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多变的天气精品学案

小学精品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3

多变的天气精品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多变的天气精品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多变的天气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
1、了解天气与我们的关系。
2、掌握天气两个重要特点。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及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4、学会阅读卫星云图。
5、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6、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级别的关系。

二、预习检测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
、等来描述天气,天气总是处于不断的。
2、风向表示风的,风的强弱通常用表示,共划分为级。
3、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气温是冷热程度。
4、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用来表示。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影响,另一方面受的影响。

三、概括提升
天气和天气的特点
天气及其影响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绿色——陆地
卫星云图蓝色——海洋
白色——云区
多变的天气天气符号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天气预报预报内容:阴晴

降水概率
气温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四、巩固练习
1、降水概率100%表示()
A、可能有雨B、肯定无雨C、可能无雨D、肯定有雨

2、表示南风的选项是()
A、风来自北方B、风来自南方
C、风吹向北方D、风吹向南方
3、符号表示的意思是()
A、晴B、多云C、晴转多云D、多云转晴

4、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
A、北风6级B、西南风3级
C、南风6级D、台风8——12级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
B、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C、空气质量的高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空气质量高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6、下列情况中,能够使空气质量降低的是()
A、城市中的绿地面积不断扩大
B、城市道路拓宽
C、汽车的增多,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加
D、城市的合理规划

相关推荐

《多变的天气》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多变的天气》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

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

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1~50

51~100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300

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5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多变的天气,教材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天气及其影响,所以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师生的活动和交流中,升化对天气及其影响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借助多媒体读懂卫星云图,学会分析简单的天气预报图,从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活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正体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用的地理。在师生的共同交流、学习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点:本节课师生互动频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多以生活中实际感受来参与到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学地理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教学结构安排合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缺点: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评价比较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指导性及深度。板书在书写时字写的不太好,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语速还是有一些快,以后上课时间把握要灵活。最后课堂小结时不能流于形式,以后上课要慢一点说,语言要精炼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想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应善于抓住活动的本质,在活动之余尽可能地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消化和反思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每一次活动的作用,有利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使我的地理教学得到提高。

海陆的变迁精品学案


海陆的变迁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33页,找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3点)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34页,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世界最高山峰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原因是___________
3、欧洲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39-P44,了解大陆漂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2、读图2-15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遥相对应,经实地考察,终于在______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读图2-19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般来说,板块的______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______,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36及图2-54识记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二、合作共建
1、读图2-20完成课本P42页的活动题,并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2、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附近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B、阿尔卑斯山C、落基山脉安第斯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海为什么在扩大?地中海为什么在缩小?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三、系统总结
海陆变迁

四、诊断评价
1、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
A、翻天覆地B、日新月异C、历久弥新D、沧海桑田
2、有关板块学说,正确的是()
A、地球表层是由一块整体岩石组成B、板快是静止不动的
B、板快与板快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稳定D、板快与板快交界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3、下列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
A、台湾海峡的形成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形成D、埃及苏伊运河的形成
4、几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板块是()
A、亚欧板快B、太平洋板快C、印度洋板快D、南极洲板快
5、关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集中分布在各板块内部B、火山分布与地震分布没有关系
C、与世界两大山脉的分布大致一致D、包括了世界上发生的所有地震
6、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是()
A、火山作用B、拉伸作用C、地震作用D、挤压作用
7、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B、巴拿马运河C、苏伊士运河D、基尔运河
8、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
??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大山脉??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壳抬升
B、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断裂下沉
C、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板块断裂
D、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张——成为新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