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高一数学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导学案。
一、自学导引为了检查某牛奶公司生产的一批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这批1000袋牛奶中抽出60袋进行检验,该如何操作使得样本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特征呢?
请带着以上问题自主学习课本P8-P11,理解基本概念,认真看例题,并完成课后练习。
二、基础知识回顾及点拨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同,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被抽取的总体中的个体数有限
(2)从总体中逐个地进行抽取,使抽样便于在实践中操作
(3)它是不放回抽样,这使其具有广泛应用性
(4)每次抽取时,每个个体等可能的被抽到,保证了抽样的公平性
3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包括:
(1)__________(2)____________
4抽签法的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随机数法的步骤
(1)将总体的个体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中选择开始数字;
(3)读数获取样本号码.
三、巩固练习
1.下列抽样的方式属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有_______________
①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②从20个被生产线成产的产品中一次性抽取3个进行质量检测
③某班45名同学,班主任指定个子高的5名同学参加学校的一项活动
④盒子里有80个零件从中选出5个零件进行质量检测,在抽样时,从中任意拿出1个零件进行质量检测后再把它放回盒子里
⑤从8台电脑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天台进行质量检测
2、用随机数法从1000名学生中(其中男生550人),抽取100人进行评教活动,则男生甲被抽到的概率是()
3.从总数为N的一批零件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若每个零件被抽到的可能性为25%,则N=_____
4.某工厂的质检人员对生产的100件产品利用随机数表抽取10件检查,对100件产品采用下面的编号方法①01,02,03,…,100②001,002,003,…,100③00,01,02,…,99其中正确的是_____
四.作业
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抽样,并写出抽样过程.
(1)从甲厂生产30个篮球(其中一箱20个,另一箱10个)中抽取3个入样
(2)从甲厂生产300个篮球中抽取10个入样
相关推荐
高一数学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教案(北师大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教案(北师大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2、1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
三、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我们知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
(1)它们都经过点P.(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α=0°.
问: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
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如图,直线a∥b∥c,那么它们的倾斜角α相等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
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α.
(二)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0°,k=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k不存在.
由此可知,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α=45°时,k=tan45°=1;
α=135°时,k=tan135°=tan(180°-45°)=-tan45°=-1.
学习了斜率之后,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三)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
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
(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90°,直线与x轴垂直;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
(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
(4)当y1=y2时,斜率k=0,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
(四)例题:
例1已知A(3,2),B(-4,1),C(0,-1),求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图略)
分析:已知两点坐标,而且x1≠x2,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
而当k=tanα0时,倾斜角α是钝角;
而当k=tanα0时,倾斜角α是锐角;
而当k=tanα=0时,倾斜角α是0°.
略解:直线AB的斜率k1=1/70,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直线BC的斜率k2=-0.50,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
直线CA的斜率k3=10,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1,2,及-3的直线a,b,c,l.
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或者k=tan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在x轴的上方作45°的角,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
略解: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1=(y-0)/(x-0所以x=y,可令x=1,则y=1,于是点M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
M(1,1),可作直线a.同理,可作直线b,c,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
(五)练习:P911.2.3.4.
(六)小结:(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直线的斜率公式.
(七)课后作业:P94习题3.11.3.
五、教后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章概率
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了解频率的稳定性和概率的意义,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重点难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复习:
1.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
(1)必然事件: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能肯定其一定会发生;
(2)不可能事件: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能肯定其一定不会发生;
(3)随机事件:有些事件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其会不会发生;
2.随机事件的的记法:通常用来表示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简称为.
3.思考:(1)如何判定一个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2)随机事件说法中“同样的条件下”能否去掉?请举例说明
探索新知:
1.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的频率:
(1)频率是一个变化的量,但是在试验时,它又具有,——在一个附近摆动;
(2)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摆动的振幅具有的趋势;
(3)有时候试验也可能出现偏离“常数”较大的情形,但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大,频率偏离“常数”的可能性会。
2.随机事件的概率:
(1)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进行时,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在
附近摆动,即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具有,这时把叫作随机事件A的频率,记作P(A),P(A)的范围是。
3.思考:
(1)如果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了m次,则事件A的概率一定是?
(2)如何用频率来研究事件发生的概率?
(3)回答教材p120的“思考交流”
精讲互动
例1.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掷一枚骰子两次,所得点数之和大于12.
(2)如果,那么;
(3)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向上;
(4)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5)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接到2次呼叫;
(6)没有水分,种子能发芽.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频数和频率都反映一个对象在实验总次数中出现的频繁程度;
②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实验的总次数;
③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率之和不一定等于1;
④概率就是频率.
A.①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达标训练
1.从存放号码分别为1,2,3,,10是的卡片的盒子中,有放回地取100次,每次取一张卡片并记下号码,统计结果如下:
卡片号码12345678910
取到的次数138576131810119
则取到号码为奇数的频率()
A.0.53B.0.5C.0.47D.0.37
2.已知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是0.02,事件A出现了10次,那么可能共进行了次试验.
3.课本p123练习123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1.习题3-11,2
2.预习下一节内容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函数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函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变量关系与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区间的概念及写法(表2—3),完成以下填空和问题(15分钟)
1.在初中学习过的函数实际上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依赖关系: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与之对应,此时y是x的函数,这两个变量x、y分别称为和。
2.通过课本中实例1、2、3我们可以看到并非所有的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只有两个变量满足什么样的依赖关系时,才具有函数关系?
3..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t与h是否有函数关系?
二、抽象概括
函数的概念:
归纳:从实例1、2、3我们可以看到有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记作:
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例题讲解:
(1)一次函数y=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
(2)二次函数(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B;当a0时,值域;当a﹤0时,值域。
(3)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是。
四、课堂训练:
1.已知函数
①求的值;②当a0时,求的值。
2.求函数的值域
3.教材练习2
五、课堂小结
(1)函数的本质含义是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值,必须有且仅有唯一的y值与之对应。
(2)函数是由定义域A、值域C及对应法则共同构成的,即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由于定义域与对应法则一旦确定,则值域C也就确定,因此看两个函数是否完全相同,就是看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否完全相同。
(3)正确理解函数符号f(x);
①它表示y为x的函数,绝非f与x的乘积;
②f(a)仅表示函数在x=a时的函数值,是一个常数。
六、课外练习(见小练习)
课后记:
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七章解析几何初步导学案(湘教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七章解析几何初步导学案(湘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7.1点的坐标1.点的位置表示:
(1)先取一个点O作为基准点,称为原点.取定这个基准点之后,任何一个点P的位置就由O到P的向量唯一表示.称为点P的位置向量,它表示的是点P相对于点O的位置.
(2)在平面上取定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e1,e2作为基,则可唯一地分解为=xe1+ye2的形式,其中x,y是一对实数.(x,y)就是向量的坐标,坐标唯一地表示了向量,从而也唯一地表示了点P.
2.向量的坐标:
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3.基本公式:
(1)前提条件:A(x1,y1),B(x2,y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M(x,y)为线段AB的中点.
(2)公式:
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x2-x1)2+(y2-y1)2.
②中点坐标公式,.
4.定比分点坐标
设A,B是两个不同的点,如果点P在直线AB上且=λ,则称λ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注意:当P在线段AB之间时,,方向相同,比值λ>0.我们也允许点P在线段AB之外,此时,方向相反,比值λ<0且λ≠-1.当点P与点A重合时λ=0.而点P与点B重合时不可能写成=0的实数倍.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A(x1,y1),B(x2,y2),点P(x,y)分所成的比为λ.则x=x1+λx21+λ,y=y1+λy21+λ.
重心的坐标:三角形重心的坐标等于三个顶点相应坐标的算术平均值,即x1+x2+x33,y1+y2+y33.
一、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
【例1】已知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2),B(5,7),对角线的交点为E(-3,4),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交点为两个相对顶点的中点,利用中点公式求.
解:设C(x1,y1),D(x2,y2).
∵E为AC的中点,
∴-3=x1+42,4=y1+22.
解得x1=-10,y1=6.
又∵E为BD的中点,
∴-3=5+x22,4=7+y22.
解得x2=-11,y2=1.
∴C的坐标为(-10,6),D点的坐标为(-11,1).
若M(x,y)是A(a,b)与B(c,d)的中点,则x=a+c2,y=b+d2.也可理解为A关于M的对称点为B,若求B,则可用变形公式c=2x-a,d=2y-b.
1-1已知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是A(-1,3),B(-2,4),若它的对角线交点M在x轴上,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解:如图,设点M,C,D的坐标分别为(x0,0),(x1,y1),(x2,y2),依题意得
0=y1+32y1=-3;
0=y2+42y2=-4;
x0=x1-12x1=2x0+1;
x0=x2-22x2=2x0+2.
又∵|AB|2+|BC|2=|AC|2,
∴(-1+2)2+(3-4)2+(-2-2x0-1)2+(4+3)2=(-1-2x0-1)2+(3+3)2.
整理得x0=-5,∴x1=-9,x2=-8
∴点C,D的坐标分别为(-9,-3),(-8,-4).
二、距离公式的运用
【例2】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3,2),C(0,5),则△ABC的周长为().
A.42B.82C.122D.162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求解,然后求和.
解析:∵A(4,1),B(-3,2),C(0,5),
∴|AB|=(-3-4)2+(2-1)2=50=52,
|BC|=[0-(-3)]2+(5-2)2=18=32,
|AC|=(0-4)2+(5-1)2=32=42.
∴△ABC的周长为|AB|+|BC|+|AC|
=52+32+42
=122.
答案:C
(1)熟练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2)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若y2=y1,|AB|=(x2-x1)2=|x2-x1|就是数轴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