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据在我们周围教学案

小学数据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9

数据在我们周围教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数据在我们周围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2.1普查与抽样调查
班级学号姓名
主备人:胡芬芳审核人:初一数学备课组
一、课前准备
1、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作的全面调查叫做
2、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作的调查叫做
3、我们将所考察的对象的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叫做
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中叫做样本的容量。
4、在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哪种调查方法。
1)我国每五年对全国1%的人口进行一次调查。
2)为了了解七(5)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视力检测。
3)调查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二、探索新知
1、抽样调查要注意什么?2、某省有7万名学生参加初中毕业考试,要想了解这7万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1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
样本是
个体是
样本容量是
三、知识运用
例1.在下列问题中为了得到数据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1)为了买校服,了解每个学生衣服的尺寸。
2)某养鱼专业户为了了解鱼塘中鱼的平均质量。
3)商检人员在某超市检查出售的饮料的合格率。
4)某班拟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为了确定春游的地点,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例2.说明在下列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是什么?
1)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只试验。
2)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人数进行统计。wWW.jAB88.cOm

四、当堂反馈
1、下列调查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方式的是()
A、为了了解某次考试试卷的质量,对全班所有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
B、调查某一品牌5万袋包装鲜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C、调查我国所有城市中哪些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D、了解全班学生100米短跑的成绩
2、下列调查方式中,采用了“普查”方式的是()
A、调查某品牌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B、调查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的收视率
C、调查七年级一班的男女同学的比例D、调查某型号炮弹的射程
3、为了了解某产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在这个调查中,总体是()
A、某产品B、某人买的100件商品
C、某产品促销广告中所称的中奖率D、100件商品的中奖率
4、每天你是如何醒来的?某校有4000名学生,从不同班级不同层次抽取了400名学生进行调查,下表是这400名学生早晨起床方式的统计表:
起床方式人数
别人叫醒172
闹钟88
自己醒来64
其它7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问题中总体是
2)样本是;样本的容量是
3)个体是
4)估计全校学生中自己醒来的人数为人。
5、(08扬州)我们扬州的旅游宣传口号是“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为了了解广大市民对这一旅游宣传口号的知晓率,应采用的合适的调查方式为___________。(选填“普查”或“抽样调查”)
五。课后作业
1、下列调查中,哪些用的是普查?哪些用的是抽样调查?
(1)为了了解你所在的班级的每个学生穿几号鞋,向全班学生做调查.
(2)了解电视机显象管的使用寿命.
(3)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4)了解实验田里水稻的穗长.
2、下列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
A、利用当地的七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值估计当地全年的日最高气温
B、在农村调查市民的平均寿命
C、利用一块实验水稻田的产量估计水稻的实际产量
D、为了了解一批洗衣粉的质量情况,从仓库中任意抽取100袋进行检验
3、为了检查某鞋厂生产的一批皮鞋的质量,从中抽取了50双作质量检查,在此问题中数目50是()
A.样本B.样本容量C.总体D.个体
4、要想了解10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2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B、每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C、10万名考生是个体D、2000名考生是样本的容量
5、关于抽样调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的数据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B、取样本数据中间的一个数据就可以得出样本需要的数据
C、样本抽取时,被调查的对象应是随意抽取的
D、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6、为了解七年级100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情况,从中抽取了3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下列判断: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法;②1000名学生是总体;③每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④3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⑤300名是样本的容量。其中正确的判断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7、(08福州)下列调查中,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A、了解某班学生“50米跑”的成绩B、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C、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
8、为了解某校初三年级40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指()
A、400名学生B、50名学生C、400名学生的身高D、50名学生的身高
9、(2007福建晋江)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下列观测方法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是()
A、一年中随机选中20天进行观测B、一年中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
C、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
D、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星期进行连续观测
10、(2007安徽)下列调查工作需采用的普查方式的是()
A、环保部门对淮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C、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
D、企业在给职工做工作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
11、某中学七年级(6)班徐欣同学帮助母亲预算5月份电费开支情况,下表是她家5月份连续8天每天早上电表显示的度数。若她家“峰时”与“谷时”用电量之比是2:1,且“峰时”每度电收取0.55元,“谷时”每度用电收取电费0.30元,则徐欣家5月份的电费约是多少元?
日期12345678
电表显示度数2124283339424649

延伸阅读

《我们周围的空气》导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导学案
课题1空气(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2.阐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3.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
学习重点:空气的组成及各气体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探究空气氧气含量的组成实验。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夏天当我们从空调房间走出来时,眼镜会变得一片模糊,说明空气中也含有___。
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

3.二百多年前,国的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
4.你能识别本节课内容中【实验2--1】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吗?请你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冰水共存体分别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请说明理由。
二:自主探究
㈠证明空气的存在
实验探究1::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㈡认识空气的成分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阅读课本,说出空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物质组成的,讨论举出实例。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㈢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什么?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5.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全部燃烧,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6.要使实验成功关键要注意哪些问题?

㈣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举出一些在生活中常用的混合物,试说说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答:
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1)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组成。组成纯净物的物质只能是。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以是两种也可以是,物质种数不固定。
(2)纯净物有固定性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四:学习评价
通过课堂习题评价本节课完成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由做出反思
六:评测
自我检测:
1.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A.1:4B.5:4C.4:1D.5:1
2.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3.澄清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会变浑浊,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本来是纯净物,但被污染后变成了混合物;
B.矿泉水不是一种纯净物;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肯定是纯净物;
D.澄清的石灰水是一种纯净物;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B、鲜橙多饮料C、冰水混合物D、“快鹿”牛奶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状况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C.空气不是单一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7.下列气体不是空气中固定成分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硫D.稀有气体
8.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③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④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9.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干燥的空气中各组分气体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大约是:氮气_,氧气_,稀有气体_.二氧化碳_,水蒸气和其他气体_。
10.下列有关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只有一种成分即“燃素”B.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
C.空气的成分自古至今一直未变D.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1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某品牌纯净水B.清新的空气C.24K黄金D.氦氖激光气
12、关于空气的组成,从下列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小白鼠放在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_______________
(2)夏天放冰块的杯子外壁常附有一层水珠,说明:_____________

我们周围的物质


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知识点
学习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7.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学习重点
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m/s)。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4.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九年级上化学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借助对空气组成的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
通过实验探究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过程与方法】步步设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严密性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与态度】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的巨大兴趣和价值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
【难点】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我们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板书:
课题1空气

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渡

设疑

释疑

小结:同学们对空气一点也不陌生,都深深知道空气的存在对我们的重要性。但是很久以前的人类并不了解空气,直到他们登山、潜水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身边有空气的存在。

设问: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里有哪些主要成分呢?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实验)瓶口吞蛋
提出实验的目的:
设法使一只熟鸡蛋完好地进入瓶中。

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提问:鸡蛋为什么能进入瓶中?说明什么?

自由发言:不是。空气中有氧气、有二氧化碳、有水等。

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代表上台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吞蛋”的原理,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的结论。

帮助学生重新整理已有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新课。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及从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设疑

评价

小结
(实验)小学的自然课上做过的蜡烛自灭的实验
提出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提问:
蜡烛为何会熄灭?
水面为何会上升?
能否认为杯中液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回忆,观察实验

讨论交流

小结:
蜡烛燃烧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当氧气消耗完,蜡烛熄灭。
由于氧气的消耗,杯中气压减小,液面上升。
由于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弥补消耗的部分氧气,故液面上升的高度并不是氧气的体积。

培养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液面上升体积不等于氧气体积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过渡

设疑

释疑我们怎样改进此实验,使液面上升的体积等于氧气的体积?

板书: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提问:
选择实验用的药品要注意什么?
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实验过程中有何注意事项?

参与学生设计方案,给予及时评价。
提供学生课参考的反应:
①S+O2点燃____→SO2
固气气
②C+O2点燃____→CO2
固气气
③P+O2点燃____→P2O5
固气固
④石蜡+O2点燃____→CO2+H2O
⑤Fe+O2点燃____→Fe3O4
固气固
(纯氧中发生)
讨论,交流,小结:

药品只能选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的。

装置不能漏气。
冷却后再测量水面上升(或进入)的体积。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

评价

小结

提问:如何事先将广口瓶体积五等分?

参与学生探究氧气含量的实验
给予及时评价

提问:
哪些同学的实验成功了,哪些同学实验结果,水面上升不到1/5?

请学生互相评价

提问: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设疑:
根据实验的原理,有没有其他改进装置可以测定氧气的含量

根据实验药品选择的依据,用蜡烛能否测定氧气的含量呢?有其他药品可以替代红磷吗?
设计探究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案
讨论,交流

动手实验:
连接好装置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观察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

学生互评实验:
分析水面上升不足1/5的原因

小结实验成败关键:
红磷的要足量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讨论,交流,相互评价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过渡

小结提问:
瓶中剩余的4/5气体是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有关空气发现史的有关资料
氮气
固定成分氧气
空气稀有气体

可变成分二氧化碳
其它

介绍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相关性质和用途

提问:
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有水、二氧化碳。
汇报各种资料

讨论,整理。归纳对空气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化学史教育

培养归纳整理能力

作业1、思考:还有哪些改进实验可以代替课上所作的实验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2、实验中的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的有关性质?
3、通过网络、报纸查找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空气(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含有氧气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3、氮气及其他气体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
无色无味气体1.429g/L不易溶于水-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实验]:演示[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演示[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演示[实验1—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A+B→A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
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
[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叙述。
[板书]:一.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
操作现象结论
[提问]: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新课引入]: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演示[实验1—6]加热少量氯酸钾
[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
[实验]:演示[实验1—7]加热少量二氧化锰。
[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
[实验]:演示[实验1—8]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板书]: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举例]: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
[讲解]: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板书]: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文字表达式:二氧化锰(MnO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KClO3KClO2
[教师活动]: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
[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小结]: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9]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
[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
[操作]: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
[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
[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操作]: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讲解]: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
[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
[讲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
[讨论]: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操作]: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
[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
[学生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
[教师活动]: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K2Mn04MnO2O2
(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
[讨论]: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板书]:5.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AB→A+B
[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讲解]:通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工业制法。
[板书]: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
[板书]: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压缩蒸发氮气(沸点-196℃)
空气———→液态空气———→
降温液态氧(沸点-183℃)
(四)总结、扩展
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
四.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