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识字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案之一。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案之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释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释题:移植的意思是:①把播种在苗床和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②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
3读了标题后,你对标题所揭示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二、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标示出诗节,圈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之意。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用勾出起过渡作用的诗节。
3按照幻想启迪的顺序,理解诗歌内容。
4从生活中的启迪到大胆假设,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
三、检查自学效果,交流讨论
1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等词之意。
2起过渡作用的诗节是哪一诗节?体会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哪些诗节描写的是作者的想象?哪些诗节描写的是生活给予的启迪?
4有感情地朗读作者的想象部分,体会想象部分末尾省略号的作用,思考:记忆可以移植,好吗?为什么?
5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呢?去做些什么呢?说一说。
过渡:记忆移植能实现吗?能。这来自于生活的启迪。
6有感情地朗读5~7诗节。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记忆移植,让这种神奇的想象成为现实。
7谈谈你读了这首诗歌后,受到了什么启迪?
8总结。让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四、指导朗读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不能读破诗句,还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读出诗的韵味。这首诗押的是i韵。
如第一、二诗节的朗读: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生活/该是/多么有趣
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
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
长的/是什么模样,
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
爷爷/也会看到我/
在操场上/是多么顽皮。
五、作业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试着用笔写下来,写成诗的形式也可以。
板书设计
27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幻想
记忆可移植生活
多有趣
启迪
树木的嫁接
创造出奇迹
实现
不懈探索
努力移植
成为现实
延伸阅读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课外拓展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课外拓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忆简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诸如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与情感、做过的动作等,都可能保存于头脑中。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四个过程。从记忆保持的时间角度来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从主体的参与角度来看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辞海》中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例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虽然历经数十年,仍有人能背诵不忘。再如:您相遇几十年前儿时的朋友,却立刻能认出他并叫出他的姓名,尽管您好像早已把他忘得无影无踪了。还有,您过去学过的成语、外语单词、看过的电视、听过的歌曲,一旦在一定场所,你就会很快地在脑海中重现。这些都是人的记忆的具体体现。
人的记忆能力,实质上就是向大脑储存信息,以及进行反馈的能力。人的大脑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神经细胞的边缘又都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称作树突和轴突。在轴突的末端有个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触小体。每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跟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接触。这种结构叫做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跟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并且接受许许多多其它的神经元的信息。神经元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脑具有记忆的生理基础。每个神经元上有多少个突触呢?有人估计,在人们大脑皮层每个神经元上平均有三万个突触。那么,人脑有多少神经元呢?大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的,用天文数字也难以表达。这样的结构特点,就使大脑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储存库。一个人脑的网络系统远比当今英特网还复杂。科学家认为,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十亿册书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即使每一秒钟输入十个信息,这样持续一辈子,也还有余地容纳别的信息。这说明:我们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有很大的记忆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会怎么样?如前所说,记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一种本质特性。人生是充满活力创造力的,而一切活力与创造力都离不开记忆这个源泉。失去了记忆人的行为就必然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失去许多属于本能的本领,人就很难生活下去。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关键就在于人类具有卓越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正是依靠这些思维、记忆能力,人类才得以学习、积累和应用各种知识、经验,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学设计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学设计
内容教学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字、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模仿习作。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有关宇航员、潜水员、嫁接植物的图片等。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题目激趣,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以课题激趣,提问:你喜欢这个题目吗?为什么?2.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3.提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请自己读读课文。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本课生字字音读准,特别是“授”“萃”“涩”的读音要读准,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把生字读给对方听听,让同学检查、矫正。2.在自读课文中把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3.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实在弄不明白的向老师提出。4.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四、感悟课文,体会神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2.说说你为什么对这部分感兴趣。(1)当学生说到第二节“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长的是什么模样”,老师提问:假如你见到爷爷的爷爷,想象一下,祖孙俩见面该是什么样的情景?表演出来。“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爷爷也会看到我在操场上多么顽皮”,假设你是爷爷,你会说些什么?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再指名读—齐读)(2)当学生说到第四节,“把宇航员的记忆移植给潜水员,把潜水员的记忆移植给宇航员,他们就都知道了怎样‘上天入地’。”①出示宇航员或潜水员工作时的图片或图像。假设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情景表演。②感情朗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3)当学生说到第五节,“那又涩又硬的山梨树,如果嫁接上甜梨枝,就结出了又黄又大的甜梨;那枝繁果密的‘茄子树’,也是山茄和家茄嫁接后出现的奇迹。”①出示山梨嫁接了甜梨后结出的果实图片与山梨对比。由于受生活所限,城市的孩子对“嫁接”感到陌生,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做示范演示。②孩子们,你们感到神奇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自由练读—抽生扮演解说员读—齐读。五、拓展延伸,大胆想象1.同学们,移植哪里仅限于植物呢?瞧,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播放一段医学移植发展历史的图像或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记忆移植能不能实现,要靠谁呢?齐读最后一节。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呢?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4.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六、指导书写生字。1.认读生字词。2.小组交流如何记忆七个生字。3.全班交流,看看谁的方法最好。4.指导书写生字。(1)空书难写生字的笔画.笔顺。(重点写好“涩”、“懈”“授”字)(2)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3)同桌互评,自我修改,教师用星奖励写字美观的学生。
从这个新奇的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移植”方面的资料,结合资料了解什么是“记忆移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采取同桌合作的方式,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为读通课文打下基础。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阅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
出示宇航员或潜水员工作时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并在一定的情景中感受想象的神奇。
给予学生适宜创作能力生长的课堂环境,在深化学生对原诗理解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此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后体会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记得这是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如今我在冀教版第八册语文课本中看到了它。这是一篇科学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儿童诗,诗中充满着盎然的儿童情趣,写出了儿童的渴望及他们的理想。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很高,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孩子们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可摆在面前的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移植的真正含义呢?而这也是理解课文主体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所以,我让孩子在课前就查阅字典看看移植到底是什么意思,并收集有关资料看看关于移植的事例你还知道些什么?没想到的是孩子们还真收集了不少,例如:植物体之间的嫁接,动物体之间的器官移植如:肝脏、肾、眼角膜、毛发、还有的同学谈到了前一阵的李保江叔叔骨髓移植的事例。有了这些资料我想他们已真正体会到了移植的真正含义。以往的资料展示大多数是在课后作为拓展材料出现的,而这篇文章不同,本课涉及到的记忆移植不同于动植物体之间的肢体移植和嫁接,如果没有前面的关于移植概念的掌握,课文内容就很难理解,所以课前的资料展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想象是迈向科学的第一步。的确是呀,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吧,没有什么是实现不了的。最后为他们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小学语文第八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释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释题:移植的意思是:①把播种在苗床和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②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
3.读了标题后,你对标题所揭示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二、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标示出诗节,圈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之意。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用勾出起过渡作用的诗节。
3.按照幻想启迪的顺序,理解诗歌内容。
4.从生活中的启迪到大胆假设,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
三、检查自学效果,交流讨论
1.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等词之意。
2.起过渡作用的诗节是哪一诗节?体会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哪些诗节描写的是作者的想象?哪些诗节描写的是生活给予的启迪?
4.有感情地朗读作者的想象部分,体会想象部分末尾省略号的作用,思考:记忆可以移植,好吗?为什么?
5.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呢?去做些什么呢?说一说。
过渡:记忆移植能实现吗?能。这来自于生活的启迪。
6.有感情地朗读5~7诗节。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记忆移植,让这种神奇的想象成为现实。
7.谈谈你读了这首诗歌后,受到了什么启迪?
8.总结。让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四、指导朗读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不能读破诗句,还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读出诗的韵味。这首诗押的是i韵。
如第一、二诗节的朗读: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生活/该是/多么有趣
把爷爷的记忆/移植给我,
我/就能看到/爷爷的爷爷/
长的/是什么模样,
把我的记忆/移植给爷爷,
爷爷/也会看到我/
在操场上/是多么顽皮。
五、作业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还会想些什么?试着用笔写下来,写成诗的形式也可以。
板书设计
27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幻想记忆可移植生活多有趣
启迪树木的嫁接创造出奇迹
实现不懈探索努力移植成为现实
4*假如我可以变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假如我可以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4*假如我可以变教学目标:
1、认读4个字。
2、展开想象,说一说假如自己也可以变,想变成什么。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意为人们做好事的愿望。
教学重点:感受“我”变成小动物后的乐趣。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说一说假如自己也可以变,想变成什么,能够把语言组织完整,有条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你可以变化,那么你们都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我可以变”这篇课文,看看我们的小主人他想变些什么?
二、新授:
(一)提出自学要求:
1、小组合作,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思考小主人都想变成什么?为什么?(边读边画、小组交流)
3、书上是怎样写的?(先说想变什么,再说怎样生活,最后说想为人们做哪些有意义的事。)
(二)小组汇报交流。
1、各组汇报,互相补充。
2、指导学生说完整话,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
(三)启发想象,练习表达。
1、想想你想变成什么?(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驰骋,按照书上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的想象。)
2、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3、汇报,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好,都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且都考虑到了为人们做好事,希望你的愿望有一天能够得以实现。
四、作业:把你们说的写成一段完整的话。
板书设计:
4、假如我可以变
蜻蜓除害
青蛙捉虫
蚯蚓翻松泥土
《夜色》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3、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学重点:1、
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2、
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使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情境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再学之前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既熟悉又好听的歌曲《小星星》好吗?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一起唱。2、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老师想知道你们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眼中的夜色。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它。板书课题:《夜色》二、读通课文,识记生字1、师:请同学们试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尤其关注)
2、小组内检查生字,谁全认对了,就是识字大王。
3、检查读文情况。
三、读读悟悟1、教师配乐范读,提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害怕不害怕。
2、师:你们理解的真好,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后,下一步该怎么办?教师追问:对于这篇课文,你们认为弄懂了什么,就把文章读明白了?
3、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汇报。通过再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抓住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进行体会。
4、师: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5、总结后播放美丽的夜景图片。
6、教师:在夜晚也能看见美丽的景色,从此(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7、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四、游戏背诵:1、猜词游戏。2、背诵课文。
五、作业:1、美读课文。2、搜集所学生字。
学生和教师一起表演一起唱。
(夜晚的景色)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谈论眼中的夜色。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边读课文边识字。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星。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齐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谈论自己收获。
要细读课文,把课文真正弄懂。
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把握主线:这个小朋友开始时怎样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了?然后带着问题读文。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体会孩子的胆小。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读法并练习朗读。(2)根据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不害怕的原因。
学生体会花草微笑的样子感受景色的美丽。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朋友看到的美丽的事物。
学生欣赏美丽的夜景图片。
学生体会后展开想象,自己在漆黑的夜晚可能会看到什么?练习用书上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夜晚的美丽。
学生练读后,各自展示。听者评议。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无意注意较强,设计此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又可有效的将所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自然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对课文的学习。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识字习惯。
把检字环节设计为小组内完成,并合理利用评价机制,这样可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件乐事。
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你听懂了什么这一问题,体现了教师相信学生能学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对学生注重了方法的传授。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们分析文中内容。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采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谈论夜景与播放实景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升华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使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合理安排游戏,即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学习的知识点加以简化。
从小培养学生们搜集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20夜色
害怕------------不害怕(配课文插图)
《插秧》教案之一
一、导入。
1、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2、师: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花也开了,草也绿了,这时候农民也要忙着播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1、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说说什么叫插秧。(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2、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等我们学了课文大家就知道。
三、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请同学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评选朗读高手。(相机出示词卡,穿插识词,识字)
4、读词语,再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引导想像。
1、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比比,谁能最快把课文背下来。会背的就举手,第一个举手并能出来的同学可以评为背诵大王。
2、这篇课文很简短,可容易背错,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背下来的,介绍背诵方法。
A、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从上到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B、游戏:送词语宝宝回课文家,板书,利用字卡演示。为什么说农民在秧插在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
C、其他。
3、同学们自由选择上述其中方法背诵。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像。
5、说说看到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五、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1、水田是镜子,除了可以映照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外,还能映照出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编儿歌。
2、出示小黑板: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水田是,。编儿歌。
板书
插秧
水田是
,
在
,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着
,
插在
。插秧镜子映照农民
映照着
,
插在
。
映照着
,
插在
。
映照着
,
插在
。
《军神》教案之一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军神》教案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沃 刘 龄 匪 拒 醉 剂 施 哼 晕 勉 堪 承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
容易少横的字:龄
醉
容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2)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互相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读划的相关的句子,简单说体会。
(2)解词:
审视仔细看。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附:板书设计
《点金术》教案之一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点金术》教案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重点难点
1.
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
2.
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课题,感知内容(8)
1.
看到课题点金术,你想到些什么?
2.
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金子(知识),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学习的方法)。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准生字,读通课文(12)
1.
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教师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生字。
2.
教师抽查新词能否读正确。
3.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分角色读、画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4.
师抽读、范读,师生、生生互评。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15)
1.
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
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
4.
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四、教师小结(3)
五、作业设计(7)
1.
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
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板书设计
祈祷神灵想得到更多金子
点金术
神灵赐给点金术
做人不可太贪心
国王心花怒放终于醒悟
教后感
《江姐》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
3.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积累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2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
学生:了解江姐,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师:你们看过《红岩》这本书或电视剧吗?到过渣滓洞参观吗?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说)江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江姐的事迹。(板书课题)
(多媒体:简介江姐的情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个部分?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小结:文章用2~15段重点叙述了面对死亡时,江姐的从容不迫。一方面从特务不停地催促来反衬江姐的不慌不忙与从容平静,另一方面从难友们难过、不安、痛哭、舍不得烘托出江姐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条线索,深刻体味江姐那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再次默读课文2~15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江姐动作与神态的句子或词语,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在这部分中,江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2.同桌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4.讲解4~5段。
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1)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梳好了头取出脱下用手拍拍理着擦去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试着走了几步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江姐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烘托出了江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但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她置生死于度外。)
(2)再读,说说这两段话表现了怎样的江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了革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
5.再次探讨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深含着的意思。
6.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江姐崇高的革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第2、3段,抓住不慌不忙像平常一样平静的表情来谈感受。)
五、品读课文,再识江姐
1.分析江姐的形象。
(1)学生在文中画出叙述江姐语言的句子。
(2)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江姐?(坚强)
(3)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2.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句话到底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革命品质?
3.思考: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你感受到了什么?(革命先辈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总结
师:是啊,江姐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狱中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江姐一样,顽强地等着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迎接1949年的春天。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狱中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们团聚的时候,敌人将关在牢中的1000多名的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1.听歌曲《红梅赞》(要出示歌词)。
2.同学们,让我们把江姐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吧!背诵课文4~5段。
《山村》教案之一
教材分析:
《山村》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安排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体会数字的妙用,学习─、│两个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能正确书写一、二、三、十。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
2、用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认字7个。
3、认识、会写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与人合作、互帮互学的品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书、本、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投影片)(投影片同书上插图)小朋友们,这幅图画美吗?你觉得什么地方美?(生:图上的花美。远处的山美。山上的小亭子很美。山下的很多小房子很漂亮。)
2、大家说的真好!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邵雍的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村。(板书课题:山村)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范读)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请举手的学生模仿着跟着读)下面全班一起读一遍,不会的小朋友认真听别人是怎样读的。
2、通过你的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到投影前指着字带大家读。
3、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都读的好,就互相奖励一个小星星。
4、谁觉得自己读的好,想读给大家听?(指名23人读)谁来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他们读的挺有诗意的。我觉得他们读的声音很宏亮。)
谁会背这首古诗?(自己背,同桌互相背。请一个同学背。)你怎么背的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我按照十个数字的顺序背。)
5、在大家背诗的时候,淘气的生字娃娃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二六七八九十花(学生抢着读)
6、(做照镜子的游戏)老师说生字,小朋友们举生字卡片,互相看看对不对。(鼓励学生)
三、小组合作,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表:一二三十)这四个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要想写好这几个字,先要学习两个笔画:─、│。谁知道这两个笔画怎样写?(生:─从左边向右边写。│从上往下写。)(课件演示笔画写的过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学生练习写)
反馈,把学生写的拿到投影上,评一评谁写的好,说说怎么好?(生:写的工整。干净。)
再写一个,同桌互相看看,写的好奖励一个小星星。
2、出示:二。同桌互相说说二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写第一个短一点的横,再写第二个长一点的横,先上后下)(课件演示写的过程)
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生:第一横在上半格的中间,第二横在下半格的中间)老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评议。
3、出示:十。同桌互相说说十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横后竖)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横写在横中线,竖写在竖中线上)
学生自己练习写,反馈,评议。
四、小结,学生谈感受。
(生:老师,我特别喜欢这首诗,想伴随着音乐读一遍。)全班配乐朗读。
附:板书设计
山
村
─
│
一
二
三
十
[评析:这是一堂古诗课。这首诗中包含了一至十10个数字。认识汉字,写汉字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正确书写笔画、学习笔顺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以图引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试着读,全班读,同桌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认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字,背会了课文。紧接着用游戏的方式巩固识字。横、竖两笔画是最基本的笔画,是写字的基础。教学时,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写,自己评议。既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老师又进行合理适当的指导。整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自悟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围魏救赵》教案之一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围魏救赵》教案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
(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
(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附:板书设计
《种树》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种树的欢快,了解种树对保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义。
3、喜欢读儿歌,有主动读儿歌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与音乐、美术教师联系,指导学生课前认识音符和歌谱,画一画小树。
学生:动手制作生字卡片,观察、了解种树有什么好处。
师生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次植树活动。
教学设计参考
一、读题激趣,感知大意
1、读课题,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
二、自主识字,交流评议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一读,把不明白的词句做上记号。
2、交流识字情况。学生相互提醒,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教师提醒学生读准种树的种等字的音。
3、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朗读课文,自主解疑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边读边想:种树会给我们的生活来什么?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了这课知道了些什么。
四、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1、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或背诵,积累语言,进一步体会种树的快乐。
五、扩展活动
1、把课文描绘的画面用彩笔画一画,或唱一首种树、护树的歌,或朗诵一首儿歌,或讲一个人们爱护小树的故事。
2、说说你想为小树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