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
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__半球,北半球的昼长__(大于、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____,北极圈内出现极;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大于、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北极圈内出现极;南半球则相反。
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秋分
由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昼夜____。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
夏至
最大值:_____及其以北地区
最小值:_____
北半球昼最___夜最__,且纬度越高,昼越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冬至
最大值:_____及其以南地区
最小值:_____
北半球昼最___夜最__,且纬度越高,昼越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3)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第一、二节练习题:
1、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水星B.地球C.金星D.木星
2、在太阳系中,有关地球的特殊性的正确叙述:
A.既有自转又有公转B.体积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C.唯一有高级生命的行星D.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大
3.天体是指
A.所有恒星B.所有行星C.彗星和星云D.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物质
4.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氦和氮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0年 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5.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
4.小行星带位于
A.水星与金星之间B.火星与金星之间C.火星和木星之间D.木星和土星之间
6.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④诱发降水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势能B.生物能C.太阳辐射D.风能
8、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右图),太阳风来自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第三节练习题:
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
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A.昼夜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24小时B.一个恒星日C.23小时56分4秒D.一个恒星年
4.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小于北京
5.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6.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B.度数永远不变
C.随公转有规律地增大或减小D.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形成的
7.5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并向哪个方向移动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8.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A.高纬地区B.温带地区C.低纬地区D.回归线附近地区
9.下列城市中,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北京
10.某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D.南纬30
11.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D.相对位置偏东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一些
12.关于天文四季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B.立秋(8月7日—8日)以后为秋季
C.l、2、3三个月为冬季D.西方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划分四季
13.读下面太阳直射点移动图判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南半球昼长夜短
C.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14.读下图,国庆节位于
A.a段B.b段C.c段D.d段
15.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北京B.长春C.南昌D.广州
16.当120E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伦敦(0时区)是
A.12时B.8时C.0时D.4时
17.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B.除南、北极点外的地表各地线速度相同
C.赤道地区角速度最大D.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24小时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9、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读下面右图,是中心点为极点的地球光照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20-21题:
20.此时,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90度B.66度34分C.43度8分D.46度52分
21.当地球出现右图所示的现象时,地球应公转至左图中的()
A.A点B.B点C.C点D.D点
22.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①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②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③是指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
:人们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
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大气圈是由、和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是和。大气圈可分为三层:
层、层、。
练习题: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地震波:E波、F波不连续界面:A、B
1、图中C表示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2、岩石圈位于
A.G顶部B.C顶部C.G和C顶部D.D外部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内蒙古高原C.四川盆地D.大西洋
4.有关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B.平流层的大气运动剧烈不利于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从近地面往上递增D.臭氧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
5.关于大气各成分的作用,正确的组合是
A.光合作用基本原料——O2B.强烈吸收紫外线——CO2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O3 D.维持生命活动不需要氮元素
6.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下水位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组成的变化

延伸阅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 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 地区。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
2.气候的影响大城市都分布在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3.水的影响①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或状。
4.矿产的影响
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美国、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大同、鹤岗等。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平坦处线路,总长度。崎岖的山地线路
(“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农业有利影响北半球温度带,热量条件更有利于。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产量。
不利影响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
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
②工业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不利影响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使产生大量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增加疾病的。
④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部分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第三节寒潮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 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地区向地区移动形成3.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堵塞,中断。②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③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5.防治措施:监测和预报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
分类:可再生资源:如资源、资源、资源、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如资源
2.水资源组成广义:陆地水和海洋水1狭义:指地球上的。目前广泛利用的主要是、淡水湖泊水和等
分布①特点:明显的。②成因:降水量的不均匀
③指标:
④差异:洲最多,洲次之,最少。
特征:①补给的循环性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由、水文、、、土壤等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人类在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最基本因素)⑵.
⑶.下垫面因素①海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
②洋流的影响:暖流起作用、寒流起作用
③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坡降水多,坡降水少。
⑷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气候。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⑴.成因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气候植被陆地自然带呈带状分布海陆位置—土壤有一定宽度
2.⑵.自然带的标志是。
3.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表现
分布的地区
形成基础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
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
以为基础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
中纬度地区
以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
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
实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实际运用: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
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
读左下图,回答2-3题: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3.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3.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4.⑴.从1─3、9—10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8—4—5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⑵.1是带、2是带、6是带、8是带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Na2CO3在BaCl2之后;()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二、离子的检验:

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

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NH4+: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若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含有NH4+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概念、符号

定义

注意事项

物质的量:n

衡量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所含粒子数。

NA有单位:mol-1或/mol,读作每摩尔,

NA≈6.02×1023mol-1。

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变化而变

气体摩尔体积:Vm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具有的体积

影响气体摩尔体积因素有温度和压强。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某溶质B的物质的量。

公式中的V必须是溶液的体积;将1L水溶解溶质或者气体,溶液体积肯定不是1L。

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多少而变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质量分数W=m(溶质)/m(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n(溶质)/V(溶液)。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配制的步骤: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称取(或量取)溶解(静置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400mL的溶液应用500mL容量瓶。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5.3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5.3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当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

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注意事项:误差分析(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抓住C=n/V分析

可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过程分析

对C的影响

n

V

称量时间过长

减小

不变

偏低

用滤纸称NaOH固体

减小

不变

偏低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水

不变

不变

无影响

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洒落

减小

不变

偏低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减小

不变

偏低

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并定容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

减小

不变

偏低

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

不变

增大

偏低

定容俯视刻度线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仰视刻度线

不变

增大

偏低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

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

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或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101KPa,Vm=22.4L/mol

(2)25℃101KPa,Vm=24.8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