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球和地球仪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25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球和地球仪。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球和地球仪”,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
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仪的圆圈
要求能在图上判读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全部等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越大。纬线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能力要求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赤道(00纬线)
1、能在经纬网地图中读出经纬度。
2、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根据纬度判定五带
度数划分
东经00-1800
西经00-1800
北纬00-900
南纬00-900
度数变化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越大。
代号
东经:E西经:W
北纬:N南纬:S
半球划分
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
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
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
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
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
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wWW.jAB88.coM

延伸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⑴麦哲伦环球航行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⑷地球卫星照片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西半球(20°W-18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经纬度与距离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两地距离相差约111KM,越向两极,相邻两经线间距离越短
纬度相差1°,两地之间距离相差约111KM
低、中、高、纬的划分:0°——30°为低纬地区,30°——60°为中纬地区,60°——90°为高纬地区。
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中图版

知识点
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绕地球一周→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形状: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旅行证实了地球是球体,他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部位较扁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课后练习
1、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发展叫()
A、可持续发展B、均衡发展C、超前发展D、差异发展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地球是一个球体B、地球表面陆地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表面并不均一D、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3、属于经线的是()
A、赤道B、本初子午线C、北回归线D、南极圈
4、关于经纬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A、23.5°N------北回归线B、0°经线------日界线
C、90°S------北极点D、180°经线------东西半球分界线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最长的经纬线是()
A、本初子午线B、赤道C、极圈D、回归线
7、经过经度120°,纬度40°的点,在地球上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赤道B、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
C、20°E和160°W组成的经线圈D、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9、关于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正确说法是()
A、经线表示南北,纬线表示东西
B、不同经线长度相同,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C、经线是直线、纬线是圆圈
D、东经度在东半球,北纬度在北半球
10、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1、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