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我们周围的物质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我们周围的物质。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周围的物质”,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知识点
学习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7.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学习重点
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m/s)。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4.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扩展阅读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九年级上化学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借助对空气组成的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
通过实验探究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过程与方法】步步设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严密性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与态度】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的巨大兴趣和价值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
【难点】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我们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板书:
课题1空气

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渡

设疑

释疑

小结:同学们对空气一点也不陌生,都深深知道空气的存在对我们的重要性。但是很久以前的人类并不了解空气,直到他们登山、潜水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身边有空气的存在。

设问: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里有哪些主要成分呢?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实验)瓶口吞蛋
提出实验的目的:
设法使一只熟鸡蛋完好地进入瓶中。

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提问:鸡蛋为什么能进入瓶中?说明什么?

自由发言:不是。空气中有氧气、有二氧化碳、有水等。

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代表上台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吞蛋”的原理,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的结论。

帮助学生重新整理已有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新课。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及从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设疑

评价

小结
(实验)小学的自然课上做过的蜡烛自灭的实验
提出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提问:
蜡烛为何会熄灭?
水面为何会上升?
能否认为杯中液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回忆,观察实验

讨论交流

小结:
蜡烛燃烧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当氧气消耗完,蜡烛熄灭。
由于氧气的消耗,杯中气压减小,液面上升。
由于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弥补消耗的部分氧气,故液面上升的高度并不是氧气的体积。

培养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液面上升体积不等于氧气体积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过渡

设疑

释疑我们怎样改进此实验,使液面上升的体积等于氧气的体积?

板书: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提问:
选择实验用的药品要注意什么?
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实验过程中有何注意事项?

参与学生设计方案,给予及时评价。
提供学生课参考的反应:
①S+O2点燃____→SO2
固气气
②C+O2点燃____→CO2
固气气
③P+O2点燃____→P2O5
固气固
④石蜡+O2点燃____→CO2+H2O
⑤Fe+O2点燃____→Fe3O4
固气固
(纯氧中发生)
讨论,交流,小结:

药品只能选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的。

装置不能漏气。
冷却后再测量水面上升(或进入)的体积。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

评价

小结

提问:如何事先将广口瓶体积五等分?

参与学生探究氧气含量的实验
给予及时评价

提问:
哪些同学的实验成功了,哪些同学实验结果,水面上升不到1/5?

请学生互相评价

提问: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设疑:
根据实验的原理,有没有其他改进装置可以测定氧气的含量

根据实验药品选择的依据,用蜡烛能否测定氧气的含量呢?有其他药品可以替代红磷吗?
设计探究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案
讨论,交流

动手实验:
连接好装置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观察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

学生互评实验:
分析水面上升不足1/5的原因

小结实验成败关键:
红磷的要足量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讨论,交流,相互评价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过渡

小结提问:
瓶中剩余的4/5气体是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有关空气发现史的有关资料
氮气
固定成分氧气
空气稀有气体

可变成分二氧化碳
其它

介绍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相关性质和用途

提问:
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有水、二氧化碳。
汇报各种资料

讨论,整理。归纳对空气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化学史教育

培养归纳整理能力

作业1、思考:还有哪些改进实验可以代替课上所作的实验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2、实验中的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的有关性质?
3、通过网络、报纸查找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空气(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含有氧气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3、氮气及其他气体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
无色无味气体1.429g/L不易溶于水-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实验]:演示[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演示[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演示[实验1—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A+B→A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
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
[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叙述。
[板书]:一.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
操作现象结论
[提问]: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新课引入]: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演示[实验1—6]加热少量氯酸钾
[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
[实验]:演示[实验1—7]加热少量二氧化锰。
[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
[实验]:演示[实验1—8]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板书]: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举例]: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
[讲解]: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板书]: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文字表达式:二氧化锰(MnO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KClO3KClO2
[教师活动]: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
[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小结]: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9]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
[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
[操作]: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
[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
[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操作]: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讲解]: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
[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
[讲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
[讨论]: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操作]: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
[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
[学生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
[教师活动]: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K2Mn04MnO2O2
(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
[讨论]: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板书]:5.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AB→A+B
[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讲解]:通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工业制法。
[板书]: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
[板书]: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压缩蒸发氮气(沸点-196℃)
空气———→液态空气———→
降温液态氧(沸点-183℃)
(四)总结、扩展
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
四.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第十章《我们周围的物质》复习提纲


第十章《我们周围的物质》复习提纲
一、1物质的属性有哪些?但速度、温度、体积、面积等不能算属性。铅笔芯硬度表示方法。
2、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3、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在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电荷。
4、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不能。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如:烧红了的玻璃就是导体)。半导体材料有哪些。
二、质量:
1、定义: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把游码放在。
③“调”:调节天平使指针指在,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用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右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三、新材料(此部分内容详见八年级下册课本P91----93)
1、纳米材料: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就发生显著变化。
2、超导材料:3、形状记忆合金:4隐性材料: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要类群
1、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的种类
3、生物的主要类群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植物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裸被
子子
无脊椎动物
鱼类
动物两栖类
脊椎爬行类
动物鸟类
哺乳类
其他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能生长。
2、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活动。
3、生物能产生后代。
4、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生物体有严整有序的结构。[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配合课件]
[讲述]: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在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
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FLASH]“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
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进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表扬]:看来同学们对生物类群的知识了解得还真不少。
[总结]:生物的主要类群。
[提问]: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那怎么才能叫有生命呢?生命有什么现象?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归纳出生命的特征。提示:可以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发言。
[视频]配合课件
[想一想]:深入引发学生思考,生物要从小长大,得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来建造自己的身体,还能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用完的物质排到体外。那么植物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讲解]:刚才我们提到的实际上是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这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提问]:俗话说“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出示图片]:“一根蔓上的西瓜”,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西瓜,你能发现什么?
[提问]:你知道这种现象是什么吗?
[总结]:生物体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并把它们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提问]:植物会动吗?如果可以,你能举出例子吗?
[播放视频文件]:“含羞草”、“根的向水性”。
[讲述]:绿色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向光生长,这是植物对地心引力和光的刺激产生的反应;动物有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的行为。
[出示图片]:纺锤树,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图片上的树为什么长成这样?
[小知识]:瓶子树(萝卜树,纺锤树),生长在南美洲的巴西,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之间的地带,这里有雨季交替。在雨季里它枝叶繁茂,树干中贮存大量的水分,进入旱季落叶,胖胖的肚子里贮存的大量水分使其顺利度过旱季,这就是生物适应环境。
[提问]: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反过来也能影响环
境,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生物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影响。
[介绍]:除了病毒等少数生物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总结]: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我们大家讨论的生命的特征总结一下呢?
1、生物能生长发育;
2、生物能新陈代谢;
3、生物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生物的应激性;
5、生物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6、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跟着老师的提示思考并举出自己所知的有生命的物体:人、狗、花、树木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石头、大山、水、桌、椅等。
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200多万种生物。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群。
对游戏颇感兴趣,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在电脑上操作填图。

对生物的分类知识有初步了解。

带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记录,并选定组员进行发言。
认同老师的说法,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
回答:遗传现象。
仔细观察,发现两西瓜大小不同,花纹也不完全一样。
有的摇头,有的回答出:变异现象。
大部分同学认为可以,并举出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例子。
很有兴趣地观看,对植物的应激性有直观地了解,并认识到应激性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对这种树的形状产生好奇,开始进行猜测。
举出例子:夏天树木繁多的地方温度比大马路上要低许多。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
蚯蚓可以松土,改良土壤,处理有机废物。
纷纷举手

多媒体展示

课外探究

教学反思

课堂练习:
1.把下图中的植物归位:
水杉桫椤睡莲
(1)属于蕨类植物的是桫椤;属于裸子植物的是水杉;属于被子植物的是睡莲。
(2)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水杉、桫椤。
2.植物类群中种类最多的是(A)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蕨类植物D.藻类植物
3.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墨汁,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B)
A.生物的生长和繁殖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排泄废物D.生物需要呼吸
4.你能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先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归类。

(1)属于鱼类的是热带鱼;属于两栖类的是青蛙;
属于爬行类的是龟;属于鸟类的是丹顶鹤;
属于哺乳类的是熊猫;属于环节动物的是蚯蚓;
属于软体动物的是海葵;属于节肢动物的是螃蟹;
(2)属于脊椎动物的是热带鱼、熊猫、龟、丹顶鹤、青蛙。
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螃蟹、海葵、蚯蚓。
(3)图片中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是熊猫、丹顶鹤。
5.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附表)
本节课首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师生间展开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
2、生物的种类异、应激性、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
3、生物的分类影响环境、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游戏:填写生物名称
课外探究实验: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人班级同组调查人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天气状况
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状况
参与调查的建议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