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语文第三册《山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8

小学语文第三册《山行》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第三册《山行》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

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⑴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⑵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⑴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精选阅读

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会认刘、菊等生字,会写于、首等字。

3、背诵古诗,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及词语卡片,录音机和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卡片:

⑴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红叶告诉我们这是秋天的景色。)

⑵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⑴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刘菊残君橙橘首枝记

⑵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识记方法。)

⑶学习书写:

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④学生描红、临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小学数学第三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毛学群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三册P9899《可能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过摸球、装球、转盘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有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里的事情;

教具学具:布袋子两个,透明袋子10个,红球、白球若干个,篮子6个,大转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什么(球)?猜球在哪只手里?

师:(左手)有不同意见吗?(右手)你认为呢?

师:你看看,一会儿猜左手,一会猜右手,你们自己都不能确定,那说明,小球有(可能)在,也有可能?

二、新授教学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1号袋,2号袋)下面进行男女生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取胜。各三次机会。第一次,男生,谁来?

师:希望他摸到什么球?我们一起来黄球、黄球

师:哎呀!可惜!

师:女生,XXX做得真端正,你来!黄球、黄球

师:我宣布第一次女生赢了。

师:第二次,想来吗?男生,加油哟!哎!

师:女生,黄球、黄球女生又赢了。

师:还想比吗?

师:啊!男生的运气太不好了!

师:女,想再赢吗?

师:还是女生赢!

师:我宣布(女生获胜)

师:男生,有什么想要说的?你认为呢?女生,有什么要说的?

师:你们都对袋子里的球都产生了质疑,想看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这个袋子里的球怎样?(全这个字用得好,都是用得不错,全部也不错哟)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会怎样?你说?你来?你?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板书:黄球)

师:刚才男生从这个袋子,摸到黄球了吗?一次也没有,要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他们怎么没有摸到黄球呢?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说?(说得不错)你来?(老师就喜欢你这样发言,完整)

师:因为袋子里没有黄球,我们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板书:不可能)所能男生输了,公平吗?

师:那么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一定摸到黄球吗?会怎样?想一想,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谁会说?你来?你认为呢?

师:为什么是可能?这个袋子里有?也有?所以摸到的可能是?也可能是?

师:我们来试一试。(师摸三次)现在谁还能再说一说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是什么情况?因为?(板书:可能)

活动二:选择

师:摸玩了黄球,我们来摸红球,有三个袋子,哪个袋子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呢?准备随堂练习本,写下袋子的序号。有信心吗?

师:请选择。几号?为什么?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眼,选对的举手,有错的起立。

师:接着,哪个袋子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请选择。几号?原因?选对的坐正,有错的起立。

师:最后,哪个摸到的可能是红球?写序号,同桌交流一下原因。几号?理由?对吗?同桌检查,有错的起立。

活动三:装球比赛

师:真棒!迅速收拾好本子,下面我们八小组进行比赛,想夺冠吗?那就仔细听老师的要求。游戏的名子叫装球比赛,小组根据题目先讨论,然后把球装好,装好后坐正向老师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又轻又快!先请组长拿出球和袋子放在中间。

师:第一个要求:装一袋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白球?先讨论,再装!开始!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师:组长起立,把袋子高高举起来,其他人抬头看一下,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只装白球?组长请坐,把球放好。第一次比赛这三个小组表现得特别棒,其它小组要努力。

师:第二个要求,一起读一下。看明白了吗?开始!组长起立,举起来?为什么这样装?

师:第三个要求,开始!组长!怎么都是黄球?

活动四:说话小结

师: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小组表现得都很出色!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经常用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看!

电脑出示:1、太阳()从东方升起。

师:这件事是一定。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2、下个星期一()会下雨。

师:想一想,小组讨论一下!对吗?能填一定吗?

师:有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3、在扬州春天过后()是冬天。

师:想一想,会填得举手?

师:为什么?能把它改成在扬州春于过后一定是一起说。

4、将来,人类()会登上火星。

师:你也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说一说你身边的事情吗?先和同桌谈一谈。

三、巩固练习

大转盘

师:下面我们接着玩一个游戏大转盘,(出示:转盘)。转盘上有什么?转盘转动时,猜一猜指针会指向哪?可惜,猜错了!(转动)

师:谁还想试一试。谁坐得最正呢?恭喜你,猜对了!

师:转动转盘,指针会指向哪?谁能准确得说一说。(说得真好)为什么?还有谁更加肯定的说一说。(语气更肯定了)

师:我们换一个转盘来转一转。指针会指向哪?猜一猜?肯定吗?

师:猜一猜?

师:咦!三次全停在红色,怎么会这样?

师:红色区域大,蓝色和黄色区域小,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这可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四、总结:

第三册《连加》教学设计


第三册《连加》教学设计(第四稿)
教学内容:课本P26例1
教学目标:(1)探索用竖式计算连加两步式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十位在计算时漏加进位数
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听算。(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完成,只写得数。订正时1人汇报结果,其他同桌互改)
(1)7+37+27+68+74+7
(2)3+7+12+5+35+5+16+8+1
小结:师:刚才最后一题是什么算式?(连加)
师:一般情况下,“连加”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出示例题:(写在卡纸上出示)
汇景学校一、二年级参加开心一课的人数统计
项目手工小组羽毛球小组舞蹈小组
人数(个)283423
2.分析问题
(1)请你观察表格,并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出示问题:三个小组一共多少人?
(3)要求三个组一共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要求三个组一共多少人,也就是求把几和几和几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3、解答问题
(1)你能列出算式吗?(28+34+23=)
(2)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3)同桌交流算法,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计算方法,如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异同:
相同点---最后的得数都相同,计算方法都相同: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不同点---书写的方式不同,方法一是分步写出竖式,方法二是综合起来写,方法三是三个数连在一起写
4、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是对的,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省时而又准确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全班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完成,其中两个学生上台板演)(注意关注学生出现的错例)
46+25+17=37+28+19=
(1)订正
(2)如果出现错例要分析: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以后要注意什么。
(3)小结:检查要做到“一步一回头”
2、解决问题:请你看图提出一个连加的问题,并解答。
小熊图猴子图企鹅图
21元33元28元
小汽车图足球图篮球图
47元24元30元
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课外作业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认识图形(三),米、千克的认识,表内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表内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掌握2~6的乘法口诀。

3、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4、掌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书写答案。

5、认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观念。

6、直观认识圆柱和球。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

略。。。

练习2(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


【教材分析】

拼音练习: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读背训练:读出韵味,有感情,并背诵。写字训练: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训练: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要求】

、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 2、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3、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 4、观察秋天的变化,动手画画或写句子交流。 5、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读拼音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各自试读题目。 (2)引导学生分角色读。(3)引导学生将形状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4)根据对话整理出模样差不多的大写字母。 O--Q U--V E--F C--G M--N B--D (5)整理不像的字母。(6)其余的字母你如何记呢? 3、练习。 (1)在书上练习(2)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 Z M Q S F D B N w m g s f d b n z q (2)指名对照认读。 (3)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 G( ) M( ) Q( ) D( ) 4、反馈(1)分小组竞赛(2)大小写字母配对子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清楚本题要求。 (2)复习写字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动、散、都”3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字的结构方式及写字式要注意什么? (3)指导写出“动”。 出示“动”字,学生观察,注意观察走的起笔和收笔。 (4)指导学生写“散、都”。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 1、熟继成语。 (1)、审题。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2、学习《三字经》摘句。(1)、审题。 ①指名读练习要求。 ②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2)、指导。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教师范读 ④讲解意思 ⑤教师、学生读(3)练习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指名背诵(4)反馈 ①检查朗读 ②指名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导学生把课前观察到的有关事物,用自己的话说说。(2)出示题目:秋天到了,你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汇报)(3)练习:画秋天,边说边画第三课时 一、 口语交际 1、借助拼音读题目 2、当我们有事,要向别人提出请求时,我们应该怎样想别说呢? 3、李燕在背诵古诗时想请奶奶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他可能会对奶奶说什么呢? 4、小组讨论 试说 5、集体汇报交流 6、小组分角色表演 7、创设情景在我们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哪些事情?当你遇到时,该怎样与别人交流,怎样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请求呢?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 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大致感受诗的意境,了解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
体会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教学突破
组织学生在读中感悟,启发学生思维,并体会刮风时景物变化,结合诗的内容进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片、幻灯机、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风的知识、古诗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自学指导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1)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
猜字游戏。
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在这里,老师强调引导,对于所提的要求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如先提问:听听字音读得准不准?读得流利吗等等,而没有在刚学会生字后就提出了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
三、根据图片,感悟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师: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大屏幕上的四幅画,在这些美丽的图片里,画的就是课文中的四行诗,不信你就再读读课文,对照着课文找一找是这四幅图。(出示投影片-3)
学生读诗,对照课文找图画。
(1)解落三秋叶
师:(生看图“叶”)现在正是秋天,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么样?
生1:秋天很冷,一说话能看见哈气;
生2:秋天,叶子都落下来了,很漂亮;
生3:秋天,虽然金黄的叶子落下来很美,但是也有一些绿色的叶子被秋天的风叶落下来,看到绿色的叶子落到地上,我的心情不太好,因为秋风有些残忍;
生4:我同意她说的。而且树上没有了叶子,光秃秃的,很冷清。
师:那就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读读吧。
指名读,齐读。
(2)能开二月花
师:(生看图“花”)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师:你想怎么读一读呢?自己试一试吧。
生练读。
师:现在请你读一读吧,让孩子们听一听你的感受。
生读本句诗。
其他学生听,并带着同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诗。
(3)过江千尺浪
师:(生看图“浪”)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汹涌;
生2:很有气势;
生3:我看到浪那么大,仿佛听着浪的声音,我的心情很激动。
师:那就自己试着读一读吧,看谁读得最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4)入竹万竿斜
师:(生看图“竹”)你们看,竹林里所有的竹子都被风吹得倾斜了,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学生练读。齐读。
小结: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这首小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它为大地披上绿装;夏天,它给我们送来阵阵凉爽;秋天,它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它又为我们带来了片片雪花。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自己先读一读,别忘了刚才你读诗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这节课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目的,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录像、声音中感受风,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思维。
师:风这么可爱,但我们好像看不到它们。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请读读下面的名子,说说你怎么知道风的哪儿?(谁也没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我们知道风在哪儿。)
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师:这里有老师积累的一首写风的小诗,请大家读一读。(风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
师:从这首小诗里,你们知道了风能做什么?
生:吹来燕子,吹熟庄稼吹熟果……
师:你们还知道风能干什么吗?
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结果。
(出示投影片-4)
(虽然这首诗学完了,可是与风有关的词语、诗句还很多,帮助他们积累。)
五、学生自评
师: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生1:我满意。因为我以前上课总搞小动作,今天我没有。
生2:以前我说话声音太小,今天声音很响亮,所以我满意。
板书设计
落叶
开花
掀浪
斜竹

小学数学第三册《快乐的动物》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第三册《快乐的动物》》,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

册《快乐的动物》。在整节课中运用做、说、练三个主要环节,探究有关等分与除法之间的知识。

课时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10个彩色小圆片,白纸一组8张;挂图1幅;动物数只;幻灯片若干;奖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过渡语言):(放音乐)春天,气候温暖,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

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提示:展示挂图。

(过渡语言):谁来介绍一下?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A同

学你来。(能说完整话吗?)

(评析语言:)(你成功了!回答得棒极了!)我们现在来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

谁来试一试!H同学你胆子大一些!试试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鸭□只小松鼠□只孔雀□只

猴子□只小鸟□只小鸡□只

(用惊喜的语气肯定,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

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过渡语言:)玩耍既轻松又愉快是很好玩,现在我们边看他们玩耍边学习数学好吗?你能

用学过的知识来提数学问题吗?(请其他同学口答)回答妙极了!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子、小鸭,摆出它们的数量。

猴子:○○○

小鸭:○○○○○○

(讲解语言:)现在我们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订正:2个)

(教学语言:)请再好好想想!想一想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怎么表示,A同学你来一说:

板书:6÷3=2

(评析语言:)猴子有3只,小鸭有6只,按每3只为一组,通过在小鸭的数量上圈一圈,

我们发现6只小鸭里面有(2)份3只小猴那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用算式表示就是6÷3=2。

板书: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讲解语言:)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

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

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

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2、做一做,生生互动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小组活动)(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小红旗。)

教学语言: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要求前后桌合作,用手中○代表,摆出松鼠、小鸡的数量;

过渡语言:然后圈一圈,观察8只小鸡里面有()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

式。

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

□○□=□

教学语言:B同学你来回答。

(小结性语言:每2只一组,8只小鸡里面有4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所以小鸡的只数是小松

鼠的4倍。)

(反思):可惜这里没有留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比如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3、说一说,师生、生生互动

实物投影出示问题。

小结性语言:我们通过前面的应用题的练习知道了这样的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份另一个数那么多?用除法来计算!下面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道应用

题;教师读题一遍。

(1)鸭子数是松鼠的()倍。□○□=□

(2)猴子数是孔雀的()倍。□○□=□

(3)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教学语言: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有困难的同学别泄

气,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

(讲解语言)然后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你回答得棒极了,哪组还有更好的?)

(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

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4、过渡语言: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口头提问,教师板书:

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鸭的()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猴的()倍。

……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看问题口答,D同学你说一说用算式怎么表示。

三、课时练习。

1、教学语言: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题。

老鼠数是小猫的□倍。蜻蜓数是蝴蝶的□倍。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看第一图和第二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

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呢就用学具画一画,圈一圈。

⑶评析语言:

2、教学语言:现在找到“练一练”的第2题。

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倍。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观察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说了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填空列式。

⑶评析语言:用8个小圆片代表淘气有8个南瓜那么高,用3个小圆片代表机灵狗有3个南瓜那么

高。~~~

3、教学语言:找出“练一练”第3题。

讲解语言:气象组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见下表。

⑴下雨□天,晴天□天,多云□天。

⑵晴天的天数是下鱼的□倍。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独立完成。

②组内口头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

四、课堂评价。

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

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五、课堂小结。

小结性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一种除法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求一

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多?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好了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本领,就是提出用除

法解决的问题并学会了解决。

五、(附)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1、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倍?

(想: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个3只小猴那么多?)

□○□=□

2、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

(想:8只小鸡里面有(多少)个2只小松鼠那么多?)

□○□=□

小学数学第三册《快乐的动物》

第三册语文复习要点归纳


各位同学、家长们:

三册语文的复习重点还是生字、词语的识记,所有的一类字(生字表二)都要会写、能够组词,二类字(生字表一)能够认识。

现在将各单元的复习要点归纳如下:

第一单元:

1、能够背诵《秋天的图画》、《植物妈妈有办法》、《赠刘景文》、《山行》,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正确默写古诗。

2、积累关于描写秋天的词语和AABB式的词语。

3、能够写出相同偏旁的字。

4、容易写错的生字:谷、壮、劳、尤、区、巨、经、

5、多音字:当、都、为、

第二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琴、休、甜、歌、身、礼

2、多音字:背、兴

3、熟悉并能运用写动作的词语。

4、能够掌握部首查字法

5、能够背诵《一株紫丁香》,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三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州、族、旁、

2、能够正确掌握反义词,并能根据要求写出反义词

3、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

4、积累描写风景的词语

第四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落、补、拔、功、弯、浅、吸、极、兔

2、多音字:转

3、积累成语

4、正确使用问号和感叹号

第五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折、满、背、祝福、令、直、

2、多音字:教、漂

3、能够写出相同偏旁的字

4、积累谚语

5、能够按要求写词语

第六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暖、寻、粮、食、晴

2、多音字:还、好、

3、正确写出反义词

4、背诵《假如》、《回乡偶书》、《赠汪伦》,能够按课文内容填空、正确默写古诗

5、掌握日记的正确格式,能写简单的日记

第七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晨、掉、船、纸、被、刻

2、能够正确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了解并写出简单的打比方的句子。

3、背诵《“红领巾”真好》以及《清澈的湖水》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能够词语接龙

第八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运、游、能、历史、植、厂、

2、多音字:没、分

3、能够写出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的名称、了解活化石、太空、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

4、能够给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

5、积累成语

6、区分并能正确使用意思相近的词语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自由谈,并说理由。)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吗?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么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着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起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生处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现在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理解,为画配上古诗,为画配上一段文字,为画题诗都可以。注意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写风景的古诗有很多,现在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老师也送给大家四首首描写风景的古诗。请你读一读。《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

景:{白云人家

枫林霜叶

情: 热爱自然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大致感受诗的意境,了解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

体会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教学突破

组织学生在读中感悟,启发学生思维,并体会刮风时景物变化,结合诗的内容进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片、幻灯机、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风的知识、古诗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自学指导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1)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

猜字游戏。

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在这里,老师强调引导,对于所提的要求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如先提问:听听字音读得准不准?读得流利吗等等,而没有在刚学会生字后就提出了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

三、根据图片,感悟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师: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大屏幕上的四幅画,在这些美丽的图片里,画的就是课文中的四行诗,不信你就再读读课文,对照着课文找一找是这四幅图。(出示投影片-3)

学生读诗,对照课文找图画。

(1)解落三秋叶

师:(生看图叶)现在正是秋天,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么样?

生1:秋天很冷,一说话能看见哈气;

生2:秋天,叶子都落下来了,很漂亮;

生3:秋天,虽然金黄的叶子落下来很美,但是也有一些绿色的叶子被秋天的风叶落下来,看到绿色的叶子落到地上,我的心情不太好,因为秋风有些残忍;

生4:我同意她说的。而且树上没有了叶子,光秃秃的,很冷清。

师:那就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读读吧。

指名读,齐读。

(2)能开二月花

师:(生看图花)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师:你想怎么读一读呢?自己试一试吧。

生练读。

师:现在请你读一读吧,让孩子们听一听你的感受。

生读本句诗。

其他学生听,并带着同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诗。

(3)过江千尺浪

师:(生看图浪)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汹涌;

生2:很有气势;

生3:我看到浪那么大,仿佛听着浪的声音,我的心情很激动。

师:那就自己试着读一读吧,看谁读得最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4)入竹万竿斜

师:(生看图竹)你们看,竹林里所有的竹子都被风吹得倾斜了,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学生练读。齐读。

小结: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这首小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它为大地披上绿装;夏天,它给我们送来阵阵凉爽;秋天,它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它又为我们带来了片片雪花。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自己先读一读,别忘了刚才你读诗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这节课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目的,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录像、声音中感受风,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思维。

师:风这么可爱,但我们好像看不到它们。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请读读下面的名子,说说你怎么知道风的哪儿?(谁也没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

,我们知道风在哪儿。)

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师:这里有老师积累的一首写风的小诗,请大家读一读。(风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

师:从这首小诗里,你们知道了风能做什么?

生:吹来燕子,吹熟庄稼吹熟果

师:你们还知道风能干什么吗?

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结果。

(出示投影片-4)

(虽然这首诗学完了,可是与风有关的词语、诗句还很多,帮助他们积累。)

五、学生自评

师: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生1:我满意。因为我以前上课总搞小动作,今天我没有。

生2:以前我说话声音太小,今天声音很响亮,所以我满意。

板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三


1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三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夜宿山寺》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平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小学语文第三册《山行》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