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复习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识记字音字形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结合文体特点,体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回顾预习

解析:B项“莎”应读“suō”。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宛然敛倨丰姿花蕊B.翩然凌空清淅飘渺

C.沧桑亘古荒芜坚忍D.归窠截瘫车辙邂逅

答案:C

解析:A项“倨”为“裾”;B项“淅”为“晰”;D项“窠”为“巢”。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B.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C.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D.年年月月我都到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答案:C

解析:A项中问号应改为句号;B项中“轻松一点”和“安排”之后都应用问号;D项中问号应改为句号。虽然A项与D项中有“怎样”与“什么”,但它们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花未眠是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B.我喜欢他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C.就说文学吧,今天的歌人如同今天的小说家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

D.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

答案:A

解析:B项有歧义,不同停顿有不同的理解,“石膏/套制的”或“石膏套/制的”;C项“歌人”与“小说家”对换;D项在“所画的小狗”后加上“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5.文中的“好处”指的是()

A.因为不能朗照,周围显得特别宁静。

B.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恬静淡雅的韵味。

C.因为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D.因为不能朗照,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

答案:C

解析:C项表述符合文章“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结构,并与文章主旨相符合。

(二)阅读《我与地坛》第一节中的以下文字,完成6—7题。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6.文中写地坛这“古园”等“我”,用“剥蚀”“淡褪”“坍圮”等动词领起的动宾短语,采用的修辞方法有()

A.比喻B.拟人C.夸张D.排比

答案:BD

解析:“古园”等“我”是拟人手法,三个动宾短语构成排比。

7.上述修辞方法不能表现的是()

A.地坛历尽沧桑B.地坛在等待“我”的出生

C.地坛的陈旧和破败不堪D.地坛的荒芜冷落

答案:B

解析:“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显然表现的是“历尽沧桑”,而不是B;排比句表现的是破败和荒芜。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①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②十分清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③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8.文章一开头就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其用意是()

A.点明小屋的位置,为描写作铺垫。B.点明山屋一体,突现小屋的自然美。

C.运用对比,表现小屋的小巧玲珑。D.运用映衬,突现小屋的艺术美。

答案:A

解析:采用比喻手法来说明小屋的位置,从②③两段就可看出来。

9.第③段,作者对小屋描写的作用是()

A.化静为动,表现小屋空灵飞动之趣。B.以动为静,表现小屋的生动气韵。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

2师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其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的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技能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科学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传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字正音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1.结构图解演示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对比。作者指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众人”之所以更加愚蠢,关键在于前者不自满,虚心向师求教,后者既无自知之明,又耻学于师。
第二层的对比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见小而不见大、“小学而大遗”、爱子而不自爱的愚蠢行为,因而嘲笑说:“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层以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耻于相师的“君子”(士大夫)相比。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态度,揭露和嘲笑了后者反对从师学习的种种谬论,指出,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们的智力(就从师学习而言),反不如他们瞧不起的人,讽刺语气强烈。
接连三个对比,把反对从师学习的人驳的哑口无言,使耻学于师的人显得十分可笑,达到了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目的。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文章运用了排笔的手法,不仅使对比显得十分鲜明,而且使文章显得十分有气势,很有感情,从而加强了论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的不满与鄙视。
(2)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排比对偶句。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②连珠句。连珠又称顶真、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个句的开头,首位相连,“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③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3.作业:讨论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4.板书设计
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

高一语文必修《氓》复习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氓》复习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氓》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简介: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字词:

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

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复关: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载(zài):动词词头,无义。

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练习题: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

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

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

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

(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

(4)夙兴夜寐()

5、一词多义:

(1)其: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咥其笑矣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

(3)于:

①俟我于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之:

①匪女之为美

②美人之贻

③氓之蚩蚩//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6)说:

①说怿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①搔首弄姿:

②踟蹰不前:

③贻人口实:

④匪夷所思:

⑤图穷匕见:

⑥若即若离:

⑦尔虞我诈:

出尔反尔:

⑧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

⑨载歌载舞:

⑩忠心不贰:

⑾白头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兴夜寐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鲁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鲁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鲁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辞的特点。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4.感受作者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一、情境导入【知识链接】

1、陶渊明(367-427)名,字,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本篇选自《 》。归去来,意为。兮,。辞,一种文体,一般要。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3.辞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①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②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朗读(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奚( ) 飏()熹微( )壶觞()眄( ) 庭柯( )流憩()遐观()岫( )

翳翳( ) 西畴( ) 棹( )窈窕( )皋( )

二、精讲点拨

(一)序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句子:

(1)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释词: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

【设计说明】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文较长但是比较浅显易懂,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显现出来。因此将学习的重点放在通过师生互动深入理解对话从而体会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上。讲课过程中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同时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2.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复习巩固文言文的倒装句式。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对照注释明白文章大意。
2.熟读人物对话,小组合作分析人物性格。
3.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汉末时期英雄豪杰在强敌面前从容不迫的大无畏气概。
2.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三、小组合作讨论:分别找出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等人物的语言并分析人物性格。
四、精讲: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读鲁肃语:1)对孙权
a.言荆州之利,谈应变措施。
b.设身处地为孙权着想。
不怀私虑,忠诚可见。
2)对刘备
a.不露焦急神色,示亲近关怀。
b.介绍孙权仁义贤德,实力雄厚,非吴巨可比,晓之以理。
3)对诸葛亮
以亲情拉拢。
六、讲读第2段。
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读诸葛亮语:1)对刘备
实话实说
2)对孙权
a)将刘备与孙、曹并举毫不示弱。称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兵之事一笔带过。表面上政法分析,实则激孙权决断。语含机锋,咄咄逼人。
b)盛称刘备,再激孙权。
c)先言刘备实力犹存,再说曹军三大弱点:远来疲敝,不习水战,军心不齐。
七、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挟天子令诸侯,战事节节胜利,夸张兵力进行恐吓。
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
2.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3.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八、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武功才干,地理条件,兵力情况,人才条件。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后方未安,以短击长,盛寒无草,水土不服。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5.读周瑜语:轻蔑的口吻(年轻气盛、少年得志、自负豪迈)
九、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2.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3.读孙权语:a.对诸葛亮
(1)反唇相讥,心有不甘。
(2)决计一搏,出语痛切。问语归于理智,可见其稳重。
b.对鲁肃
无限感喟,略释愁怀。
c.对周瑜
(1)决计抗曹,并以大任自许。拔刀斫案,以示决断。
(2)与张昭等人对比,深感鲁、周二人不负己意。
(3)期望周瑜成功,又不推卸责任,大有君王之风。
十、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十一、分析写作特点。
十二、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复述故事。
2.学习英雄人物的什么品质?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