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促织》练习题

高中素质练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

《促织》练习题。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织》练习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促织》练习题

一、常识及内容理解。1.《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字,别号,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聊斋”是指,“志”即,“异”是。2.《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和袁枚的《》最出名。3.作者在文中把失虫和失子安排在一起,这是一种手法,作者采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

。4.课文中有两个幻想的情节,即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

。二、字、词、句。(一)解释加点的词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2.此物故非西产3.试使斗而才

4.昂其直,居为奇货5.辄倾数家之产6.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7.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8.会征促织9.死何裨益10.成然之

11.靡计不施,迄无济12.旬余,杖至百13.成妻具资诣问14.唇吻翕辟

15.各各竦立以听16.无毫发爽17.青麻头伏焉18.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9.与村东大佛阁逼似20.成益愕,急逐趁之2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22.斯须就毙23.而翁归24.未几25.如被冰雪26.既而得其尸于井

27.夫妻向隅28.则又超忽而跃29.审谛之30.成以其小,劣之

31.村中少年好事者32.径造庐访成3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34.屡撩之,虫暴怒35.虫翘然矜鸣36.旋见鸡伸颈摆扑37.掇置笼中

38.虫尽靡39.献诸抚军40.细疏其能41.无何,宰以卓异闻

42.又嘱学使俾入邑庠4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44、又期月

45.劣弱不中于款46.不如拼博一笑47.冥搜未已48.民日贴妇卖儿(二)区别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1.过①过故人庄②裘马过世家焉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④则智明行无过矣⑤过秦论⑥一日,大母过余曰⑦求,无乃汝是过与?(三)指出加点词各属哪类活用1.以促织富,裘马扬扬2.成述其异,宰不信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4.成然之三.阅读做题(1994年高考上海卷试题)

曹南院知镇戎军①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②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③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简注]①曹南院知镇戎军:曹指曹玮;南院,官名,是南院宣徽使的略称;知镇戎军,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②蕃军:对外族军队的称呼,即文中的“虏兵”。③少选:待一会儿。1.解释:①徒②縻③候④谕⑤比⑥几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B、颇失部伍C、耻学于师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3.翻译: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4.曹玮用什么计谋“一战大破虏师”?

参考答案:

一、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杰出小说家,书房名,记,鬼狐花仙。

2.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

3.作者在文中把失虫和失子安排在一起,这是一种对照手法,作者采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通过儿子的生命竟然比不上蟋蟀的生命这一鲜明的对照来反映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统治下所受的摧残,以及由此造成的反常的心理状态。

4.问卜得虫;成子魂化小虫;从情节发展角度看,这两个幻想的情节冲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表现主题方面看,成名走投无路只得将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由此可见社会的黑暗无道;而成子自尽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才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平民百姓所受迫害之深。

二、(一)、(三)略

(二)过:拜访;超过;经过;过错、错误;指出……过错;探望;指责

三、参考答案:1。白白地;束缚,牵累;侦察;告诉;等到;差不多;2。B;3。得知曹玮贪牛羊之利而部队散乱;4。引诱敌人劳师远袭,诱敌人“小憩”而使其“足痹”。

精选阅读

《促织》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促织》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促织》学案
一、学习要点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其题材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异”字,具体说,“异”又大体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花妖、狐魅、仙鬼、精怪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各种故事;一是“畸人异行”,即具有奇异性格行为和经历的人和事;一是现实中奇巧、罕见的自然现象或事件。

《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之情的爱情小说,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另一类重要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即暴露批判官府官吏和恶霸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

第三类是科举批判小说,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此外,还有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3、《聊斋志异》在故事末尾,每每以“异史氏曰”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是受了《史记》纪传末尾有“太史公曰”的影响。蒲松龄的议论往往三言两语,颇中肯綮,但也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阅读时要注意分析。

4、《聊斋志异》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其三,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5、重点实词
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 
居(囤积、储存)为奇货
假(利用、借助)此科敛(摊派、聚敛)丁口
靡(没有)计不施 
迄(终究)无济 
无毫发爽(差错)
展玩(体会,思索) 
蹑(追随)迹披(分开)求
意(觉得,意想)似良 
径(径直)造(到)庐访成
翘然矜(夸耀)鸣 
虫尽靡(败退) 
俾(使)入邑庠 
厚赉(赏赐)

二、能力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
(2)斯须就毙
(3)少间,帘内掷出一纸
(4)旋见鸡伸颈摆扑
(5)未几,成归
(6)无何,宰以卓异闻
(7)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8)既而得其尸于井

2、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词
(1)顾
①成顾蟋蟀笼虚
②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责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③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3)靡
①靡计不施,迄无计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4)发
①窥父不在,窃发盆
②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③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3、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闻妻言,如被冰雪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4、与例句红色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成以其小,劣之
A、昂其值B、仙及鸡犬
C、成然之D、辄倾数家之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与“信夫”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B、低眉信手续续弹
C、欲信大义于天下D、烟涛微茫信难求

6、与“民日贴妇卖儿”的“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喜,笼归B、得佳者笼养之
C、岁征民间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7、下列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加以官贪吏虐
 天将以酬长厚者
B、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拾视之,非字而画
C、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天将以酬长厚者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即不同于正统历史,此处仿照《史记》笔法,也反映了作者的叛逆性格。
B、“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C、此段中,作者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视的看法,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D、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说明贪虐的官吏是造成百姓“贴妇卖儿”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附参考答案:
1、
(1)俄:不久,一会儿(2)斯须:一会儿。 (3)少间:—会儿。
(4)旋:随即,跟着就。 (5)未几:没多久。 (6)无何:没多久。
(7)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8)既而:不久,随后。
2、
(1)回头看;看,环视;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2)索取;责任,差使;责令;责罚
(3)无,没有;败退
(4)打开;挖开;丝毫 
3、B 4、C 5、D 6、A 7、D 8、A
捡回失去的记忆
高二(10) 尚磊
华灯初上的夏夜,空气中弥散着特别的气息;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踱步在寂静的小路上。小手时而被抬得高高的,时而被摆得低低的,笑声总伴随着惊叫回荡在夜空下。这就是我儿时幸福的记忆,和父母在一起,仿佛就是我儿时最大的愿望。

初春时节,我渴望着轻快做完作业,好同父亲去天安门放风筝;盛夏袭来,我整天盼着快到周末,母亲能带我在湖里嬉戏。儿时的我,不明白其中道理,只知道那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没有任何掩饰和内涵的直觉。拥有它,所以我会很快乐。

可时间的冲刷可以冲淡和改变一切,慢慢地,我的思想有了几丝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更多的东西,似乎在高兴时,我可以将笑容分给同学,苦闷时,能把内心敞给朋友;周末可以一整天在球场和球友畅快玩耍,傍晚还能独自一人享受网络的乐趣。越来越多的物质和享受一下子满目皆是,渐渐地,我似乎感到在表面的满足背后,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失去。我甚至产生过独立的想法。

随着学业的加重,我的生活显得更加单调,每日的两点一线,冲淡了家的概念。我似乎将家当作了暂宿的旅店——一个仅仅周末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中考前的一个深夜,当我从卫生间回到房间时,无意中望到了父母——两双眼睛毫无生气,麻木地鱼目似的睁着。接着,我们目光交汇,一瞬间,一种陌生的痛感刺痛着我,我竟已忘记了父母的眼神——好似只是似曾相识的过客的一次对视——可它却深深地在我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开始陷入无尽的思索。想想这些走过的岁月,自己其实已经失去了太多。自认为已经可以独立的我,简直迂到了极点!我仿佛记起了儿时的那个愿望,其实那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理想的境界;经过这许多年尝试着长大成人。其实自己一生的归宿还是这充满浓郁的亲情的家!现在是时候了,该拾回我失去多年的东西了。

又是一个晴朗无风的夏夜,还是那条儿时寂静的小路。一双长大的手牵着两双布满沧桑的手,踱步在安静的夜空下。此时的我,仿佛心中充满着幸福,再次与父母目光交汇,我分明看到了那里面也注入了某种闪亮的东西,也许是泪水,或许更是一种幸福——一种曾经失去多年的家的幸福。

[评语]
这样的幸福,我们拥有过;这样的失去,我们很多人似乎也经历过;失去的东西重新找回,再次拥有,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文章的题材也许并不新鲜,但因为有情,所以依旧能打动人心。

文章也很注意在细微处的刻画。比如,文章的开始写儿时的散步,结尾照应开头,还是落回到散步上,都写到了牵在一起的三双手,只不过从前是“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而现在是“一双长大的手牵着两双布满沧桑的手”……

课题:促织


课题:促织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沉浸: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松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特色等资料。课堂交流,教师总结重点:蒲松龄字号、作品类型、艺术特色。

2、学生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通解全文。按照教师课前提示的实词虚词列表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分小组汇报成果,教师梳理总结,要求学生课后上交此项作业。

3、学生通读全文,彻底解决疑难词句。

具体进程是:

①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②简略提示解析方法;③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④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

应选择比较典型的。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

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展;d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二、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二、作业:

1、试拟本文情节提纲。

2、简要分析成名形象。

三、教后记:

第三课时

一、鉴赏感悟:

1、生散读本文结尾,思考: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2、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借古讽今)

4、“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二、比较反思: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四、教后记:

本篇教学主要重点是:1、文言语法现象的整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因在初中涉及较少,高中必须引入系统学习,从本单元及第五单元开始逐渐扎实基础。2、关于作者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主旨的揭示,以“喜剧”是否为“喜剧”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深意,以及对于蒲松龄的评论所蕴含思想的理解。

《促织》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促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促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

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

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三、教学设想:

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检查预习

(四)疏通课文

(五)布置作业

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

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

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

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

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nè裨益bì爇香ruò

翕辟xī掭tiàn不啻chì

厚赍jī抢呼欲绝qiāng

惙然chuò蹄躈qiào龁hé

觇视chān俾入邑庠bǐxiáng

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

教师纠正补充翻译

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

例如:通假字

(1)昂其直“直”“值”

(2)手裁举“裁”通“才”

(3)翼日进宰“翼”通”“翌”

(4)如披冰霜“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

一词多义(略)

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

(3)省略句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

(4)介词结构后置句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

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

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

3、抄写课文注释

学生回答

蟋蟀;促织

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

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

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

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

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

小组代表然后交流

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

激发兴趣

掌握促织的概念

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

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三)鉴析小说情节

(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

(五)

理解结尾的处理

(六)概括主题

(七)拓展思路

(八)布置作业

出示王安石的《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解释:帷幔是丝做的,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诗中,诗人借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样题为《促织》的文章,看看蒲松龄笔下的促织是如何牵动主人公一家命运的!

1、引导学生找出线索

问题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注意不能表面化)
明线:促织(虫)
暗线:成名的心理变化:悲---喜---悲---喜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复述,要求简述,不必细枝末节

1、问题一:你最喜欢小说哪部分情节,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2、问题二:同样写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文章《捕蛇者说》,在写法上与本文是否相似?

明确:不相似。《捕蛇者说》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复赋”还比不上捕蛇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而《促织》是借用了怪诞的、奇幻的想像、虚构的情节,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得以解决,它反映的主题更深刻,它的表现形式更具震撼力。

3、问题三:能否找出小说两处充满了幻想的情节?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情节?

问题一:阅读课文第6、7小节,请问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上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1、问题一:文中写道:“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2、问题二: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骏马易虫》,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2、问题三: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请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

请学生归纳主题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把宠物等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的人和事?对此你有何看法?

组织交流

1、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如“奇货可居”、“奄奄欲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并知其由来。

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①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②“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对天子来说,玩物会害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玩物会丧志。

请以“玩物丧志”为题,写篇短文。

学生个别朗读这首小诗

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迅速浏览并思考

个别学生口头交流

其余学生为主要情节取个标题

征虫(起因)----捉虫(开端)----卜虫、得虫(发展)----毙虫(再发展)-------化虫、斗

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学生回忆并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求神问卜得佳虫”“成子魂化成促织”

速读课文,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然后在空格处说出正确的词。

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骏马易虫》,比较思考

学生圈划、交流

思考本文的主题

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引导学生明确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

了解小说创作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了解作者这样一处理结尾的原因

完整掌握小说主旨

巩固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促织》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本课的教学创意在于将评书艺术与文言小说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大部分的中学生而言,文言文从情感上说,始终是他们阅读视野中的盲区,而现实却是新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陡增,几乎成了教材中的半壁江山。因而如何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这份尴尬成了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课题。通过研读新课标,结合学生实际,思考的定位在于: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因而在教以故事性强见长的《促织》一文时,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将中国传统的评书艺术引入课堂,开辟文言小说教学的新天地。
[教学依据]
1、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而评书恰恰能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把人物与故事表达得绘声绘色、神气活现,这是教学文言小说的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2、“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将评书艺术引入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借助语调、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达作品内容,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平台展示]
下面是依据此创意设计的《促织》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2、理清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描写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熟悉本文情节发展。
2、学生查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
3、介绍学生收听广播书场或观看电视书场等节目。
4、学生公推一位表达能力强且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准备好服装、醒木、讲台布置饰物等道具。
三、教学过程:
(一)激疑入文:根据一文言材料改编成的动画短片,醒目地提出一疑问:
一只蟋蟀=两条人命
附材料: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貴至十金。枫桥(地名)一粮长(官职人员)以郡督遴觅,得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惧法,亦自经焉。
这可真是怪胎社会,无怪不有。一只小小的蟋蟀竟可以掌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权,无独有偶,在同一时,《促织》也上演了这样一个故事,欲知详情,且听慢慢分解。
(二)知人论世(方式:学生先自主介绍而后教师总结)
1、蒲松龄:(1)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2)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3)仕途之忧怨化而为孤愤之书―――《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1)借談狐说鬼讽喻社会,熔铸蒲松龄一生的心血。(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沬若语)
(三)质疑解惑:学生交相问难,提出疑难问题,全班集体讨论。
(四)评书叙由: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经过认真的彩排,演绎该故事的学生应能通过自己的“评说”,让听众熟悉每一个环节,同时能真切、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五)对话明旨: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下列对话。
1、找出并分析文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1)“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2)天将以酬长厚者。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2、续写对话评点人事。
[与作者对话]
[与皇上对话]
[与官吏对话]
四、教学小结: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性注定了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与鲜活。对于一篇文章,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就难免显得单调而贫乏,然而如果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与此契合的相关资源,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由此生动而富有灵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充分意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养成一种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