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区域产业活动复习

小学活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区域产业活动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产业活动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l)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

①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运输: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原料指向型工业,如制糖厂、罐头厂等布局(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等布局(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土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移动的。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来说,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显得十分重要,是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信息和知识因素: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一些对信息要求高的企业,需及时了解信息,因此会选择科技发达、信息富集的区位。

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原料地指向型(制糖、水产品、水果加工等)、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市场指向型(食品、印刷、家具、瓶装饮料、石化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等)、技术指向型(电子、飞机制造等)。

3、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

工业生产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

②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临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的关系: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的关系: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城镇发展、兴衰的影响: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城市迅速衰落。铁路沿线的城市常能迅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地带)。

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的。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相关推荐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课题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了解地域联系,包括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和信息联系以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重点、难点
1.产业区位条件分析;
2.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点及考试要求
1.产业区位条件分析;
2.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教学内容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1)什么是区位?
一是地理位置(位于哪里)二是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影响区位的因素或区位条件)
(2)不同产业的区位条件
产业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位条件
农业最为密切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市场等
矿业较为密切矿藏状况、交通运输条件等
工业受自然条件限制少原料、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市场等
商业、服务业不大消费人群(市场)
将下列产业活动与其主要区位条件用直线连接起来
橡胶种植石油开采甜菜制糖面包制作软件开发普通服装生产

原料产地气候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市场技术力量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
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钢铁、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
由于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交流、资金和信息进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从而导致产业活动的联系。
1.生产协作
任何一件工业产品,都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承担不同工序的工厂或厂家之间就存在生产协作联系。如布匹生产的多道工序,钢铁工业的各个车间或工厂,汽车生产总厂和零部件厂之间等。
1).生产协作和联系有哪几种主要形式?举例说明。
生产工序间的联系,如纺织厂
零部件之间的联系,如小汽车的生产
配套服务的联系。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探究活动: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其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分散在15个国家和地区。你认为这样的布局合理吗?为什么?
美国福特汽车零部件生产分散在15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市场,或接近金融市场,或接近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就是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以获最佳效益。
2.商贸联系
商贸联系一般分为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什么主要的区别?
商贸联系可分为国内为主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区际贸易不受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影响,而国际贸易受到各种限制,如贸易壁垒、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影响。
现代物流业:
3.科技和信息联系
探究:美国移动电话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除了在我国建立生产厂家外,还设立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美国移动电话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除了在我国建立生产厂家外,还设立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主要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保持技术上领先的优势,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以便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技术,推出新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再如美国微软公司,也把亚洲的研发总部迁到上海浦东,目的也是如此。
目的: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保持竞争优势。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现代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产业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具有产业联系的企业往往会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产业集聚往往会形成产业地域。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两大尺度的发展变化。例如钢铁工业区位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由于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工业区位由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变为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钢铁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
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或改造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规划建设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工业地域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而在具体的地区,总是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存。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工业地域的发展方向,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无论是规划建设的工业新区,还是需要改造升级的老工业基地,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工业地域布局,要尽量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应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是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哪种产业活动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相联系,都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以生存发展为目的进行的。在人类的产业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进行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区位条件,而各类区位条件又是由相应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组合而成,认识了解各地发展工农业的地理环境发展条件对于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两项是正确的)
1.关于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B.具有协作关系的工厂也会发生集聚现象
C.工业集聚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因此工业不宜分散布局
D.目前,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已经全球化
2.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形成空间联系
3.在香港一些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里,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这些工厂之间()
A.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B.基本上没有生产联系
C.存在着紧密的空间联系D.无任何空间联系
4.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地域都是自发形成的B.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
C.往往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形成工业城市D.石油化工区属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5.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B.机床厂C.砖瓦厂D.食品厂
6.我国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
A.珠江三角洲B.黄淮平原
C.新疆南部D.长江中下游平原
7.西藏最具地域特色的农作物是()
A.长绒棉B.青稞C.花生D.谷子
在西部地区大面积退耕的同时,已开始建设西部名优特农产品基地。据此回答8~9题。
8.内蒙古应建成的名优特农产品基地是()
A.优质棉花基地B.反季节蔬菜基地
C.高糖甜菜糖料生产基地D.烟叶生产基地
9.内蒙古、新疆建设花卉生产基地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光照强B.土地广C.气温高D.降水多
10.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11.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该地区占优势的气候资源是()
A.热量、光照条件较好B.热量、水分条件较好
C.光照、水分条件较好D.土壤、灌溉条件好
12.攀枝花成为长江沿岸最主要的钢铁基地,其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A.攀枝花地处山谷,地形平坦B.有比较近便丰富而优质的长江水
C.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D.地处西部、环境净化能力强,不易发生污染
二、判断题
13.只有合作生产完成同一产品的工业,才会发生地理空间联系,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14.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15.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集聚,又有为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的工厂集聚。()
三、综合题
16.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读下图,结合已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选择下列适当的工业部门,将其代号填入图中的方框内。
a.造纸工业b.钢铁工业c.机械工业(包括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多种机械)d.化工工业e.石油化工
(2)读图选择。
①以上工业体系的特点是()
A.综合性的、完整的工业体系B.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
C.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D.以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②以上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B.历史上是我国的人口稠密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D.河网密布,有十分便利的水运条件
(2)上工业体系在部门结构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应如何调整?

答案:
1.AD2.AD3.BC4.BC5.B6.C7.B8.C9.A10.D11.D12.C13.×14.√15.×
16.(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dcaeb
(2)①B②C
(3)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部门发展相对滞后。包括面粉、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家用电器等。
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轻纺工业,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课后练习:
1、对矿业的生产区位有重要影响的是()
A、水源B、资源C、劳动力D、技术
2、世界上的劳动密集性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终目的是()
A、获得丰富资源B、接近市场C、雇佣廉价劳动力D、降低生产成本
3、与摩托车厂配套的计速器厂、齿轮厂、轮胎厂等工厂,他们之间的联系属于()
A、商贸联系B、信息联系C、生产联系D、生产协作联系
4、以创新地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连续地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强度逐渐减弱,这种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为()
A、近邻扩散B、等级扩散C、位移扩散D、空间扩散
5、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它们之间的联系为()
A、地理空间联系B、生产协作联系C、信息联系D、生产联系
6、在我国许多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出现、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A、先建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B、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费用,把有供销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
C、把生产上有协作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
D、生产上有联系的工厂自发的在地理上相互接近
7、现代物流业的产生是为了()
A、提高经济效益B、便于经济协作
C、满足区际间物质流动的需要D、便于信息联系
8、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是因为()
A、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B、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的需求下降
9、宝钢之所有能够发展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是因为()
A、宝钢所生产的钢铁量居全国首位B、依赖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
C、有丰富的科技人才
D、从事钢铁生产的各道工序的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再加上服务业,从而扩展成工业城市
10、关于商贸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贸联系就是商业之间的联系B、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得多
C、国际贸易比区际贸易联系比联系要密切得多
D、发达国家或地区贸易不明显
11、工业地域的发展方向,遵循的原则是()
A、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B、尽量发挥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C、尽量发挥当地的科技人文、市场条件D、建设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1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
a生产协作b商贸联系c科技与信息联系d共用基础设施
A、abcdB、abcC、acdD、abd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与产业转移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与产业转移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36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与产业转移

探究点一西气东输工程

(1)为何要结合西气东输来开发西部天然气:我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长期不能得到解决,而西部虽拥有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陕甘宁盆地四大气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西部人口少,经济相对落后,天然气的市场需求有限,加之油气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而西部经济落后,开发资金短缺,因此只有通过西气东输才能使西部的资源开发与东部的市场需求得以实现。

(2)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表

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快天然气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套建设,将极大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体的实现,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植被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破坏

例1:(2011届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川气东送项目,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工程。包括一条主干线(四川普光至上海)、一条支干线和三条支线。其中南京支线起于安徽宣城,止于江苏南京。2010年底,随着一期工程完工,南京冬季的气荒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结合“我国常规能源消费结构表”,回答⑴~⑵题。

年份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

197870.722.73.23.4

200066.124.62.56.8

200769.420.03.47.2

⑴关于川气东送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项目的优势在于市场广阔

B.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明显改善四川省大气环境质量

D.川气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⑵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的目标市场都有江苏,其主要原因是

A.天然气具有高效、安全、清洁的特点

B.省级政府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C.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

D.江苏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和国际市场接轨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原因。

解析:⑴川气东送主要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规能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故A项正确;川气东送会加快四川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川气东送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故B项错误;川气东送主要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质量,对四川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没有直接作用,故c项错误;川气东送能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不会取代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故D项错误。⑵江苏省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故C项正确。

答案:⑴A⑵C

探究点二其它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

原因主要线路效益

西电东送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环渤海地区;三峡等长江干支流水电到华东;西江水电与黔滇火电到广东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西线:西南诸河上游至黄河上游;中线:丹江口至华北;东线:沿大运河北上至华北促进北部经济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

晋煤外运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能源短缺大秦线、神黄线、太焦—焦兖—日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重组

探究点三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1.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转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差异。即制造业比农业收入高,服务业比制造业收入高。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中的分布是: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2.区域之间产业转移: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原因是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而言,一个区域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发达区域较落后的产业就向较落后的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较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会给不发达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⑴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⑵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种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成为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的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20世纪6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⑶市场因素:企业因为所生产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企业为了避开这些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例3(2011广东联考)“双转移”是广东省创造性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①);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③),另一方面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图中箭头②)。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⑴~⑵题。

⑴目前,珠三角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是因为珠三角地区()

①劳动力成本上升 ②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 ③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 ④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⑵珠三角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有()

①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健全 ②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 ③加剧转入地的环境污染 ④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强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命题意图:本组试题以珠三角为例,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遇到的困难。

解析:⑴伴随着珠三角地区可供开发的土地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水电供应紧张等问题的出现,珠三角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高,特别是一些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发展空间日益紧缩,因此为了优化产业结构,珠三角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大量外移。⑵珠三角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会调整转入地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可能加剧当地环境污染;由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健全和产业协作能力限制,这也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阻力。

答案:⑴C⑵B

探究点三区域产业活动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项目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发展阶段低级阶段工业规模较小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重化工阶段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高科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趋于减小

区域产业发展过程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型过渡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缩小

产业地域分布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例3(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图为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⑴—⑶题。

材料:2009年11月26日,广东商企投资环北京园区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共话“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道路,共谋“环渤海”产业承接的方向。由于工资、地价、燃料和’电力等费用的不断上涨,广东省原有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河北环京新城则给相对饱和的广东经济圈带来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⑴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B.科技力量雄厚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D.两地联系交通便利

⑵珠三角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使得环渤海地区由于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⑶环京新城建设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

①加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②利于北京分散城市职能

③加快北京周边交通建设④促进北京工业快速发展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难度中等。

解析:⑴从材料中得出珠三角企业失去竞争力的原因:工资、地价、燃料和电力等费用的不断上涨。而环京新城具有工资、地价、燃料和电力等方面的优势。故A正确。⑵珠三角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不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故A错;珠三角产业转出,有利于新兴产业进入,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故B正确;C项应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珠三角产业转出,会造成失业人口的增加,增大了就业压力,故D错。⑶环京新城位于河北省境内,有利于河北省的城市化建设,北京的一些资源型就近迁入新城区,分散了城市的经济职能,也加快了北京周边地区的建设,特别是加快了交通建设的发展,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⑴A⑵B⑶C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锦州模拟)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集中,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级的重化工业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城市地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2.从重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看,其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①水运 ②高速公路 ③航空 ④铁路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2011年东北三省四市统一考试暨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全球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内部服务(如人力资源管理、IT服务、信息/数据处理、财务报表等)外包出去,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的一种管理模式。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等特点。图1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基础和市场B.劳动力和交通C.技术和信息网络D.环境和自然资源

4.下列城市中目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青岛 B.广州 C.兰州 D.乌鲁木齐

5.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产业可以

A.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B.集中资金,加速工业化进程

C.促进工业集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D.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化

(2011湖北联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地区分布图,回答6~7题。

6.图中既是中线调水线路穿越的省区,又是西气东输主干道途经的省区是()

A.豫B.鄂

C.晋D.冀

7.国家重点建设的下列工程与该区域关联不大的是()

A.西电东送工程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C.溪洛渡工程D.西气东输工程

(2011济宁质检)下图是某区域能源调配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西电东送”南线工程的电力构成是()

A.火电B.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

C.水电D.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

9.近年来该区域从越南中部进口煤炭数量逐渐超过晋煤,主要原因是()

A.越南煤储量丰富,质优价廉

B.晋煤面临枯竭,产量减少

C.越南煤距珠三角近,运费低廉

D.晋煤综合开发,外运减少

(2011届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试卷)图13为“资源跨区城调配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资源及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自流引水,能源消耗少②可利用现有河道,工程量较小③主要牵涉工程问题,不会出现生态问题④沿途水质的保护也是调配能否成功的关键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1.关于图中②③资源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②资源的调配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②②资源调配加重了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③③工程调配的资源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关系密切

④③工程调配的资源主要是蔬菜、花卉和木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11届皖南八校高三摸底联考)读“川气东输线路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影响图中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类型B.地形C.城市布局D.河流

13.与图中甲经济区相比,乙经济区特点是()

A.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

B.农业生产发达,粮食商品率高

C.人口密度小,迁入人口多

D.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线路的名称是()

A.北煤南运B.西气东输

C.川气东送D.西电东送

15.建设该线路的原因是()

①西部地区能源相对充足 ②东部地区能源相对充足 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④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三、综合题

16.(2011届辽宁省大连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材料l: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它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西起塔里木河下游,东至河西走廊,南邻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塔里木河水被大量抽取,引发罗布泊消失。

材料2: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为推动这项工程出谋划策。为本次峰会做总结演讲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宝印表示“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渤海距浑善达克沙地只有4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据悉,浑善达克沙地是对北京气候构成严重危害的最近沙漠之一。渤海湾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大陆河流注入,含盐量相对较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渤海成为不二选择。

材料3: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l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度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拼入屡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如图所示:

请根据上述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线路经过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及沿线自然带分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导致罗布泊消失的人为活动具体包括哪些?

(3)海水西调工程提出以来,引发社会对此的强烈关注,有人支持,但也有人抱有怀疑和忧虑,你是否支持这项工程?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1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12月14日出席了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材料二 “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

材料三 广东是能源消耗大省,人均能源储备不到全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

A.波斯湾沿岸B.黑海沿岸

C.额尔齐斯河沿岸D.里海沿岸

(2)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重合地段的地形区为________,它们共同穿过该地区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5%以上。与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

(4)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5)为解决材料三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目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18.(2011南京模拟)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下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面框架图,请帮助他们完成。

(2)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是由于本区域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优势条件。

(3)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重化工业一般不考虑劳动力因素,排除③,长江三角洲北部矿产资源不丰富,排除④,选A。

答案:A

2.解析:重化工企业所需原料较多,不适宜用航空和高速公路,排除②③,①④适合,选B。

答案:B

6.解析:南水北调中线没有经过山西省,西气东输主干道没有经过湖北省和河北省。

答案:A

7.解析:溪洛渡工程位于金沙江下游。

答案:C

8.解析: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起点为云贵高原,该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同时也是长江以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以水电为主,兼有火电。

答案:D

9.解析:越南煤与晋煤相比较,数量和质量不占优势,但其与珠三角地区距离较近,运费相对低廉。

答案:C

10.解析:由区域定位可知,②为西气东输路线,①为南水北调东线路线,③为西电东送路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需逐级调水,不能自流;可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河道输水,工程量较小;该调水工程会使长江下游水量减少,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输水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11.解析:②为西气东输工程,该工程的建设主要为了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状况;③为西电东送工程,这里的“电”指水能发电,影响水力资源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气候、下垫面等。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12.解析:由图可知,该线路沿线有众多的城市,城市为天然气的使用提供广阔的市场,故城市布局为影响图中川气东输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答案:C

13.解析:乙经济区为长三角,地处长江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

答案:A

14.解析:图中工程的起点位于四川盆地,终点在上海,联系我国资源调配的具体情况可知其应为川气东送工程。

答案:C

15.解析: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能源尤其是清洁高效的天然气的需求量大。

答案:D

16.答案:(1)华北平原(或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差异产生原因: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2)人口增长导致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3)赞成能缓解水资源不足,改善水汽蒸发条件;能压制沙尘,减少沙尘暴发生;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不赞成容易加剧当地土地盐碱化;可能导致东部地区洪涝发生频率;投入多,产出少,建设难度大;冬季低温,调水不便。

17.解析:第(1)题,哈萨克斯坦位于里海沿岸,里海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重合地段位于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这里地形起伏较小,有利于管道的修建。

第(3)题,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5%以上,说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能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第(4)题,结合材料二可以判断出西气东输二线主干管线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可以从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几方面描述其地表特征。众多的水系和各种地质灾害会为管道的铺设带来困难。

第(5)题,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广东的能源自给率很低,且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解决广东省所面临的能源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1)D (2)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3)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4)二线工程主干管线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盆地,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5)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跨地域输入能源,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答出三点即可

18.解析:第(1)题,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丰富且集中、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低平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关。第(2)题,从图中可知皖江城市带与泛长江三角洲相邻且水运便利,便于承载泛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第(3)题,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带来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

答案:(1)从上到下依次填空:降水丰富且集中 支流众多 地势低平

(2)地理位置邻近 长江水运便利

(3)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环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012届高考地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突破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讲义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自然因素气候发展农业的基础,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宜水土保持,但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水源影响农业的灌溉、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容易腐烂变质,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机械(科技水平)冷藏保鲜技术、耕作的机械化程度

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例如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劳动力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类型案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作物主要特点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部平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牛、羊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奶及其制品等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小麦羊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三、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环境

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

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

2、工业区位选择

①经济效益:

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②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①老工业区趋于饱和状态,资源缺乏,新建企业外迁——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

②有工业联系的两种分散情况:如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又如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3、

著名工业区形成条件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五、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产业转移


人教版地理必修3同步演练5.2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50年代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B.90年代后期转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
C.60~70年代转移到日本
D.80年代转移到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
解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 B
(2011东北联考)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回答2~4题。
2.19世纪80年代,汽车首先在欧洲诞生。有关汽车工业的正确叙述是
A.汽车工业城属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B.汽车工业不易与相关工业集聚
C.欧洲工业化早,发展汽车工业基础好
D.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业
解析: 汽车工业因产品复杂,零部件多,总厂和分厂容易集聚,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同时,汽车工业投资大,技术水平高,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答案: C
3.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解析: 通过经纬度判断,甲地为美国,钢铁、石化工业发达,有发展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另外,汽车工业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排除A;地铁、汽车的发展,可以促进人口向郊区流动,但逆城市化与汽车工业发展并不存在明显相关性,排除C;美国尽管国土面积大,但汽车不适宜于距离运输,因此排除D。
答案: B
4.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
A.原料、燃料丰富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C.水能丰富,劳动力投入多D.重视科技投入
解析: 通过经纬度判断,丙地为日本,日本原料、燃料短缺,尽管劳动力、水能丰富,但这不是汽车工业的主要投入因素,汽车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而日本技术先进。
答案: D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据此回答5~7题。
5.为了减少运费,下列产业最需要接近消费市场的是
A.制糖厂B.造船厂
C.瓶装饮料厂D.高级时装厂
6.运费构成中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A.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B.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D.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7.产业区位受原料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A.产品重量和体积的增加B.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提高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需要下降
解析: 掌握市场指向型的产业部门,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产业属于市场指向型。运费构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对不同的工业来说是不同的,一般对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的工业影响最大,而对原材料质量小、产品价值高的工业影响最小。产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变,使得对工业原料的需求量减少或使用替代品。
答案: 5.C 6.D 7.B
(2010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完成8~9题。
8.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A.①B.②C.③D.④
9.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A.石油开采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D.港口建设
解析: 第8题,图中②区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域内有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石油基地。第9题,④地接受的境外石化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海运进口石油发展石化工业。
答案: 8.B 9.D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由图可知
A.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B.在产业转移过程中Ⅱ、Ⅲ类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C.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D.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11.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
A.加快乙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B.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与Ⅰ类国家分工合作,集中发展甲、乙两类产业
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解析: 第10题,Ⅰ类国家为产业转出地区,为发达国家;Ⅱ、Ⅲ类国家为产业转入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入过程中,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加重;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主要取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第11题,在产业调整中,我国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答案: 10.A 11.B
(2011深圳第二次调研)读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地区构成图(甲)和工业部门构成图(乙),回答12~13题。
12.日本、韩国和台湾投资比重之和远大于欧美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差异小B.中国消费市场较大C.欧美劳动力素质较高D.地理位置较近
13.从经济开发区的工业部门构成图看,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是:①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②水源、动力充足③劳动力价廉质优 ④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日、韩、台距离连云港近,投资建厂较方便,从工业部门构成图中看,食品、医药、纺织等占比重大。连云港吸引外商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且劳动力价廉质优。
答案: 12.D 13.C
二、综合题
14.(2011安徽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的“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产业结构转换越来越困难、资源枯竭现象越来越突出,中部正在“塌陷”!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材料二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劳动力充足,煤铁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安徽省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另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十一五”期间,安徽着力和东部搞好产业对接,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1)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安徽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上海等地的很多产业迁入安徽省,与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安徽的主要优势有哪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1)国家政策的支持,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更为广阔。
(2)地价便宜,房租便宜,劳动力廉价,煤铁资源丰富。进行环境评价,禁止污染严重工业的迁入;加强对迁入企业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5.(2011徐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迅速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成长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
材料二 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珠三角经济圈作为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产业转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双突破。
材料三 右图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以____________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外,最重要的国际背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后,三大经济圈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在实现由“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新跨越的过程中,不断伴随着产业转移。当前东部地区转移出的产业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产业转移对实现“效益东部”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 (1)劳动力导向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2)①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②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③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④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⑤国家政策的扶持;⑥基础设施较完善等。
(3)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 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土地、资源、能源压力;缓解环境污染压力;部分劳动力就业矛盾加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