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数学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高一数学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数学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自学导引
为了检查某牛奶公司生产的一批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这批1000袋牛奶中抽出60袋进行检验,该如何操作使得样本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特征呢?
请带着以上问题自主学习课本P8-P11,理解基本概念,认真看例题,并完成课后练习。
二、基础知识回顾及点拨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同,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被抽取的总体中的个体数有限
(2)从总体中逐个地进行抽取,使抽样便于在实践中操作
(3)它是不放回抽样,这使其具有广泛应用性
(4)每次抽取时,每个个体等可能的被抽到,保证了抽样的公平性
3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包括:
(1)__________(2)____________
4抽签法的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随机数法的步骤
(1)将总体的个体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中选择开始数字;
(3)读数获取样本号码.
三、巩固练习
1.下列抽样的方式属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有_______________
①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②从20个被生产线成产的产品中一次性抽取3个进行质量检测
③某班45名同学,班主任指定个子高的5名同学参加学校的一项活动
④盒子里有80个零件从中选出5个零件进行质量检测,在抽样时,从中任意拿出1个零件进行质量检测后再把它放回盒子里
⑤从8台电脑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天台进行质量检测
2、用随机数法从1000名学生中(其中男生550人),抽取100人进行评教活动,则男生甲被抽到的概率是()
3.从总数为N的一批零件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若每个零件被抽到的可能性为25%,则N=_____
4.某工厂的质检人员对生产的100件产品利用随机数表抽取10件检查,对100件产品采用下面的编号方法①01,02,03,…,100②001,002,003,…,100③00,01,02,…,99其中正确的是_____
四.作业
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抽样,并写出抽样过程.
(1)从甲厂生产30个篮球(其中一箱20个,另一箱10个)中抽取3个入样
(2)从甲厂生产300个篮球中抽取10个入样

扩展阅读

高一数学必修3第一章统计导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3第一章统计导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习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明确两种调查的优缺点。
自主学习
阅读章前引言,了解统计学讨论的问题(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一、普查
阅读课本P3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普查?什么样的调查适用普查?

例1医生是如何检察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是否偏高的?你觉得这样做的合理性是什么?

二、抽样调查
回答课本思考交流的问题得到:
1、抽样调查的定义:
2、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在课本中画出)
3、独立完成课本例2,说明在抽样调查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精讲互动
我们引入了几个概念:
(1)总体:在抽样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2)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个体。
(3)样本: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练习:为了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力,选取100发进行实弹射击实验:
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容量:
四、达标训练
1.2003年我国每日公布非典疫情,其中有关数据收集所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了解某校高一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A400名学生
B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400名学生的体重
D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
3.体育测试中,从某校高一(1)班中抽取男、女生各15名人进行三项体育成绩复查测试,在这个问题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校所有初三学生是总体
B所抽取的30名学生是样本
C所抽取的15名学生是样本
D所抽取的30名学生的体育成绩是样本
4.下列调查,哪些是抽样调查?并说明理由.
1)为了了解高一年级(6)班每个学生的身高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2)为了了解人们对春节晚会(央视)的收视情况,对部分电视观众作了调查.
3)灯泡厂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选取了10个灯泡进行实验
4)试验某种绿豆的发芽率;
5)审查自己某篇作文的错别字;
6)了解江苏省居民年收入情况.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函数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函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变量关系与函数的概念(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区间的概念及写法(表2—3),完成以下填空和问题(15分钟)
1.在初中学习过的函数实际上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依赖关系: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与之对应,此时y是x的函数,这两个变量x、y分别称为和。
2.通过课本中实例1、2、3我们可以看到并非所有的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只有两个变量满足什么样的依赖关系时,才具有函数关系?
3..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t与h是否有函数关系?
二、抽象概括
函数的概念:
归纳:从实例1、2、3我们可以看到有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记作:
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例题讲解:
(1)一次函数y=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
(2)二次函数(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B;当a0时,值域;当a﹤0时,值域。
(3)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是。
四、课堂训练:
1.已知函数
①求的值;②当a0时,求的值。
2.求函数的值域
3.教材练习2
五、课堂小结
(1)函数的本质含义是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值,必须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之对应。
(2)函数是由定义域A、值域C及对应法则共同构成的,即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由于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一旦确定,则值域C也就确定,因此看两个函数是否完全相同,就是看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否完全相同。
(3)正确理解函数符号f(x);
①它表示y为x的函数,绝非f与x的乘积;
②f(a)仅表示函数在x=a时的函数值,是一个常数。
六、课外练习(见小练习)
课后记:

高一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章概率
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了解频率的稳定性和概率的意义,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重点难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复习:
1.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
(1)必然事件: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能肯定其一定会发生;
(2)不可能事件: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能肯定其一定不会发生;
(3)随机事件:有些事件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其会不会发生;
2.随机事件的的记法:通常用来表示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简称为.
3.思考:(1)如何判定一个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2)随机事件说法中“同样的条件下”能否去掉?请举例说明

探索新知:
1.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的频率:
(1)频率是一个变化的量,但是在试验时,它又具有,——在一个附近摆动;
(2)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摆动的振幅具有的趋势;
(3)有时候试验也可能出现偏离“常数”较大的情形,但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大,频率偏离“常数”的可能性会。
2.随机事件的概率:
(1)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进行时,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在
附近摆动,即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具有,这时把叫作随机事件A的频率,记作P(A),P(A)的范围是。
3.思考:
(1)如果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了m次,则事件A的概率一定是?

(2)如何用频率来研究事件发生的概率?

(3)回答教材p120的“思考交流”

精讲互动
例1.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掷一枚骰子两次,所得点数之和大于12.
(2)如果,那么;
(3)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向上;
(4)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5)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接到2次呼叫;
(6)没有水分,种子能发芽.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频数和频率都反映一个对象在实验总次数中出现的频繁程度;
②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实验的总次数;
③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率之和不一定等于1;
④概率就是频率.
A.①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达标训练
1.从存放号码分别为1,2,3,,10是的卡片的盒子中,有放回地取100次,每次取一张卡片并记下号码,统计结果如下:
卡片号码12345678910
取到的次数138576131810119
则取到号码为奇数的频率()
A.0.53B.0.5C.0.47D.0.37
2.已知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是0.02,事件A出现了10次,那么可能共进行了次试验.
3.课本p123练习123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1.习题3-11,2
2.预习下一节内容

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七章解析几何初步导学案(湘教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七章解析几何初步导学案(湘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7.1点的坐标
1.点的位置表示:
(1)先取一个点O作为基准点,称为原点.取定这个基准点之后,任何一个点P的位置就由O到P的向量唯一表示.称为点P的位置向量,它表示的是点P相对于点O的位置.
(2)在平面上取定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e1,e2作为基,则可唯一地分解为=xe1+ye2的形式,其中x,y是一对实数.(x,y)就是向量的坐标,坐标唯一地表示了向量,从而也唯一地表示了点P.
2.向量的坐标:
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3.基本公式:
(1)前提条件:A(x1,y1),B(x2,y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M(x,y)为线段AB的中点.
(2)公式:
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x2-x1)2+(y2-y1)2.
②中点坐标公式,.
4.定比分点坐标
设A,B是两个不同的点,如果点P在直线AB上且=λ,则称λ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注意:当P在线段AB之间时,,方向相同,比值λ>0.我们也允许点P在线段AB之外,此时,方向相反,比值λ<0且λ≠-1.当点P与点A重合时λ=0.而点P与点B重合时不可能写成=0的实数倍.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A(x1,y1),B(x2,y2),点P(x,y)分所成的比为λ.则x=x1+λx21+λ,y=y1+λy21+λ.
重心的坐标:三角形重心的坐标等于三个顶点相应坐标的算术平均值,即x1+x2+x33,y1+y2+y33.
一、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
【例1】已知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2),B(5,7),对角线的交点为E(-3,4),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交点为两个相对顶点的中点,利用中点公式求.
解:设C(x1,y1),D(x2,y2).
∵E为AC的中点,
∴-3=x1+42,4=y1+22.
解得x1=-10,y1=6.
又∵E为BD的中点,
∴-3=5+x22,4=7+y22.
解得x2=-11,y2=1.
∴C的坐标为(-10,6),D点的坐标为(-11,1).
若M(x,y)是A(a,b)与B(c,d)的中点,则x=a+c2,y=b+d2.也可理解为A关于M的对称点为B,若求B,则可用变形公式c=2x-a,d=2y-b.
1-1已知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是A(-1,3),B(-2,4),若它的对角线交点M在x轴上,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解:如图,设点M,C,D的坐标分别为(x0,0),(x1,y1),(x2,y2),依题意得
0=y1+32y1=-3;
0=y2+42y2=-4;
x0=x1-12x1=2x0+1;
x0=x2-22x2=2x0+2.
又∵|AB|2+|BC|2=|AC|2,
∴(-1+2)2+(3-4)2+(-2-2x0-1)2+(4+3)2=(-1-2x0-1)2+(3+3)2.
整理得x0=-5,∴x1=-9,x2=-8
∴点C,D的坐标分别为(-9,-3),(-8,-4).
二、距离公式的运用
【例2】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3,2),C(0,5),则△ABC的周长为().
A.42B.82C.122D.162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求解,然后求和.
解析:∵A(4,1),B(-3,2),C(0,5),
∴|AB|=(-3-4)2+(2-1)2=50=52,
|BC|=[0-(-3)]2+(5-2)2=18=32,
|AC|=(0-4)2+(5-1)2=32=42.
∴△ABC的周长为|AB|+|BC|+|AC|
=52+32+42
=122.
答案:C
(1)熟练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2)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若y2=y1,|AB|=(x2-x1)2=|x2-x1|就是数轴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