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9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学习
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简单的归类备注
知识
点一
认真阅读教材3---5页结合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的生活需要,举例
2、生物能进行,举例
3、生物能排除身体产生的,举例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举例
5、生物能和,举例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生物是有生命的,请根据生物特征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水稻、牛、人、蘑菇、小鸡、阳光、空气、水、机器人、电脑。
生物:
非生物:
知识
点二认真阅读教材7---9页,完成下列问题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有时调查范围很大,就要选取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
2.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
按照生活环境分:、
按照用途分:、、、
练习
巩固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都具有的特征是()
A、是由细胞构成的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生长和繁殖D、能快速运动
2、下列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的是()
A、病毒B、细菌C、蘑菇D、鸡
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A、病毒B、机器人C、橘皮上的青霉D、休眠的青蛙
4、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生物化石B、路边的小草C、珊瑚D、逐渐长大的钟乳石
5、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哪种特征()
A、排除体内废物B、能生长繁殖C、呼吸D、对刺激发生反
7、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划为分()
A、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B、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C、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D、陆生生物和水生物
8、下列用调查法完成的是()
A、人体外部形态的描述B、植物叶片细胞的描述
C、青春期的青少年身高的生长状况D、青蛙怎样捕食
9、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子、蟹等生物归为一类,将松、柏、蝇、麻雀、玫瑰等生物归为一类,它们归类标准是()
A、生物的结构特点B、用途C、数量D、生物的生活环境
二、判断题
1.动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要从别的生物体上获取营养。()
2.绿色植物不需要营养。()
3.只有动物才进行呼吸。()
4.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5.生物体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运动。()
6.动物通过捕食获取营养物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动物需要营养物质,植物不需要营养物质。()
7.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以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三、连线题--将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1)营养人体的排汗
(2)繁殖蘑菇有小长大
(3)排泄动物的取食
(4)应激性植物的开花结果
(5)生长向日葵朝向太阳
四、把调查到生物进行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老虎,草,鱼,骆驼,青蛙,杨树,细菌,真菌,水藻
分类:
(2)按生活环境分:河蚌,珊瑚虫,马,猫,三叶草,玫瑰花,海豚
分类:
(3)按用途分:玉米,鸡,猫,羊,鹅,牛
分类:
我的
收获(迷你句子网 JZ139.com)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学习
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备注
知识
点一
认真阅读教材第11---12页完成学案
1、地球上适合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上可达约千米,向下可深入千米左右,这个厚度约为千米左右的圈层。
3、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水圈的和岩石圈的表面。
4、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知识
点二
认真阅读教材第13页完成学案
1、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你可以,可以
,也可以。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和
,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究的线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空气、、还有和一定的。
练习
巩固一、选择题:
1、生物圈是指:()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地球上层大气圈中分布有生物的范围
C.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地点
D.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一薄层。
2、水圈包括地球上()
A、全部的海洋B、距海平面150M以内的水层中
C、全部的河流D、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3、珠穆朗玛峰上生物稀少,在这里生物生存主要受什么的制约()
A、温度B、水C、营养物质D、阳光
4、下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生存“立足点”的是()
A、岩石圈B、生物圈C、水圈D土壤
5、生物圈主要为其中的生物提供()
A、水分B、空气C、食物D、生存条件
6、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我的
收获
相关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人教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人教版
课例展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别生物和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
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参与小组活动,会表达、倾听、分析、交流与合作;爱护实验动物,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的共同特征,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难点:会表达、倾听、分析、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准备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把学生分为六组,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准备放大镜、盆栽菊花、实物投影仪等教学用具;把学生和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分装成教学用具盒7套。
附自制教学用具盒材料:
教
学
用
具
盒
分类
内装材料
1号盒
放大镜、玻璃板、镊子、菜叶、两面胶、黑色记号笔、白纸
2号盒
活体蜗牛4~5只
3号盒
植物落叶、浸制蜗牛标本、竹编蜻蜓、石头、蚯蚓、电动玩具狗、苹果、鸡蛋等分装在不同的3号盒
2.教学思路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是设计这节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初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移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且对生物学具有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先利用活体蜗牛创设生动的观察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小组学习活动中;通过问题串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不同物体的观察、讨论、比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同时进行爱护生物的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互动方式,让学生会表达、倾听、分析、交流与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3.教学流程
利用活体蜗牛创设观察情境
↓
小组合作,观察蜗牛,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
↓
汇报交流各组观察的结果
↓
教师通过问题串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及观察生物的一般方法
↓
给各组提供不同的物体,学生观察、讨论、比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
组间交流,迁移练习,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爱护生物的教育。
(三)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现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了两个盒子,请同学们打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1:1号盒子装的是放大镜、玻璃板、镊子、菜叶、两面胶、黑色记号笔、白纸。
生2:2号盒子装的是我们抓的蜗牛。
师:利用这些用具盒材料,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生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
生2:可以观察它能不能吃菜叶。
生3:可以用镊子碰碰它。
生4:看它在玻璃板上能不能爬。
……
师:大家说得好。但能不能做到呢?现在就请大家一小组为单位来观察。观察的内容可以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选择,也可以另选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内容来做。
(教师实物投影出观察的时间、记录、爱护实验动物等要求。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解答)
师:(学生观察结束)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用具放回原处,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习惯,在以后的实验中也要这么做。现在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把你们组的观察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组1:我们组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蜗牛的,我们观察到蜗牛有一个壳,比较硬,如果不碰它,它能慢慢地伸出触角来,两个长的,两个短的;蜗牛爬的很慢,用镊子碰它,它就会立刻缩回触角。(组长把记录粘在黑板上)
组2:我们组的观察的结果是蜗牛有一个灰色的螺旋形的壳,把它放到玻璃板上,待一会儿,再把玻璃板翻过来,他能粘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上能看见有水的痕迹;它没有脚,靠爬行往前走;用镊子碰它,它就会立刻缩回触角,再碰它就会缩回自己的壳里;把它放到菜叶上,它没吃菜叶。(组长把记录粘在黑板上)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蜗牛吃什么?
生:吃菜叶。
师:为什么这组同学没有看到牛吃菜叶呢?
生1:可能是观察的时间太短了。
生2:可能是教室里太吵了。
……
师:这几个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呢?课后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怎样能观察到蜗牛吃菜叶,有哪些因素影响它吃菜叶?
组3:我们组的观察结果是蜗牛有壳,身体是软的,能爬;用笔碰它,它就缩回壳里;它有一对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上有黏液。(组长把记录粘在黑板上)
组4:我们组有两只蜗牛碰它没有反应,可能是死了。我们组对其它两只蜗牛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是蜗牛的身体柔软,有坚硬的壳保护着,用镊子碰它触角时,触角会缩回去。(组长把记录粘在黑板上)
组5:我们组观察的是蜗牛能不能吃菜叶,观察结果是我们没能看到蜗牛吃东西;但是我们看到盒子里有绿色的小颗粒,可能是蜗牛的粪便;菜叶上有蜗牛爬过的痕迹。(组长把记录粘在黑板上)
组6:我们组观察的是蜗牛在白纸上能不能爬。刚开始,蜗牛一只缩在壳里,不出来,我们不碰它,过了一会儿,它才伸出头来,一碰它就缩回去了;它在白纸上能爬,白纸上有蜗牛爬过去留下的痕迹;我们还观察到蜗牛的身体外面有壳,有大小两对触角。(组长把记录粘在黑板上)
师: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同学们都很认真,能把观察的结果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和活动中,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观察活动。观察时要实事求是地记录,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我们从六个组的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蜗牛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把有生命的个体称为生物。那蜗牛有哪些生命现象?它是生物吗?
生1:蜗牛外面有壳,能运动。
生2:蜗牛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生3:蜗牛能吃菜叶。
生4:蜗牛能排出粪便。
生5:蜗牛能由小长大。
生6:蜗牛要呼吸氧气。
生7:能繁殖后代。
……
师:(教师和学生归纳总结的同时,教师板书生物的共同特征)大家总结得比较全面,蜗牛能吃菜叶说明它需要营养物质;蜗牛的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不要简单地说是呼吸氧气;能排出粪便说明它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能由小长大说明它能生长;能繁殖后代,这些都是蜗牛的特征。那么,自然界中的有很多生物,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和蜗牛一样具有这些特征呢?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生1:是,我们人就是生物,我们就有这些特征。
生2:不对,植物也是生物,它就不能运动。
生3:植物也不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4:植物就不能排除粪便。
……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对生命现象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请阅读教材,自己解决一下这几个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没有需要我们一起解决的问题?
生1:有没有植物可以运动?
生2:向日葵向着太阳转是植物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吗?
生3:植物的废物是什么?
生4: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也是生物的一个特征吗?
……
师:这几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也是生物的一个特征(板书)。谁还能解释其它的问题?
生:我在《百科全书》中看过,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是不能运动的,但是少数藻类植物,如衣藻是可以运动的。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其他同学也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运动是动物的主要特征,但它不是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谁还能解释一下其他的问题?
(没有学生发言,教师解释)
师:向日葵向着太阳转是植物对刺激做出的反应,一般来说植物的应激性不太明显,植物的向水性、向肥性、向光性都是植物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关于“植物产生的废物有哪些”这个问题,老师查完资料后再给大家解释。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现在请每个小组打开第三个盒子,判断一下盒子里的物体是不是生物,想一想为什么?时间5分钟,从现在开始。
(学生观察、讨论)
师:请大家利用实物投影仪,把你们小组观察的物体展示一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组1:我们组观察的是石头和竹蜻蜓。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不是生物。而竹蜻蜓,它是竹子做的,虽然很逼真,但它不呼吸,比吸收营养物质,不能排泄,所以它不是生物。
组2:我们组观察的是一盆菊花和银杏叶。我们组认为菊花是生物,因为它具有我们前面总结的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能够排出废物,能进行呼吸,能生长发育和繁殖。银杏叶脱离了银杏树后,就没有了银杏树的一些生命现象,所以它不是生物。
组3:我们组观察的是电动玩具狗,虽然它也会动,但是它不吃食物,不喝水,也不排出废物,更不能繁殖后代,因此它不是生物。
组4:我们组观察的是蜗牛标本,我们组认为蜗牛标本不是生物,因为它死了,不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它不是生物。
师:你们说得好,生物体能生病、衰老和死亡,这也是它的一个共同特征(板书)。但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的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生物体的全部特征。
组5:我们组观察的是活蚯蚓,它具有生物体的全部特征,因此它是生物。
组6:我们组观察的是苹果、鸡蛋。苹果里的种子能长出苹果树,鸡蛋能孵出小鸡,所以它们是生物。
师:大家同意他们组的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两种意见争论,教师引领)
师:刚才,我们讲了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的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生物体的全部特征。苹果、鸡蛋是生物体的一部分,单独存在时不表现出生命的特征,只有鸡蛋孵出小鸡,苹果籽长出幼苗时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因此,苹果、鸡蛋不能称为生物。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很好,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生物特征外,生物是否还有其他的共同特征呢?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陆续接触到。现在请大家做教材后的两道练习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师:下课了,蜗牛的任务也完成了,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实验生物,把它送回大自然,这项工作就请各小组下课后完成。
课例评析
纵观本节课可以看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能主动、务实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课前采集蜗牛、准备苹果、鸡蛋、落叶、电动玩具等教学用具,让学生贴近生活找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前培训小组长、小组观察、组间汇报交流、自主阅读、判断物体、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问题碰撞,激发了师生的思维,形成了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也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拓展探究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学生发言所形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学生言犹未尽时如何处理?学生活动多、交流多、教学目标不能完成怎么办?这也在今后教师教研活动中需要继续探讨解决的问题。
另外,教学中应注意:
1.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避免“揠苗助长”。在“生物与环境”的主题教学中,教师运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或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的形式比较多,往往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但应该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设定是循序渐进的,急于求成效果不但不好,还会导致学生的负担过重和两极分化。
2.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一类型的课容易造成课下学生忙着找资料,课上只需要将找到的资料简单汇报就可以了。其实,收集资料的能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学会从中获得由价值的信息给自己的观点做有力的证据,或者开展探究,这要求教师在设计上考虑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参与者和倾听者。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探究活动应该适量。探究的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活动设计的太多看起来热闹,学生活动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探究的内涵。所以,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少而精,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
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开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阐述生物的共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在课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察的方法进行说明。生物广泛存在于学生的身边,本节的教学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教师设计适当的思考题:1.你知道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吗?2.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非生物?学生通过思考,知道人、花草等是生物,桌子、椅子、黑板等是非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人、花草等在生活的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需要吸收氧气,需要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遇到不良刺激会作出反应,并且能够繁殖等。而桌子、椅子、黑板等不具备这些特点。使学生认同具有这些特点的物体才是生物,一般的生物都具备这些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或教师提供的物体),了解什么是生物。
2.通过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尝试说明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哪些。
3.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资料,了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并尝试理解科学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如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等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什么是生物
方案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
当你漫步在美丽的乡村小路时,你会听见晨起公鸡嘹亮的鸣叫,各种鸟儿婉转、清脆的歌声。勤劳的村童牵引着敦实的黄牛悠闲地走在和煦的晨光中,偶尔一只调皮的小狗从你的身边悄然跑过。放眼远眺:一片葱绿映入眼帘,那是翠绿的稻田、仪仗队般的玉米和肥硕的大豆苗。继续前行,一条弯弯的小河从你脚下潺潺流过,清清的河水中有自由游泳的鱼儿和小虾,偶尔也会有一、两只螃蟹探头探脑。水面上鸭唱鹅鸣,好一幅乡村欢腾图!
学生欣赏如画的景色,并思考以下问题。
(1)资料中哪些属于生物?哪些不属于生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
资料中的人、公鸡、鸟儿、黄牛、小狗、水稻、玉米、大豆、小鱼、虾、螃蟹、鸭、鹅等属于生物,而阳光、空气、水等不属于生物。因为前者是有生命的,具有生命现象,属于生物。而后者不具有生命现象,所以不属于生物。
教师强调: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的主要标志是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现象。
方案二: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天竺葵、小白兔、石块、玻璃瓶等)或者图片。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实物或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什么是生物,通过分析达成共识: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是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不是生物。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花草树木、小鸟等属于生物,是因为它们具有生命现象,那么,这些生物具有哪些生命现象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教师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1:小麦能够从外界吸收水分、二氧化碳和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还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被其他生物利用。
资料2:动物、多数细菌和真菌等生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物,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
(1)通过分析上述两则资料,你认为小麦和海豚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自然界中的生物需要的有机物最终来自于哪里?
学生观察、思考,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小麦和海豚的一生都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活。小麦属于植物,能够利用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等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维持自身生活需要。而海豚属于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以植物或者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所以,生物的生活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这些生物需要的有机物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资料1:下图是鲸在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资料2:杨树、柳树等高大的乔木每天需要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
(1)通过分析上面的资料你认为鲸在呼吸的过程中吸入和呼出的分别是什么气体?
(2)从上面两则资料可以看出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展示。
鲸在呼吸的过程中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从上面两则资料可以看出,植物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进行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师强调:植物和鲸的呼吸只能说明呼吸的表面现象,真正的呼吸发生在细胞内。
3.生物能够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完成下面的问题。
(1)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产生多种废物,你知道这些废物是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的吗?
(2)植物的体内会产生废物吗?是通过什么途径将废物排出体外的?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动物和人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例如: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途径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学生质疑:人和动物体内产生的废物主要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人和动物体内产生的废物主要包括:物质分解产生的多余的水、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等物质。植物体内也会排出产生的废物,例如:落叶能将一部分废物带走。所以,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并尝试说明资料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讨论后,尝试说明。
资料中显示,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受到人的碰触后,展开的叶片会迅速合拢。这说明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教师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植物的应激性明显得多,植物的应激性主要表现在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和向肥性。
教师质疑:谁能再列举一些生物应激性的实例?(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巩固所学知识)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教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等图片,并引导学生尝试说明这些图片的含义。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
从这些图片资料中可以看出:植物体产生的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幼苗可以慢慢长大;鳄鱼卵通过孵化可以发育成鳄鱼;蘑菇能够由小长大。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学生质疑: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从周围的实例进行分析,多数植物(如大豆、花生、玉米等)可以利用种子繁殖,有些(如甘薯)还可以利用根、茎(如马铃薯、月季等)或叶(如天竺葵)进行繁殖。鸟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猫、狗、兔等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
另外,细菌的个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是通过分裂生殖产生下一代的。多数真菌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教师进一步强调: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多种。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请学生分析以下几句话代表了怎样的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学生思考后回答:第一句描述的是遗传现象,第二句描述的是变异现象。教师进一步展示“狗的一家”“同一株碧桃上的花”等图片,使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
生物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还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讨论,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生物还有一定的寿命;生物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继续引导、启发:
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生物个体与周围的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进行积极的准备。(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的生活需要依赖于环境,即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也会影响环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质疑:任意列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们也具有这些特征吗?
学生举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通过观察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点拨观察的基本方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物的特征,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
(2)生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牛、马、树木等是生物,因为它们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在生活中需要营养,能够进行呼吸,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繁殖等。有些生物虽然微小,却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员,我们都应该热爱和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概念
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典例精析
1.下列物体中全部属于生物的一项是()
A.小狗、小猫、玩具熊 B.弹钢琴的机器人、运动的机器狗
C.慢慢生长的钟乳石、逐渐长大的小狗D.细菌、蘑菇、小猫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的辨析。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小狗、小猫、细菌和蘑菇属于生物,因为它们具有生命特征,在生活中需要营养、能够进行呼吸、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和繁殖。而玩具熊、弹钢琴的机器人、运动的机器狗、慢慢生长的钟乳石不具有生命现象,所以不属于生物。
2.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所有的生物都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生物的一生中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多数生物能从外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少数生物(如部分细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命现象?()
A.植物种子发芽并长成一株较大的植物体
B.一个酵母菌变成两个酵母菌
C.蝌蚪长出后肢
D.珊瑚礁由小长大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的认识。植物种子发芽并长成一株较大的植物体,说明植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一个酵母菌变成两个酵母菌,说明酵母菌进行生殖;蝌蚪长出后肢,说明动物具有生长的特征。而珊瑚礁由小长大,是珊瑚虫的骨骼堆积的结果,不属于生命现象。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1)× (2)√ (3)× (4)×
2.进行呼吸 狗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人排尿、排汗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碰触后叶片合拢 生长和繁殖 小鸡生长成为大鸡,母鸡下蛋并孵出小鸡 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孩子与父母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
3.(1)珊瑚不是生物,是由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是生物,因为珊瑚中具有可以呼吸,可以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等生物的基本特征。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探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吸引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侧重通过观察、整合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整合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导学—展示—整合—测评”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沿着问题进行探究、展示,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并利用适量的练习题进行查缺补漏。
[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吹小号的机器人”和“生长的钟乳石”的图片。
教师质疑: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和指导,由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引入课题。
2.导学
教师借助“吹小号的机器人”和“生长的钟乳石”两个图片资料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出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并在组内进行展示、交流,达成共识(即预习提纲)。例如:(1)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植物和动物分别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
(3)生物进行呼吸时需要的主要是哪种气体?
(4)动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也可以吗?
(5)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6)生物有哪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小组成员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既了解了基础知识,又为下一步展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并接受同学们的点评;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通过学生展示交流的内容,使学生对重、难点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成果共享。即:掌握什么样的物体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在展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思、善辩的能力,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予以评价、点拨和调控。
4.整合
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回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形成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即: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大知识点。1.生物的概念: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就是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够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测评
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练习,在检测的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通过查缺补漏完成补偿教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导学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导学案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本课要培养学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紧扣课标要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后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基础。本节要用两课时完成,本节课解决“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三、教材内容
《细胞的生活》第一课时是让学生知道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明确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初步形成,但偏重于经验型的,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学习本节教材打下基础,由于学生的状况差异性大,在教学中仍然要面向全体学生。
五、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
能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l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l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六、教学重、难点: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七、教法、学法
为实现省时高效、优化教学的需要,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实验演示法、类比法、直观展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自学法、探究研讨法、小组合作法、练习法,┅┅不断变化方式,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八、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信息、查找资料内容、预习本课内容等;
2、教师课前准备
准备好导学案、动画和直观实验演示等;
九、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细胞中的物质,分为5步完成
第1步用刘翔和食物图片引出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原因是学生对刘翔比较感兴趣,刘翔属于生物,生物又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就用推理和类比的方法引出细胞也需要物质和能量。从生物体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这一宏观层面分析,过渡到细胞的生活同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这一微观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安排导入,便于学生的理解。
第2步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完成导学案相关题目。让学生品尝食品说出感觉到的生物体内物质是什么,交流所知道的生物体内的物质?
第3步教师演示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多媒体播放动画。
运用演示和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会运动。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第4步问题探究:请学生根据与生活联系较大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推测细胞内可能的物质组成?
引导学生从日常的食物入手,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
第5步学生演示实验:将干树叶,放在火上烧。感知物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存在。
通过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无机物与有机物。
细胞中的物质是否是细胞需要的物质,细胞中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吗?
第二个环节-------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分为4步完成
第1步用人每天摄取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类比细胞的生活也同样排出废物,吸收营养;通过思考两个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说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第2步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问题,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
第3步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日常现象的分析,作出推断,明确细胞膜的功能。
放入清水中的萎蔫菠菜会重新硬挺起来;葡萄与葡萄干;干木耳与泡好的木耳。
用这三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细胞膜不是封闭的,它可以让一部分物质出去,另一部分物质进来。
亮点:一个学生说出汗也可以说明细胞膜能让一部分物质出来,这个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说明这个孩子认真思考了。
第4步多媒体播放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达到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思维拓展: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保安)
第三个环节-------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分为4步完成
第1步用生物体和物体的运动需要物质和能量来类比细胞的生活也需要能量
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安排导入,便于学生的理解。
第2步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问题,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
第3步列举生活实例介绍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转换途径。
从宏观层面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加强直观认识。
第4步过渡:既然自然界中能量可以相互转换,那么细胞中的能量也能相互转换吗?
分析:动植物如何获取能量?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出示图表解释动、植物体的能量转换过程及相应的能量转换器。
第四个环节-------展示知识思维导图,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内容,完成习题
十、教学创意
根据课程标准中,注重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创意:
1、教学中我加入了蔗糖在水中溶解的演示实验,在做实验用了两个锥形瓶,加入同样多的水,向其中一个锥形瓶中加入了红蔗糖,另一个什么也不加,让学生比较两个锥形瓶中的液体颜色有什么不同。这个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效果很好,并且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要有严谨的实验态度。
验证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的实验,我把书上实验材料----小麦,改成了干的树叶,这样可以节省燃烧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讲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个知识点时,我用了委焉的菠菜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变得硬挺还有葡萄与葡萄干的图片,使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观点在宏观上有所认识。效果很好!
十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用了动画和直观演示和事例使内容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生动展示内容。
十二、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