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世纪宝鼎

鼎尖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08-13

世纪宝鼎。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世纪宝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上周星期四,教研室蔡老师莅临我校指导,其中就听了我上的《世纪宝鼎》。随后,蔡老师组织我们进行了评课。评语之中,蔡老师给予了我不少的鼓励,同时也给我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世纪宝鼎》这篇说明文,无非就是抓住宝鼎的样子,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增强民族自豪感。蔡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教学目标紧扣宝鼎的样子和寓意,来实施课堂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板书有关宝鼎的高度、重量等数字来加以强调,并且课件不生动,没有形象的展现宝鼎宏伟的样子,没有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外观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来量一量,用形象的重量比一比,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宝鼎的宏伟。当学生扎扎实实地经过形象感受之后,宝鼎的样子就会跃然于胸,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宝鼎的宏伟,思想的闸门就会洞开,赞美之辞犹如泉涌,赞美之情水到渠成。学生之所以没有朗读出感情,问题也是出在这里。

蔡老师还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理解宝鼎的寓意: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可以作为礼物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偏偏要送鼎呢?当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会紧紧抓住三、四自然段去了解鼎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会到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体会到赠送者的匠心独运,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情如此一积淀,朗读也就不成问题了。除此之外,她还指出了我其他存在的问题。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作为长者,蔡老师性情敦厚,言辞恳切,提携之意溢于言表;作为良师,切中要害,指导有方,让人受益匪浅。能得到蔡老师的指点,甚幸。

小编推荐

人有两个宝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教室里面的电灯,是一个叫爱迪生的发明家发明的,他经过上万次实验,终于发明出电灯泡。爱迪生勤动手做实验,勤动脑想问题,所以他成了大发明家。看来,双手和大脑非常重要,是人的两个宝贝。

2.出示课题:人有两个宝

认读生字,读题。

“宝”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它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自由朗读,读通全文。

2.指名朗读

3.集体朗读,读准字音

4.检查识字情况。打乱顺序

三、指导写字:个、大、人、手

1.记忆字形,出示生字卡片。

人:有两笔,一撇,一捺

个:人字头下面加一竖

手:起笔是撇,稍平

大:一横中间站个人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教学笔画,捺。

4.学生描红,教师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两件宝》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件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材分析
《两件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13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是四句儿童诗,配有一幅插图,有14个要求认识的生字。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入学已两个多月,已学习完了汉语拼音,认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几篇小短文,有一定的学习生字和小短文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提倡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合作,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教师希望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的状态,通过观察、思考、联系生活,主动认识生字、学习短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1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发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3.激发喜爱自己的双手、大脑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来猜两个谜语:“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想一想,这是什么?
“站着在上面,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在里面。”这又是什么?
【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题,指名读。“件”、“宝”这两个字谁有办法记住它?你能记住哪个就说哪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的这篇小短文《两件宝》。
二、学文识字。
1.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自由地读读小短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你能读哪句就读哪句。
(3)齐读。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余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生字。
(1)小组内合作识字:这篇短文中的生字,大家能不能自己学会记住它们?小组同学来合作学习,哪个字你记住了,就把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识字。教师适时补充。】
(2)交流识字:你记住了哪些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电脑帮助分析生字。
①又、双:注意“又”的笔顺,先写“”(横撇),再写(捺)“”。双字有两个又,都一样吗?读一读。
②手:与“毛”比较,手的第四笔是竖钩,毛的第四笔是竖弯钩。你能来连词读一读这个字吗?大家一起读。
③脑:同学们用手在桌子上写一写这个“脑”字,你能给“脑”组个词吗?
④会:“人+云”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记住了“会”,你会做什么?跟大家说说。
⑤工:请你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⑥才:请你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⑦创造: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校训是什么吗?校训里也有创造这个词。词会读了,句子能读吗?出示句子:“美好的世界要靠我们去创造。”我们读了词,认了句子,相信“创造”这个词就不难记住了。
⑧切:切还有一个读音,知道吗,还可以怎么记?
⑨劳动:看看还有哪个生字里面也有力气的力?为什么“劳动”这两个字都有个力字?
【学生说到哪个字,电脑课件便出示哪个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⑩电脑帮助检查复习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短文。
师:我们学习了生字,读了小短文,大家知道人的两件宝是什么吗?(板书:双手、大脑。)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呢?(板书:做工、思考。)
(1)指导朗读:有了这两件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大家喜欢我们的手和脑吗?再来自由地读读短文,这次看谁不仅能读正确,还能读流利,把喜爱两件宝的感情读出来?
(2)指名读:谁想试一试?大家看着书仔细听。
(3)齐读。
(4)试背:大家这么喜爱我们的两件宝,谁能试着背背这篇小短文?能背几句就背几句。全班齐背。
(5)课间游戏:听一段音乐,试着把《两件宝》这篇短文配上音乐来唱。
【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在读中感悟。多次的指读,学生已能背诵课文,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轻松的音乐,既是课间休息,又复习了短文。】
三、游戏复习。
1.做“对卡片”的游戏。
2.做“找朋友”的游戏。
3.电脑游戏:读句子。
【通过游戏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会知识。】
四、总结。
师:学会了生字,我们不光能把课本上的小短文读好,还能读课本以外的句子以及更多的小文章呢。课下,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的两件宝,认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同学们有信心吗?
课后反思
本堂课在处理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请同学们把你记忆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吸取众长,引发了思维的交叉、补充,使学生共同识字,共同品尝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全班交流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识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字形。

30国王的宝碗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30国王的宝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乌斯曼老爹补碗的秘密,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灵活应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乌斯曼的话,明白只要认真,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疑。
1.板书课题。
2.激疑: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国王的一只宝碗摔碎后,召来全国的陶工补碗,可是大家都没法补好,乌斯曼老爹在一年后交给国王一只和宝碗几乎一模一样的瓷碗,保住了大家的性命。最后乌斯曼老爹把他补碗的秘密告诉了孙子。)
3.给课文分段,并用小标题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2自然段):碗摔碎。第二段(第3-6自然段):补碗。第三段(第7-9自然段):补碗的秘密。板书:碗摔碎——补碗——补碗的秘密
三、细读课文,感悟道理。
1.快速读课文。
思考: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讨论交流。
(1)从哪儿看出国王对宝碗的喜爱?(派一百个士兵守护它、请邻国的国王来观赏宝碗、气得三天没吃饭、捧着宝碗看了又看、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等。)
(2)找出描写陶工们神态、语言的句子画记下来。想一想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①陶工们都傻了眼,他们对国王说:“就是神仙下凡,也没办法把这么碎的碗补好。”
②陶工们整夜对着碗发呆,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
③老爹,救救我们吧!
以上句子表现了补碗的难度非常大,要把碗照原样补好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说明了碗能否补好关系到陶工们的性命。
(3)乌斯曼老爹补碗的秘密是什么?
(4)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①我和你们做得一样,没有什么秘密。我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把它做得精致完美。(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要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②热爱自己的工作吧,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只要认真对待,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3.讨论:从乌斯曼老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世上无难事”,只要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件事,再难的事情也能做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4.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5.小结:乌斯曼老爹不愧是手艺最好的陶工,他将自己重新做的一只碗交给了国王,挽救了所有陶工的性命。同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灵活应对。板书:认真对待灵活应对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
2.检查交流。
重点指导:“致”的右边是“反文旁”,不要写成“折文旁”。“傻”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了“囱”。“竟”要与“竞”区别。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30国王的宝碗
碗摔碎——补碗——补碗的秘密
(认真对待灵活应对)

《呼风唤雨的世纪》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作者仅用5、6百字围绕着“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生动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五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合理想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知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活,并感受到百年之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唤起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并有感情读文。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齐读课题。

2.说到“呼风唤雨”让你想起了谁?

3.我神奇呀,就让我们带着这股神奇劲儿读读课题。

4.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释疑:哪个世纪?谁?靠什么?

(2)留下疑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你瞧,你们提出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

(课件提示:潜入深海、远洋船舶)

(1)指名读准字音。

(2)用“潜”组词。

(3)再读读带有“潜”的易错词语。

(4)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不够好,就请你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听一听他能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得准确而流利,对于这篇课文来说,难点不是词语,而是句子。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了难读句子的训练。)

三、整体感知文章

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梳理出变化巨大、变化迅速。)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所以,一般课型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用在本课已经不太合适。所以,从整体谈谈读完文章后的感受,也就是孩子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了。)

四、体会文章论点: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1.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变化很巨大、迅速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我看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句子,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感受吧。

3.谁在第3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1)“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千里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过渡:是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能用“神话”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了。

4.谁在第4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谈感受,读句子。(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如孩子质疑,师可稍做解释:原子核、光年等或师可相机介绍原子核、光年。

原子核:让你想到什么?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的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军事、医疗等方面运用广泛。

光年:一种计算恒星间距离的长度单位。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一光年约为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那么百亿光年呢?(二读:读出“了不起”。)

(3).相比较于农耕社会的生活,哪儿能看出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呢?

(4).“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听的,看的,玩的,学的,都有什么变化?(精神文化生活。)

(5).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读出前后变化之大,读出“高兴、骄傲”)

(四读:师生接读)

5.还有在其它段落中画出相关句子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6.你瞧,你们多会读课文呀,你们读出了这20世纪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再看看课文,有没有没读懂的内容呢?(引向诗句的教学。)

7.这变化之大、之快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引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说说。表面理解:

一夜春风就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读读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你有不同意见吗?

(3)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呢?

(4)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和变化之巨大、之迅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谈)。是呀,这20世纪的变化就好像这一夜变白的世界一样让我们惊喜,再读诗歌。

(5)多好的诗呀,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上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6)学生将其抄写在记录本上。

8.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吧。(播放影音文件)

小结:是的,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使人类仿佛拥有了“呼风唤雨”的力量,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留下“神奇”的思考。

20世纪是神奇的,路甬祥爷爷用了不到600字就将20世纪100年的辉煌都写出来了,这是另一种“神奇”。他是怎样写的呢?(板书:?)回家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呼风唤雨的世纪


毋庸置疑,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的理念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影响着时间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只有方法策略对路,教学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不至于成为空话。于是,磨课便成为教学理念与操作的纽带,正日渐受到教学教研人员的积极倡导。磨有磨砺、打磨、磨合之意,是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之前对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思考、尝试、讨论、完善的过程。我很幸运,新课程改革以来两次在人教社录制教学课例光盘,接受了包括崔峦、蒯福棣、陈先云、蔡玉琴在内的多位小语专家的直接指导,我受益匪浅。其中,关于 磨教学策略的过程尤其给我以深刻的启发。现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打磨与思考。

一、开发兴奋点──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

说实话,《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想设置多么动人的情境,想确立多么精彩的解读,想呈现多么煽情的指导,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开课不愿意选择这类课文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我在设计这课教学之初也有着同样的困惑:说它理性吧,文字中也有不少令人振奋的语言;说它情感充沛吧,实在也算不上,毕竟更多的文字是在浓缩介绍过去一百多年的成就,是很典型的说明文。怎样让学生感兴趣,愿意亲近课堂亲近文本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考量一节课好坏的最直观的依据是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面,缺少能引起学生持续关注学习内容的兴奋点,教学便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才是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呢?我想最重要的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文本内容本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是启发诱导的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这篇课文,内容方面自然会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但文字本身并没有太多能在感情上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引导策略上进行必要的兴奋点的开发。换一句话说,我们要积极地寻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需求的点。在专家的点拨指导下,我着眼整体,关注细节,设计了一些在我看来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比如,第一课时的教学从聊天开始,让孩子们聊聊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小时候比,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变化,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兴奋起来。由于这是要求预习的内容,孩子们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定会有较多的信息捕获,有话可说不成问题,再加上说的内容本身有着较大的反差和情趣,自然也会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给教学起始营造一个良好的话语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再如,第二课时教学第三段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我预设了你随便代我们祖先说一个幻想或者美好愿望,现在一定能帮你实现的环节。这种类似于夸海口的表达,便是想利用学生爱游戏、爱争辩的特点刺激学生思考,既是活跃课堂的气氛,更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此外,像第一课时安排的小组互助认识易错、易混的字,第二课时你还希望科学技术为我们创造怎样的奇迹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学习二、三、四自然段的最后都是以集体回应中心句的方式进行小结等等,都是期待以不同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更多同学对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强攻重难点──启发学生更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的兴奋点固然重要,但它好比是围墙,它吸引学生进来,但真正的工作在围墙里边,在于对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路甬祥仅仅用了五六百字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文章写得好不在话下,但由于教学对象是刚刚走进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他们知识技能的积淀有限,加上课文是对整个世纪的成就的高度浓缩,很多文字所富含的信息有着理解上的难度,所以,教学的重点自然就定到了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上,难点确定在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上。很显然,这样的重难点首先是具体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更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措施,并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成为更主动的探索者。我一开始想了很多花花点子,比如视频重现科技成就,比如配乐朗读课文,比如以一段带几段的学法指导等等。但细细想来,这些办法或淡化了学生自己的参与、亲历,或忽视了他们的经验背景和意义网络,或设置的情境、采取的方法过于牵强,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文本的个性特点。教学的方法需要创新,但不能惟新,方法的选择要紧紧围绕目标设定的重点、难点去作必要的思考、评估,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为此,针对《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难理解的词语、含义深刻句子多的特点,大家比较认可的方法是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将教学思路理清,教学环节简化。如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紧紧围绕着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的──顺着学生学的思路调整教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深入课文读出理解,再在老师的点拨示范下深入感悟词语、句子,最后根据孩子们的感悟引导读出感情,读出味道。重点段二、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要么是一两个问题理解,要么是几个关键词感悟,避免了多点开花,分散了注意力,也削弱了感悟理解的效果。比如第二自然段,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本身的理解并不难,但它们很好地串起了全文,是梳理课文、训练说话的好的凭借。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书中找事物进行分辨,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造句,从而较好地理解了发现和发明,也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了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这样的阅读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融入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表达,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三、精选训练点──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实践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依托教材精心设计训练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以使学生能在一次次亲身经验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学生更高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所以,在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将学生的实践机会甚至时间都考虑到了。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很多教学环节机会是给了学生,但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了。譬如学生的朗读,教师点不点拨或如何点拨总显得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地方的设计只是一句读出感情来。试教后,这样的问题被提出来,大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思路逐渐清晰:语言的学习应该为学生提供反复接触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机会,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形成言语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立体的语文实践,要根据语言材料(课文)的特点来选择训练点,多途径、多形式地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习得,这是行动策略。我统计了一下最终定稿的教学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给孩子们读书的次数至少安排了14次之多。这里边有默读、朗读全文的,有个别、全体读段落、句子的,有集体朗读中心句的等等。在设计的时候,读的方式、时机、内容都尽量有所区别,而且每一次读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每一次读都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基础。这样的思考和设计也得到了专家老师们的认可。还是在第二课时,教学开始和结尾都安排了交流探讨的环节:一是默读圈画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一是引导学生展望未来,交流自己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期盼。孩子们在与文本的多次接触和自由交流中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自主感悟、教师点拨和同伴合作中也能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四、巧设反馈点──引导学生更真实地呈现学情

如果说前三项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基本可以控制的,最后我们要谈的反馈就存在着相对较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现场的情况作出回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视角来思考,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习需要即学情的分析基础之上。这里的学情分析既包括课前对学生学力和心理、年龄特征等的分析,也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即时的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当堂教学的学习效果,这在教学设计中是可以预设却很难确定 生成的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对学、学对教、学对学之间的多元的反馈点,从而帮助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时多元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情,并以此调控、修改、完善教学策略,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教学设计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所有的反馈点作细致的猜想,力求将所有的反馈都设计到,那样教学会更流畅一些,互动也会少一些担忧。但同时也想到,如果写字全是教师认为难写的字才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朗读不管需不需要教师都来秀一把,如果学生理解明显有困难教师却置若罔闻,这样的课堂还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真实扎实的课堂吗?理解到这个层次,《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我们便设计了个别、整体反馈,安排了同伴互相反馈,旨在摸清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况,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示范,对难认和难写的字着重指导。而在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进行第二课时的设计时,我们至少考虑到了这样一些环节的反馈:教学伊始,了解学生对资料、信息的占有和理解程度;深入学习时,了解学生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水平;各个阶段的读书,通过朗读了解学生内化语言、表达语言的水平;最后的拓展延伸,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成长等等。这些反馈点,既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也是帮助教师随时决策教学进程和方法选择的,对优化教学显然作用非同一般。

总而言之,一节求真务实的课,实际上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需要各种因素的协调共振。就教学策略的决策、打磨而言,我以为上述各点是一节好课的底线,须认真地思考,并合理有效地设计。如此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将会少一些浪费,多一些收益;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务实。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lài)潜(qián)入

洞察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a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a“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

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创造神话创造奇迹)

幻想--------现实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纪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多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人有两个宝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有两个宝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写生字。

2、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看图说图意

1、导入课题:小朋友,请大家猜猜看,世界上谁的本领最大?人怎么会有这么大本领?

板书课题:人有两个宝

2、指名看拼音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强调两个。

3、指导看图说图意。

宝是宝贝的意思。读了这个课题,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人有哪两个宝?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轻声读课文,指名朗读。正音:双手、做工、思考、创造

2、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

第一句:人、个、手、大。第二句:会、工。第三句:用、又、才。

3、检查识字情况。先读生字,再读句子。

4、齐读全文。

三、指导写字:人、个、手、大。

1、记忆字形。(演示投影片)

人:两笔写成,一撇一捺。

个:人字头下面加一竖。

手起笔是竖,稍平。

大一横中间站个人。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提示捺的写法:起笔要轻,捺要有脚,写到脚时停一停,轻轻提笔写脚尖。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根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相机给予评价。

2、在田字格本子上听写:个、大、人、手。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齐读,注意词儿连读。

2、学习第二句。

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

(1)指名读第二句。启发口述:因为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所以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2)观察书上的插图,图上的小朋友的双手会做哪些事呢?

出示:双手会()。

你的双手会做什么?

双手会做这么多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3)大脑会干什么呢?

思考什么意思?

观察课本上的插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做这些事时,大脑里会思考什么?做航模的小朋友在想什么?拉手风琴的小朋友又在想什么?

做事时,不仅要用手,还要用脑,双手和大脑真是人的两个宝。

(4)指导朗读第二句。

3、学习第三句

我们怎样才能用好这两个宝呢?

(1)指名读第三句

(2)出示:才能、创造

指名认读。

创造就是想出、做出别人从没想出、做出的事情。比如以前没有电灯,爱迪生做了上万次实验,把它创造出来了。工人叔叔做出了哪些新东西?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出了哪些新东西?

(3)怎样才能有创造?

出示:用手、又

指名认读

(4)手脑并用,创造是大有希望的。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有没有什么创造呢?

(5)指导朗读第三句。

重读又、创造。

三、总结全文

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双手和大脑是我们身上的两个宝,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把事情做好。

四、看图试背课文

1、齐读课文。

2、问题引读:人有哪两个宝?它们有什么用?怎样用好这两个宝?

3、尝试背诵

《呼风唤雨的世纪》片断赏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片断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情景说明]: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片段一]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出示句式: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中国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反思]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片段二]

师: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师: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专家点评]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案例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激趣导入

1、小游戏:比眼力、比嘴力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题目叫比眼力、比嘴力。看录象,把你看到的事件、事物大声、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生:人类登上月球。

生:潜入深海,探索奥秘。

生:人造卫星。

生:程控电话。

生:高速火车。

生:飞机。

生:远洋船舶。

生:因特网、电脑、视频

2、导入课题

师:你知道这些事物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生:20世纪。

生: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

师:20世纪出现了这么多新生事物,人们发现了那么多新奇的东西,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

二、质疑问难,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师:你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2、交流。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个世纪?

生:20世纪。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读,师评价。希望大家学完这节课后能读得更好。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谁来呼风唤雨?

生答:当然是人类。

生:靠什么来呼风唤雨?

生答: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生: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生齐读。

3、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点评、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刚才同学们既提出了问题,又解答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现在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边学课文一边来解决。

三、根据提问解疑问,学习课文

1、师:作者路甬祥用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类把幻想变成现实,使得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大声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比脑力、比嘴力、比手力)

2、交流。

(1)生各自谈感受,师做引导。

生: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

生: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生:千里马也有了。有了高速火车、飞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

生: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

生: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师生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想象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这些都是人们的幻想。而20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而以往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却没有。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

生:20世纪的成就很大。

生: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以前人们的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真厉害。

师总结:是啊,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怎么体会这句诗?

生: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

师:你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生: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师:是啊,20世纪,人类把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自己试一试。

指生读,评价。

4、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再请你读本文第一句话,你会怎么读?

生读,评价。

生:我们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生齐读。

5、发现与发明

(1)师:请同学们看板书,20世纪,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发现了很多,也发明了很多。你能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生思考。

(3)交流。

生1:人类登上月球是发明。

生2:我不同意。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月球上的奥秘,应该是发现。

生1:那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那人造卫星不就是发明的吗?

师:我来综合一下你们两个人的意见。人类靠人造卫星登上月球,这是发明;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这是发现。

生1:我明白了。那潜入深海也是一样的。

生: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飞机、远洋船舶等,这些都是发现。

师:如果请你给发现与发明找意思相近的朋友,你会找谁?

生:发现探索。

生:发明创造。

五、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现实

现代科学技术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千里眼望远镜、视频

顺风耳电话、手机、收音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千里马、飞毛腿高速火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

科普性文章,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太过分要求,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但是,今天,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自豪满怀。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恰当否?

《呼风唤雨的世纪》相关知识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呼风唤雨的世纪》相关知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下是书中介绍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例。

X射线: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空调: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

洗衣机: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维生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

第一条汽车生产线:福特发明了用装配线生产汽车的方法,并于1913年在他的T型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这种生产技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彩色胶片: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电视: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

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石英钟: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钟问世。

拉链:1931年以后,拉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

圆珠笔: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1938年独立设计发明。

激光:1958年,美国人肖洛和汤斯发现激光。

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棵自然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因特网: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开始普及。现在,移动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二


《人有两个宝》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儿歌,主要讲了双手和大脑的重要性,强调了只有双手和大脑相互为用,彼此促进,才能有所发明创造。课文语言通俗,琅琅上口。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带领小朋友们认识了句号,告诉他们句号就是文中的小圆圈,有几个小圆圈代表就有几句话。并请小朋友们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句话,他们毫不费力的数出有三句话,这样为下面的分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与直观形象的插图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也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双手会做工中的做工时,我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把自己的小手画出来,因为手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学生可以说出手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于是我指导他们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我的小手会,在这个基础上,让说话能力较强的学生再试着练说我的小手会,会,还会。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效果还不错,大家不妨一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但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阅读经验贫乏,我虽然作了多次的范读,但朗读效果还是不理想,拖读顿读情况还时有发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运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很好的朗读课文。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三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三”,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诗涵

《人有两个宝》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人有两个宝贝,赞美了为了酿造生活而不辞辛劳的人们。我试图通过挖掘教材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加强朗读,因此我以朗读课文重要段落和句子为教学的重点,把朗读贯穿在各学段的目标中,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而教学的重点则以两个宝为线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手和大脑的作用:做工、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让学生读题质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

这篇课文的好词佳句较多,便于学生积累,我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另有三个词语用、又用、创造分别也能说明手和脑重要性,地点分布之广,工作是那样的繁忙。我以这三个词语为例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积淀的成语形容手和脑却一不可,学生说到了做工、思考、创造、等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让学生看图读课文,接着问学生你体会到了什么?并且说理由。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图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但是,学生对人两个宝贝的重要性总是体会得不够到位,也许是老师没有引导好.

《世纪宝鼎》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鼎尖教案高中”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