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10七年级地理《地球仪和地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地球仪和地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根据考试说明要求,地球仪和地图部分,属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有1、了解地球仪、地图的基本常识(a);2、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c)两个知识条目,立足复习知识实际,以知识点的梳理和典例分析为重点,遵循训练主线,开展本课时复习。
教学目标: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的术语,感受它们的功能。
2、回顾地图的三要素,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3、在复习过程中,运用好读图、析图的技能。
4、形成中考复习的良好态度,及复习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点:
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地理方位的表示,地图的语言三要素
教学难点:
经纬网定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不同大小比例尺地图的特点。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
考点梳理、地理工具感知、读图分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谁来解说话题导入
一、展示话题导入:
去年智利发生了地震;希腊发生经济危机;尼日尔发生政变。同时老师问几个问题,谁能来帮老师解说下?
1、这三个国家位于哪个半球?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希腊在中国的什么方向?家乡浙江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可以用七年级上图册中的哪些图给予说明?
二、揭题
查找图册,读图思考,解说问题,
讲读考试条目,明确课时复习任务知识抢答考点梳理一、展示问题
1、什么叫经线纬线?它们是指示什么方向的?
2、经线、纬线有什么形状?它们的长度相同吗?
3、经线纬线度数的起点线是哪条?度数是怎样划分的?经纬度有什么代号吗?
4、低中高纬度、地球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二、展示知识要点比较表
三、展示问题
1、地图语言的三要素是什么?
2、地图语言的三要素,能否就图册P22进行举例说明?
四、展示知识要点列表
分四大组,进行知识抢答
男生齐读比较表
分四大组,进行知识抢答
女生齐读比较表典例分析难点突破
1、经纬网定位题
2、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题
3、不同大小比例尺地图的特点题
同桌讨论完成,分组代表解说典例。我来解答效果检测
组织课堂习题训练(练习略)
收集训练信息,组织矫正
独立完成能力训练题
反馈与矫正课堂小结建立框架
地球仪:经线、纬线经纬度经纬网、低中高纬度、地球的五带、
地图:语言三要素比例尺(大小)、方向(一般定向、指向标定向、经纬网定向)、图例和注记
形成知识网络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完成《复习导引》基础应用。
巩固知识
相关推荐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和经纬网》知识点及习题商务星球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和经纬网》知识点及习题商务星球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和经纬网》知识点及习题商务星球版
知识点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课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后练习题
1.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
A.赤道B.地球公转轴
C.极点D.经线和纬线
2.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C.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
3.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
A.20°E和160°W的经线圈划分
B.0°纬线圈划分
C.0°和180°经线圈划分
D.20°W和160°E经线圈划分
4.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C.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P点位于东半球
D.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P点位于南半球
5.在地球仪上,纬线是()
A.指示南北方向B.与地轴垂直的半圆
C.长度不相等的圆圈D.全球可以划分出十条纬线
6.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7.关于经纬度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
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越来越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极点的纬度为180°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小,极点的纬度为0°
8.某地经纬度位置是32°N,120°E,则该地位于()
A.东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
9.本初子午线是()
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0.表示南纬、北纬、东经、西经的英文字母,顺序正确的是()
A.S、N、E、WB.N、S、W、E
C.E、W、N、SD.W、E、S、N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球和地球仪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球和地球仪”,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
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仪的圆圈
要求能在图上判读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全部等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越大。纬线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能力要求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赤道(00纬线)
1、能在经纬网地图中读出经纬度。
2、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根据纬度判定五带
度数划分
东经00-1800
西经00-1800
北纬00-900
南纬00-900
度数变化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越大。
代号
东经:E西经:W
北纬:N南纬:S
半球划分
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
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
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
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
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
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