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1课《百家争鸣》

小学美术教案家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11课《百家争鸣》。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1课《百家争鸣》”,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1课《百家争鸣》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课文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重点难点。
2将学生分成五组,各代表儒、墨、道、法、兵五家,指导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方法。
学生:
1预习课文,并广泛收集资料,熟悉各派思想观点。
2儒、法、道三组每组推选四个代表(一名主辩,三名辩手)。
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空前繁荣,战国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想知道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老尘封的历史,领略祖先的智慧。思考并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1.显示课题及第一目: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孔子生平及孔子画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才艺展示
创设情景
1.你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
2.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
1.推荐三名学生表演“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2.学生看书归纳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1.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显示孔子的成就。
3.重点了解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及其教育思想。
4.指导学生理解“因材施教”等的含义。
1.通过体验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政治主张。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穿越时空
百家争鸣
1.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补充: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具体表现(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
3.儒、墨、道、法等各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4.点评五位学生的发言,并适当解释补充。
5.安排儒、法、道展开辩论并提出要求。
6.教师对三组同学的辩论进行点评: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语言是否生动等,并指正错误。
1.学生看书归纳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五名学生分别扮演孟子、墨子、庄子等上台发表各派思想主张。
3.学生(儒、道、法三家)围绕谁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展开辩论。
1.显示第二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孟子等人的画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知识巩固
小结全课
1.列表概括各派思想主张。
2.结束语:儒家的以德治国、施行仁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巩固统治,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利益的保障同样需要法制建设。所以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不应互相排斥,它们都是我国现行的主要国策。填表显示表格指导学法,整合知识,培养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
课堂训练1出示题目
2总结发言思考并发言题目:在学校饭厅里,一些同学在就餐时,总是随意乱倒剩饭剩菜,学生会对此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解决处理这一问题。如果你是学生会的一名干部,请你分别以儒家、法家、道家的观点谈谈你的处理意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WWW.jab88.cOm

相关推荐

百家争鸣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争鸣”,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态度、价值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不同观点。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事物间的对立关系。利用成语“塞翁失马“,说明事物间的变化,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说更适合当时和现在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础知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论语》。墨子、孟子、韩非。
学法指导:有目的地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通过联系现实学习历史。
教学重点: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著作。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社会动荡,人民陷入苦难之中。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老子
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之后由老师介绍老子画像及其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用老子与常从的故事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孔子
介绍孔子生平与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突出时代背景是奴隶制社会)
引导学生分析“仁”字的内涵。(这里的“仁”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情操。)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三、百家争鸣
当时的社会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如何恢复中国的统一,结束社会的动乱就成为时代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博爱、和平)(止楚攻宋)。
2、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解释书上所引的两句话)。
3、道家: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4、法家: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法治。(韩非的故事)
讲述完后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默写各家提出的主张,并找学生将各家的主张写在黑板上。
出示幻灯片:
三个问题: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说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3、你认为哪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列举)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完成,如有时间让各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观点。
完成课后的一、二题。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学分析
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将课题“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在意义上有重复之感,将题目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意图在于强调时代变革与思想活跃的因果和互动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以变革的时代为背景的,反过来百家争鸣也促进和加剧了时代的变革。另外,这样改动还能与“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相互照应,使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2、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洋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3、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
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4、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白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请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器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同时放映相关录象片)
讲授新课
孔子
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伟大的思想家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伟人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历史和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百家争鸣
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征。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讨论分析儒、法、道三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法、道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情境。
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做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
附二学以致用:以儒、道、法三家的观点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
(一)课间短剧
孔子讲学
学生甲饰孔子
众学生饰弟子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孔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
弟子: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息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捋胡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因材施教
学生甲饰孔子
学生乙饰子路
学生丙饰曾参
孔子:(在书书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二)课间辩论: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
学生A: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B: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治国,治国,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善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吗?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制度规章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相对应了吗?
学生C: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在两个极端内:儒家处于礼教极端,而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D: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中原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因为毕竟人和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的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再说说道家。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马呢?顺其自然,你难道让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吗?
学生E: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既不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样刻意强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绝不是消极避遁,因其终极目标仍是“治”。如果说儒家的“仁”“礼”是温情脉脉的精神鸦片,那么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用得好,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武器,用不好,则会成为自我灭亡的武器。
学生F:我认同的是道家,因为如果像儒家这样,无视个性的差异,蔑视个人利益,那思想就越来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创造力,我想这也是使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学生G:有的人说,法家的治国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会让国民遭受皮肉之若。不见得吧!你不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管理百姓,做错了事儿无所谓,杀了人可以逍遥法外,偷了东西没人理睬,那样才真正让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种仁慈的办法,有可能改变得了所有的人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吗?
学生H: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国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个空壳,久之,民众一定会对这种“刑罚”有所反抗。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把屠刀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同时也成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古时候跳回现实生活,就拿学校做比喻,你要校风好,难道就要老师上课拿着一把戒尺,谁不认真听课,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谁做错事,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严厉地惩罚他吗?不是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更加讨厌上学,讨厌学校,变得更坏、更反叛。如果你“无为而治”,虽然到最后“无为而无不为”,但中间那段时期,你的校风差得无可挽救,谁也不会再听你说。如果用“仁”和“礼”来教化学生,和他们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本课属于思想领域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学生在小学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相当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以人为本,和学生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让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作个思维拓展,谁能解释一下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那么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孔子及诸子百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2、学习新课: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第二,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第三,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白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一)孔子
孔子是本课重点知识,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仁”“礼”学说及教育方面的贡献。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孔子讲学”,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
一起归纳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二)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4、课堂练习:
结合本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
5、板书设计: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引发出现孔子
思想活跃思想文化发展
社会变革诸子百家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师生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彼此的心声,参考彼此的意见,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导入新课的策划上,我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请学生们作思维拓展,解释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过设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自然的导入本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题。在本课重点内容“孔子”一目中,我的课件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孔子图片,包括挂图、民国邮票、现代孔子邮票以及今年9月23日孔子诞辰2557年的孔子标准像揭幕仪式等详细的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孔子。通过5分钟的影音欣赏,声情并茂地创设了逼真的历史情境,其间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苛政猛于虎”、“杏坛讲学”等影音资料。在上课前,我精心编写了二个课堂短剧的表演剧本,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孔子讲学”,并归纳出“仁”、“礼”的思想内涵,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起来。又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很好的畅谈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影响,比如“温故知新”。以讲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经》,并总结出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在“百家争鸣”一目中,首先以诸子猜谜的形式,引入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学生很兴奋,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最后由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把“结合本学校实际,用儒、道、法三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道‘学以致用’题作为结尾,学生们发言踊跃,有兴趣,效果好,既启发了学生,又拓展了思维,给学生以无限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显著。
附:课堂短剧孔子讲学
学生甲饰孔子众学生饰弟子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孔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弟子: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息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捋胡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因材施教
学生甲饰孔子学生乙饰子路学生丙饰曾参
孔子:(在书书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本课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解学情后,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虚拟辩论等形式充分体会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历史及其内存原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识深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历史观、方法论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初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难点是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本课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方面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比较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正处在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烈,兴趣也比较浓厚。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关万里长城的内容,通过新闻等对长江三峡已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对乐理知识有了一点认识,尤其喜欢流行音乐。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让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要以人为本,老师注意听并适时补充、讲解、引导、鼓励,互相学习。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查找资料和制作都江堰、编钟等模型;
2、了解今天长江截流的方法以及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了解打击乐器。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洪水的肆虐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战胜水灾的。出示标题《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2、学习新课:(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请同学们分组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从第一个内容开始依次进行。先请第一组推选你们组的代表来介绍。你们组主要是查找都江堰主体工程方面的内容,有一人主讲,其他人可补充,可拿模型或指图讲。A、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B、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为修郡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C、为什么叫都江堰?名称由来: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堰所在的县名先后叫导江县、灌洲、灌县,1988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D、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时间:战国时期(约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E、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F、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第二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是如何修建的这方面内容。指图讲,按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来讲。a、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b、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室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教师提示: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早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c、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第三组引言:我们组维修的这方面内容。维修原则6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两千多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澳没于黄沙,有的早已废弃。如: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变为沙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也早已荒废,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农田达上千万亩。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历久不衰?其奥秘何在?除了合理的位置、科学巧妙的设计和牢固的修建这些因素外,还与长期的维修是分不开的!a、维修的原则。深淘滩,低作堰。
b、是如何维修的?(1)用淘河床挖出的砂石培高、加固堤岸,一举两得。(好聪明!)
(2)宝瓶口的沙不能淘得过深也不能太浅。(3)每年维修时,要砌好分水鱼嘴——因这里易被江水冲毁。
c、维修都江堰的具体做法。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分进行修筑。时间选择在每年的10月底霜降时节进行维修,因为这时岷江的流水量最小,最容易控制。李冰就抓住这一时期,组织民工进行抢修。在维修过程中,李冰还总结了维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淘滩,低做堰”。意思是说在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保证在玉垒山东岸的成都平原不出现洪水灾难,使人民免除水患,边上安定的生活。
第四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内容包括:(1)作用:灌溉、泄洪、天府之国(2)环保(3)今天的启示(大江截流)。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局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当时条件那么艰苦,而人们还能造出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的工程,真伟大!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神奇的编钟。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除了在都江堰体现出来外,在音乐方面也可充分地体现出来。请大家欣赏音乐。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出示题目:神奇的编钟
本目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老师:谁能介绍铜钟的用途?学生:它最早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时使用的乐器。老师:怎样演奏?学生:演奏时用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老师:什么叫编钟?学生:几件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铜钟组合成一套,称为编钟。老师:编钟的艺术魅力是什么?学生:它有音区之分,可以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的手法演奏乐曲。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做的编钟模型与古代能发出声音的编钟对比,考虑为什么说战国的编钟是神奇的编钟,它神奇在哪?学生:一个铜钟奏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太神奇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挖掘出后仍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老师:编钟到底是怎么演奏的?你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能够敲击出声的东西,进行简短演奏吗?
最后,强调一下当时我国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3、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呢?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我们以前还学过雄伟的长城;能工巧匠鲁班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先民的高度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民族,这种品质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4、课堂练习:
(1)请列举出都江堰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
(2)利用身边材料进行敲击演奏。
5、板书设计: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主体工程概况及修建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的维修
都江堰的作用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铜钟、编钟
神奇的编钟
神奇的编钟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知道编钟及其演奏原理。”的规定。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制作都江堰和编钟等模型,然后评价:同学们手很巧,动手做了都江堰与编钟的模型,现在我们来评价一下,谁做的模型最好。评价的标准是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造型美观与否,手工制作精细与否。总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并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使得课堂上充满了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都江堰与长城哪一个工程更伟大?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老师导入: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巧妙,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赞赏,许多外宾参观了都江堰后情不自禁地说:都江堰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古国!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都江堰都给了很高的评价。秦国及后来的秦朝有三大工程:都江堰、长城、灵渠。我们知道,长城也是很伟大的,那么,都江堰与长城相比到底哪个更伟大?(学生讨论略)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老师认为都江堰伟大,长城也很伟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通过这样一个设计,说明了两者各有千秋,两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更说明了我国先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达到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都江堰和编钟的历史资料,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合作交流辩论,表达各自的见解,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深刻的认识。同时,唤起了学生保护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信念。本课的设计,围绕一个重点,结合现实,深入挖掘,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