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五章 复习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10

第五章 复习。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章 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重难点解析与总结(第1课时)

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延伸阅读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使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坚定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2.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概括本章内容,形成树状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和本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国际格局几次变动的历史条件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具体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和多极化的趋势。
二、本课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教学要点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的统治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失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以两极格局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解体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新的变化。
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但它继续做为一个统一的拥有足以毁灭美国的军事力量而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日本则因抢占了高科技制高点,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要求进一步成为政治大国;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当今世界暂时形成的国际格局,即“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其实,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在世界市场上与美国激烈竞争,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见,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多极化的“极”与两极格局的“极”在内涵上有何不同?(与两极格局的“极”相比,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出现两大变化:①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控制力和支配力成为“极”的主要内涵。两极中的“极”是同控制力和支配力联系在一起的。多极化的“极”则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说,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投资、贷款、技术出口和转让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②两极格局中的“极”的载体是美苏两个国家。而构成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20世纪,国际格局曾有过哪两次变动?(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二次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其一,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二,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其三,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各集团、各组织的综合国力、实力的强弱。)而实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所以,“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一超多强”→多极化的格局中,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机遇:使中国获得经济建设的有利外部条件;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挑战: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顶住新的强权政治,坚持社会主义。)
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世界形势有何新的特点呢?
二、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次大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夺霸权而全力以赴进行的争斗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地加剧着世界的紧张局势。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但比较起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势的总趋是走向缓和。
(一)缓和与和平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原因何在?(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要点如下:
(1)苏联解体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军事对抗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
(2)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争夺过程中,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存有依赖;美国则千方百计地将俄罗斯的雄厚的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为己所用。
(3)冷战后,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以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此相应,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上升,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有所下降。
缓和的表现:
1、国际裁军的进展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积极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的签署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把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推向一个高潮。但是,近年来的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却阴云笼罩。美国国会不仅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还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1998年春夏之交,南亚地区出现了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印度在短时期连续进行了两次核装置爆炸,巴基斯坦立即还以颜色;尔后印度又率先炫耀其火箭导弹技术,巴基斯坦不甘示弱。这种种举措,令世人瞩目,令国际社会不安,给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报导了一则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坐到了谈判桌上,商谈停止核竞赛,我们翘首期待南亚和平进程的发展。
2.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作为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桥梁”,朝鲜半岛具有双向流通的战略地位。这种东北亚核心战略地位,使朝鲜半岛成为大国势力竞相渗透和争夺的场所。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请同学们回忆,朝鲜的分裂状态是何时出现的?(1945年,美苏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1948年,朝鲜南北分别建国,分裂局面形成。)
为什么朝鲜的统一进程会一波三折?其内因有:①南北双方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②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如在统一的步骤、方法以及统一后的国家机构设置等具体问题上;③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④双方有成效的沟通的不足;等等。从外因角度讲,美、日、中、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
但是,朝鲜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本民族浓厚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加上冷战后国际形势缓和趋势的影响,目前在朝鲜半岛出现了走向和解的大好形势。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2000年6月,韩、朝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努力。这次首脑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我们坚信,朝鲜的南北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除了上述事例外,同学们是否还能指出当前国际形势走向缓和的事例。(如巴以和平进程等。)
(二)紧张与动荡
虽然冷战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有所增加。原因何在?
1.原因
(l)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固有矛盾
两极对立的旧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随即爆发。如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科索沃危机。科索沃是南联盟的自治省,居民中以阿族为主体,他们要求更大的自治权,从而与塞族当局产生冲突。
(2)美国的霸权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量为显示它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往往打着“建立民主”、“保护人权”、“维护和平”的旗号,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力图影响控制地区局势,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平衡秩序,导致一系列局部战争。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机,企图一举打掉伊拉克的军事强国地位,以利于控制海湾这一世界重要战略区。
又如,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的民族矛盾和民族自治权问题,都属于南联盟的内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赤裸裸地武装干涉,非要控制这个地区不可。目的何在?第一,南联盟是北约东扩、南扩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中东欧国家改变政治制度后,在北约的诱惑下争先恐后欲加入北约,惟有南联盟没有提出这个要求。北约就以科索沃危机为借口,企图消灭南联盟,拔掉这面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旗帜。第二,南联盟是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仍具影响的最后一块阵地。北约侵犯南联盟,就是要把俄罗斯挤出欧洲,削弱它的大国地位。第三,北约要把科索沃变成它的新武器、新战术,特别是“新战略概念”的试验场,开创了不需要联合国授权和欧安组织同意而对北约防区外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先例。总之,是美国要充当“世界宪兵”和全球霸主。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公然对我国主权进行挑衅。
请同学们说出当今世界政治形势中比较突出的紧张与动荡的例子。(阿富汗战争)
本课小结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其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是主流。)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本节课我们通过讲述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分析了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政治产生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朝鲜半岛分裂55年,北南双方最终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向和解,说明了:(B)
A.朝鲜半岛双方从此不再有对抗和冲突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美国在亚洲的霸权政治失败
D.朝鲜北南双方走向统一
2.科索沃问题属于南斯拉夫内政,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之间长期的民族矛盾是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外部势力争夺巴尔干乃至欧洲主导权而采取的制裁、军事干预又加剧了危机的程度。这告诉我们(B)
A.民族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要靠政治和军事的手段去解决
B.民族问题解决得正确与否。会对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C.各民族间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D.坚持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我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了强烈抗议,中美关系降至最低点。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中美关系又得到修复。据此回答:
(1)中美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A)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
B.中美两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有相互斗争又需要相互合作
C.美国承认轰炸中国大使馆是一个错误,中国接受了美国的道歉
D.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2)从哲学角度看,中美之间的关系是(C)
A.主次矛盾的关系
B.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
二、问答题
谈谈你对两极格局结束的看法。

2020高一生物第五章复习要点


2017高一生物第五章复习要点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ATP酶ADP+Pi+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12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2012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五章单元整合复习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五章单元整合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注:修改公式时请同时按下“alt+F9”,改完之后再同时按二者即可返回
第五章单元体系构建
一、有关酶的实验结果判断
1.根据两类催化剂催化H2O2产生O2的多少来判断酶的高效性
2H2O22H2O+O2(气泡多而大)
2H2O22H2O+O2(气泡少而小)
2.根据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判断酶的专一性
(非还,原糖)淀粉――→淀粉酶60℃(还原糖)麦芽糖+斐林试剂→麦芽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反应)糖酸+Cu2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反应)沸水浴O↓(砖红色)
(非还原糖) 蔗糖――→淀粉酶60℃蔗糖+斐林试剂无砖红色
3.根据碘试剂与非还原糖的颜色变化判断淀粉的水解
淀粉+蒸馏水→淀粉+碘液→紫蓝色复合物(淀粉未被水解)
淀粉+淀粉酶→麦芽糖+碘液→无紫蓝色复合物(淀粉已被水解)
4.根据温度变化来判断酶的活性和结构的变化
低温(0℃)→升温→最适温(37℃)→再升温→高温(大于70℃)
 ↓ ↓ ↓ ↓↓
无活性→活性增高→活性最高→活性降低→无活性
 ↓↓↓↓ ↓
未变性→ 未变性→未变性―→渐变性―→已变性
5.根据酸碱度变化来判断酶的活性和结构的变化
过酸←酸性增强←最适酸碱度→碱性增强→过碱
 ↓ ↓↓↓ ↓
无活性←活性降低←活性最高→活性降低→无活性
 ↓ ↓↓↓ ↓
变性渐变性未变性―→渐变性―→变性
能正确说明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特性的是()
A.酶都是蛋白质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C.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提高
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酶虽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但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也具有催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甚至丧失。与无机催化剂不同的是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答案:D
二、坐标曲线题解题方法
解决坐标曲线题的方法,可概括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基本步骤。
1.识标
坐标曲线:实际上是“横坐标”(或自变量)对“纵坐标”(或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标”不同,曲线的含义就不同,形状也就可能不同。所以,认真识别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是解好这类题型的前提。例如:下图①和②虽然曲线形状相同,但由于“标”不同,每段曲线的含义不同。
③和④在相同的反应过程中,“标”不同,就得出形状不同的曲线。
2.明点
曲线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这些点中,有些点很特殊,如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与纵横坐标或者其他曲线的交点等,往往隐含着某些限制条件或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含义,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如图曲线中,特殊点就有A、B、C、D四个,而这些点的含义往往就是试题考查的内容。
3.析线
正确分析曲线的形状,何时开始上升、何时趋向平缓、何时出现转折,原因分别是什么等,这是解题的关键。如图曲线中,我们要在“识标”“明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线段的内涵。图中A点为光合作用叶面积的饱和点;OA段表明叶面积指数从0~5时,光合作用实际量随叶面积指数的不断增大而增大;当叶面积指数大于5时,光合作用实际量不再随叶面积指数增大而增大,因为有很多叶片被遮挡而处在光补偿点以下;OB段表明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由于A点以后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而叶面积指数不断增加其呼吸量也不断增加(直线OC),所以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即出现BC段。
如图曲线a表示某种植物在温度为20℃、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变化;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的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B点时改变的某种条件可能是温度适当增加
B.在B点时改变的某种条件可能是增加CO2浓度
C.图中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叶绿体产生的NADPH少
D.C点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
解析:题图中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光照强度弱,光反应弱,产生的NADPH少;从曲线看出C点时光照强度是充足的,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和温度。
答案:D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条件温和、效率高);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我们为了让一些化学反应更容易地进行,会使用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

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

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方案一:学生进行实验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

1.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

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

让学生画概念图

练习略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

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四)小结及例题

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例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