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练习题(北师大版8份。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练习题(北师大版8份”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6.1认识100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
2、能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能从多种角度体会某个数据。感受100万有多大.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能从多种角度体会某个数据。
活动准备:
提前查找几个数据:
1.我国大城市人口(厦门人口);
2.地球表面积;
3.地球上的海洋面积;
4.地球上的陆地面积;
5.人的血管总长度;
6.一个人的头发大约有多少根: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
据统计全国一天要产生约19.5亿千克垃圾。
世界首富的总资产有720亿美元。
请学生交流几个查找的数据,提出问题:这些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谈谈大数给自己的感受),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比较大的数,那么它们到底有多大?
二、新课学习:活动课题:100万有多大?
小组活动一:
聪明的你能估计100万粒大米(或绿豆)的质量吗?
目的:估计100万粒大米(或绿豆)的质量
材料:大米(或绿豆)若干、天平
1、先量出一定数量的大米(如200粒)的质量。(约?克)
2、计算100万是它的多少倍,用比例的方法解决。(?倍,约?千克)
假设一个三口之家平均一天食用大米1千克,那么这些大米能够这样的家庭吃多长时间?
若每个人一天节约1粒米,中国共有人口13亿,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千克米?这些大米可以解决多少三口之家的吃饭问题?
(1300000000÷1000000)×22.5=29250(千克)
可以维持29250个家庭一天的生活,81个家庭一年的生活!
一家人:29250天=975个月=81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请节约每一粒米!
小组活动二(试一试):
估测你的1万步大约有多长?那么你的100万步呢?它可以绕我们的操场多少圈?(一圈250米)
1万步:0.5×10000=5000(米)5000÷250=20(圈)
100万步:5000×100=500000(米)500000÷250=2000(圈)
小组活动三:
1.估计语文课本第57页的字数。大约550字
2.根据你的估计,1万字占多少页?10000÷550=18〔页〕
3.100万字的书大约有多厚?
注〔100页的书大约0.5厘米厚〕
100×18=1800〔页〕
1800÷100×0.5=9〔厘米〕
活动四:
〔1〕请估计你所在的教室有多少平方米?估计有70平方米
〔2〕1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10000÷70=143〔间〕
〔3〕100万人站在一起,约占多少间这样的教室?(假设一人约占0.5平方米空间)
1000000×0.5=500000〔平方米〕
50×143=7150〔间〕
比一比
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估计1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能与珠穆朗玛峰比高吗?
0.01×1000000=10000(米)8848米
你们小组的结论是:比珠穆朗玛峰高!
议一议:某公司老板外出欲带100万元现金,他准备一个多大的皮箱才能装下这100万元钱?(假设这些钱都是100元一张的新版人民币)
(100张100元新版人民币大约厚1厘米;1张100元人民币第约15厘米,宽约8厘米。)
活动方案
(1〕测量1万元〔每张100元〕人民币的体积。
15×8×1=120〔立方厘米〕
〔2〕100万人民币的体积。
100×120=12000〔立方厘米〕
100万人民币体积:12000立方厘米
想一想:假设密码箱体积:43×30×9=11610立方厘米100万人民币能装进去吗?
能,走在路上可要小心了!
二、我的收获
100万粒大米约千克。
100万步约千米。
100万字的书厚约厘米。
100万平方米约教室间。
100万元人民币需用箱子。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估计100万?
三、课后作业:
习题6。1P199/数学理解1、2问题解决1、2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课,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程度很重要,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扩展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练习题(北师大版11份)
§1.3截一个几何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操作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1情境导入[课件演示]演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截面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回答是何种物体的截面,并请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体会截出的面(截面)的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截面的含义。
2活动操作: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他们想象所得的截面可能的形状。让学生采取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在小组内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得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有可能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分小组切截正方体的萝卜,鼓励学生从切截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操作,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在猜想中没想到的截面图形。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巡视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全班实物切截活动结束,教师鼓励切截活动的各个小组请代表发言,积极鼓励他们说出能截到多少个不同的截面,选取一些小组让他们进行演示说明。并积极肯定他们的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大胆发言,并进行一定的演示说明。
[教师活动]:提出,刚才的实物操作中没能找出所有不同的截面形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操作,对一个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实验操作型课件对一个正方体进行动态的切截活动,鼓励他们在操作中积极观察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去发现一定的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课件对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动态的切截,并从中去观察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学生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功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过程,通过自主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发现截面的各种形状,得出截面产生的规律。(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是由于这个平面与正方体的若干个平面相交的结果。若与三个面相交得三条边,则截面是三角形,若与四个面相交,则截面是四边形……依此类推。)
新$
分别拖动A、B、C点可移动平面,双击动画按扭可使图形旋转,单击鼠标左键停止旋转。拖动点P可使图形旋转。
[教师活动]:教师积极鼓励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说出他们利用实验操作型课件所观察到的截面的各种形状产生、变化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截面的原因。积极肯定同学们的正确推理。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他们得到的不同的截面形状,特别是找出五边形、六边形等等。以及为什么产生不同截面的原因。
[教师活动]:小结同学们的发言。肯定学生的正确说法
三、知识应用
[教师活动][课件演示]:鼓励学生完成所给出的其他立体图形的截面问题(能说出截面是什么形状)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截一个几何体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作用很大。
[课件演示]播放医学上发明CT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谈观看录像的体会,谈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知识延伸
[教师活动]:提出让学生课后试一试,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能不能得到一个七边形。(这个问题通过学生对截面的产生规律的认识来解)从生活中物体的截面图出发,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利用电脑演示色彩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
培养学生体会“想—做——想”的数学活动过程,
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活动中去体会空间几何体与截面的关系。
利用实物来进行切截活动,学生会在有限次的切截中得到一定的截面图形,但无法体会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很难从实物切截活动中寻找出规律。
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网络环境下的切截活动,在网络中让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操作型课件对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让学生在无限次切截的过程中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发现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操作、合作交流,更诱发学生的探求欲。在课件设计中利用空间图形的动画,方便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切截结果,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实验操作型的课件,通过人机互动,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操作中都有不同的发现,更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自己发现截面产生的规律,为学生继续探讨能否截出七边形作铺垫。
利用演示,更生动地介绍了医学中CT的产生过程,更生动地说明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广泛应用。
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生通过操作,完成所给的练习(说出截面是什么形状),并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文件,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作用。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练习题(北师大版14份)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教案练习题(北师大版14份)”,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4.1线段、射线和直线
【教材分析】本节是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在以往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同时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师:图片,三角板,窄木条。
学生: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看一看,观察美丽的图片,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实,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
极光笔直的铁轨笔直的输油管道
2、想一想:交流小学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知识。
3、议一议: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近似做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尽量让他们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
之后教师板书课题《4.1线段、射线和直线》
绷紧的琴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D
二、图形的表示法
活动内容和步骤:(教师画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b
1、如何表示2条不同的线段呢?C
AaB
(根据线段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1)用表示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记为线段AB(或BA)、线段CD(或DC)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记为线段a、线段b
2、如何表示射线呢?AE射线AE
(注意:不能记为射线EA)
3、直线又该怎样表示?AB直线AB(或BA)
4、连一连,请你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以A为端点,经过点B的射线
连结A,B两点的线段
经过A,B两点的直线
5、做一做、比一比
⑴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P137/知识技能)
⑴⑵
⑵已知点O、P、Q(如图),画线段PQ,射线OP,和直线OQ。
⑶图中的几何体有多少条棱?请写出这些表示棱的线段。
⑷请写出图中以O为端点的各条射线。
⑶⑷
三、合作学习(四人一组)
活动内容和步骤:
1、画一画
⑴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⑵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2、做一做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3、想一想: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完成三个问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直线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做一做(P137/数学理解)
木匠师傅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出两个点,然后过这两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这样的墨线,这是为什么?
5.随堂练习:P136/
各组试再举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四、小结
(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
(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结后教师整理成表
图形名称图形表示法端点个数
直线
直线AB(BA)
或直线m没有
射线
射线AB一个
线段
线段AB(BA)
或线段a两个
2、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五、读一读P136/线段构成的美丽图案
构成这两幅美丽图案的是曲线吗?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本135页至P136页
2.完成创新练习册第四章第一节线段、射线、直线部分习题
3.预习4。2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后记:
1.本节课先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给出,然后再讲它们的性质.这样对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较为有利.
2.由于这节课为平面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3.建议:本课时也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自学辅导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更加活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1.数据的收集
1)方式:问卷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试验、网上搜索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数据收集的方式).
2)步骤:(1)明确调查的问题和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式;(4)设计调查问题;(5)展开调查;(6)收集并整理数据;(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普查和抽样调查
1)普查: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叫普查
优点: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
缺点: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时,普查的工作量较大.
2)总体: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1)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优点: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及财力
缺点:没有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3.数据的表示
1)扇形统计图
概念: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特点:(1)反映具体问题中的部分与总体的数量关系.
(2)只能得到各部分的百分比,得不到具体数量.
(3)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计算各部分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画出扇形统计图,表上百分比
写出扇形统计图的名称
2)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和若干长方形组成,两条数轴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项目,长方形的高表示其中一个项目的数据.
特点: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据.
3)频数直方图
(1)频数:在数据统计中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
(2)注意:频数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所有对象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
(3)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计算所给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和组数;确定分点;列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直方图
(4)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即长方形的高)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5)频数直方图的优点: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4)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
4.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