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9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陈情表》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西晋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10、则刘病日笃(病重)

1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0、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1、之: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词类活用

1、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远行)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七、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且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精选阅读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全梳理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全梳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全梳理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指出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还柱而走

6.卒起不意

7.日以尽矣

8.图穷而匕首见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北蛮夷之鄙人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诸郎中执兵

12.左右既前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进兵北略地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樊龄期乃前曰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其人居远未来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8.皆白衣冠以送之

9.发尽上冠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2.(秦王)乃朝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4.群臣怪之

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16.非有诏不得上

17.箕踞以骂曰

18.乃欲以生劫之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①图穷而匕首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②恐惧不敢自陈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③计日以还——《黄生借书说》

④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④迁我如振落叶

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②轲既取图奉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乃骇而图之

②图穷匕首见

③不图子自归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

②请辞决矣

③乃置酒请之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⑤信可乐也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⑦欲信大义于天下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

①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②卒成帝业——《出师表》

③卒起不意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③岂可得哉

①何以言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日以尽矣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以次进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④乃今得闻教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

③为之奈何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

⑤顷之未发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六)指出句式特征

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⑵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⑶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⑷常痛于骨髓

⑸燕王拜送于庭

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⑻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⑼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⑽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⑾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七)、固定句式积累

(1)将奈何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

(“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三)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8.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9.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0.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1.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2.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3.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四)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4.樊龄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6.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8.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9.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12.(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14.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16.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17.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18.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③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④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

——《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⑦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①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②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③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六)特殊句式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判断句)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介后)

(5)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介后)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定后)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定后)

(8)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定后)

(9)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宾前)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七)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烛之武退秦师》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重点基础知识复习

《烛之武退秦师》全梳理

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

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吾不能早用子

2.是寡人之过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亦去之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

4.夜缒而出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越国以鄙远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阙秦以利晋

13.与郑人盟

14.因人之力而敝之

15.以乱易整,不武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①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①今急而求子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公从之

②唯君图之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辍耕之垄上——《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

⑤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③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⑤臣死且不避——《鸿门宴》

⑥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⑦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六)指出句式特征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⑥若亡郑有益于君

⑦夫晋,何厌之有

(七)固定结构积累

“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

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三)古今异义:

1.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2.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5.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7.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四)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9.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13.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14.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

15.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粗俗)

①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③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③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烛之武退秦师》

③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庖丁解牛》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

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

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追赶,追随)——《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

⑥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③吾今且报府(暂且)——《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⑤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鸿门宴》

⑥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

⑦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石壕吏》

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滕王阁序》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③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项脊轩志》

(六)特殊句式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判断句)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也判断句)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介后)

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介后)

⑥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介后)

⑦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宾前)

(七)固定结构

“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过秦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过秦论》,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过秦论》
(一)文学常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赢粮而景从
3.外连衡而斗诸侯
4.始皇既没
5.而倔起阡陌之中
6.百有余年矣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今义:
(四)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南取汉中
(7)金城千里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会盟而谋弱秦
(10)履至尊而至六合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2)过秦论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5)会盟而谋弱秦
(16)以弱天下之民
(17)以愚黔首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9)因利乘便
(20)外连衡而斗诸侯
(21)吞二周而亡诸侯
(22)却匈奴七百余里
(23)序八州而朝同列
(2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5)约从离衡
(26)流血漂橹
(五)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
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
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
14.区区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
②何乃太区区
③感君区区怀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为天下笑者,何也?
(4)威振(于)四海
(5)而倔起(于)阡
(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略
(7)身死(于)人手
(8)委命(于)下吏
(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0)铸以为金人十二
(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七)知识积累
1.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3.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过秦论》
(一)文学常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3.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4.始皇既没“没”通“殁”,死了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有席卷天下像席子,口袋一样

(2)天下云集响应像云,像回响那样
(3)赢粮而景从像影子那样
(4)内立法度在国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外
(6)南取汉中向南
(7)金城千里像金属一样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做帝王
(9)会盟而谋弱秦集会
(10)履至尊而至六合登上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
(12)过秦论指出过失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做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15)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
(16)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小
(17)以愚黔首使……愚昧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19)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20)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
(21)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2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
(2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25)约从离衡使……分离
(26)流血漂橹使……漂流
(五)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
14.区区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小的)
②何乃太区区(见识浅薄)
③感君区区怀(诚恳)
(六)指出句式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判断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
(4)威振(于)四海——省略
(5)而倔起(于)阡——省略
(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省略
(7)身死(于)人手——省略
(8)委命(于)下吏——省略
(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后
(10)铸以为金人十二——介后
(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后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前
(七)知识积累
1.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2.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3.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吾从而师之:()
⑥则耻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②郯子之徒:()
③古之学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⑺【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
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
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
(活用:翻译:)
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今义:)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今义:)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今义:)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今义:)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今义:)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今义:)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今义:)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今义:)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òuhuòyúyuèyútánchángxiāngdānpánzhuànfǒu jiāyídòudújiē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①(名词,老师)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④(动词,从师)⑤(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动词拜师)⑦(名词老师)⑧(名词军队)
⑵【之】①(代词,指代人)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结构助词,不译)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③(人称代词,他们)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①(名词,疑难问题)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①(名词,道理)②(名词,风尚)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介词,相当于“于”)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①(介词,向)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②宾语前置③被动④状语后置⑤状语后置⑥判断句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