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鲁教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鲁教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鲁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鲁教版


1、结合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在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案例(特别是所在地的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商业网点,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1.教学重点
资源库本节的重点是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文字叙述言简意赅,讲述的比较概括和简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分析,说明并做必要的延伸,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原理,对教材内容处理时,要充分利用图表,加以分析和归纳,还要补充一些有关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2.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对“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加以分析和归纳,因此通过对大量丰富案例、图表等内容加以比较、分析,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力。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搜集扬州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相关资料,并思考它们的变化对扬州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协助各小组进行社会实践,课件制作、资料整理等。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从古至今扬州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你们了解吗?在预习中你们有哪些疑问?你还希望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交通运输布局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课堂
交流
提供多媒体,适时引导。
各小组课前调查家乡情况交流展示
以身边的事例,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勇于展示、乐于分享、善于表达各的方面能力。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投影图2和图3,找出图中城市区位特征。
②展示导学问题:图2、图3中城市的分布的区位特点是?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析图片资料,作出回答:沿河分布(干支流交汇处、河口等),利用便利的水运、铁路运输。①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②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无法建港。③黄河流量小且泥沙含量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不高。
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初步掌握阅读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投影图2和图3,找出图中城市区位特征。
②展示导学问题:图2、图3中城市的分布的区位特点是?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析图片资料,作出回答:沿河分布(干支流交汇处、河口等),利用便利的水运、铁路运输。①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②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无法建港。③黄河流量小且泥沙含量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不高。
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初步掌握阅读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通运输和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提供图4~6
②展示导学问题:判断图4和图5中哪一个属于我国南方的聚落?说出判断的理由。试着描述出这两个聚落的形态。
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聚落形态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呢?试设计表格来说明。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②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与其他组交流展示。
③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表格(表2),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的内容,建构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2不同交通运输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
发展阶段
古代
近代
现代
陆路
水路
公路,铁路兴起时代
快捷交通、综合运输
城市分布
沿大道
沿河
沿交通干线
更灵活多变
形态
团块状
带状
星状
立体化、城市群
案例
邯郸
扬州
郑州

扩展阅读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江苏省丹阳六中教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执教
学习要求:
1、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知识梳理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1、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
(1)时空距离缩短,促进化。
(2)交通运输和的变化导致:①聚落______的改变;②商业网点______的变化
(3)列表比较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的差别
项目传递网络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成本
电子邮件
普通邮件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分布:沿交通干线和,成为聚落的。
2.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的变化。交通线衰落,会引起的衰落。
三、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商业网点分布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①最优原则——城市的处
②最优原则——市区边或市区边缘的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影响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山区平原
形成
密度
效益
组织形式
4.影响商业中心的分布:
(1)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①②
(2)交通运输方式的化、化、化,一方面扩大了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涌现出了众多的,点线结合,有利于商品的集结和疏散,而且也提升了商业网点的和。再加上现代商品冷藏、包装技术进步,更加促进了商业网点的发展。
导学检测
1.当前成为许多国家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是()
A.全球定位技术B.航天航空遥感技术C.信息高速公路技术D.克隆技术
2.某县医院医生用最经济的方法邀请各大中城市里大医院的著名主任医师为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从中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电报C.国际互联网D.传真
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A.交通运输网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金桥”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6.下列有关城市分布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态差别不大B.交通运输只对城市扩展方向产生影响
C.交通运输由内河向外海迁移时,城市也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D.铁路对城市的形态没有产生影响
7.下列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东北的森林地区由于林产品丰富,所以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B.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业中心
C.我国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D.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B.自然条件好C.国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图所示三个地点,最先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
A.A点B.B点C.C点D.都不能
10.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A.北京B.广州C.上海D.沈阳

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2、交通和通信是联系________的纽带()
①生产和消费 ②工业与农业 ③城市与乡村 ④地区与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为“地球村”村民之间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①手机短信 ②电子邮件 ③视频聊天 ④移动电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促使城市街区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B.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提供了条件
C.私家车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间形态呈星状
D.随着地铁和高架公路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5、图4-3-4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6、关于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商业网点的密度与交通条件有关B.商业网点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C.商业网点的效益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有关D.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7、与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关系不明显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8、将下列内容按因果关系排列,说明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
①商业网点的形成②生产地域分工③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④商品交换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9、根据图4-3-1中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该市的城市形态呈______状,街区沿________伸展,这是因为当时该地的主要运输方式以_____为主。
(2)目前该市的城市形态呈_____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该市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图4-3-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乙、丙、丁四大商业中心的共同区位因素是_______提供的条件。
⑵乙地商贸发展前景比甲地广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原
因是位于处,有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丁城市则处于__,因此它既是_____港,又是港。
(5)____城市最有可能发展为本区域的最大商业贸易中心。

4、读图4-3-3“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⑴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商业中心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⑵图中商业中心按照规模,均属于______性商业中心,它们对全国或较大范围内的商业流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⑶我国主要的商业中心为什么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其原因是:_____。
⑷上海能够成为全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原因有______(多项)
A、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和消费能力B、有丰富的商业管理经验
C、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D、有发达的的交通运输系统
课后作业题源:
问题统计分析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1.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三目:第一目简要分析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变迁的影响;第三目讲述交通发展与商业网点布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在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案例(特别是所在地的实例)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商业网点,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文内容叙述言简意赅,讲述的比较概括和间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时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所举实例要具有普遍性、真实性和鲜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分析、说明并做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原理。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助式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学案,把握基本的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的差别,了解近200年来由于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交往形式的变化,并完成填充。
项目传递网络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成本
电子
邮件______网络
(因特网)是从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所用地址与具体地点无关_______很___
普通
邮件邮政网络是从地址到地址的通信方式,离开特定场所就无法收到邮件_____________

(承转)交通与通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形态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读课文P102-P103的内容,完成课前预习学案(二)和课内)
资料分析:分析课本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分析在交通线变化时所带来的影响。
小结: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讲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提问)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道两侧和河流的
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
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提问)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总结)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理解了交通发展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理解,并能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九、板书设计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三、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市场最优原则
2、交通最优原则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的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对教材内容处理时我注意利用了教材的图表,加以分析和归纳,还补充一些有关交通与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交通和通信与全球化
2、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3、理解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
1、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全球化的意义: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
的桥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产业革命后:的出现,缩短了距离,促进了的发展。
(2)当今社会,广泛应用,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
(二)、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
1、聚落:分为和,城市一般有乡村发展而来,在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中,交通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_________形态及方向。以水运为主的时代,城镇多___________集聚。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使城市沿__________两侧不断地延伸和发展。
2、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的历史进程
时期运输方式城市分布形态
历史上
现代
3、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工具步行——马车时期火车——电车汽车时期高速公路时期
城市形态
(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
1、商业中心往往与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_、_________沿线,水路交通便利的______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_________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一般而言,商业网点要求有便捷的________条件,很多商业网点以_________
建立在________或市区边缘的__________附近。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2)学习过程
(一)交通发展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1]聚落的形态和分布深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因而不同的交通运输时期,聚落的空间形态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运输方式的变化城市分布城市形态
古代步行-马车时期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近代火车-电车时代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郊区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
现代火车时期私人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高速公路时期地铁、高架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4-3-1中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影响株洲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
(2)株洲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沿____________扩展,基本呈__________状,这说明交通条件对城市_________的影响很大。
(3)株洲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探究活动2]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3]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图4-3-3“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的东部地区
在地形上以________为主,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
(2)大型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沿线地区。
(3)长江沿岸全国性的重要商业中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由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商业网点的密度与交通条件有关
B.商业网点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C.商业网点的效益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有关
D.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2、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关系不明显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3、内容按因果关系排列,说明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
①商业网点的形成②生产地域分工③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④商品交换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4、读“山区(林区)与平原(水稻产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形成原因。
(2)山区商业网点密度比平原地区,原因是。
(3)图中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表明:农村地区的集市贸易基本上是沿自发形成的,这符合原则。
(5)A、B、C三处聚落中,最容易发展成城市的是处,因为该处。
5、读“我国A城市区位示意图”(图5-6),回答:
(1)图中A城市为,其优势区位是。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是。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等城市。
(3)是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市的选择影响很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当前成为许多国家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是()
A.全球定位技术B.航天航空遥感技术
C.信息高速公路技术D.克隆技术
2.某县医院医生用最经济的方法邀请各大中城市里大医院的著名主任医师为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从中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电报C.国际互联网D.传真
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A.交通运输网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金桥”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6.下列有关城市分布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态差别不大
B.交通运输只对城市扩展方向产生影响
C.交通运输由内河向外海迁移时,城市也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D.铁路对城市的形态没有产生影响
7.下列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东北的森林地区由于林产品丰富,所以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B.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业中心
C.我国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D.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B.自然条件好C.国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图所示三个地点,最先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
A.A点B.B点C.C点D.都不能
10.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
A.北京B.广州C.上海D.沈阳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12、交通和通信是联系________的纽带()
①生产和消费 ②工业与农业 ③城市与乡村 ④地区与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为“地球村”村民之间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①手机短信 ②电子邮件 ③视频聊天 ④移动电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关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促使城市街区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B.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提供了条件
C.私家车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间形态呈星状
D.随着地铁和高架公路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15、图4-3-4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16读某历史名城图(图5-8),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形成较早的是,原因是

(3)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老城区的形态大体伸展成,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参考答案
[探究活动1]古代:沿陆路、水路及其交点形成与发展紧凑的带状或块状
近代:沿铁路、公路分布带状发展
火车时期: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密度增大城市郊区沿交通线向外扩
展,并在外围形成次级城镇
高速公路时期:城市规模和密度进一步增大城市空间联系加强,出
现城市群
(1)河流
(2)交通干线带空间形态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态变
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市沿河布局变成沿河、沿
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地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特点更见
明显。
[探究活动2]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
道两侧和河流的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
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探究活动3]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1)交通便利平原三
(2)沿海沿江铁路
(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4)交通位置
课后练习与提高
1、C2、C3、C4、A5、C6、C7、D8、D9、B10、C11、A12、C 
13、D 14、C 15、A 
16、(1)交通矿产资源
(2)①早期城市大多临河分布,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出现
在工业革命后(3)铁路交通带状河流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学案鲁教版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学案鲁教版

活动建议
l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l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l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l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l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问题。
l收集资料,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第一课时)

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较多的生活体会,对交通运输线和点也不陌生,也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必修二前面几个单元学习中都涉及区位选择相关的知识,因此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缺乏完整有序的思维结构。在能力层面上,存在着提取信息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等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合理设计问题,逐步引导。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掌握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二是交通运输站点建设的区位因素。两部分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是城市交通网规划的原则。

1.通过设计线路活动,知道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交通运输线布局因素的发展变化。
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分析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性。
4.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能够从材料、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交通运输线路和点的布局”。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交通运输线或点案例本身,而是学会交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以“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即分析方法和思路作为教学难点。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任意选择家乡的交通运输线(铁路、河运等),搜集相关资料,并思考它们的布局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协助各小组进行社会实践,课件制作、资料整理等。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高一地理《学用地理统计图》学案鲁教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学用地理统计图》学案鲁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学用地理统计图》学案鲁教版


1.学会阅读常见地理统计图、并能运用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布、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运用资料,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绘制比较简单的统计图。
3.借助地理统计图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常用人口统计图的解读。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解读。
复杂统计图的解读。
2.教学难点

复杂统计图的解读。

教师主要利用课本上的一系列统计图表,设计一个“常用地理统计图的作用比较表”,“柱状图的阅读顺序表”、“世界及各大洲人口增长动态统计表”,以及一条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读图巩固题。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关于地理统计图,你能说有哪几种?知道该如何读么?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地理统计图的知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如何选择合适的地理统计图?完成表2的比较项目(可参考课本第25页四幅图)。
表2常用地理统计图的作用比较
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统计图的类型
举例说明
地理事物的绝对数

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分配规律
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地理事物的绝对值及局部与整体的比例
探究活动2:读课本第26页图1—4—5“世界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柱状图(1995—2000年)”,完成柱状图的阅读(可同桌合作完成)。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口柱状图
①投影图1—4—5“世界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柱状图”。
②同桌合作共同完成表3的填写。
③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并进行评价。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在实例分析的过程中,由学生完成相应的读图工作,并提醒学生读图的步骤。
表3
图名
读坐标
横坐标
纵坐标
读图例
读数据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项目关系
信息提取及原因分析
探究活动3:根据课本第17页的“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表”,设计并绘制一幅“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统计图”。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并绘制常用人口统计图
①依据:课本第17页“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表”。
②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制方法。
③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设计合适的统计图。
②投影作品,并进行评议。
③对绘制出色的同学给以一定的奖励。
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类型统计图的具体作用。
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

设计并绘制常用人口统计图
①依据:课本第17页“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表”。
②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制方法。
③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设计合适的统计图。
②投影作品,并进行评议。
③对绘制出色的同学给以一定的奖励。
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类型统计图的具体作用。
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
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第27—28页课文及图1—4—7“世界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和图1—4—8“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下列各题。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①分别投影:图1—4—7和图1—4—8。
②指导学生按步骤阅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并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
③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①读图与课文内容
②分析思考,作出回答
进一步掌握阅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的技能

探究活动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图3,练习三角形统计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角形统计图
①投影图3。
②说出各点表示的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③在图中用字母“A”表示出“0—14岁年龄段占25%,15—64岁年龄段占55%,65岁以上年龄段占20%”的点的位置。
④提出注意三点:
Ⅰ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Ⅱ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Ⅲ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小到大的延伸方向一致,即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各领取图3中的一项读图或标点的内容。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相互检查。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不同意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及协作的能力。

三角形统计图
①投影图3。
②说出各点表示的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③在图中用字母“A”表示出“0—14岁年龄段占25%,15—64岁年龄段占55%,65岁以上年龄段占20%”的点的位置。
④提出注意三点:
Ⅰ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Ⅱ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Ⅲ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小到大的延伸方向一致,即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各领取图3中的一项读图或标点的内容。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相互检查。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不同意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及协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