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3课百日维新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第3课百日维新。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3课百日维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3课百日维新

★课标要求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图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时间国别强占租借地或割占领土
1897年德国胶州湾
1897年俄国旅顺和大连
1898年法国广州湾
1898年英国“新界”和威海卫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又达到一个狂潮。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俄国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俄国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被迫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俄国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牙”;并说此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在此危亡之际,他急迫要求及时变法,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从而,鲜明地举起了图强救亡的旗帜。他并且激动地写道:如仍然“苟且度日,因循守旧”,不奋起变法图强,“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时,他还就变法的步骤、革新要点等进一步作了陈述。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这次上书奏折在请工部堂官代递时,该部堂官竟因“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这句话言词过激不肯代递。无奈之下,康有为又欲南归继续从事变法的宣传、组织工作。恰在此时,已与康有为有过接触的翁同龢,于一月初四日(12月12日)出面挽留,告诉康有为光绪帝的变法图强的态度仍十分坚决,希望他继续留在北京。
自甲午战后直到德占胶州、俄据旅大以来,光绪帝对国家前途愈加忧虑。当胶州事件发生,翁同龢便向光绪帝推荐了正在呼吁变法救亡的康有为。接着,以敢言而著称的兵部给事中高燮曾,又以康有为“学问淹长,熟谙西法”奏请予以召见。高燮曾的公开奏请,给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但是控制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欣以康有为的职位太低,皇帝直接召见没有先例为由,反对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奕欣建议先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一谈,如果其言可用,才好为康有为破例。光绪帝只得命总理衙门大臣“随时接见康有为,询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命令如有所见及有著述论政治者,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呈。” 
1898年1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及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接见了康有为。在这次接见中,康有为面对朝廷中最有势力的几位大臣,宣讲了变法革新的必要,也驳斥了守旧官员的谬论。在诸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当天,翁同龢便将诸臣接见时康有为的言词向光绪帝奏闻,当光绪帝得到康有为在被接见中有荐书的表示时,便立即命总理衙门大臣“呈进工部主事康有为所著《日本变政考》、《俄皇大彼得变政考(记)》等书”。在大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第6天(1月29日),光绪帝又谕令总理衙门大臣,进一步明确重申“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格,并命康有为具折上言”。正是在光绪帝的谕令之下,此后不久,原被工部堂官拒递的康有为之《上清帝第五书》,由总理衙门大臣递到光绪帝的面前。光绪帝看到康有为的这份充满热忱的奏折,被其深深地打动了,尤其当他看到“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的话语时,肃然动容,并以此对军机大臣说:“非忠肝义胆,不顾死生之人,安敢以此直方陈于朕前乎!”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
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变法中影响也最大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分别于1898年3月24日和4月13日由总理衙门呈递给光绪帝,康有为希望光绪帝“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就是仿照俄国“以君权变法”,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新政。
《日本变政考》为编年体,起自1868年(明治元年),止于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召开)。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经验有六:“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这也正是康有为变法主张的基本纲目。他向光绪皇帝推荐此书说:“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其凡百章程,臣已采择具备,待措正而实行之,其他英、德、法、俄变政之书,聊博采览。然切于中国之变法自强,尽在此书。臣愚考万国书,无及此书之备者,虽使管、葛复生,为今日计,无以易此。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且惟以今日采用之,犹有可及,少迟则俄路(按:指西伯利亚铁路)已成,虽欲变法,将为波兰,亦无能为计矣。”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保国会《章程》宣告:“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并明确地提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保国会打算按照强学会的模式,成为全国性的而不是地区性的组织,在北京和上海都设立总会,最终在全国各省、府、县设立分会。保国会成立之后,参加者颇为踊跃,强学会只有30名会员,而保国会有186人,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它的影响下,3个同样性质但规模较小的其他学会也在北京建立起来,它们是保浙会、保滇会和保川会。保国会的成立,是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集合变法力量的一次重要尝试。
保国会成立伊始,就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守旧势力编写的一份《驳保国会议》小册子,很快在北京流传开来。御史黄桂鋆、李盛铎先后呈折攻击保国会,御史潘庆澜则以“聚众不道”的罪名弹劾康有为与保国会。军机大臣刚毅则宣称“将查究会中人”。对此,光绪帝表示:“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何可查究耶?”
在守旧势力的攻击下,最早和康有为联合倡议的李盛铎也变了卦,参与弹劾以保护自己。同时,保国会成员构成复杂,各自入会的目的不尽相同。大多数举人在4月中旬的会试结果揭晓后已离开京师。这样,只举行了3次会议,维持了大约1个月之后,保国会便被迫自动解散,销声匿迹了。
围绕保国会所展开的这场激烈斗争,是在甲午战后进行的变法与反变法之争的继续。在国家危亡岌岌之时,组织保国会本身就颇具号召力与吸引力。康有为、梁启超通过自己的活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广泛宣传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当康有为在会中演讲,“声气激昂”地痛述国家之危动员同胞“愤起救天下”时,在场的听众有“为之下泪者”。保国会成立之后,有人在《国闻报》上刊文指出,“苟无民何有国,苟无国何有君,国者君与民之公称”,要打破“一国之治皆出于君”的传统观念,应“君民相与”,共同奋起救中国。通过这场斗争,保国会虽然解散,但却使变法图存的呼声进一步深入人心。此后“各省志士纷纷继起,自是风气益大开,士心亦加振厉,不可抑遏矣。”
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由此也可见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蓬勃的情况。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绪颁布《定国是诏》(翁同和拟),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梁启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历史上把这次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定国是诏》怎么读?是啥意?
初中历史书和部分参考书记载其颁布诏书叫做“明定国是”诏或《明定国是诏》。《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必修本)和新人教必修3教师用书和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将其叫做《定国是诏》。虽然名称有差异,但实际上是指同一意思。许多同学将其中的《定国是诏》读为《定国是诏》,把其中的“是”解释为“这个”之意。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其中“是”写错了,应为“事”。上述读法和理解都是不正确的,“是”这个字也没有写错。查《现代汉语词典》知:“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因此,上述的《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是光绪帝颁布的改革纲领。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
政治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没有涉及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制度局、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设兵船。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文教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注:新政中未实行的措施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召开国会的建议,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又提出了定宪法的要求,并在奏书中多次提出“君民合治”的主张。这些都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可是,他的这种主张,在百日维新的上谕中没有只字的反映。光绪皇帝允许资产阶级发言的限度,仅仅是“士民有上书言事者,……不准稽压,倘有阻格,即以违旨惩处”。
康有为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建议是:“开制度局于宫中,选公卿诸侯大夫及草茅才士二十人,充总裁,议定参预之任,商榷新政,草定宪法,于是谋议详而章程密矣。”这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和《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的中心内容。制度局下面又设法律局等十二个局来分管各事。康有为关于制度局的第一次奏折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送上去以后,光绪皇帝交给总理衙门大臣“妥议具奏”。拖了两个多月,庆亲王奕?复奏,否定了康有为的建议。皇帝又命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大臣重议,“毋得空言搪塞”。但是,仍遭到这些大臣们的坚决抵制。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锋等于六月十五日复奏,提出了些所谓“变通办法”,把康有为的建议实际上否定了。对于世锋等的复奏,光绪皇帝表示同意,“奉旨允行”。关于制度局的第二次奏折送上去以后,也石沉大海,连下部议的待遇也没有得到。
3、初步成果:(反映了……,有利于……,动摇了……)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社会上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ChinaHistoryofThelateChing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明治维新百日维新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具体措施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教学反思:
1、课前精心准备,资料引用和问题设计具科学性、思辨性、趣味性于一体,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历史学素养的影响。这节课多媒体制作很有实效性,而且整个课题紧紧围绕“百日维新”这一中心内容展开。选择的材料也贴近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答题的同学有30多个,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做选择题的时候争先恐后回答。
2、科学合理地延伸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的走向。如“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按照光绪帝的设想做下去,是通向君主立宪政治之路的。”及“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比较”等,能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历史天地,走向历史的深隧。
3、营造开放的教学时空,张扬学生个性。如两个问题探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各选其中一个,分两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很好的注意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4、不足之处:对教师分析讲解预设太多,学生学法指导相对薄弱,少数基础差的学生难以跟进教学进程。由于是在学生既有知识基础上的在探究,师生都有点轻松,对时间的把握今后要注意。
5、课程问题:从学生对“中国与西方近代变革时序倒置”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来看,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较差,这显然与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有关。抛开通史体例的模块式教学,割裂了历史的链条,使学生很难理出历史变化发展的规律来,窃以为这是历史教材编写体例上的倒退。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本课测评:
1、“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主要措施见教材相关内容。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提示: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学习延伸:
(略)

相关知识

第3课明治维新


第3课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了解明治维新的四项措施: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图表认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3、正确看待日本的文明开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2、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讲故事导入法:
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但日本却有些特别,在1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着有日本“国民作家”之称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年)穿西装的头像。夏目漱石的成名处女作是《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这只猫的眼睛,俯视日本当时的社会与20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并以连珠般的妙语警句极尽嬉笑怒骂,化嘲笑为利刃,直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鲁迅曾以“轻快洒脱,富于机智”评价该作品。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穿和服的福泽谕吉(1834—1901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精神领袖,也是“脱亚入欧”论的始作俑者。福泽谕吉为何要提出“脱亚入欧”论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一、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3府72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当然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如大名得到优厚补偿,迁到东京居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1873年):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
(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作用:a.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b.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c.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具体内容参见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倡导“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在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可参照教材“学思之窗”:如何评价“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脱亚入欧”论
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
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求知识于世界”
与当时其他国家一样,国门一旦打开,日本迅速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100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明治维新后,新政权提出“求知识于世界”,派遣“欧美使节团”出访列强。这个代表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为副使,使团成员几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这个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试图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对外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研究“欧美诸洲开化最盛之国体,诸种法律、规则等实务”。此外,还要综合研究各国陆海军的律法、海关、军械等一切“可予我国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岩仓使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一路颠簸,于次年1月15日抵达旧金山。随后沿铁路东进,在美国广袤的国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达华盛顿。由于日、美双方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岩仓使团在废约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离开了美国,跨海到欧洲去试着碰碰运气。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使团又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国,但各国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也一口回绝。
虽然岩仓使团的修约任务没有取得进展,但在学习欧美先进制度方面,却获益良多。在当时的“文明中枢国”英国,岩仓使团参观了法院、监狱、学校、贸易公司、工厂、造船厂、钢铁厂;他们仔细观摩了造纸器械、毛织品、丝织品、银器、玻璃等;连煤矿、盐场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过。他们每到一地,都看见当地设有大小工厂,黑烟冲天。这使他们认识到英国富强的原因是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外贸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国内,就以英国为范本,提出了《有关殖产兴业的建议》。
岩仓使团在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的收获是最大的。这个收获不仅是他们参观了克虏伯工厂和西门子电机制造厂以及兵营、大学、博物馆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国家发展模式。
1873年3月,刚刚完成统一重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日本使团。在招待宴会上,俾斯麦告诉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使团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脱亚入欧”的最终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
鹿鸣馆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供改革西化后的达官贵人们聚会风雅的地方。由于来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
鹿鸣馆建成于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设计建造的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韵味。鹿鸣馆名称出自中国《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即迎宾会客之所。
1883年11月28日,外务卿(1885年12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参加开馆仪式的各级官员、各国公使以及亲王等许多显贵和淑女共有大约1200多人。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的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把这时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鸣馆外交”。
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东京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势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在建造西洋风格的交际场所的同时,井上馨还指示实业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耗资23万,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国饭店,以表明日本人与欧美国民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日欧通婚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国地位和日本国民的素质。
然而,这种欧化政策并没有改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歧视和压迫。1886年10月24日,发生了“诺曼顿”号事件。英国货轮“诺曼顿”号在纪州大岛海面沉没,船长和26名船员乘救生艇全部脱险,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经过英国的领事裁判,仅判处船长禁锢3个月,对日本乘客分文未赔。而井上馨的修改条约草案仅在名义上废除治外法权,方案公布后,舆论哗然。在群众和部分官员的反对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约交涉无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辞职。
鹿鸣馆后来几经转卖,于1940年拆毁,曾是“文明开化”殿堂的鹿鸣馆,至此销声匿迹。

三、建立新军队:
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特权,建立常备军;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而为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为了确保这支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2、武士道教育:
日本的武士道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樱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首先,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二其次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新”在哪里?与英美等国军队有何不同?
新组建的这支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1878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来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忠君”、“尚武”等精神。这一切都决定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即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教师尤其要向学生强调,明治维新采取的各项措施是逐步实施的,即从1868年开始逐年通过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对于明治维新的内容可用下表作一小结:
项目主要内容评价
政治:
破旧立新(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经济:
殖产兴业(1)币制改革:日元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地税改革:征收土地税,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
军事:
富国强兵(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2)武士道教育。新式军队的建立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文化:
文明开化(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生活习俗大力推行西化。促使日本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但也出现了过于追逐西方文明、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用最简洁的名词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2、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而且,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学习延伸:
(略)

第15课明治维新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5课明治维新,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5课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社会现状与国内矛盾的产生
①政治:士农工商的等级身分制(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
①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矛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
2.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使:——民族危机的出现与社会应对
危机:
①国门被打开——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黑船事件)
②不平等条约与主权遭破坏(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
应对:
①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探寻救亡图存之策
②幕府维持统治的镇压、禁闭等政策激化了矛盾
3.、改革条件的日趋成熟:到19世纪中期
①独立改革派的形成及变革社会政策的调整
②武装倒幕的成功
③《五条誓文》施政纲领的颁布。
二、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一)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特点:“破旧”和“立新”
(三)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了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1)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2)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A、重点:军事、重工业
B、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创办国营民用企业,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注意培养人才
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文教: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1)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A、改革教育内容:儒学——自然科学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B、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小学、中学、大学
打破了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2)思想:传播启蒙思想(福泽渝吉、新闻出版)
(3)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化
4、政体: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2)内容:
(3)影响: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4)实质:专制主义统治
5、军事:建立军队,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忠气节、正礼仪、尚武勇、重信义、崇俭朴
(3)设立军事院校
摆脱了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象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的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所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明治维新的意义
1、对日本:
1)政治: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2)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
3)文化: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亚洲:
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国家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三)明治维新的局限:
1.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2.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3.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4.影响: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条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2)准备过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3)内容: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学的传播与影响
2、外部条件: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注:思考题: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俄国都进行了对本国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者的异同吗?
1、相同点:
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2、不同点:
领导:日本先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思考题: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内背景: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2.国际环境: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者: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5.变法阻力: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在幕府封建营垒中,一些藩王和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后来成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

第7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7课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1、内部原因: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危机严重;(1)危机表现

表现

基本概况

政治方面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经济方面

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发展;

阶级关系

劳动人民

日益贫困,生活恶化,纷纷反抗;阶级矛盾尖锐,幕府成众矢之敌

新兴地主

经济增强,政治无权,不满统治;(有钱无权);

高利贷商人

中下级

武士

作为幕府统治的基础,有权无钱,经济恶化,不满现实;(2)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和发展;2、外部原因(1)1853年,美国叩关,列强侵入,民族危机加深;(2)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二、倒幕运动1、历史背景:内忧外患,形势严峻;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改革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3、倒幕派:

组成力量

基本概况

基本认识

中下级

武士

由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化为反幕府的力量;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成为倒幕力量的领导者;

人民群众

生活困苦,反抗幕府统治;倒幕运动的支持者;

大名

不满幕府统治,赞成社会改革;4、倒幕根据地: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土佐);5、武装倒幕:(1)倒幕政府:1867年,明治政府成立,领导武装倒幕;(2)大政奉还:德川幕府表面上奉还政权,暗中策划反扑;(3)著名战役: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明治政府军摧毁了德川幕府的统治;(4)日本迁都: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为东京;三、明治维新1、维新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2)具体目的: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②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2、开始时间:1868年,由明治天皇领导开展;3、具体措施

主要措施

基本概况

政治方面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①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制度,建立府、县、道地方体制;削弱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具有国家统一性);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建立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新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③取消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④允许不同阶层人民之间通婚;⑤取消武士特权;使武士阶级瓦解消灭;

经济方面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最能体现新兴地主的要求);②统一征收地税;③殖产兴业: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资本主义工商业官营示范:政府投资兴办国营企业;技术移植:大力扶植私人企业;④废关卡、行会制度,修铁路,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工厂,发展对外贸易;

军事方面

推行军事改革;

①推行征兵制度;目的是防止和抵御入侵;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②建立新式“皇军”(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

文化方面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①核心: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②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4、成功之因(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力量能够迅速壮大;(2)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3)建立了新政权,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5)根本原因: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点拨:日本改革的重要经验:必须摧毁阻碍改革的封建势力;5、维新影响

项目

基本概况

积极性

①改变了日本落后状况,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具有民族革命性)

局限

①保存了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②推行军国主义,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亚洲最具侵略性的国家;

点评

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归纳总结: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之比较

项目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封建统治相对薄弱②中外勾结,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统治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力量弱小

政策措施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

环境

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①帝国主义时期②列强加紧侵略中国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条件是

①民族危机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③西学的传播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

①公车上书

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

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

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张之洞

4.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A.《时务报》上B.《中外纪闻》上

C.《国闻报》上D.《循环日报》上

5.下列人物在促进湖南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是

6.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强化提高

7.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8.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

9.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0.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梁启超阐述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孔子改制考》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图三《时务报》

请回答:

(1)图一是的代表作;图二是维新派于年在成立的政治团体;梁启超担任图三所示《时务报》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制度。

(2)结合三幅图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即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高考演练

13.(2008年宁夏文科综合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14.(2002年上海)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KuangHsuhadreadtheworksofChengKuangYing。”问题出在KuangHsu帝是谁。

回答问题:

(1)请写出Kuang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早期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危难形势下,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并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产物。

2.D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表现为政治运动、政治团体建立、领袖人物、组织宣传等多个方面。

3.C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由于受时代、阶级的局限而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如《新学伪经考》《孔予改制考》等。而魏源、曾国藩、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不可能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4.A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发表在《时务报》上。

5.D谭嗣同是湖南人,教材中虽然在第4课才出现谭嗣同的图像,但只要判断出A项是康有为,B项是梁启超,C项是严复,通过排除,选出D项是谭嗣同。

6.D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

强化提高

7.C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

8.C所谓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指的是洋务运动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谓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面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较早提出该理论的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9.DA、B、C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的特点;康、梁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具有不同的特点是D项“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0.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和理解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或各历史阶段)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能力。维新思想的核心甘情愿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核心是民主共和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而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影响不大,因此选择C项。

课外延伸

11.回答第(2)问时注意三幅图就是三种宣传方式,无须举例,其他方式注意归纳课本。第(3)问注意概括,点到为止。

答案:

(1)康有为1895北京政治文化教育

(2)有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组织学会,如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创办报刊,如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上书,如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建立学堂,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3)其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2.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在维新思想宣传中,都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变法维新,但在政治主张上各有侧重,宣传方式有所不同。

答案: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高考演练

13.本题一是考查考生阅读历史史料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就要求考生在读懂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康有为的主要政治观点。解答第二问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处进行比较。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14.本题引用英文史料让考生加以判断,这在高考中尚属首次,它一方面体现了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本题立意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本题虽然形式灵活,但仍然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运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只要能够准确辨别材料中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的关系,两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从材料中可知“ChengGuangYing”没有翻译错,一定是指郑观应,而他是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我国一位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KuangHsu”能够阅读郑观应的著作,应说明他喜欢维新,而且生活在郑观应的同时代或以后,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位皇帝一定是光绪帝。第(2)问则应根据所学知识从郑观应著作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来概括。

答案:

(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中日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