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8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分析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具电脑、投影仪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
1、棱柱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2、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它的侧棱就有n条,它的棱应有(n的3倍)条。
三、随堂练习
1、如图(1)长方体有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
(2)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解:(1)8126长方形
(2)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相互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2、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
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3、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
5厘米,侧棱长4厘米.(课本第2页图1—1)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图1—4下问题中的面是指围成六棱柱的侧面和底面.
解:(1)8个面;其中6个侧面是长方形;两个底面是六边形;2个六边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所有侧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18条棱,6条侧棱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围成底面的所有棱长相等,均为5厘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棱柱的几个特性:
(1)上下底面完全相同;(2)侧棱长都相等;(3)侧面都是长方形等。
2.我们还通过想一想,折一折发现空间观念,积累了关于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数学活动经验。

布置作业练习册展开与折叠(1)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

扩展阅读

七年级数学展开和折叠59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数学展开和折叠59”,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2.1展开与折叠(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2.能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啦.(出示课件)
Ⅱ.讲授新课
1.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
[师]教师节就要到了,同学们有精美的小礼物,——一张贺卡,一句祝福……如果能包装上自己亲手设计的精美的包装,那种祝福将更为深情.我这儿也有礼物送给我过去的一位老师,我想把它放在一个长方体(棱柱)形状的包装盒里,可以吗?
[师]同学们,这样的一个包装盒,就是一个棱柱,回答第(1)问题:这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生]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是一样的,它们的相对面都是一样的。
[师]你所说的一样如何理解?
[生]大小一样,即每条边对应相等.
[生]老师,我觉得是不仅大小一样,而且形状也是相同的,如果要把它们剪下来,应该是完全重合的.(大家表示认可)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能用自己形象的语言,将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关系描述的如此清楚,很了不起.接下来第(2)题,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的形状是什么图形?
[生]应该有五个侧面,由原来的平面设计图就可以看出,并且这五个侧面形状都是长方形,老师我还发现侧面的个数与底面的边数是相等的.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棱柱,棱柱的特性已从我们的勤劳的双手中流淌出来.上节课,我们知道,面与面相交可以得到线,棱柱的相邻侧面与侧面有交线,侧面与底面相交也有交线,这个棱柱有多少条交线呢?
[生]有15条交线.因为相邻侧面与侧面相交有5条,侧面与底面相交上下各有5条,所以总共15条.
[师]那么这个棱柱呢?它的上下底面是六边形,它有多少条交线呢?
[生]应该有18条.
[师]如果棱柱的底面是七边形、八边形……n边形,它们又该有多少条交线呢?
(同学们略加思索后回答)
[生]我认为七边形应有7×3=21条边;八边形应有8×3=24条边,……n边形应有n×3条边.
[师]很好,所以说棱柱有多少条交线是由底面的边数确定的.我们把棱柱中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如果底面是五边形的棱柱就叫五棱柱,底面是六边形的棱柱就叫六棱柱,所以,人们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那么在这个五棱柱中,有几条侧棱呢?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生]应该有5条侧棱,它们的长度当然是相等的,因为它们相邻的侧面都是有一个公共侧棱的长方形.
[师]的确如此.我们关于这个棱柱讨论了很多了.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棱柱的性质呢?大家可以先小组充分交流后回答.
[生]我认为棱柱有如下性质:
1.棱柱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2.侧棱都相等.
3.侧面都是长方形.
[生]老师还有:
4.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它的侧棱就有n条,它的棱应有(n的3倍)条.
[师]那么有多少个顶点?多少个面呢?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
[生]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就是n棱柱,顶点的个数是(n×2)个,有(n+2)个面.
Ⅲ.随堂练习
1.如图
(1)长方体有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
(2)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解:(1)8126长方形
(2)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相互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2.想一想,再折一折,下面两图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
分析:先想一想,是对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更高要求,但也不可忽视折一折的作用,先想一想,再动手操作,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
解:A.经过折叠可以围成棱柱,
B.经过折叠不可以围成棱柱.
3.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
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解:(2)、(4)可以围成棱柱,
(1)、(3)不可以围成棱柱.
4.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
5厘米,侧棱长4厘米.(课本第九页图1—4)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图1—4下问题中的面是指围成六棱柱的侧面和底面.
解:(1)8个面;其中6个侧面是长方形;两个底面是六边形;2个六边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所有侧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18条棱,6条侧棱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围成底面的所有棱长相等,均为5厘米.
Ⅳ.课时小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棱柱的几个特性:(1)上下底面完全相同.
(2)侧棱长都相等.
(3)侧面都是长方形等.
2.我们还通过想一想,折一折发现空间观念,积累了关于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数学活动经验.
Ⅴ.课后作业
1.习题1.3
2.数学日记:记叙这节课活动的收获.
3.设计一个棱柱形的精美的包装盒.
Ⅵ.活动与探究
填写下表:
名称各面形状面数f棱数e顶数vf+v+e
正四面体正三角形4
正方形6
正八面体62
正十二面体正五边形30
正二十面体正三角形12
(1)通过以上填表过程,你能发现f、e、v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你能亲手制作这样的正多面体吗?
[过程]教师应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寻找或制作模型填写上表,从而验证f、e、v的规律.
[结果]f+v-e存在一个奇妙的规律,即f+v-e=2.

七年级上册《养母》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养母》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划分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体会父母的爱子之情。
教学重点:
1、划分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将预习中发现问题记在卡片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方法,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杨兴雨的《养母》中再一次去体会那深深的母爱。
认知阅读
二、作者介绍:
杨兴雨,男,出生于张家口市,祖籍山西五台。曾在国家机关工作,担任过大学教师,现任《都市》文学双月刊副主编,太原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有散文随笔《孤独仰望》等。
三、识记下列字词并给划线的字注音、
拮据微不足道兄姊吸溜蹲稠剜
庇护祈祷熬煎深明大义恩重如山
理解阅读
四、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熟读“穷夫妇”要回孩子的那些段落,注意“穷夫妇”每次改变主意时得体的开场白和“正当”的理由。如果不是用对话加以表述,而是用类似于《背影》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如下文),试品味阅读效果的差异,并把你对此的感受说给同学听听。
(但是第二天,这位父亲带来二儿子要换回他们的长子,陈词恳切,理由也无懈可击。不料换走长子的当天傍晚,改由母亲出面,带来了女儿,又要换走二儿子。做母亲的先是颇难为情地表述了歉意,接着又可怜兮兮说了一番令人为之动容的理由。财主夫人看这母亲失魂落魄的样子,只好答应了。然而事情并未了结,第三天上午,两口子一起来到贵夫人跟前,一见面就啜泣起来。财主夫人一再追问,两口子才道出又想要回女儿的来意。自然道歉的话说得更为感人得体,对自己一再改变主意和差点舍弃亲生骨肉的做法又是解释,又是自责;边哭边说,其情切切,其状惨然。穷夫妇的一颗“父母之心”深深打动了贵夫人。最后自然是归还了孩子,连当初奉赠的钱也不要他们归还了。)
3、《养母》写了养母的许多“小气”之处,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问题所发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深情》中父母的某些表现,再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拓展阅读
五、拓展延伸:
某所中学的政教处,站着两位学生(打人者和被打者)和他们的母亲。打人者的母亲极力为自己的孩子开脱责任。被打者的母亲也据理力争。。。。。。
(1)谈谈你对这两位同学母亲的看法。
(2)假如你是政教处的负责人,你将怎样与这两位同学的母亲谈话。
六、布置作业:
自填配套练习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养母的形象:
(一)很“小气”爱争吵
(二)无私忘我

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教案示例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生:略
教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生:略
问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生:略
问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生:略
教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略
教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生:略
教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