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吸收作用(附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吸收作用(附教学反思)。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吸收作用(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吸收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2.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考〗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课时分配〗

本节教学时间为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准备〗

〖设计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
由于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先通过演示实验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有生物多媒体教室,且实验室设备较为完善),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就是根据这样的精神和要求来设计本节教学过程的。值得高兴的是本节教学效果超出了我所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了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感受到,学生和我一样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完一堂课的。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1)在引导探究之前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感到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尽管心里明白,但总是不知如何表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溶液”和“浓度”等相关的知识。
(2)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简单的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对课前的实验进行再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且能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小孩拔河”的Flash动画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从学生观看动画的表情,及回答问题的自信和肯定程度,我想他们能长久地记住这个动画和这部分知识。
3.《焦裕禄》影片片段的播放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盐碱地不宜种庄稼的真实场景,进一步明确了根毛吸水的道理。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一位不同时代的英雄,一种实在、可视、可学的人格和工作精神。
4.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们的这一切也深深感染了我。在参与他们的活动中,我有很多的感受,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我参与了“幻想组”“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全过程。这个方案确实很不错,它将定性实验变成了定量实验。用液面和萝卜重量变化的具体数据来说明问题,可以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然而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使人无法解释的问题。第一次实验,材料放置了一天后开始测量液面和萝卜重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从理论上说,浓度越高萝卜细胞失去的水分就应该越多。然而,实验结果是:浸入5%食盐水中的萝卜条失去的水分最多,其次是30%食盐水中的萝卜条,失水最少的是15%浓度中的萝卜。是不是在称量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失误?于是,又做了一次实验,其结果还是一样。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规律呢?是不是实验放置的时间太长,浸入30%和15%食盐溶液中的萝卜细胞在短时间内死亡了,而5%食盐溶液中的萝卜细胞没有死亡,不断在失水,故失水最多。这个问题的提出受到了其他老师们的赞同,于是同学们将实验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静置半个小时后开始测量),他们同时做了三组。结果这三组实验显示了另一种现象:失水最多的是15%食盐水中的萝卜,其次是5%,失水最少的是30%食盐溶液中的萝卜。这一组实验结果虽然还不能完全解释问题,但它使同学们看到问题的结果很有可能与我们的推测是一致的。同学们继续缩短实验时间,最后,实验成功了。放置10分钟后测量的实验结果证实,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在这个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发现实验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结果外,还发现:应该先调整好液面再放入萝卜条,这样做每个装置中的液体量才是一致的;称量萝卜必须同步(即:四个量筒的萝卜要同时称重)否则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使用的量筒必须是型号较大的,这样误差才能减小。
这样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使教师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当然,这节教学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这节课有很多演示实验,原本想让组长或兴趣小组的同学与老师一起准备,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介绍。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的学业负担非常重,课余时间十分有限,他们在完成我交给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活动了。而且,有个别小组在课堂上设计了实验方案后,课后并没有真正地去实施。此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时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汇报过程中相互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
在大班额教学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录(“小孩拔河”动画说明)〗

“小孩拔河”动画的制作和演示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背景是液体环境和一个植物细胞。背景上有两个交互按钮,分别写着“细胞吸水”“细胞失水”,点击这两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场景。用小孩人数的多少来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假设每个小孩的力量是均等的。
当分析在清水中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时,先让学生说出清水和细胞液浓度的高低,然后点击“细胞吸水”按钮,即出现这样的动画画面:植物细胞的大液泡上出现了4个小孩,水溶液中出现2个小孩,他们正在拔河,绳子和水溶液中的2个小孩不断地向细胞的方向移动,它们移动的方向就代表了水流动的方向。此时,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胀大。
当分析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原理时,点击“细胞失水”按钮,出现与“细胞吸水”相反的动画场景,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缩小。
此动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点评〗JAb88.Com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该课为学生构建了一种愉悦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条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并设置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在交流和合作中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作为一个新课改的成功的教学案例,该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通过演示、观察和探究活动得出结论。这样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例如:让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分别培育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两株玉米苗,从描述两株玉米苗的生长状况的不同开始,引导学生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结论。又如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课前进行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的结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这堂课中教师是“组织者”、“顾问”、“引路人”,她给予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了线索;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他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愿望。整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和教师始终都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合作、交流和互动的。这生动地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
3.多媒体的应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小孩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而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不宜种庄稼)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通过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实验,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如:“幻想组”的探究实验所暴露出的教师从未想到、也难于解释的实验现象,不仅引发了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的活动,而且引发该校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更合理、更严密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从而科学地解释了实验中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教、学互动和教研相长的关系,而且使师生双方都受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5.该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处理,如:将第二课时“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调到第一课的开始,既作为情境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为教材一开始就出现的“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做了直观的解释,并且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他们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确实存在着无机盐,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又如:针对教材中“根尖的结构”知识编排在该课内容之后,不利于学生认识根毛和根毛细胞的实际。通过结合“观察根毛”的活动,播放“根尖显微结构”的视频材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矛盾,也为以后“根尖结构”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上述教学处理,使该课结构更为合理,教学过程更为流畅。
6.从教学效果看,该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但是,如果能更多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对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类似的生物学现象(如:用肥过多、浇水过多、过频引起的作物萎蔫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扩展阅读

蒸腾作用(附教学反思)


蒸腾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贵阳市区内,是贵阳市课改实验样本校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五、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2.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第三节吸收作用


第三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2、阐述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4、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5、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提前准备:
1、水稻幼苗、土壤浸出液、蒸馏水、盐水、罗卜条
2、放大镜、培养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探究实验中得到答案
发现问题:将萎蔫的黄瓜浸泡在清水中,黄瓜会逐渐变得硬挺;将少量的酱油倒入盛有黄瓜的盘里,盘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黄瓜条逐渐变得软缩。
提出问题:黄瓜的果肉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那么黄瓜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或吸水呢?
作出假设: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设计实验方案:
把萝卜条分别放在不同的溶液中,观察其变化(选两个学生来做实验的操作人员)
15分钟后观察萝卜条的变化情况。
分析实验现象:
1、浸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得硬挺了,因为吸收了水分。
2、浸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得萎缩了,因为失去了水分。
得出实验结论:
1、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2、当周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布置下节课的工作:
1、每班选择2位同学参加实验
2、选定5班的准备记录、发言同学
3、指导学生制定表格
4、布置学生在课前要预习

第二课时
观察根毛: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2、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3、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根毛长在根的哪个位置?在根的顶端吗?
(2)根毛的顶端和根尖的顶端哪个细?
(3)你能数出一条须根上所有根毛的数量吗?
4、小结:植物的根具吸水功能,是与根的哪些结构有关?
5、什么叫土壤溶液?
6、根吸水的原理是什么?
7、烧苗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无机盐的吸收:
学生观察展示在桌面的实验品:用清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水稻幼苗,然后思考:
1、描述现在两株幼苗的色泽,以及根系和茎叶的长势。(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详细记录。)
2、为什么两种幼苗的大小会不一样?
3、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分析说明土壤浸出液培养出的幼苗生长健壮的原因。
小结: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其中需要量较大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无土栽培
1、什么叫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
(学生介绍资料)
表达与交流体会:
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了解到-------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