族碱金属元素:LiNaKRbCs(Cs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A族卤族元素:FClBrI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7周期,3是短周期,4是长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A-A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B-B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五、化学键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1、2节教学建议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核素、同位素”。
纵向结构为线索。在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后,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这三个内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习内容如下图:
第二节: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必修1所学第三周期钠、铝、硅、氯、硫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
二、本节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2.知道原子的构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IA和VII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结合有关数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认识元素周期律。
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关系。
5.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第三周期为例,知道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感受周期表、周期律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元素周期表使学生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与学与问栏目,让学生得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主族元素性质的共性和递变性、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素材的分析来归纳结论的能力,养成科学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位置反映结构”的化学基本观念。
3、从初中和必修1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授课的切入点,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
4、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加深学生对“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规律性认识,体会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3课时)
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核素
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碱金属元素)
第3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卤族元素)
第二节(3课时)
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第2课时: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递变规律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建议
1.注意新旧知识联系,扣住逻辑主线,建构学生物质结构的理论知识
本章内容有两条线索:①元素周期律,②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化学键)。
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呈现顺序是先学习元素周期表,然后学习元素周期律,主要原因是:①初中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学生了解;②化学史上门捷列夫先根据推测排出周期表,再总结归纳出周期律;③周期表直观,在此基础上认识周期律更容易——呈现上更加利于学生接受。
本章教学要基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和必修1已经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如果在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的初中和必修1的内容入手学习,低起点,小台阶会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度,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本章要学习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在初三课本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中都有简单介绍,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离子的形成等,但学生并不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必修2的第一章内容就是要在初中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去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再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的体验来认知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进而揭示元素周期律,认识到元素的“位—构—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教材的前两节的编排顺序不仅是体现化学史实,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知。
例如:关于周期表的教学,可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后,叫学生阅读元素周期表,摄取信息并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这就是与旧知识产生联系),再要求学生写出第ⅠA族H、Li、Na、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第ⅦA族F、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第三周期元素Na、Mg......P、S、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写完后,引导思考:这些元素为什么编在同一周期或同一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周期表的编排与原子结构有内在的联系。这个认知就是在旧知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通过科学探究和学与问等栏目,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本章教材安排了三个科学探究和一个学与问栏目,使用好教材中这些栏目,既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也使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了落实。
例如:P5页科学探究的表格,给出了锂、钠、钾、铷、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原子半径数值,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填写、分析信息,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性,从分类的角度明确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属性,由于这些碱金属元素的电子层数不同,性质又有不同,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其性质的递变性。
在学习卤族元素时,教材是通过“学与问”要求学生在学习碱金属的基础上运用类推的方法,根据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教材提供了资料卡片和实验事实,让学生通过差异找出规律,进而得出卤族元素的递变性。
最后得出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它们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材在科学探究了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后,又以学与问栏目引出卤族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的学习。
在处理此部分教学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①由于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氯元素,在萃取实验中接触过碘,对卤族元素要比学习碱金属时陌生感小很多,所以先从物理性质学习。
②对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没有再安排实验,而是通过直接给出实验事实,让学生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告诉我们规律不一定非得通过实验探究,也可通过分析已经存在的科学事实归纳得出。
③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实验告诉我们同主族元素的递变性不仅可以通过和同一种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得出,也可以通过这种置换反应得出。
④最后给学生总结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的方法(教材P9注释)。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②非金属性越强,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学生通过碱金属、卤族两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后,得出同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那么如何运用此规律进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呢?
建议关注教材P29复习题第10题有关氧族元素的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到处理实际问题中。
本章节有大量的表格、数据。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体会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中P14科学探究:先是以1-18号元素为例探究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又以第三周期为例,探究其中一个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归纳出周期律。对P14的科学探究,建议让学生填好表格后,学生分析数据,并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分别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化合价为纵坐标画直方图、折线图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
P15的科学探究是以第三周期为例研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三周期钠镁铝为金属元素,后面硅、磷、硫、氯四种都是非金属元素。对于钠镁铝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学生已经在碱金属学习中掌握了金属性强弱判断的方法,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才做实验。对硅、磷硫氯的非金属强弱对比学生也应该利用卤族学习中掌握的非金属元素的强弱判断标准,列出比较的项目,然后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科学事实资料,归纳出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
在进行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后,要让学生思考同周期元素性质的这个变化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紧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这个主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周期律的本质。
最后得出规律:
①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②除第1周期外,周期表中每一周期都是从活泼的金属逐渐过渡到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再到非金属元素,最后到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③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这三个科学探究看似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其实有一点是共同的:不论是周期表的主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还是周期表的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其本质都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都体现出本章节的主线——物质结构(原子结构)。
3.课外活动建议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些内容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非一般的功能。而由于课时限制,教材篇幅有限,在正常教学中很难体现。建议通过教材P11的实践活动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
1、原子结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元素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原子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学生活动】背诵1—20号元素的名称、符号,填写下表
原子序数1
2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序数345678910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18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课本P4图1-2,结合上述表格,思考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则。
周期有关知识:填表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稀有气体原子序数
____周期1H—He
2Li—Ne
3Na—Ar
____周期4K—Kr
5Rb—Xe
6Cs—Rn
____周期7Fr—112号
族有关知识:填写族序数。

周期

1HHe
2BeBCNOF
3
4ScTiVCrMnFeCoNiCuZn

总结填空
二.核素
(1).阅读P9—P10,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关系,异同点。完成表格。
定义限定词中心词质子中子范畴
元素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相同未要求宏观
核素
同位素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X—表示某种元素的一种原子(即一种核素)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A=Z+N
(3)常见元素的同位素
①氢的三种同位素
氢元素的原子核原子名称原子符号()

质子数(Z)中子数
10
11
12
三种同位素的相同点:————————————————————————————————————————-
不同点:————————————————————————————————————————
②碳元素有、和三种同位素
③氧有、和三种同位素
④铀有、和三种同位素

第2课时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同主族)
1.碱金属元素
学生先通过查阅元素周期表,填写碱金属元素结构,
1.归纳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
异:。
2.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根据上述结构的异同,推测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点?
(实验探究)
序号钾钠
对比实验1
与氧气反应相同现象
不同现象
对比实验2
与水反应相同现象
不同现象
(思考与交流)
1.通过上述实验归纳钠和钾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
2.钠和钾的性质和你根据元素的结构进行的推测一致吗?
3.请预测整个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生这时由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元素结构和性质的这种关系,可以大胆预测)
(播放视频)碱金属(从锂到铯)与水反应
(归纳总结)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
1.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一个电子性质相似,都能和氧气和水反应,生成+1价化合物。
2.碱金属从锂到铯,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半径增大,失电子越来越易,与氧气、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研究方法)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比较(教材P7注释)
元素的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①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②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

第3课时
2.卤族元素
〖基础6〗阅读第8页资料卡片,总结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发现为气态,为液态,为固态,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密度逐渐,熔沸点逐渐
〖理论探究2〗完成课本第7页学与问
总结卤族元素结构的异同点:
同:------------------------------------------------------------------------------------------------。
异:---------------------------------------------------------------;
可以推测卤族化学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卤素元素单质的活泼性逐渐。
〖实验探究2〗阅读P8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对比,总结
(1)写出卤素单质X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F2到I2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
难易程度: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实验探究3〗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卤族单质的氧化性比较
1.少量新制氯水加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2.少量新制氯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3.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探究结论: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思考〗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
〖总结1〗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P9注释)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②非金属性越强,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总结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1)同主族元素由于----------------------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表现出相似性。
(2)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电子能力增强,电子能力减弱。所以化学性质表现出递变性。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来表示。
(2)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的区域运动。即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二.元素周期律
〖学生活动1〗填写教材P14页表中所缺的内容;
〖科学探究1〗---理论探究
对表中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作图]
在右图中继续画出3-18号元素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观察所画图形,你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变化的周期性
[作图]
在右图中继续画出3-18号元素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原子半径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
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变化。
②.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半径逐渐----------------------。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它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比显得特别大,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
[思考]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
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
说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测定依据不同,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没有列出。
(3)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周期性
[作图]
在右图中继续画出3-18号元素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
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变化。
②最高正价+│负价│=------------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和-----------------------------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中-------------------------的周期性变化带来另外两方面的周期性变化。

第2课时

〖科学探究2〗---实验探究
1.Na、Mg、Al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对比
元素的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①其单质越容易与------(或------------)反应置换出氢气;②它们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
〖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与水反应Na与水反应把绿豆粒大小,擦干煤油的金属钠放
入冷水中
Mg与水反应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

Al与水反应同上述镁条的操作
与盐酸反应Mg、Al与盐酸反应
各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试管中,同时各加入2mL1mol/L的盐酸,观
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NaOH、Mg(OH)2、Al(OH)3碱性对比
化学式NaOHMg(OH)2Al(OH)3
碱性_________碱中强碱_________

〖思考〗你能通过上述实验和讨论推断出Na、Mg、Al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对比吗?

——————————————————————————————————————

2.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对比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①其单质越容易与-----------------反应,生成的-------------物越-------------------;②它们----------------------------的水化物的酸性越------------------。
[阅读思考]P16的Si、P、S、Cl对比
从Si到Cl,①单质和氢气反应的条件越来越--------------------
②H2SiO3H3PO4H2SO4HClO4的酸性比较
[结论]我们可以得出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
[总结]
1.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讨论,我们知道从左到右(或从Na到Cl,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通过大量事实,人们归纳出一条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三。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讨论1]元素的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的哪一部分决定的?

[讨论2]那么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3课时

四.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学生活动〗填空并完成表格
内容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
实例第三周期元素(除了Ar)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
原子半径逐渐逐渐
电子层结构相同
递增递增
相同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逐渐
逐渐逐渐
逐渐
金属性
非金属性逐渐
逐渐逐渐
逐渐
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
非金属负价:→主族最高正价数=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
碱性逐渐酸性逐渐
碱性逐渐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与稳定性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逐渐
气态氢化物逐渐气态氢化物的形成逐渐
气态氢化物逐渐
〖思考〗
(1)已知磷元素位于第3周期ⅤA族,(1)画出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预测它的化学性质-----------------。

总结:由上例可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性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活动〗填写下表中的递变规律: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1

有气体元素
2

在整个周期表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常温下液态的金属单质是,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碱性最强的碱是,含氧酸酸性最强的酸是,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没有正价的非金属元素是,在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能够找到作为的元素,你所知道的半导体有。
〖思考〗阅读P17-18,你能总结出多少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五.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是19世纪化学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自然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2、指导科学研究,如发现新元素;
3、指导生产实践,如寻找新材料、催化剂、制冷剂、探矿等;
4、论证了“量变质变规律”;
请你根据教材P18或在网上查阅分别举例说明。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二)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二)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铵盐溶解等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
二、化学能与电能
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某一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电流方向:正极导线负极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式: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设计原电池。金属的腐蚀。
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2e-=PbSO4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电极反应: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负极:2H2-4e-=4H+正极:O2+4e-+4H+=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
负极:2H2+4OH--4e-=4H2O正极:O2+2H2O+4e-=4OH-
4、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通式CnH2n+2CnH2n代表物甲烷(CH4)乙烯(C2H4)苯(C6H6)结构简式CH4CH2=CH2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C-C单键,
链状,饱和烃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空间结构正四面体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
甲烷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高温分解
烯烃:
乙烯
氧化反应()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本身氧化成CO2)。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加聚反应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聚乙烯)
苯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HBr
+HNO3H2O
加成反应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
+3H2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分子式不同相同结构相似不同研究对象化合物化合物原子5、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二、乙醇与乙酸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乙醇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氧化反应()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乙酸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