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浪花》说课设计

高中说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2

《浪花》说课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浪花》说课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会写丫、泪等字,理解迈着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词语。

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利用象形字的方法,说顺口溜的方法,采用对比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联系生活事物等方法进行认字,所以在本课的认字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猜谜语等方法进行认字,对于学生发现.寻找到的好的认字方法,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Jab88.cOm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然后与学生对话)大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丽的大海、美丽的沙滩和美丽的浪花。(板书课题)

然后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同时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当学生提出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读的好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和查笔划的方法识记脚丫的丫字,然后进一步挖掘小女孩的表情怎样?真的有人弄痒她的脚丫吗?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可以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用词说话、找关键字,让学生理解迈着捧着又等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其次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后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四、教学反思:

由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离大海特别远,所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儿童的感官直接体会,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延伸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可受时间、学科内容等诸多因素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谅解。

小编推荐

看浪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透过语言的美来感受浪花的美,领悟到三个孩子愿望的美好。

二、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小节。第一小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浪水变淡水;到海底去探险;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这个地方是哪儿?(播放海浪声音)

2.看,浪花正唱着动听的歌在欢迎我们呢!(出示浪花图)

3.看着这些浪花,你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着三个孩子一起去看浪花吧!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好吗?(生自由读)

3.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在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把这几个词拼熟了,读会了。(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4.这些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吗?有不能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5.掌握了这些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更流利了。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不过这次的朗读老师还有个要求。(出示朗读要求:在这3个孩子眼里,一束束浪花像什么呢?请用铅笔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6.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7.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几句话,等会选一束你最喜欢的小浪花读给大家听。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浪花的美丽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一)“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1.老师想先选一束我最喜欢的浪花送给大家。(师范读)

2.因为老师很喜欢这束爱提问题的小浪花,同样也喜欢爱提问题、认真学习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3.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听见无数的浪花都争着跑过来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在提问呢!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小浪花的声音好吗?(生模仿)我还想听听浪花由远而近的声音,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指导朗读“哗—哗—”)

4.看老师手势分组朗读,读出浪花由远到近,一浪接一浪的感觉。

5.让我们开开心心地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读吧!

过渡:下面老师想听你们来读,选一束你最喜欢的浪花吧!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二)“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1.一起读读这句话。

2.“连天涯”说明什么呢?形容什么也能用“连天涯”呢?(沙漠、草原……)能通过朗读把“连天涯”的感觉读出来吗?

3.其实,在这一束束的浪花里,还包含着一个孩子美好的愿望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孩子的愿望。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为什么让海水变淡水?(因为我们地球上的淡水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海水变淡水,庄稼就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吸取,那时庄稼会长得更加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农民伯伯也会有更大的丰收。)

5.这个孩子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浪花听了可高兴了,不住地欢叫着(引读“哗—哗—”)能把浪花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6.这个孩子想着想着,眼里一束束的浪花仿佛变成了一束束沉甸甸的稻穗,一大片一大片,一直连到了天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7.谁愿意带上孩子美好的愿望来读这一节。(指名读—女生读)

(三)“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1.为什么喜欢这束浪花呢?

2.让我们来看看“万马奔腾”的场面吧!(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哪个小朋友能读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呢?(刚才**读得很好,但老师怎么听都只是一匹马在奔跑啊。谁来出出主意,怎样读才能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呢?)

4.生齐读。

5.在这束气势澎湃的浪花里又藏着孩子怎样的愿望呢?谁来替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出示句子)

6.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敢于冒险、自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探险、戏、黑鲨)我们勇敢地来读读这句话吧!

7.这个“戏”字也道出了孩子心底另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动物和人类也能像朋友一样一起友好地玩耍。

8.让我们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万马奔腾的气势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1.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这里的“金疙瘩”指什么呢?(其实海底就像一个金库,等着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去开启,那里不仅有许多的鱼类,藻类,还有石油,天然气、煤……像这里的“金疙瘩”就是指海里无穷无尽的资源。)

3.听了孩子的愿望,海浪也和人们一起来欢庆,听,它又一次唱起了欢快的歌(出示“哗—哗—”)

4.请喜欢这些浪花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五)“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1.你觉得这是一束怎样的小浪花?(温柔)从哪里看出来的?(抚摩)

2.请女生一起来当当温柔的小浪花吧!(指导朗读)

四、感受比喻的美

1.(再次出示5句话)读一读,说说你发现这5句话有什么特点?(比喻句)它们分别把浪花比作什么?

2.是啊,用了比喻,浪花在我们眼里就更可爱,更美丽了。

五、有感情朗读,再次感受浪花的美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千资百态的浪花,多么美好;三个孩子的愿望,多么美好。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浪花,再来听听这些孩子美好的愿望吧。(伴乐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六、拓展

1.老师很想知道在我们班小朋友的眼里,浪花又像什么呢?谁来说说?(出示句式:一束束浪花像——,——)

2.看着这些浪花,相信每个小朋友的心中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对吗?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信封上,让海鸥把你的愿望捎给浪花,带给大海。

浪花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9个新词。认识新偏旁衣字底和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着“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及新的偏旁。

2.看懂图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看懂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四课时(包括说话写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三)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二)把课文读通顺,观察图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一)把课文读通顺。

(二)学习课文比拟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大海的海滩上和“我”一个小姑娘一同与浪花嬉戏,你们想去吗?好,那么,我们来到大海边,和“我”一起迎接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使同学们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读准生字的读音。

1.先看田格中的生字。

2.在课文中找到生字的出处,并画出来。

3.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且读一读生字所在的句子,体会字义。

4.出示卡片,让同学们读一读,巩固读音。

(四)借助汉语拼音,把句子读通顺。

1.提示同学们注意几个字轻声的读法。

的地了子得啦哇

2.注意儿化音。比如:一会儿

3.先自己读,后在小组内一人读一遍。

(五)认真观察插图,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1.图中的女孩是谁?即课文中的“我”。

2.图上还有什么?浪花,远处的帆航和海鸥,“我”身边有个小篮子,盛满了贝壳。

3.课文是写“我”坐在沙滩上与浪花嬉戏、玩耍。课文中把浪花当做人来描写,比如: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使我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

4.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六)作业。

1.熟读课后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本课生字,掌握两个新的偏旁。

(二)比较形近字,并且组成词,为今后准确用字打下基础。

(三)熟读课文,并且联系句子理解生字及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本课生字,掌握两个新的偏旁。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出下面词语。

课后的9个词语。(用卡片)

(二)识记生字。

1.认识两个新偏旁。

2.衣字底:。

竹字头:

2.识记生字。

(1)熟字换一笔。

贝:看见的“见”,最后一笔的竖弯钩换成一大点。

(二)熟字换偏旁。

篮:蓝的草字头换成竹字头。

“蓝”表示颜色,篮子多用竹子编的所以竹字头。

悄:消字的三点水旁换成竖心旁。悄悄地,轻轻地意思。

(3)熟字加偏旁。

虾:“下”字左边加上虫旁。海虾、河虾。

装:强壮的“壮”字加衣字底。装东西,往篮子里放东西可称为装。服装,装束。

(4)利用偏旁理解字义。

浪:浪花和水有关系,所以三点水旁。

唱:唱歌要动嘴,所以口字旁。右边是两个日字,下面是扁日。

(5)其它。

步:上下结构,上边是停止的止字,下面是少字少一点,。步子,脚步,跑步,步伐。

壳:上中下结构,上边是士,中间是秃宝盖,下面是几。贝壳,外壳。

次:左边两点水,右边“欠”。

(三)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壳:上边是士,不要写成土,中间秃宝盖写得稍宽一些。

步:下面不要多写一点,步不加点。

唱:注意结构,右边两个日字上小,下大且扁。

装:上边右半部分是士不是土,不要把字写得太长。

2.其它的字引导学生照田字格的字来写。老师要巡视指导。

(四)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在句中的位置,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比较形近字,组成词语。(课后作业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抓句子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词语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通过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我”在海边的沙滩上和浪花嬉戏。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数,这段共有几句话。

(2)自己小声逐句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并且找出哪句是写“我”的,哪句是描写浪花的。

(3)指两名同学对读,一人读描写“我”的句子,一名读描写浪花的句子。

(4)比较句子。

浪花看见了,迈着步子走来。

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①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哪儿不一样,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②让学生回答。

第二句多了“轻轻的”,比第一句更形象具体,知道浪花里迈着什么样的步子来的。并且,从“轻轻的”知道海面的风不大。

③读一读第2个句子。

(5)“悄悄的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浪花来了,轻轻地碰着我的脚丫,像是在给我搔痒痒一样。体会为什么“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使学生理解到一是浪花搔痒了我的脚丫;另一方面是我看到这美丽的浪花,很高兴。

(6)“它才哗哗地笑着跑回家”。使学生理解“它”指的是谁(浪花),“家”指的是什么(大海),“才”是什么意思,(指浪花很顽皮,把我逗够了它才回家)。“跑”是指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很快,比较起来想一想:浪花轻轻地来了,快速地回去。蓝蓝的大海,白色的浪花,一幅多么美的景象。

(7)看插图,看“我”的表情,嘴张得那么大,眼睛眯成一条缝,可见“我”是多么地高兴。

(8)指导朗读:要读出大海和浪花构成的一幅景色的美,读出“我”高兴的心情。“哗哗哗”要连续读,且要轻。

学生试读,师范读,再试读。指名读、多读,体会“我”高兴的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课文第2段。

(1)自己读第2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什么意思。

(2)比较句子。

这两句话哪儿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第2句更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浪花是怎样来的,既唱着又笑着来的,而第一句只是说浪花跑来了,但不知是怎么样地跑来了。

“唱着”是指浪花来时的声音,“笑着”是因我的心情是那样的兴奋,好像浪花笑着奔我而来。

“给我捧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虾。”“捧来”是用手合着托的意思,把浪花当做人来描写。浪花来时,随之带来了各种贝壳等,浪花退去后,贝壳等就留在了沙滩。

我高兴地捡着贝壳、篮子里都装满了。看插图,篮子装满了又大又美丽的贝壳,篮子旁边的沙滩上还有贝壳。

(3)你能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一会儿,浪花又来了,带来了很多贝壳和小虾,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了。

(4)指导朗读。

浪花唱着笑着冲我来了,并且给我带来了我喜欢的贝壳和小虾,我把小篮子都盛满了,我多么高兴呀,兴奋呀。因此读的时候要表达出“我”兴奋的心情,而且蓝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黄色的沙滩上,躺着雪白的贝壳,青青的虾,构成一种多种颜色的美,又要读出环境的美。

范读、试读、指名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结过渡。

课文第1段是描写浪花来了和退回去了,第2段写浪花又来了一次,那儿浪花就来回这两次吗?请看第3段又是怎么写的。

(2)指名读这段。

(3)理解“跑去又跑来”是什么意思?

浪花一会儿拥来,一会儿退去,来回不停地往返。

(4)理解比喻句。

“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把浪花比喻成淘气的娃娃。这里又一次把浪花当作人来描写,表达了作者喜爱浪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比较句子。

“淘气的娃娃”更能表现浪花的可爱。

(6)指导朗读。

“又”“淘气”要重读、突出浪花来回的次数,和浪花的可爱。

(三)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我坐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来做什么?

让学生把全文连起来想一想,理解全篇文章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本课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首先通过大家的交流,知道夏天都有哪些水果。

2.选择自己爱吃的一种水果,说一说它的样子,颜色和味道。(练习说话)

3.然后把自己说的写几句意思完整的话。

二、教学重点

1.注意指导学生说话练习,说出你喜欢吃的那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

2.把说的句子写下来,再读一读。

三、教学难点

说出你喜欢吃的那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和味道。

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你知道夏天有哪些水果?

西瓜、葡萄、香蕉、桃子、香瓜。

(二)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

1.请你们把自己最爱吃的水果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2.向大家介绍你爱吃的是那一种水果。

(三)说话练习。

1.先自己观察。

思考题:

①你爱吃的这种水果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说是什么形状的?

②它是什么颜色的?

③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样子和颜色是通过观察可以知道的,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准确地向大家介绍。味道,你就得想一想,你最爱吃的这种水果是什么味道的,因为是你最爱吃的,所以这种味道是你印象最深的,所以动脑子想一想一定会想出来的。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向全体同学说一说。

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带领大家一一讲评,指出谁什么地方说得好,谁的哪个地方需要怎么改,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写话练习。

1.要求根据你刚才说话的内容来写,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写时注意使用标点符号。

2.学生自己动手写。

3.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老师也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

《看浪花》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看浪花》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能透过语言的美来感受浪花的美,领悟到三个孩子愿望的美好。

二、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小节。第一小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浪水变淡水;到海底去探险;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这个地方是哪儿?(播放海浪声音)

2.

看,浪花正唱着动听的歌在欢迎我们呢!(出示浪花图)

3.

看着这些浪花,你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着三个孩子一起去看浪花吧!

2.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好吗?(生自由读)

3.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在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把这几个词拼熟了,读会了。(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4.

这些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吗?有不能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5.

掌握了这些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更流利了。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不过这次的朗读老师还有个要求。(出示朗读要求:在这3个孩子眼里,一束束浪花像什么呢?请用铅笔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6.

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7.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几句话,等会选一束你最喜欢的小浪花读给大家听。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浪花的美丽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一)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1.

老师想先选一束我最喜欢的浪花送给大家。(师范读)

2.

因为老师很喜欢这束爱提问题的小浪花,同样也喜欢爱提问题、认真学习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3.

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听见无数的浪花都争着跑过来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在提问呢!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小浪花的声音好吗?(生模仿)我还想听听浪花由远而近的声音,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指导朗读哗哗)

4.

看老师手势分组朗读,读出浪花由远到近,一浪接一浪的感觉。

5.

让我们开开心心地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读吧!

过渡:下面老师想听你们来读,选一束你最喜欢的浪花吧!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二)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1.

一起读读这句话。

2.

连天涯说明什么呢?形容什么也能用连天涯呢?(沙漠、草原)能通过朗读把连天涯的感觉读出来吗?

3.

其实,在这一束束的浪花里,还包含着一个孩子美好的愿望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孩子的愿望。

4.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为什么让海水变淡水?(因为我们地球上的淡水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海水变淡水,庄稼就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吸取,那时庄稼会长得更加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农民伯伯也会有更大的丰收。)

5.

这个孩子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浪花听了可高兴了,不住地欢叫着(引读哗哗)能把浪花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6.

这个孩子想着想着,眼里一束束的浪花仿佛变成了一束束沉甸甸的稻穗,一大片一大片,一直连到了天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7.

谁愿意带上孩子美好的愿望来读这一节。(指名读女生读)

(三)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1.

为什么喜欢这束浪花呢?

2.

让我们来看看万马奔腾的场面吧!(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

哪个小朋友能读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呢?(刚才**读得很好,但老师怎么听都只是一匹马在奔跑啊。谁来出出主意,怎样读才能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呢?)

4.

生齐读。

5.

在这束气势澎湃的浪花里又藏着孩子怎样的愿望呢?谁来替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出示句子)

6.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敢于冒险、自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探险、戏、黑鲨)我们勇敢地来读读这句话吧!

7.

这个戏字也道出了孩子心底另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动物和人类也能像朋友一样一起友好地玩耍。

8.

让我们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万马奔腾的气势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1.

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

这里的金疙瘩指什么呢?(其实海底就像一个金库,等着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去开启,那里不仅有许多的鱼类,藻类,还有石油,天然气、煤像这里的金疙瘩就是指海里无穷无尽的资源。)

3.

听了孩子的愿望,海浪也和人们一起来欢庆,听,它又一次唱起了欢快的歌(出示哗哗)

4.

请喜欢这些浪花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五)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1.

你觉得这是一束怎样的小浪花?(温柔)从哪里看出来的?(抚摩)

2.

请女生一起来当当温柔的小浪花吧!(指导朗读)

四、感受比喻的美

1.(再次出示5句话)读一读,说说你发现这5句话有什么特点?(比喻句)它们分别把浪花比作什么?

2.是啊,用了比喻,浪花在我们眼里就更可爱,更美丽了。

五、有感情朗读,再次感受浪花的美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千资百态的浪花,多么美好;三个孩子的愿望,多么美好。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浪花,再来听听这些孩子美好的愿望吧。(伴乐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六、拓展

1.

老师很想知道在我们班小朋友的眼里,浪花又像什么呢?谁来说说?(出示句式:一束束浪花像,)

2.

看着这些浪花,相信每个小朋友的心中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对吗?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信封上,让海鸥把你的愿望捎给浪花,带给大海。

《浪花》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浪花》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浪花来了两次,来干什么。

2、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喜欢小浪花从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小浪花的淘气可爱。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多媒体电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生词卡片,复习所学生字词。

浪花,贝壳,小虾,篮子,轻轻的。

2、同学们,你们想看浪花、贝壳、小虾吗?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吧。(多媒体电脑播放海边景色和浪花声。)

二、运用多媒体看图导句,学词学句。

1、同学们快来看呀,我正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浪花)。浪花来做什么?(搔脚丫,送贝壳和小虾,解释搔)。是啊,浪花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来搔我的小脚丫,第二次给我送来了贝壳和小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来搔脚丫,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给我带来贝壳和小虾?)齐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在写浪花第一次来搔我的脚丫?(第一自然段)。

第一段中的哪句话呢?用勾出(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同桌讨论勾画)。

课件展示①

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3、讲读第一自然段。

①、浪花第一次来,是怎样来到我身边的?(板书:轻轻、走)。

②、你能发发声音,做做动作,表演出来吗?

③、课件展示比较句子。

比较句子。

浪花迈着步子走来。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不要轻轻的好吗?为什么?

比较读这两句。

④、(回看①)这两句还有哪个词是轻轻的意思。

(板书:悄悄地)还可以悄悄地干什么?

⑤、是啊,小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来就是想悄悄地搔我的小脚丫。小浪花怎样呢?

⑥、小浪花更调皮的地方还在后边呢?找找看是哪句?(笑得我眼泪)

指导朗读这一句。

⑦、齐读第一段,体会小浪花的淘气。

4、第二次,小浪花又来了,给我带来了贝壳和小虾,这是第几自然段中写到的。(第二自然段)。

5、讲读第二自然段。

①、这次,它是怎样来的?勾出表示动作的词。(小组讨论)

板书:唱、笑、跑。

②、用手、口表演出浪花唱笑跑来的样子。

③、比较读第一次走来的句子和第二次跑来的句子。

④、浪花唱得多高兴,笑得多开心呀。你看它还给我送礼物来了呢!

有什么?

怎样带来的?

做捧的动作。

你们看,这两朵浪花多像一双手呀,贝壳和小虾就是这样捧来的。(多媒体展示)

篮子里的礼物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装不下)

⑤、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浪花又能唱又能笑,还给小朋友带来这么多的礼物,你喜欢它吗?

让我们带着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6、讲读第三自然段。

浪花一会儿跑来,一会儿跑去,像一群什么?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群娃娃怎样呢?

板书:淘气

你喜欢淘气的小浪花吗?让我们再去看看它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作业: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完成填空题,教师在教师机中随时查看作业情况。学生互调查看。

四、运用多媒体,扩大知识面。

书中的小女孩和浪花玩得多高兴呀,你也想去看看小浪花吗?那么,请调用有关资料到大海边去玩玩吧,甚至还可以到大海深处去看看,看看大海给我们带了些什么礼物!

板书:

18浪花

轻轻的 悄悄地 走

淘气

唱 笑 跑 /

《影子》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影子》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出现,借助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影子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求知欲比较强,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三主要设计理念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影子是黑色的这一特征。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教室里做找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读准确课文,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激发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系统,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学习完了课文之后,出示不同站姿的小狗图片,并在小狗的前后左右放上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说说:小狗最喜欢它左边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与动作尝试。虽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很明确地弄对,但至少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的运用,对于他们分清方向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挑山工》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挑山工》是浙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达到目的一种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及13个新词语,重点理解拘束、哲理、包蕴等词的意思。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

5.

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知道我登泰山时的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如何挑货上山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挑山工说的话。

本课分3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会生字新词,能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并认真研读1~2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课文特点,我先来谈一下这堂课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

首先,由谈话引入新课,接着提出问题: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学到挑山工是怎样把货物挑上山顶的时候,运用讲授法和观察演示法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各自意见。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着重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以及这堂课的教堂过程:

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

在课堂上要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致力于导,学生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的意图:(1)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问题你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初步体会挑山工向着目标不停攀登的精神。(3)采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的方法,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说话、概括能力。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样负重登山的呢?②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产生了不解之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再抓住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通过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下面是具体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1)谈话揭题。板书课题。

(2)看着课题,提问:你想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①挑山工是干什么的?②课文会写些什么?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导语过渡,出示自学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拘束、哲理、憨厚、包蕴等词语的意思。②想想提出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

(2)检查反馈:①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效果,指名回答。②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3.

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读了课文,现在你知道挑山工是干什么的吗?泰山雄伟壮丽,山峰突兀峻拔,海拔1532米,挑山工负重登山,他们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呢?

(2)自由轻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自学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请你画一张挑山工登山的折尺形路线图,划出有关语句,想想你是怎么理解的?②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心中产生了不解之谜?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有关语句。

(3)讨论反馈:

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先指名回答,适时出示路线图,教师引导概括:a.

肩挑沉甸甸的物品;b.

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c.

登一次山,路程增加一倍。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自由说指名说同桌说)。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再读第1自然段,课文还写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读读。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探究、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指导下列句子:a.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泰山,交代地点;随处,表明这儿的挑山工多。)b.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臂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臂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从动作上写了挑山工登山与游人的不同。)

③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心中产生不解之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找出有关语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指导:a.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句话既概括了第2自然段的内容,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

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我惊讶、不理解的心情,从而引出下文:去了解这是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

(4)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从几方面来写的?根据板书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4.

课堂小结:教师可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四、说扳书设计: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板书是根据学生在回答再加上教师的归纳总结得出的,采用了这种对应式的板书:一是为了学生比较清晰的了解课文的脉络,二是为了学生能体会到挑山工的那种不断攀登的精神。

《炮手》说课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炮手》说课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分析

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

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

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

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

第一题的确立主要由于本文中出现了字形上易错的生字;第二题则缘于文章中出现了?望回头看等词,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这里借助于练习,丰富学生对于看的了解;第三题则是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鹿柴》说课设计


《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画。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目的有三点: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展一片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8)师读诗,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发情趣: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第二段(第24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希望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找中心句的方法。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法。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因此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运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因此在整堂的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引导,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读出感情。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针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紧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我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二)精读课文理解积累

1、导学第二自然段

在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学生明白了这两个问题,我再出示彩塑画面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惟妙惟肖、色彩绚丽、气魄宏伟的彩塑,游人们无不赞叹,同学们想象一下,游人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听了这些赞叹,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随后,我马上充满激情地小结,欣赏了彩塑,感觉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程序。实际上,儿童掌握了学习的程序,也就一定程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默读第一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小声读第二遍归纳段意,了解方法。诵读第三遍,读出感情,读中品味。

2、自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叫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因此,我出示画面,让学生读出描写飞天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子,说说飞天还有哪些形态。随后,我动情地说: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那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妩媚动人啊!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第三自然段。

3、品读第四自然段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莫高窟文物众多?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莫高窟被破坏的画面,再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看了画面有什么感受?学生此时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顺势激励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读第四自然段。

4、默读全文,总结回味

课标要求高段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对刚进入高段的五年级学生就要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读完这篇共有503个字的课文,勾出全篇文章的中心句,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抓住中心句提问: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全文。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肯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这就是对学生的最好的奖赏。在本节课接近尾声时,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诗句来总结全文:她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她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她让人们走进神话,走进寓言。我们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此时此刻,学生的胸臆间,被一股强烈的情感充斥着,我又因势利导,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还想了解有关莫高窟的什么知识,在信息技术课上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相关网址上去浏览一番。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学生开拓思维留下空间,也很自然的,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内容,力求体现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以下板书:

明珠莫高窟艺术宝库

《赵州桥》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平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附板书设计:◆

浪花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浪花》,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浪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9个新词。认识新偏旁衣字底和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着“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及新的偏旁。

2.看懂图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看懂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四课时(包括说话写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三)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二)把课文读通顺,观察图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一)把课文读通顺。

(二)学习课文比拟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大海的海滩上和“我”一个小姑娘一同与浪花嬉戏,你们想去吗?好,那么,我们来到大海边,和“我”一起迎接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使同学们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读准生字的读音。

1.先看田格中的生字。

2.在课文中找到生字的出处,并画出来。

3.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且读一读生字所在的句子,体会字义。

4.出示卡片,让同学们读一读,巩固读音。

(四)借助汉语拼音,把句子读通顺。

1.提示同学们注意几个字轻声的读法。

的地了子得啦哇

2.注意儿化音。比如:一会儿

3.先自己读,后在小组内一人读一遍。

(五)认真观察插图,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1.图中的女孩是谁?即课文中的“我”。

2.图上还有什么?浪花,远处的帆航和海鸥,“我”身边有个小篮子,盛满了贝壳。

3.课文是写“我”坐在沙滩上与浪花嬉戏、玩耍。课文中把浪花当做人来描写,比如: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使我们读起来感到很亲切。

4.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六)作业。

1.熟读课后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本课生字,掌握两个新的偏旁。

(二)比较形近字,并且组成词,为今后准确用字打下基础。

(三)熟读课文,并且联系句子理解生字及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本课生字,掌握两个新的偏旁。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出下面词语。

课后的9个词语。(用卡片)

(二)识记生字。

1.认识两个新偏旁。

2.衣字底:。

竹字头:

2.识记生字。

(1)熟字换一笔。

贝:看见的“见”,最后一笔的竖弯钩换成一大点。

(二)熟字换偏旁。

篮:蓝的草字头换成竹字头。

“蓝”表示颜色,篮子多用竹子编的所以竹字头。

悄:消字的三点水旁换成竖心旁。悄悄地,轻轻地意思。

(3)熟字加偏旁。

虾:“下”字左边加上虫旁。海虾、河虾。

装:强壮的“壮”字加衣字底。装东西,往篮子里放东西可称为装。服装,装束。

(4)利用偏旁理解字义。

浪:浪花和水有关系,所以三点水旁。

唱:唱歌要动嘴,所以口字旁。右边是两个日字,下面是扁日。

(5)其它。

步:上下结构,上边是停止的止字,下面是少字少一点,。步子,脚步,跑步,步伐。

壳:上中下结构,上边是士,中间是秃宝盖,下面是几。贝壳,外壳。

次:左边两点水,右边“欠”。

(三)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壳:上边是士,不要写成土,中间秃宝盖写得稍宽一些。

步:下面不要多写一点,步不加点。

唱:注意结构,右边两个日字上小,下大且扁。

装:上边右半部分是士不是土,不要把字写得太长。

2.其它的字引导学生照田字格的字来写。老师要巡视指导。

(四)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在句中的位置,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比较形近字,组成词语。(课后作业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抓句子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词语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通过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我”在海边的沙滩上和浪花嬉戏。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数,这段共有几句话。

(2)自己小声逐句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并且找出哪句是写“我”的,哪句是描写浪花的。

(3)指两名同学对读,一人读描写“我”的句子,一名读描写浪花的句子。

(4)比较句子。

浪花看见了,迈着步子走来。

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①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哪儿不一样,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②让学生回答。

第二句多了“轻轻的”,比第一句更形象具体,知道浪花里迈着什么样的步子来的。并且,从“轻轻的”知道海面的风不大。

③读一读第2个句子。

(5)“悄悄的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浪花来了,轻轻地碰着我的脚丫,像是在给我搔痒痒一样。体会为什么“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使学生理解到一是浪花搔痒了我的脚丫;另一方面是我看到这美丽的浪花,很高兴。

(6)“它才哗哗地笑着跑回家”。使学生理解“它”指的是谁(浪花),“家”指的是什么(大海),“才”是什么意思,(指浪花很顽皮,把我逗够了它才回家)。“跑”是指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很快,比较起来想一想:浪花轻轻地来了,快速地回去。蓝蓝的大海,白色的浪花,一幅多么美的景象。

(7)看插图,看“我”的表情,嘴张得那么大,眼睛眯成一条缝,可见“我”是多么地高兴。

(8)指导朗读:要读出大海和浪花构成的一幅景色的美,读出“我”高兴的心情。“哗哗哗”要连续读,且要轻。

学生试读,师范读,再试读。指名读、多读,体会“我”高兴的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课文第2段。

(1)自己读第2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什么意思。

(2)比较句子。

这两句话哪儿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第2句更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浪花是怎样来的,既唱着又笑着来的,而第一句只是说浪花跑来了,但不知是怎么样地跑来了。

“唱着”是指浪花来时的声音,“笑着”是因我的心情是那样的兴奋,好像浪花笑着奔我而来。

“给我捧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虾。”“捧来”是用手合着托的意思,把浪花当做人来描写。浪花来时,随之带来了各种贝壳等,浪花退去后,贝壳等就留在了沙滩。

我高兴地捡着贝壳、篮子里都装满了。看插图,篮子装满了又大又美丽的贝壳,篮子旁边的沙滩上还有贝壳。

(3)你能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一会儿,浪花又来了,带来了很多贝壳和小虾,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了。

(4)指导朗读。

浪花唱着笑着冲我来了,并且给我带来了我喜欢的贝壳和小虾,我把小篮子都盛满了,我多么高兴呀,兴奋呀。因此读的时候要表达出“我”兴奋的心情,而且蓝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黄色的沙滩上,躺着雪白的贝壳,青青的虾,构成一种多种颜色的美,又要读出环境的美。

范读、试读、指名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结过渡。

课文第1段是描写浪花来了和退回去了,第2段写浪花又来了一次,那儿浪花就来回这两次吗?请看第3段又是怎么写的。

(2)指名读这段。

(3)理解“跑去又跑来”是什么意思?

浪花一会儿拥来,一会儿退去,来回不停地往返。

(4)理解比喻句。

“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把浪花比喻成淘气的娃娃。这里又一次把浪花当作人来描写,表达了作者喜爱浪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比较句子。

“淘气的娃娃”更能表现浪花的可爱。

(6)指导朗读。

“又”“淘气”要重读、突出浪花来回的次数,和浪花的可爱。

(三)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我坐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来做什么?

让学生把全文连起来想一想,理解全篇文章的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本课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首先通过大家的交流,知道夏天都有哪些水果。

2.选择自己爱吃的一种水果,说一说它的样子,颜色和味道。(练习说话)

3.然后把自己说的写几句意思完整的话。

二、教学重点

1.注意指导学生说话练习,说出你喜欢吃的那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

2.把说的句子写下来,再读一读。

三、教学难点

说出你喜欢吃的那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和味道。

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你知道夏天有哪些水果?

西瓜、葡萄、香蕉、桃子、香瓜。

(二)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

1.请你们把自己最爱吃的水果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2.向大家介绍你爱吃的是那一种水果。

(三)说话练习。

1.先自己观察。

思考题:

①你爱吃的这种水果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说是什么形状的?

②它是什么颜色的?

③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样子和颜色是通过观察可以知道的,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准确地向大家介绍。味道,你就得想一想,你最爱吃的这种水果是什么味道的,因为是你最爱吃的,所以这种味道是你印象最深的,所以动脑子想一想一定会想出来的。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向全体同学说一说。

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带领大家一一讲评,指出谁什么地方说得好,谁的哪个地方需要怎么改,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写话练习。

1.要求根据你刚才说话的内容来写,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写时注意使用标点符号。

2.学生自己动手写。

3.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老师也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

《阳光》说课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虽然是篇小短文,但是,结构的严谨,用词的生动、形象,含义的深邃,仍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第一自然段中的田野、高山、小河,于第二自然段的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一一对照。而开头第一句的阳关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又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遥相呼应。作为一篇小美文,《阳光》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比如第一段中的洒遍,表现了阳光照射度的均匀和照射面的广。第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述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使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此外,本课还有生字16个,其中,会认12个,会写4个。课后,除了朗读、背诵、写字要求外,还提出了口头组词语的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所接触到的第八篇课文。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个识字单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已经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朗读技能经过七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巩固这些训练成果,如有可能适当拔高。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根据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问题,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构建的三个纬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认知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由于学生对阳光都十分熟悉,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的朗读指导,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对文本产生更加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从而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由于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抓住阳光二字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之后,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交流中,学生感受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充分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目前的学生主要的识字途径就是拼音。此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比如洒遍、更绿了、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跳进、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以教材文本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种形式的练读,增强了朗读训练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朗读指导中对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它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本节课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比如,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哪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等。在写长字的时候,强调新笔画竖提。并找住竖提与竖钩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练写。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最后,留一个拓展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

本课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翠鸟》说课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翠鸟》说课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说教材

《翠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设重点为:

1.学习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三)设难点为: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看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翠鸟图片,边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三)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四)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五)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

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六)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2)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积累好词、佳句

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九)课后活动

1.举行背诵比赛。背一、二自然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全文。

2.用彩笔画静态的或动态的翠鸟。

《《浪花》说课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说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