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

一节特殊的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15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3城市化(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读图思考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相关知识

高一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


高一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


标准
活动建议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城市的文化差异。

学生通过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知识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搜集城市景观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城市化特点统计图表等图片及城市化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方法来分析城市化问题,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续,也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会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鲁教版教材本节课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不是课标的内容要求,但是这部分知识与前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相关联,且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分析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所以这部分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做适当分析。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1.认识城市化的新特点。
2.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4.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1.教学重点
(1)城市化及其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城市化及其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扬州市区近些年人口、用地规模增长状况,评价城市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师搜集“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等地理分布图及“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等地理统计图,“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等数据比较表,设计“世界城市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比较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比较表”。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资*源%库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第二课时:城市化的特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世界著名城市的景观图片。
欣赏景观图,根据主要建筑物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城市。
通过城市景观图的欣赏,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
讨论
你愿意住在农村还是城市,为什么?
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明原因
承上启下,为探讨城市问题做好铺垫。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读图“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化的特点
①投影图2“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②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得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特点。
③展示导学问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图表,得出城市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学生分析数据,作出回答。
③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阅读统计图中曲线图的读图能力。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城市化的特点
①投影图2“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②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得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特点。
③展示导学问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图表,得出城市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学生分析数据,作出回答。
③阅读知识窗,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阅读统计图中曲线图的读图能力。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内容解析]根据图2得知世界城市化进程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200多年间城市化水平仅提高到了29%,而1950年以后到2010年这短短60年间城市化水平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所以说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快速发展,这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探究活动2:阅读表格“二战以后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
1960
114
29.5%
1980
222
34.0%
2000
408
40.8%
表2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化的特点
①指导学生读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
②展示导学问题: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在哪里?六大城市带的优越条件有哪些?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图表,得出城市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学生分析数据,作出回答。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内容解析]六大城市带的优越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探究活动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材图2-1-7“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表格“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差异”,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4.47
53.8
2.87
17.0
1960
5.17
60.5
4.60
22.2
1970
6.98
66.6
6.73
25.4

1980
7.98
70.2
9.66
29.2
1990
8.77
72.5
13.57
33.6
2000
9.50
74.4
19.04
39.3
表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化的特点
①投影教材图2-1-7“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表格“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差异”。
②展示导学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4所示的比较表(表4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锻炼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比较表
两类国家比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的阶段
成熟阶段
加速阶段
城市化起步


目前城市化速度
缓慢
迅速
城市化水平
高(70%左右)
低(40%左右)
与经济发展水平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城市化(畸形发展)
[内容解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畸形发展的原因:由于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乡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少数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而一些中小城市发展过于缓慢,人口过少,从而使得人口分布过于集中于大城市,进而造成很多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教材图2-1-7“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但是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只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不协调的。

高一地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案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四、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反思
每月一次的公开课在上周结束了,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高一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通读中图版和人教版教材、做填充图册、参考《步步高》导学案,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案,在试讲后,修改学案和教学安排,终于在公开课时自如教学,得到了本组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他们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本次教学,有得有失,我觉得课堂上要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比老师想象的要好,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印象深刻,掌握扎实。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会有想象不到的生成,超出教师的预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第一年的我来说无非是个巨大的挑战,所以课前的准备就必须要有广度和深度,但把握一节课的课标要求和重难点仍是最基本的内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手段和方法。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本节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规定: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2.理解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3.能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难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反思:我认为研读几个版本的教材,最后整合教材,并结合课标确定重难点是很有必要的。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突破重点、难点,并编制学案。
本节的重点、难点采用两个探究活动来进行:探究一是用教材上关于深圳城市化过程的的几则材料,来归纳出材料中反映的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探究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一则材料,填写表格,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
学案的编写有以下几个环节:学生明确本节目标;基础知识的落实;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学生预习中的疑惑;本节重点难点的突破;归纳本节知识结构。
反思:我认为学案的基本环节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在反复修改过程中我认识到:一要降低题目难度;二要紧紧围绕重点难点、去除冗余留住精华,探究题目不宜过多,23个最合适,难度适当,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要给出实际的材料进行探究,学生对知识先有个感性认识,再升华为理性认识,达到理解学习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实施过程
解读,强调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
此部分我认为在课堂结束时,应该回扣目标,让学生清楚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节学习目标。
学生预习基础知识都批阅过。此部分采用背诵重点基础知识并抽查的形式。这样做有助于掌握重点知识,并为后面突破重点难点做铺垫。此部分中间设置两道思考题目,强化重要的基础知识,弥补学生在预习中不动脑筋的不足。
问题较多的题目由学生之间互相解决。
这就要求预习学案要批阅,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疑解惑。
此部分我认为还存在较大问题,需要提升自己。学生提出了很好的困惑,回答时感觉不自信,说的含糊,应该抓住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带进课堂共同解决,既解答了问题,又尊重学生的多疑善问,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自主学习。
两个探究活动学生一起探究,分别找小组展示和点评。
以后需要注意的是:探究合作讨论过程中到小组间答疑、督促全员参与、积极思考并动笔落实,不能有偷懒、说闲话的现象出现。学生点评要注意倾听,点评后除了有对知识的点拨之外,还要对点评的同学做出客观评价,优点及时点出,不足及时纠正,为以后学生点评做出规范要求。
总之,每个环节学生需要做什么要有明确且具体的要求,学生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公路
铁路
航空
水路
管道
运速
较快
较慢
最快
最慢
--
运量
较小
较大
最小
最大
--
运价
较高
较低
最高
最低
--
灵活性
最好
居中


最差
连续性
居中


最差
最好
其它
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受天气影响较大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设备投资大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