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8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二)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最好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扩展阅读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明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2020海上气象员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0海上气象员”,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员、贴、翔、喂、耍、涛、汹、涌这8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翔、员、贴、喂、耍、涛。重点理解贴着沿着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直线划出写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

4、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知道有些动物会预报天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了解事物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理解和运用有关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3、理解海鸥妈妈说的话。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测、预报天气情况的人叫气象员。有一种海鸟,我们可以从它不同的飞行情况,知道海面上不同的天气情况,因此有人叫它是海上气象员。

2、板书课题:海上气象员

学习生字员:读准整体认读音节。

渗透写字指导:员: 口+贝 最后一笔是点。

说说你知道的**员,如,儿童团员、少先队员,司令员

二、初读课文

1、边看书边听老师读课文:海上气象员是什么鸟?课文写了它几种不同的飞行情况?

2、板书:海鸥。

3、自由读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了解海鸥妈妈三种不同的飞行情况。

(1)自由读前四节课文:划出写海鸥妈妈怎么飞的句子。

(2)学习句子:

A读一读句子:了解句子内容。

B说一说内容:妈妈是怎么飞的?

(逐次板书:贴着海面飞;沿着海岸飞;半空中盘旋)

C出示生字卡片,学一学字词:

学习贴:用换部首法记住它的字形。

学习翔:拼读三拼音;字形分析:左边羊的最后一笔是撇。用双手作海鸥演一演飞的样子。

理解贴着海面、沿着海岸、在半空中盘旋的词义。

D练一练朗读:注意情景变了,朗读的语气也应该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三、复习巩固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海鸥妈妈飞翔。

海鸥妈妈贴着海面,欢快地飞翔。

小猫捉蝴蝶。

2、 写字指导。

请分别写出每个字的指导要点。

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羊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撇。

员:上下结构。最后一笔是点

贴:左右结构,左右相当。

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下面撇是没有的。

耍: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而,不要写成西。

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海鸥妈妈3天飞行情况是不相同的。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①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②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①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②〔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③〔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①〔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②〔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③〔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禾,这里指稻秧。④〔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⑤〔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①〔榆叶梅〕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①〔连翘〕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②〔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科学家的问题


教材分析: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错误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师巡视,抽生把听写的词语拿到展示台,师生一起订正,可以强调书写规则。教师问:谁能用“问题”一词说句话呢?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教师板书:科学家的问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抽生读科学家提的问题。齐读带有问号的句子。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2)年幼的玛丽亚虽然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请教了谁?(妈妈)妈妈是怎么对她说的呢?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25科学家的问题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孩子考科学家》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考科学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学家原因。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生字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1)学生自由质疑

(2)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2、引导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学生自由读文。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评议,纠错正音。

6、结合评议,认识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3、学生独立给课文分段

4、分明名反馈,评议。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质疑: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馈,交流、评议,认识兄弟俩与达乐文

(1)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学生齐读课文第1~4自然段。

3、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查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上节课学了文中哪些内容,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兄弟俩到底是怎么考达尔文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

3、指名反馈

4、学生装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文中感叹号表示的兴奋、高兴的语气

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

6、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7、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缍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工团的?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

4、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学生装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6、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森林气象站_语文教案


适应森林之王的烦恼

作为森林王国的统治者,老虎几乎饱尝了管理工作中所能遇到的全部艰辛和痛苦。它终于承认,原来老虎也有软弱的一面。它多么渴望,可以像其它动物一样,能够享受到朋友相处的快乐;像其它动物一样,能够在犯错误时得到哥们儿的提醒和忠告。

它问猴子:你是我的朋友吗?

猴子满脸堆笑着回答:当然,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朋友。

既然如此,老虎说,为什么我每次犯错误时,都得不到你的忠告呢?

猴子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作为您的属下,我可能对您有一种盲目崇拜,所以看不到您的错误。也许您应该去问一问狐狸。

老虎又去问狐狸,狐狸眼珠转了一转,讨好地说:猴子说得对,您那么伟大,有谁能够看出您的错误呢?

可怜的老虎,从此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就一直伴随着它!

和可怜的老虎一样,许多主管也时常会感到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由于组织结构上的等级制度,主管和部属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当你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指望有人会告诉你,所有的部属对你的态度,都像对待老虎一样敬而远之。因为:指出你的错误容易,可万一你恼羞成怒,他们不是自取其祸吗?更何况,由于立场不同,有些部属不仅不会阻止你犯错,反而会等着看你的笑话呢!尤有甚者,个别员工可能等的就是你坍台的这一天,他正好可以趁机取你而代之。

想要一个部属指出你的缺点或错误,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他能确信自己得到好处;第二,他得足够勇敢;第三,作为主管的你,具有明辨是非的眼力和包容的胸怀。

也许你会感到失望,除了拍你的马屁,没有一位部属会真正把你当朋友(即使你深受他们的敬爱)。与此针锋相对,你也不能把任何一个部属当做心腹把秘密放在你的心里,把权威写在你的脸上命中注定,你必须忍受孤独,除非你不做主管。

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丰润区韩城中心小学任伟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学生能够从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课前准备:课下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的书籍和资料。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一些科学事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

与教学随笔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对哪些科学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指名学生说。

2、师:你们还发现了哪些和科学有关的内容?

二、回归文本

1、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的乐园好不好?请同学们打开书42-43页,自己读一读书上的内容。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找同学汇报

3、师:同学们,当你们读完这两篇和科学家有关的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谁来说一说?

4、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很生动,这说明你们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科学的热爱。

5、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资料和一些科学事件,你们都带来了吗?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来和同学们一同分享。

6、师:首先请大家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我们的资料。然后找小组同学来汇报。

三、小组汇报,升华情感。

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

小组同学到前面展示资料,并讲解。

2、师:其他小组的同学听完之后有问题要问吗?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围绕搜集的资料展开交流和讨论。

四、直抒胸臆,踊跃表达。

1、师:我们的祖国正是有了这么多的科学家,才使得我们的祖国日益的强大,才使得我们的科技飞速进步,这些科学家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们说吗?

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做准备,然后找3-4名同学说一说。

2、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不知道你们今后做得怎么样,能不能和我说一说呀!

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五、扩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的更高追求却没有结束,就让我们在身边的小事做起,好好学习,勤奋努力,早日实现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六、课下作业

小练笔:试着给一位科学家写一封信。

通过对课文的回顾,对文本的把握有一个准确的方向。

训练学生利用默读的方式,能够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结合语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资源共享。

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益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

自主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意思。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突破法:朗读法讨论法

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

美育渗透点:懂得遇到难题,要动手做做,探求答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实践。

拓展:回家动手做做实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实验的形式导入(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两个铁球哪个先着地?)亚里士多德认为大的先落地。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吗?我们可以动手做做看。他虽然是个科学家也不一定对,面对问题,我们不要光动脑筋,还要动手做做,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科学家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

2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3

注意读准以下生字的字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

2

生字组词。

3

指导字形,师范写,讲要点。

4

生书写,师巡视。

5

示范写,讲要点。

6

生订正,师巡视。

四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出示生字词语测读。

2

复习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

1

哪一段写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找出来读一读。这个问题怪在哪?

2

面对科学家的怪问题,大家有什么反应?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况。

3

面对议论纷纷的同学们,玛利亚有什么反应?大家读第3段后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她。

4

谁来扮演玛利亚和妈妈。面对妈妈的回答,玛利亚说了什么?做了实验她发现了什么?她的心情如何?

5

玛利亚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指导朗读。

6

科学家对玛利亚说了什么呢?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三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

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

认读生字

3

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

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

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

引读第三段

(1)玛利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因此,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课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吧!理解满腹疑惑

(2)妈妈怎么说?

5

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

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1)

演示实验。理解水漫出来了

(2)

这样的结果是玛利亚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句子:哎呀,水漫出来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

玛利亚这么生气,是为什么呢?

7

第二天,玛利亚找到那位科学家,质问他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他们,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科学家说的话。

8

玛利亚听了,高兴地说哦,我明白了!玛利亚明白了什么?指导读第七自然段,读出高兴。

三、总结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类似的事吗?讲一讲。

四、作业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先说在请完成书上的最后一题。

板书设计:

不迷信

25

科学家的问题

动手做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三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事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质疑激趣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一所学校,许多孩子都惊喜地围住了他,向他问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位科学家都做了回答,孩子们听了可崇拜他啦。这时,科学家也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许多小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都抢着回答,但都不正确。这时,有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自己动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设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呀,都在课文里呢。带着你们的问号去读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读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勾画的生字让学生对照。)

2请把你已经会认的字大声地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或夸夸他,或帮帮他。

3我们一块儿来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容易读错的多读几遍。)

4小组合作学习。

由小组长带领组词,找形近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教师: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了吗?瞧,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没关系,有它们帮忙,我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

(抽读。)

6小朋友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7学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重点探究,品读体会

1再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抽读评议范读齐读

2细读课文,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有些什么答案?围绕议论纷纷指导朗读,他们的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思考。

3玛丽亚做了什么?她为什么生气?(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后,老师再作提问。)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和老师可以亲自做一做。)

4科学家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反复读科学家说的话,讨论科学家在回答玛丽亚的问题时为什么哈哈大笑。

5玛丽亚明白了什么?

6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1在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

2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附: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为什么)

(动手试)

(只有才能)

科学家推断月球上存在冰


由于科学家说,他们已经在月球环形山内部深处发现了冰,人类有一天也许可以生活在月球上的梦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五角大楼昨天说,不载人航天器克莱门坦在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巨大环形山上找到了一个小的湖状冰块,而科学家很早就认为月球上干燥无水。

月球上水的发现──也许是由于彗星的缘故沉积在那里的──增加了未来人类定居月球表面的可能性。

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的天文观察人员安东尼。库克解释说,如果月球上有冰,就省去了用宇宙飞船运送大量水的巨额开支。

他说:有了水你就可以圈出几块地来栽种作物,生产你的口粮,制造你需要的燃料和空气。你不必用大型火箭将那些东西都从地球上发射过去。

五角大楼弹道导弹防御组织的发言人里克。莱纳说,科学家不仅推断月球上存在冰,他们还一致认为,这种冰是凝固的水,而不是其它一些凝固的液体或气体。

五角大楼今天已召集一次新会议来详细探讨克莱门坦航天器的发现,该航天器用雷达信号检查月球深处环形山的深度。

莱纳说,雷达发现了一个深达数十英尺、大小同一个小湖泊相当的冰层结构。该环形山约为塞浦路斯面积的两倍,深12公里──远远超过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早在1961年就有人暗示月球上可能有冰。

莱纳说:人们从理论上推断,月球上可能存在水,但是阿波罗飞船的六次飞行均未发现任何证据。

科学家最近才达成月球有冰共识:造价7500万元、专为跟踪导弹和试验星球大战传感器而设计的克莱门坦航天器,为了这次意想不到的发现提供了良机。

莱纳说,克莱门坦航天器是1995年1月由五角大楼和航天局发射的,科学家几个月后得到了有关冰层结构的信息。但是达成共识,确定为凝固水却是最近的事。他说科学家认为,约36亿年前,由于一颗彗星撞击月球,其尾部的水滴从而留在了环形山底部,因为月球的南边总是很暗,这个环形山的温度几乎低到最低温度,约为零下230摄氏度。莱纳说,这些水不可能逃过该环形山的冷陷阱。

一些科学家持怀疑态度:事实上,尽管五角大楼在分析一颗军用卫星发回的数据之后作出很有把握的断言,但一些科学家仍怀疑月球上到底有没有冰。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哈佛──史密森氏天文中心的科学家约翰。伍德说:有一些人过早地谈论到月球上建立殖民地的问题,他们对此非常热心。这一冒险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能否发现水。

伍德还说:我个人对整个事情一直持怀疑态度,我认为这是人们非常渴望做的事情。但我能克制自己的热情。

一些人对制造那些数学模式的假定提出质疑,另一些人提出关于月球地理的其它可能的理论,这些理论也可以解释这些数据。

即使最后证明是冰,它对太空探索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各不相同。

康奈尔大学月球研究人员约翰。伯恩斯说:我认为这将是非常有用的──不是在下个十年,而是从现在起的一个世纪后。

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温德尔。门德尔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投资,可以在一二十年内在月球建立有实际意义的人类活动站。但是他说,包括一座遥远的环形山中的冰是否有任何实用价值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门德尔说:我不清楚对人类探索活动会有什么影响。即使那里有冰,你又怎么开采它和运输它?而且水是不可能再生的。如果第一个人把它用完了,第二个人就没有了。

三年级语文《孩子考科学家》教案


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乐趣中认识生字,学习语文,简单的应用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生字能力,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朗读热情和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难点是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是“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思路介绍

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课题后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并让他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教师提示,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解决“达尔文是怎样考科学家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解决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俩为考达尔文而做的准备工作。然后指导学习8——17自然段,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将不会读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文中纠正字音,理解生词,学习每段出现的生字,大体了解段意。重点强调钩与钓忍著与着眨是翘舌音目字旁多音字模和粘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主识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让学生大体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讲了什么,然后再次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汇报:

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2出示句子,让学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兴心情写出来的,让学生仿写高兴心情的句子。

(设计意图: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用语言情的能力)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设计意图:交流读后感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与查找资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设计意图: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初步培养收集资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概括内容

1、谁来介绍有关达尔问的资料?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试着读一读5-6自然段,赛读,比一比谁能把当时情形用朗读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小组内研究讨论,集体交流)

4、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在熟悉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怪虫标本的样子。

设计意图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并进行课文补白,展开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单一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哥哥赶紧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适时点拨引导,理解叫虫的含义,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小组内表演着部分内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板书设计

11孩子考科学家

兄弟俩拼凑虫子

达尔文识破小计

尊敬

读《伊索寓言》——德汉学家:钱钟书的外文笔记


钱钟书先生的外文笔记是富有文化趣味的。1936年他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Bodleian)读书,开始做笔记。此后五十年来,钱先生从欧美各国的书籍报刊里抄下了成千上万的摘录。这份笔记,展现了西方文化在一位中国学者眼里反映出来的迷人境象。

最初的笔记大都摘自英国文学,以后就兼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以及拉丁、希腊的原文。题材之广,令人吃惊。笔记包括了文学、语言学、哲学、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还有通俗小说、侦探故事、笑话,以至大词典和百科全书。

这篇目录是我在1999年和2000年的两个暑假里在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教授家编的。承她尽量给予种种帮助。外文笔记收藏在三只大纸箱里。钱钟书先生在不少笔记本上加有目录。笔记大多半是手抄的;一小部分是用打字机打的,他标上了页数。他自己的笔记目录里,原作的页数一般都加上括号。

部分笔记读来很费功夫。有缺页,也有纸张破损的。有好多页像刮去了原文重新书写的羊皮纸,有重重叠叠的含意。钱钟书先生抄完第一遍笔记,又把历年来从其他各处摘取的引文一一添补,还加上中文和外文的评语,有时连插图都画上。他手写的字,有的我不能辨认,就打上个问号。可是免不了还有许多处缺字,并有错字。我最遗憾的是时间太匆促,不及把笔记按年月的顺序编排,只能随手从纸箱里拿一本、编一本。因此,我举例说吧,最早的两本笔记是1936年的《饱蠹楼读书记》,目录上却编排在118和119的条目下。

据杨绛教授说,钱钟书先生很重视这份笔记。他的笔记,奇迹般从“文化大革命”中保留了下来。钱先生打算根据这份资料,用英文写一部综合西方文学的论著,这部论著如能写成,就是《管锥编》的续编了。一集《管锥编》,相当于一部中国文学的大百科全书。《管锥编》是第一次联系着世界文学来商讨中国经典准则的。反过来说,用英文写成的这个续编,就该是对照着中国文学而体现出来的西方经典准则了。

钱先生的打算虽然只是梦想而未能实现,他这份笔记是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尽管仍然是笔记,却构成了一部很特殊的词典,作为资料的渊源,是无价之宝。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可从中吸取灵感。

文汇报2002/5/24

■莫宜佳莫芝(德国女汉学家)文杨绛译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